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彼得·魏斯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彼得·魏斯
Peter Ulrich Weiss
Peter Weiss, 1982
Weiss speaking during the acceptance ceremony for the Bremen Literature Prize, 1982.
出生(1916-11-08)1916年11月8日
德国德意志帝国勃兰登堡省诺瓦韦斯(今德国勃兰登堡州波茨坦巴伯尔斯贝格
逝世1982年5月10日(1982岁—05—10)(65岁)
瑞典瑞典斯德哥尔摩
国籍 捷克斯洛伐克
公民权 瑞典
母校伦敦理工学院摄影系
布拉格美术学院
作品马拉/萨德英语Marat/Sade
反抗的美学英语The Aesthetics of Resistance
配偶Helga Henschen (1943)
Carlota Dethorey (1949)
Gunilla Palmstierna (1964)
奖项Charles Veillon Award (1963)
Lessing Prize (1965)
Heinrich Mann Prize (1966)
Tony Award for Best Play (Marat/Sade, 1966)
Carl Albert Anderson Prize (1967)
Thomas Dehler Prize (1978)
Cologne Literature Prize (1981)
Bremen Literature Prize (1982)
De Nios Prize (1982)
Swedish Theatre Critics Prize (1982)
格奥尔格·毕希纳奖 (1982)
影响于
  • Swedish Experimental Film Studio

Peter Weiss(1916年11月8日—1982年5月10日),德裔瑞典作家、小说家、画家和电影艺术家,最为知名的作品为三部曲小说《反抗的美学》(Die Ästhetik des Widerstands)。

生平

[编辑]

魏斯出生于勃兰登堡省的Nowawes(现在属于波茨坦巴伯尔斯贝格的一部分),父亲为有捷克斯洛伐克国籍的匈牙利裔犹太人,母亲为瑞士人。3岁时,他随家人迁徙到德国布莱梅,随后又移居柏林。他的青春期是在柏林度过的,并在那里接受了后来使他走上视觉艺术家生涯的基本训练。1934年,他的家搬到了英国伦敦东南部的小镇Chislehurst,在那里他进入摄影工艺学校(the Polytechnic School of Photography)学习摄影,之后的1937年至1938年就学于布拉格美术学院(the Prague Art Academy)。1938年在,德国占领苏台德地区之后,他的家人逃亡到瑞典,而魏斯本人则去了瑞士。1939年,他又移民到了瑞典的斯德哥尔摩,他的余生都是在那里度过的。1946年,他正式成为瑞典公民。

魏斯有过三段婚姻:1943年,和画家Helga Henschen;1949年,Carlota Dethorey;1964年,和Gunilla Palmstierna。作为瑞典共产党党员,他参与政治活动,并于1967年在斯德哥尔摩参加了的“罗素法庭”(这是一个由罗素萨特发起的民间法庭,主要反对越南战争)。1970年,魏斯罹患心脏病后停止了写作,1982年于斯德哥尔摩逝世。

美术和文学

[编辑]

1936年,魏斯举办第一次画展。1950年,他写出第一出戏剧《塔》(Der Turm)。1952年,他加入了瑞典实验电影工作室,在那里制作了几年电影。这期间,他还在斯德哥尔摩的人民大学教授绘画,并为瑞典文版的《一千零一夜》绘制了插图。魏斯也写小说,直至60年代初期。他的小说作品简洁而凝炼,在细节和感受上都是“卡夫卡式”的,往往具有自传背景。魏斯最有名的电影之一是一部名为《幻影》(The Mirage,1959)的实验片。他接下来的一部影片很少被人提及。这个片子是魏斯1960年时和Barbro Boman在巴黎一起导演的。影片有很多名字,英语片名为《花花女郎》(Play Girls)或《火热的性爱》(Flamboyant Sex),在巴黎放映时叫《瑞典女郎》(Schwedische Mädchen),在德国放映时叫《诱惑》(Verlockungand)。 后来据说此片的广告语就是“连巴黎都为之震动”。在魏斯的短片中,《浮士德博士的工作室》(The Studio of Doctor Faust,1956)显示魏斯和德国文化背景强有力的联系。

魏斯最为人所知的作品是戏剧《马拉/萨德》(1963)。该剧于1964年首演于西德,使他得到了国际性的广泛关注。次年,传奇导演彼得·布鲁克纽约执导了一个著名的版本。此剧通过两位个性极端且“风马牛不相及”的历史人物来研究社会发展的动力。这两个人物一个是法国大革命中残忍的英雄让-保罗·马拉,另一个是举世皆知的虐待狂萨德侯爵。在《马拉/萨德》中,魏斯使用了一种独特的技巧,那就是“戏中戏套戏中戏”:“我们戏剧的主要目的就是要把那些伟大的主张和它们的对立面拆得烂碎,看看它们是怎么工作的,再让它们决一胜负”。 这出戏被视为经典,尽管不会定期上演,却也是常演不衰。

近二十年中,魏斯荣膺多个奖项:1963年,查尔斯·维隆奖;1965年,莱辛奖;1966年,亨里希·曼奖;1967年,卡尔-阿尔伯特·安德森奖;1978年,托马斯·戴勒奖;1981年,科隆文学奖;1982年,布来梅文学奖,德·尼奥斯奖、瑞典戏剧评论家奖和格奥尔格·毕希纳奖

《马拉/萨德》的中译本由胡其鼎翻译。

主要作品

[编辑]

所有作品都用德文创作,除非特别说明。

戏剧

[编辑]
  • 1949 《塔》(Der Turm)(The Tower)
  • 1952 《保险》(Die Versicherung)
  • 1963 Nacht mit Gästen 《待客之夜》(Night with Guests)
  • 1963/5 《由萨德侯爵导演夏亨顿精神病院病人演出的让-保罗·马拉被迫害和刺杀的故事》(Die Verfolgung und Ermordung Jean Paul Marats dargestellt durch die Schauspielgruppe des Hospizes zu Charenton unter Anleitung des Herrn de Sade) (The Persecution and Assassination of Jean-Paul Marat as Performed by the Inmates of the Asylum of Charenton under the Direction of the Marquis de Sade) - generally known as Marat/Sade
  • 1963/8 《良药苦中求》Wie dem Herrn Mockinpott das Leiden ausgetrieben wird) (How Mr. Mockinpott was cured of his Sufferings) 中译本由陈淑华翻译(自英译本)
  • 1965 《法庭调查》Die Ermittlung (The Investigation)
  • 1967 Gesang vom lusitanischen Popanz (Song of the Lusitanien Bogey)
  • 1968 Diskurs über die Vorgeschichte und den Verlauf des lang andauernden Befreiungskrieges in Viet Nam als Beispiel für die Notwendigkeit des bewaffneten Kampfes der Unterdrückten gegen ihre Unterdrücker sowie über die Versuche der Vereinigten Staaten von Amerika die Grundlagen der Revolution zu vernichten (Discourse on the Progress of the Prolonged War of Liberation in Viet Nam and the Events Leading up to it as Illustration of the Necessity for Armed Resistance against Oppression and on the Attempt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to Destroy the Foundations of Revolution) - generally known as Viet Nam Diskurs
  • 1969 《流亡的托洛斯基》Trotzki im Exil (Trotsky in Exile)
  • 1971 《荷尔德林》Hölderlin
  • 1974 《诉讼》Der Prozeß - 改编自卡夫卡的同名小说
  • 1982 《新的审判》Der neue Prozeß (The New Trial)

小说

[编辑]
  • 1944 《从岛到岛》Från ö till ö (From Island to Island; written in Swedish; German: Von Insel zu Insel)
  • 1948 《征服》De besegrade (The Conquered; written in Swedish; German: Die Besiegten)
  • 1948 《放逐者》Der Vogelfreie (published as Dokument I in Swedish (1949) and in German as Der Fremde under the pseudonym Sinclair)
  • 1951 《决斗》Duellen (The Duel; written in Swedish; German: Das Duell)
  • 1952 《马车夫的身影》Der Schatten des Körpers des Kutschers (The Shadow of the Coachman's Body)
  • 1956 《情景》Situationen (The Situation; written in Swedish; German: Die Situation)
  • 1960 《辞别双亲》Abschied von den Eltern (Leavetaking)
  • 1961 《消失点》Fluchtpunkt (Vanishing Point)
  • 1962 《三个行者的谈话》Das Gespräch der drei Gehenden (The Conversation of the Three Walkers)
  • 1975-1981 《对抗美学》Die Ästhetik des Widerstands (Published in 3 volumes, I: 1975; II: 1978; III: 1981) (The Aesthetics of Resistance)

其它文学作品

[编辑]
  • 1956 Avantgarde Film (瑞典文)
  • 1968 Rapporte
  • 1970 Rekonvaleszenz
  • 1971 Rapporte 2
  • 1971-1980 《札记》Notizbücher

电影

[编辑]
  • 1952 Studie I (Uppvaknandet) 瑞典, 16mm, 6分钟)
  • 1952 Studie II (Hallucinationer) / Study II (Hallucinations) (瑞典, 16mm, 6分钟)
  • 1953 Studie III / Study III (瑞典, 16mm, 6分钟)
  • 1954 Studie IV (Frigörelse) / Study IV (Liberation), (瑞典, 16mm, 9分钟)
  • 1955 Studie V (Växelspel)/Study V (Interplay),(瑞典, 16mm, 9分钟)
  • 1956 Ateljeinteriör / Dr. Fausts Studierstube(Atelierinterieur) (瑞典, 10分钟)
  • 1956 《影子里的面孔》/Ansikten I Skugga / Faces in the shadow (瑞典, 13分钟)
  • 1957 《按照法律》/Enligt Lag / According To Law (与 Hans Nordenström 联合导演, 瑞典, 16mm, 18分钟)
  • 1958 Vad ska vi göra nu da? / Was machen wir jetzt? (瑞典, 20分钟)
  • 1959 《海市蜃楼》/ Hägringen / Fata Morgana (瑞典, 81分钟) 主演: Staffan Lamm 和 Gunilla Palmstier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