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晋悼公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晋悼公
谥号悼公
时代东周春秋时期
国家晋国
出生前586年
逝世前558年
在位前572年二月-前558年十一月
惠伯谈
正妻晋悼夫人
子女继位:晋平公 (在位前558至前532年)
太子太子彪
晋悼公
前572年-前558年
政权 晋国
君主 晋悼公
历时 14年
晋国分裂时代晋悼公在位年在春秋时代的位置

晋悼公(前586年—前558年),姓,名,一作,又称周子[1]孙周[2]。为惠伯谈次子,其祖父桓叔捷晋襄公的小儿子。在堂叔晋厉公被弑后,被迎立为君。在位时重用吕相士鲂魏颉赵武等人,惩乱任贤,整顿内政,晋悼公四年(前569年)魏绛推行“和戎狄”的策略,同戎狄相处融洽。联,八年之中,九合诸侯[3],将晋国霸业推至巅峰。

家世与即位

[编辑]

悼公的祖父桓叔捷并非晋襄公的长子,根据骊姬之乱时所定的制度,除国君继承人外,其余的儿子都不得留在国内。桓叔捷并非太子,故也避居于周室。桓叔捷后生惠伯谈,悼公为惠伯谈次子。悼公适逢王室卿士单襄公,从小受到周礼的熏陶[4][5]

厉公七年(公元前572年)十二月乙卯,栾书中行偃趁厉公出游之时将他囚禁[6],厉公于六日后庚申日被弑[7]。厉公的被弑是继灵公被弑以来晋国政局又一次大的动荡。栾书与中行偃以车一乘将厉公薄葬于旧都翼的东门,并恶谥为“厉”,厉公所受的耻辱于晋国历代国君中所鲜见[8]

厉公被弑后,两人令荀罃士鲂迎身在周室的桓叔捷后裔为君,由于悼公长兄“无慧,不能辨菽麦”,故而立悼公。悼公当时才十四岁,但已是非常聪慧,他对迎立他的人说:“我原本不曾想过有今天,但时已至此,可能是天意吧。但人们之所以要有国君,是为了听他的命令。否则的话,立了国君又不听国君的指示,那还何需要用国君?”下属表示接受,悼公便并大臣于清原结盟。然后于正月前往曲沃朝见大臣时,悼公又当众驱逐有不臣行为的七个臣下,以树立国君的绝对权威。[9]二月初一,悼公于国都新绛(今山西省侯马)正式即位[10],并于本年改元为元年[11]

在位期间

[编辑]

自其曾祖父襄公去世后,继位的灵公才只是个婴儿。年幼的国君无法理政,大政掌握于赵氏之手。赵氏首领赵盾好结党私营和排斥异己。在他的治理下,晋国对外国势不振,全不复、襄时代霸业;对内则弄得卿大夫之间互相勾心斗角。从襄公去世至悼公继位之前的三十多年间,晋国公室同卿族的斗争导致了二名国君被弑,等多个卿大夫家族被灭,赵氏中衰。悼公即位后,为提高公室威信和统治基础,逐渐起用那些已衰落的卿族。

内政改革

[编辑]

对内方面,悼公命百官,肃内政,任贤良,他用魏相士鲂魏颉赵武为卿,命荀家荀会栾黡韩无忌为公族大夫,以教育卿族子弟。再派士渥浊太傅右行辛司空,并起用弁纠祁奚荀宾等为官,整顿军政。[12]

在厉公时代,为恢复晋国的霸业,连年对外发动战争,令国人要负担沉重的军赋,悼公即位后,济贫困,救灾减税,并宽刑节俭。为保证农业的发展,只在家闲内起征农民。减轻赋税是缩减开支,并免去以前的旧债,还拿出粮食帛布援助农民。他采纳魏绛的意见,下令国君以下的贵族将屯积的陈粮卖掉,使得“国无滞积,变无困人”,同时还放宽对渔猎山林湖泊的禁令,令“公无禁利,亦无贪民”。这些政策解放了生产力,改善了劳动者的生活质量[12][13]

景公时曾令士会重修法典,以强公室。悼公即位后,令士渥浊修改他的先祖范武子之法。这部法典较前者为温和,其目的就是为缓和与卿族的关系[13]

在军事方面,悼公即位之初,晋国有中、上、下、新四军。但在新军统帅知罃与士鲂去世后,找不到适当的人士继任,便将新军与下军合并[14]。同时又精简大批冗员,御戎原本是为文公时代为国君驾车的职务,随着私家势力的发展,卿族也开始设御戎,悼公取消他们的御戎,改由在战时以军尉接任。同时,又在各军分别派遣司马和军尉,用以御车训马和加强军队纪律[15]

对外方面

[编辑]

在改革内政的同时,悼公总结景、厉两代积累的经验,调整对外政策。当时,楚国乘晋国内乱,发兵灭了舒庸,又与郑国联军乘晋国的长期盟友宋国内乱,连取宋的朝郏、幽丘、城郜和彭城(都在江苏徐州附近)四座城邑。并将奔楚的宋臣鱼石向为人向带等五人安置在彭城,派三百乘兵力戍守,以压制宋国和扼住晋、吴间的联系要道。宋国久攻彭城不下后,向晋国救援。悼公亲率军队驻扎于台谷(今山西晋城),同时命士鲂请鲁国出兵。同年十二月,悼公与齐、鲁、宋、卫和邾国会于虚朾(今河南睢县)以商救宋事宜。第二年,晋国与宋、卫、曹、莒、邾、计八国之师围彭城,彭城守军出降。同年,晋国以齐不参与彭城之会为由,兴兵伐齐,齐被迫以太子光为人质。此年夏天,韩厥荀偃以诸侯之师攻入新郑外城,并借道郑境攻楚国的焦和夷(都在今安徽省亳州一带),并一直打到陈国。这次行动不仅为为宋国夺回彭城四邑。在联军多次威压之下,郑也向晋国屈服。此后,悼公又多次邀诸侯相会,以打击楚国的势力。[16][17]

申公巫臣在景公之时献联吴制楚之计,从此晋吴两国开始联盟。至悼公在位后,吴国已在东南兴起,成为楚国一大劲敌。悼公四年(公元前570年),吴国出奇技大胜楚军,取驾邑,楚令尹子重气急之下突发心疾而去世。同年,悼公在鸡泽大会诸侯,派荀会邀吴王寿梦与会,吴王寿梦因道路原因并未前来。当时,陈国由于不堪楚的压迫,也派出使者请求会盟。二年后,吴国主动遣使向晋国打听会盟日期,悼公命鲁、卫与吴王会盟于善道(今江苏盯胎北)。同年九月,吴国参与了华夏诸侯在戚的会盟。这也标志着自景公时代制订的联吴制楚战略的完成。[18]

北和戎狄

[编辑]

自齐桓公北伐山戎(又称北戎)后,山戎开始华夏化。北戎中最强的无终于悼公五年(公元前569年)遣使到晋国议和。悼公采纳了魏绛的建议,派他前往无终缔结盟约。北方的安宁,令悼公有专注于内政和向南的扩展。[19]

礼遇诸侯

[编辑]

悼公以前的晋国常自恃自力强盛,对诸侯小国随意凌虐,完全不顾及他们的贵族尊严,悼公即位后决定改变外交政策。悼公九年(公元前565年),亲晋的郑国败蔡国,并俘其司马公子燮。悼公便再邀郑、齐、宋、卫、邾等国会于邢丘(今河南温县)。悼公重新规定朝聘期限的纳贡的数量,郑简公亲自献上蔡国俘虏,以示听命。同时,悼公不再用天子之礼直接在都城内接见朝聘的诸侯,而是亲自到郊外迎接。对于担负太重的诸侯,也给予平均分担的权利。悼公在外交方面的改革,得到了诸侯的认同和好感。[20]

与楚争霸

[编辑]

对晋国霸业有威胁的是南方的楚国,自晋文公开始,他们就是争霸的两方。几十年来,两国的直接对抗都是势均力敌,互有胜负。悼公决定尽量避开与楚国直接冲突,面是选择对夹在两强之间的郑国下手。早在即位之初,晋国以八国之军击败郑、楚联军后,悼公一年之间两次在会盟诸侯,再扩建虎牢,以重兵驻守。由于虎牢扼在郑国咽喉,郑国对此十分畏惧,于是主动求和。悼公九年(公元前565),楚国被郑国主动攻击的行为激怒,派令兵讨伐,郑国又与之会盟。一年后,悼公与宋、卫、鲁、曹、莒、邾、滕、薛、小邾及齐共十二位诸侯联合攻打郑国,包围郑都新郑。郑国感到害怕,便再求和。双方会盟於戏。但晋国在这次会盟的要求没有达成,在盟会后又率诸侯联军攻郑。此时楚国也因为郑亲晋而用兵伐郑,郑国便再次降楚。这年九月,晋国又联合诸侯攻郑,郑国以大量的乐师和乐器献给悼公求和,双方于萧鱼会盟。[21]

壮志未酬

[编辑]

晋楚相争的同时,东方的齐国借机扩张,在灭掉莱国之后,与王室通婚,并联合莒、邾等国对晋国若即若离。悼公十六年(公元前558年),齐军围鲁国的成地,又遣邾国攻鲁的南方。鲁国向晋国求救,晋国准备会和诸侯商讨邾、莒事宜,悼公却在这时生病,于这年冬天去世,盟会的计划最终未成[22][23]

评价

[编辑]

左传》评价悼公的治政是:凡六官之长,皆民誉也。举不失职,官不易方,爵不逾德,师不陵正,旅不逼师,民无谤言,所以复霸也。[24]

楚令尹子囊评价悼公为:晋君类能而使之,举不失选,官不易方。[25]

郑子展对悼公的评价:晋君方明,四军无阙,八卿和睦[26]

现代观点

[编辑]

悼公在位时救宋,服齐,伐郑,结鲁,修吴,和戎,先后大会诸侯十七次。现代人所著的《春秋左传人物谱》总结悼公有三点长处:一是善用人并能谦虚的接受意见,在刚刚即位就启用大批人才为官;二是对外方面以礼服诸侯;最后则是在为政有方,以德和民。[27]

《春秋左传人物谱》同时又指出悼公也并非完美,主要的缺憾有失去陈国,伐秦无功,以及卫乱不能救。悼公在位末年,将大权交给知氏、荀氏和范氏,导致了在平公之时发生栾、范两家内乱时,范氏(范鞅,又称士鞅)以一己之私动用诸侯之兵,损害了晋国在诸侯国的地位,而之后的晋国政出多门,世卿专政的局面恐怕也是悼公始料未及的。[27]

另一部现代人所著《春秋史》对悼公整顿内政的政绩和对楚斗争有正面评价,认为他是一位有才能的国君。[28]

执政

[编辑]

在位期间执政为:韩厥知罃荀偃栾黡魏相士鲂赵武魏绛韩起范匄魏颉

家庭

[编辑]

参考文献

[编辑]

引用

[编辑]
  1. ^ 《国语·晋语》:召周子而立之,是为悼公。
  2. ^ 《国语·晋语》:乃纳孙周而立之,实为悼公。
  3. ^ 《左传·襄公十一年》:晋侯……曰:“子教寡人和诸戎狄,以正诸华。八年之中,九合诸侯,如乐之和,无所不谐。请与子乐之。”辞曰:“夫和戎狄,国之福也;八年之中,九合诸侯,诸侯无慝,君之灵也,二三子之劳也,臣何力之有焉?抑臣愿君安其乐而思其终也!
  4. ^ 《晋国史纲要》第94-95页
  5. ^ 《国语·周语下》:晋孙谈之子周适周,事单襄公…… 襄公有疾,召顷公而告之,曰 :“必善晋周,将得晋国。
  6. ^ 《左传·成公十七年》:公游于匠丽氏,栾书、中行偃遂执公焉。
  7. ^ 《春大·成公十八年》:“正月庚申,晋栾书、中行偃使程滑弑厉公。”今人考证,认为《左传》此条用的是鲁历,鲁历本年正月于晋历为去年十二月。(杨伯峻《春秋左传注》页904)
  8. ^ 《晋国史纲要》 晋悼公得国的原因 第94页
  9. ^ 《左传·成公十八年》:使荀罃、士鲂逆周子于京师而立之,生十四年矣。大夫逆于清原,周子曰:“孤始愿不及此。虽及此,岂非天乎!抑人之求君,使出命也,立而不従,将安用君?二三子用我今日,否亦今日,共而従君,神之所福也。”对曰:“群臣之愿也,敢不唯命是听。”庚午,盟而入,馆于伯子同氏。辛巳,朝于武宫,逐不臣者七人。
  10. ^ 《左传·成公十八年》:二月乙酉朔,晋侯悼公即位于朝。
  11. ^ 《国语·晋语五》“〔悼公〕四年,会诸侯于鸡丘”、“〔悼公〕五年,无终子嘉父使孟乐因魏庄子纳虎豹之皮以和诸戎”,《左传》襄二十二年郑公孙侨语晋人云“在晋先君悼公九年,我寡君(郑简公)于是即位”,《史记·晋世家》“〔悼公〕十一年冬,秦取我栎”、“十五年,悼公问治国于师旷”,皆可证晋悼公元年即公元前573年。(杨伯峻《春秋左传注》页904)
  12. ^ 12.0 12.1 《春秋史》 第131页
  13. ^ 13.0 13.1 《晋国史纲要》第99页
  14. ^ 《左传·襄公十四年》:晋侯舍新军,礼也。成国不过半天子之军,周为六军,诸侯之大者,三军可也。于是知朔生盈而死,盈生六年而武子卒,彘裘亦幼,皆未可立也。新军无帅,故舍之。
  15. ^ 《晋国史纲要》第99-100页
  16. ^ 《晋国史纲要》第101页
  17. ^ 《春秋史》第131-132页
  18. ^ 《晋国史纲要》第102页
  19. ^ 《春秋史》第133页
  20. ^ 《晋国史纲要》第103页
  21. ^ 《春秋史》第134-133页
  22. ^ 《左传·襄公十五年》:邾人伐我南鄙。使告于晋,晋将为会以讨邾、莒晋侯有疾,乃止。冬,晋悼公卒,遂不克会。
  23. ^ 《春秋史》第135-136
  24. ^ 《左传·成公十八年》
  25. ^ 《左传·襄公九年》
  26. ^ 《左传·襄公八年》
  27. ^ 27.0 27.1 《春秋左传人物谱》晋悼公
  28. ^ 《春秋史》 第136页

来源

[编辑]
  1. 左丘明左传
  2. 左丘明国语
  3. 李孟存、常金仓 著《晋国史纲要》 山西人民出版社 ISBN 7-203-00844-4
  4. 顾德融、朱顺龙 著《中国断代史系列:春秋史》 上海人民出版社 ISBN 7-208-03612-8
  5. 方朝辉《春秋左传人物谱》
前任:
堂叔晋厉公
晋国君主
前573年—前558年
继任:
晋平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