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尔雅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儒家经典
五经
九经



仪礼/周礼
春秋
礼记
春秋左氏传
春秋公羊传
春秋穀梁传
七经 十二经
论语
孝经
尔雅
十三经
孟子
《尔雅》
山西晋城中华词典博物馆展《尔雅》
繁体字 爾雅
简化字 尔雅

尔雅》乃中国最早的一部训诂书,也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单语言词典[1]。至今《尔雅》仍是后代考证古代词语时会参考的一部著作。

《尔雅》原本只是纯粹的一部词典,与儒家并无关系,但后世儒家将其列入十三经中,使其成为儒家的经典著作。《汉书·艺文志》称汉代重视经学,尔雅便是正宗的经学解释书。作为儒家之经典。唐朝时,是学馆生徒必读书之一[2],后便归类为训诂书,列位于十三经之中。清四库全书中为经部。

书名考

[编辑]

历来关于《尔雅》书名的来历有不同的解释。

传统认为《尔雅》书名中“尔”通“迩”,是“近”的意思;“雅”为“正”之义,为官方语言,即“雅言”。“读音尔雅”就是正确的、接近于故训的语言。[3]例如刘熙《释名·释典艺》中说:“《尔雅》:尔,昵也;昵,近也。雅,义也;义,正也。五方之言不同,皆以近正为主。”另外,陆德明《经典释文·叙录》说:“尔,近也;雅,正也。言可近而取正也。”

辛德勇认为“尔雅”不宜理解为述宾短语“近正”,其中“尔”通“薾”,是“美盛”的意思。援引《史记·儒林列传》“文章尔雅,训辞深厚,恩施甚美”与《史记·三王世家》“称引古今通义,国家大礼,文章尔雅”,认定“尔雅”实为汉代习语,意即“美丽典雅”[4]。以此为名,表明全书记载的是各类华辞雅言及其训释。

非但“尔”字可能通假,“雅”字也可能通假。黄侃《尔雅略说·论尔雅名义》:“雅、夏错见,明雅即夏之假借也。”“雅言”即是“夏言”,指称的是当时中原的官话。杨端志提到,上古时期,书名中有时会使用假借字,《尔雅》不是孤例,此外还有《尚书》的“尚”通“上”。[5]

“尔”“雅”二字上古声纽也相近,亦有可能为一双声联绵词,与“咿呀/咿哑”“袅娜/嫋娜”类似。

历史

[编辑]

它的作者历来说法不一。相传《尔雅》为周公孔子或其弟子所撰。《汉书》只记录《尔雅》三卷二十篇,未有姓名;张辑《上广雅表》中指出了几种猜测:“周公著尔雅一篇⋯⋯今俗所传三篇尔雅,或言仲尼(即孔子)所增,或言子夏所益,或言叔孙通所补,或言𨙶郡梁文所考,皆解家所说⋯⋯疑莫能名也。”[6]:17

也就是说,《尔雅》大可能是一种故训汇编。但唯周公所作之说是完全无根据的,以其中文字考虑,最有可能是周秦之际[7]:141,汉武帝之前(即公元前二世纪之前),因为汉武时代已见《尔雅注》[6]。学者们认为,《尔雅》应是摘自对先秦文本,特别是《诗经》的注疏。李约瑟等(1986:191)将《尔雅》的成书年代置于公元前4世纪晚期到公元前2世纪早期之间,核心部分可能有部分可以追溯回公元前6世纪,后续补充可能持续到公元前1世纪。

首先试图对《尔雅》不同部分分别定年的尝试始于初唐经学家陆德明(556-627),他认为周公只参与编写了《尔雅·释诂》,剩余部分的年代要更晚些(Needham 1986):190。日本史学家、汉学家内藤湖南分析《尔雅》文本,推断其可能源自战国初期,稷下学宫自约325 BC开始掌握了大量资料,文本在秦汉年间被进一步扩充并稳定化。内藤湖南将《释诂》与儒家学派的第一代(450-400 BC)相关联,《释亲》至《释天》是荀卿时代(300-230 BC)的产物,也有晚至90 BC的增补,地理内容《释地》至《释水》则是战国晚期至汉初的(300-200 BC),博物学内容《释草》至《释兽》则延续到文帝末年(300-160 BC)最后一章《释畜》是汉文帝汉景帝(180-140 BC)时期的。

《尔雅》是汉代中国古代经典中最有权威的词典学指南,宋代儒学家们将其归入十三经。目前唯一传世的早期注疏是郭璞(276–324)所作《尔雅注》(c. 310),其他已散佚注疏主要有刘歆《尔雅樊氏注》(1世纪初)、三国经学家孙炎作《尔雅音义》(3世纪晚期),其中用反切注音(Needham 1986):191

上述《尔雅》注疏在唐朝大多还有保留,但到宋朝大都亡佚了,于是人们重振了对《尔雅》的兴趣(Needham 1986):192北宋初学者邢昺著有《尔雅疏》(c. 1000),其被普通文学作品和医学本草经大量引用。一个世纪后,陆佃著《埤雅》(1096)和《尔雅新义》(1099)。南宋学者罗愿著有(1174)《尔雅翼》。清朝学者邵晋涵(1743–1796)著有《尔雅正义》,博物学家郝懿行着有《尔雅义疏》(1808-1822)。

在汉语辞书学史上,几乎所有词典都以部首排序,此方法最早见于《说文解字》。以《尔雅》为首的“雅书”则是以语义类别来排序。明朝学者郎奎金分类并编篡了《五雅》:《尔雅》(c. 150 BC)、《小尔雅》(c. 200)、《佚雅》、《广雅》(c. 230)和《埤雅》(1125)。后期更重要的雅书是明代思想家方以智所编《通雅》(1579)、朱谋㙔《骈雅》(1587)、吴玉搢《别雅》(c. 1745)和史梦兰《叠雅》(1864)(tr. Xue 1982):155。《永乐大典》(1408)等《类书》实际上也用的是语义排序法。

目录构成

[编辑]
《四部丛刊初编》第42册,景常熟瞿氏铁琴铜剑楼藏宋刊本《尔雅》封面

班固在《汉书·艺文志》著录有《尔雅》3卷20篇。唐朝以后《尔雅》被列入“经部”,成为了儒家经典之一。现存《尔雅》为19篇,与班固所说的20篇不同。有人认为这主要是分篇的方法不同,而清朝宋翔凤则认为原来有一篇“序”失落造成的。

现存十九篇为:

  1. 《释诂》——对古代同训词的解释
  2. 《释言》——对动词形容词等常用词的解释
  3. 《释训》——对联绵词词组形容词副词等情貌描述词的解释
  4. 《释亲》——对亲属称呼的解释
  5. 《释宫》——对宫室建筑的解释
  6. 《释器》——对日常用具饮食衣服的解释
  7. 《释乐》——对乐器的解释
  8. 《释天》——对天文历法的解释
  9. 《释地》——对行政区划的解释
  10. 《释丘》——对丘陵高地的解释
  11. 《释山》——对山脉的解释
  12. 《释水》——对河流的解释
  13. 《释草》——对草本植物的解释
  14. 《释木》——对木本植物的解释
  15. 《释虫》——对昆虫的解释
  16. 《释鱼》——对鱼类的解释
  17. 《释鸟》——对鸟类的解释
  18. 《释兽》——对动物的解释
  19. 《释畜》——对动物的解释

由于对古人的词语分类原则并不是很清楚,因此对前3篇诂、言、训之间的界限,现在并没有明确的认识,这3篇的解释也很模糊。13-19篇是对于生物的一些解释。但是其分类与现在很多地方差异很大,这主要是由于不同时代的观点有别之故。例如“鼯鼠”由于会飞行,便将它归到释鸟中。

注疏

[编辑]

因尔雅解释甚简,其所涉及之许多语言知识不易为人理解,故之后出现许多注释、考证尔雅之著作,如:

评价与影响

[编辑]

批评略览

[编辑]

《尔雅》虽然于古代,是一本文人必读经典,且是通往仕途之路上的必修课。但是如果从当代文字学之角度来评论,尔雅还是有缺点的,对于此点,历代小学家皆有批评,在此引用王力之论点,为学者之参考[6]

  1. 不明确多义,易误解。比如《释言》中有:“贻,遗也”,而《说文》中又有:“遗,亡也。”假使以贻字解释亡,就将造成错误等。
  2. 不明确用处,易误传。比如恪、钦二字皆是“敬也”,而此词性则不同,却被一同罗列。诸如此类,还有同字多义也会造成误会。
  3. 不明确定义,多讹合。

故而后人作书时,常常注意到这些点,进而有了改进,见朱骏声之《说雅》、陈奂之《毛诗传义类》等书。 《尔雅》被视为中国名物的不祧之祖。[8]而其对“名物训释方式和分类方式影响了后世训诂学著作的编纂,从而形成了中国古代以尔雅及其嫡传诸书为中心,旁及《方言》《释名》及其各种专业书、类书等的名物研究系统。”[8]

对周边国家之影响

[编辑]

律令制下的日本(公元7世纪至10世纪),大学寮制度中将其作为与《昭明文选》和正史并列的文章道(纪伝道)之教科书。平安朝中期源顺还受其影响编撰了和名类聚抄一书,至今仍是研究和训和古汉语的重要材料。而到了江户时代,又有仿者贝原好古作《和尔雅》(1694年)和新井白石作《东雅》(1719年,“东瀛尔雅”之意)。

群雅之象

[编辑]

后世还出了许多依假《尔雅》而写的著作,其谓“群雅”。大有:

相关论著

[编辑]

以下是相关参考论著资料书目[注 1](更多后世参考文献见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尔雅》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相关

[编辑]

注释

[编辑]
  1. ^ 主要自何晋编著:《新编中国历史文选》(附笔记),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218页 之书目

参考资料

[编辑]

引用

[编辑]
  1. ^ 金常政. 百科全书的故事. 北京: 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2005-03: 9. ISBN 7501326231. 
  2. ^ 《新唐书·选举志》
  3. ^ 夏, 传才. 《十三經概論》. 三民书局. 
  4. ^ 辛德勇:“文章尔雅”与笺经释义的《薾雅》. [2021-10-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09). 
  5. ^ 杨, 端志. 训诂学. 山东文艺. : 455. 
  6. ^ 6.0 6.1 6.2 王, 力. 《中國語言學史》. 香港: 中国图书刊行社. 1984. ISBN 9620403282. 
  7. ^ 郭, 沫若. 《甲骨文文字研究》. 
  8. ^ 8.0 8.1 钱慧真,2006。《尔雅》的名物训释方式研究。现代语文 2006年 第12期。
  9. ^ 爾雅翼. 重编国语辞典修订本. [2008-08-25] (中文(台湾)). [永久失效链接]
  10. ^ 小爾雅義證. 数位典藏联合目录. [2008-08-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9-06) (中文(台湾)). 
  11. ^ 查詢結果. 香港科技大学图书馆. [2008-08-25] (中文(台湾)). [永久失效链接]
  12. ^ 台灣全國圖書書目資訊網. 台湾全国图书书目资讯网. [2008-08-25] (中文(台湾)). [永久失效链接]
  13. ^ 小爾雅訓纂. 中国古籍目录. [2008-08-25] (中文(台湾)). [永久失效链接]

著作

[编辑]
  • Coblin, W. South. Erh ya 爾雅. Loewe, Michael (编). Early Chinese Texts: A Bibliographical Guide有限度免费查阅,超限则需付费订阅. Berkeley: Society for the Study of Early China; Institute of East Asian Studi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1993: 94–99. ISBN 1-55729-043-1. 
  • Creamer, Thomas B. I. Lexicography and the history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Ladislav Zgusta (编). History, Languages, and Lexicographers. Niemeyer. 1992: 105–135. 
  • Karlgren, Bernhard. The Early History of the Chou Li and Tso Chuan Texts. Bulletin of the Museum of Far Eastern Antiquities. 1931, (3): 1–59. 
  • Mair, Victor H. Tzu-shu 字書 or tzu-tien 字典 (dictionaries). William H. Nienhauser, Jr. (编). The Indiana Companion to Traditional Chinese Literature 2. SMC Publishing. 1998: 165–172. ISBN 978-0253334565. 
  • Needham, Joseph; Lu, Gwei-djen; Huang, Hsing-Tsung. Science and Civilisation in China, Volume 6 Biology and Biological Technology, Part 1 Botany [中国科学技术史. 第6卷, 生物学及相关技术. 第1分册, 植物学].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6. ISBN 978-0521087315. 
  • Von Rosthorn, A. The Erh-ya and Other Synonymicons. Journal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Teachers Association. 1975, 10 (3): 137–145. 
  • Xue, Shiqi. Chinese Lexicography Past and Present. Dictionaries. 1982, 4: 151–169. doi:10.1353/dic.1982.0009. 

延伸阅读

[编辑]

[在维基数据]

维基文库阅读本作品原文维基共享资源阅览影像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文本:尔雅 (四部丛刊本)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文本:钦定古今图书集成·理学汇编·经籍典·尔雅部》,出自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
小学四种
无名氏《尔雅》 | 扬雄方言》 | 许慎说文解字》 | 刘熙释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