跳转到内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家里蹲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日本的一名家里蹲青年

家里蹲(日语:引きこもり Hikikomori)泛指长期隐居在家等地方,不出头露面。[1][2][3]

家里蹲在日本是一种严重的社会现象,绝大多数家里蹲,他们逃避社会,隐蔽于卧室之中,有时长达几年之久。 医生们正在努力避免“家里蹲”对下一代造成重要影响。日本厚生劳动省把家里蹲定义为超过半年不接触社会、不上学、不上班,不与外人交往,生活自我封闭。[1]

家里蹲

[编辑]

家里蹲(又叫“蛰居者”,俗称“茧居族”、“隐蔽人士”、“关门族”、“家里蹲”),指人处于狭小空间、不出社会、不上学、不上班,过着内向的生活[2]。“隐蔽”一般是指拒绝沟通、参与社会的心理状态,日本国立精神神经医疗研究中心日语国立精神・神経医療研究センター定义为“由于各种因素,参与社会活动的机会减少,长期未就学或工作接触自家以外的生活空间之状态”。澳洲精神疾病患者亲朋协会的定义亦相近,指这种人明显不愿参与日常生活中普通的人际互动,躲避至个人的安逸空间。

“茧居族”一词则是由英文cocooning翻译过来,以该英文字来形容隐蔽一族是由一位美国趋势预言家Faith Popcorn英语Faith Popcorn在她的1992年著作《爆米花报告》(The Popcorn Report)首先提出。至于日本称为“ひきこもり”或者“引き籠もり”(罗马字hikikomori),由“引き”(hiki)和“籠もる”(komoru)的名词化动词两部分组成,按字面解释分别为“退隐、抽离”和“隐蔽、社会退缩”,据称日本蛰居者人数有近百万。[4]他们大多只有出现肚子饿问题才偶然出门,平常是足不出户,甚至有些严重者长达数年都如此,不过仍有少数隐蔽人士有出社会、运用互联网工作。

在高度都市化的地区,社会经常给予青少年一些压力,使他们觉得自己是失败、无用的。这些压力有很多的来源。在填鸭式教育下,加上升学主义,他们觉得家长和社会施予不少压力。有一些极端例子指出这种压力自幼儿园时期便开始产生。另一方面,因为一些青年缺乏沟通知识,不能在学校正常地进行学习和生活,即常称的学校恐惧症,导致其在未成年甚至成年时期就使得自身厌恶一切群体活动,宁愿待在家里,认为这样的行为可以避免自己与社会互动带来的麻烦。即使是勉强毕业后,他们旋即遇上就业困难,多数只能找依靠不接触人的兼职工作混口饭吃,入息不高,不敷支出;一部分则完全不尝试就业,成为家人的累赘。部分则为已在稳定职场工作一段时间后,因适应不良,辞职后转变而成。其他压力来源包括长相(如过瘦、过胖)、学业或体能表现、财富以及种族

家里蹲征兆

[编辑]

家里蹲的成因是人们生活在终日疲于奔命的社会中,外在环境只带来不安感及不确定感,所以大家会渴望寻找一个安全的壳或城堡来保护自己,加上当时市场推出各式的家居电器方便足不出户的生活形态[5]。如青少年或成人之日常行为、生活模式及情绪出现有以下征兆,显现将受家里蹲问题困扰,包括:

个人动力
  • 在社会上缺乏成功感及对人生前路感到迷惘
  • 开始不喜欢/减少外出;逗留家中,以电脑、电视、书本、睡眠或个人嗜好为伴
  • 不想上学、不想工作,甚至对个人以往感兴趣的事也提不起劲
  • 对事容易有沮丧、无力感,丧失改变现状的动力
  • 课业严重退步或工作效率明显衰退
人际交往
  • 减少/害怕/拒绝与人交谈及见面
  • 对现实世界的人或事开始逐渐不关心,甚至不闻不问
  • 开始过度沉迷网络交友或饲养宠物
情绪
  • 情绪低落以及不稳定,不会想要向别人表达个人感受及想法
  • 在任何情境下试图回避一切具有积极意义的话题
影响
  • 由于生活习惯问题,家里蹲在生理健康,心理健康或社会适应健康方面比常人情况要差。

家庭反应

[编辑]
家里蹲常见特征:独居、没有社交,仅靠网络上的匿名社交和社会互动

家里蹲常常被家人认为只是家事,一些家庭抱住“家丑不外扬”的心态,对家里出了家里蹲难于启齿,学校或社会工作者亦很少介入。近年由于媒体广泛报导与关注,家里蹲的案例被视为社会病态,且与精神病扯上关联,令一些家庭拒绝救助。有很多家人都会先观望一段长时间才会去找寻心理学家的协助。在大多数的情况下,父母只是静待一段时间作观望,希望他们被称为隐蔽青年的子女情况会自然地有所改善,父母大多认为这是隐蔽青年的必经之路,认为等待一段时间子女就会自然重投社会。但亦会有少数旧派父母会强迫他们的子女去重投社会。

统计

[编辑]

日本

[编辑]

根据日本厚生劳动省于2006年的调查推测,有蛰居现象出现的家庭大约有26万,在20〜49岁之间,曾经有过蛰居经历的人数的比例是1.14%[6]。内阁府于2010年实施的15岁到39岁人群调查显示,全国蛰居族的人数是23.6万人,加上准蛰居族(为了兴趣才会外出),则有69.6万人。其中男性占66.1%[7]。2015年内阁府再次调查人数为54.1万人。根据日本各都道府县的地方调查结果显示,约半数的蛰居族年龄在40岁以上,据推算,日本蛰居族的数量将在100万以上[8]

台湾

[编辑]

台湾目前政府并没有对“茧居族”提供相关协助。但从关联行为,政府和教育单位,应该对拒学的孩童有相关应对方式。家族也应该协助茧居成员,寻求精神科专业医疗管道[9]。尽管台湾目前并无茧居族的官方统计数据,但仍可从相关政府部门未升学、未就业的资料中粗估。高中阶段,107 学年度高中毕业后未升学未就业人数达 1.3万人,补习或准备升学占 42%最高,需要工作而未找到工作占 19.9%次之(教育部,2020)。大专院校(含硕博士生)107 学年度休学人数约 7.7 万人2,其中休学原因以工作需求占 25.1%最高,志趣不合占 14.2%次之,接续为论文撰写 8.5%、学业成绩不佳 7.1%、伤病 5.4%及经济困难 4.9%等等(教育部统计处,2020)。而 2019 年 20-29 岁失业青年人数合计 20 万人,20-24 岁及 25-29 岁的失业率分别为 12.27%、6.57%,均远高于该年度的平均失业率 3.37%(中华民国统计资讯网,2019)。从这些统计资料中,反映许多青年的人生阶段并非顺利进展,学业与工作间也非无缝转换,因而部分青年在人生转换阶段之间,就有机会走入茧居的生活型态[10]

香港

[编辑]

现时,香港政府未有对“隐蔽人士”作出正式的定义及统计。2007年,为隐蔽青年提供支援服务的香港基督教服务处进行调查,发现香港有超过18500名10岁至24岁的隐蔽青年[11]。2017年,有学者估算香港约有14万名隐蔽人士[12]

家里蹲与尼特族的区别

[编辑]

家里蹲跟“尼特族”(NEET)有相当的不同点。尼特族只是拒绝工作,平日可能游手好闲的出门,家里蹲则是一种更为封闭的状态,打从心里抗拒人群、完全从社会蒸发。[13]

涉及家里蹲的故事作品

[编辑]

参看

[编辑]

注释

[编辑]
  1. ^ 1.0 1.1 对话疗法支援蛰居族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NHK日本国际传媒
  2. ^ 2.0 2.1 日本将有1000万“蛰居族”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环球网
  3. ^ 蛰居 汉典. [2021-05-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8-15). 
  4. ^ 日本“蛰居”男性达百万 有人数年不上班不溝通. news.ifeng.com. [2018-04-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05). 
  5. ^ 施百俊. 宅經濟全攻略. 台湾: 商周出版. 2009年7月: 36至37页. ISBN 9789866472893. 
  6. ^ 社会的孤立に対する施策について (PDF). [2015-09-11].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6-03-05). 
  7. ^ 第2節 若年無業者,フリーター,ひきこもり|平成25年版子ども・若者白書(全体版) - 内閣府. [2015-09-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28). 
  8. ^ 拯救百万日本蛰居族. [2019-06-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16). 
  9. ^ 台南报导, 温正衡 /. 台灣「繭居族」案例有增加趨勢 | 公視新聞網 PNN. 公视新闻网 PNN. 2018-04-12 [2023-08-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8-23) (中文(台湾)). 
  10. ^ 彭, 宇君. 探討臺灣青年繭居現象. 台湾博硕士论文加值系统. 2021-01-01: 5 [2023-08-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07). 
  11. ^ 港隱蔽青年人數激增. www.christianweekly.net. [2023-08-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1-31). 
  12. ^ 破迷思解構隱蔽青年現象 - 明報升學網. jupas.mingpao.com. 2020-04-15 [2023-08-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9-26) (中文(台湾)). 
  13. ^ 風傳媒:「我本來就是個廢人!」70萬日本年輕男性不想工作也不願出門,靠爸媽能養到幾歲?. [2015-10-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05). 

参考文献

[编辑]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