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岑之敬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岑之敬(519年—579年),思礼南阳棘阳[1][2]南北朝南梁南陈官员和文学家。

岑之敬的父亲岑善纡是南梁吴宁县令、司义郎,以经学闻名。他五岁读《孝经》都会烧香跪坐,亲戚都很惊叹诧异。十六岁时,他奉旨写下《春秋》、《左传》、《孝经》意思的策论,考绩获提拔优等。御史上奏:“皇朝多文士,但只懂明经,如果有颜回闵损的能力才应该高第。”梁武帝检查岑之敬的策论说:“不妨我再有颜回、闵损吧?”于是召岑之敬入宫面试,令他举行讲座,下令中书舍人朱异手执《孝经》讲士章,武帝亲自质询。他自有解释,详实应对,没有人不叹服,除授童子奉车郎,获优厚赏赐[1][2]。到岑之敬十八岁,他参加重云殿法会,当时武帝亲自烧香,看到他就说:“很久不见,你已经成人了!”即日就让他担任太学限内博士,很快改任寿光学士、司义郎,又除授武陵王萧纪的安西府刑狱参军事。太清元年(547年),他上表请求试人官吏,除授南沙县令。侯景之乱爆发,岑之敬率领部众支援京师,到达至郡边时得知台城失陷,就离开部下回乡。承圣二年(553年),获授晋安王、宣惠将军萧方智的府中记室参军,其时萧勃据守岭表,因此诏令他宣旨安抚,之后江陵失守,他滞留广州[3][4]

南陈太建初年,岑之敬回到朝廷,授与东宫义省学士,太子陈叔宝早听闻他的名字,特意亲自迎接;累迁鄱阳王陈伯山的中卫府记室、镇北府中录事参军、南台治书侍御史和征南府咨议参军。岑之敬最初因常业任官,涉猎文史,文笔优雅,并非纯粹儒者;他个性谦逊谨慎,没有恃才傲物,待人接物恭恭敬敬,每次忌日行斋事,他都亲自拜祭,整天哭泣,士人都称他纯正踏实。太建十一年(579年)他去世,虚岁六十一,陈叔宝嗟叹惋惜,赠送丰厚的丧仪财物,有文集十卷流传。他的儿子岑德润有父亲风范,官至中军将军吴兴王陈胤的记室[5][6]

引用[编辑]

  1. ^ 1.0 1.1 陈书·卷三十四·列传第二十八》:岑之敬字思礼,南阳棘阳人也。父善纡,梁世以经学闻,官至吴宁令、司义郎。之敬年五岁,读孝经,每烧香正坐,亲戚咸加叹异。年十六,策春秋左氏制旨、孝经义,擢为高第。御史奏曰:“皇朝多士,例止明经,若颜、闵之流,乃应高第。”梁武帝省其策曰:“何妨我复有颜、闵邪?”因召入面试,令之敬昇讲座,敕中书舍人朱异执孝经,唱士章,武帝亲自论难。之敬剖释纵横,应对如响,左右莫不嗟服。乃除童子奉车郎,赏赐优厚。
  2. ^ 2.0 2.1 南史·卷七十二·列传第六十二》:岑之敬字思礼,南阳棘阳人也。父善纡,梁世以经学闻,官至吴甯令,司义郎。之敬年五岁,读孝经,每烧香正坐,亲戚咸加叹异。十六,策春秋左氏、制旨孝经义,擢为高第。御史奏曰:“皇朝多士,例止明经,若颜、闵之流,乃应高第。”梁武帝省其策,曰:“何妨我复有颜、闵邪。”因召入面试。令之敬升讲坐,敕中书舍人朱异执孝经,唱士孝章,武帝亲自论难。之敬剖释从横,左右莫不嗟服。仍除童子奉车郎,赏赐优厚。
  3. ^ 《陈书·卷三十四·列传第二十八》:十八,预重云殿法会,时武帝亲行香,熟视之敬曰:“未几见兮,突而弁兮!”即日除太学限内博士。寻为寿光学士、司义郎,又除武陵王安西府刑狱参军事。太清元年,表请试吏,除南沙令。侯景之乱,之敬率领所部,赴援京师。至郡境,闻台城陷,乃与众辞诀,归乡里。承圣二年,除晋安王宣惠府中记室参军。是时萧勃据岭表,敕之敬宣旨慰喻,会江陵陷,仍留广州。
  4. ^ 《南史·卷七十二·列传第六十二》:十八,预重云殿法会,时武帝亲行香,熟视之敬曰:“未几见兮,突而弁兮。”即日除太学限内博士。寻为寿光学士、司义郎。太清元年,表请试吏,除南沙令。承圣二年,除晋安王宣惠府中记室参军。时萧勃据岭表,敕之敬宣旨慰喻。会魏克江陵,仍留广州。
  5. ^ 《陈书·卷三十四·列传第二十八》:太建初,还朝,授东宫义省学士,太子素闻其名,尤降赏接。累迁鄱阳王中卫府记室、镇北府中录事参军、南台治书侍御史、征南府咨议参军。之敬始以经业进,而博涉文史,雅有词笔,不为醇儒。性谦谨,未尝以才学矜物,接引后进,恂恂如也。每忌日营斋,必躬自洒扫,涕泣终日,士君子以笃行称之。十一年卒,时年六十一。太子嗟惜,赙赠甚厚。有集十卷行于世。子德润,有父风,官至中军吴兴王记室。
  6. ^ 《南史·卷七十二·列传第六十二》:陈太建初还朝,授东宫义省学士。累迁南台书侍御史,征南府咨议参军。之敬始以经业进,而博涉文史,雅有词笔,不为醇儒。性谦谨,未尝以才学矜物,接引后进,恂恂如也。每母忌日营斋,必躬自洒扫,涕泣终日,士君子以笃行称之。十一年卒。有集十卷行于世。子德润,有父风,位中军吴兴王记室。

延伸阅读[编辑]

[在维基数据]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文本:陈书·卷34》,出自姚思廉陈书

参考文献[编辑]

  • 陈书》·卷三十四·列传第二十八
  • 南史》·卷七十二·列传第六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