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政景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留守 政景
时代日本战国时代江户时代
出生日期天文18年(1549年)
逝世日期庆长12年2月3日(1607年2月28日)
幼名六郎
改名留守政景→伊达政景
别名雪斋
戒名大安寺殿高岳玄登大居士
墓所大安寺岩手县奥州市水泽区
朝廷官位从五位下上野介
主君伊达辉宗伊达政宗
氏族藤原北家山阴流伊达氏藤原北家道兼流留守氏水泽伊达氏
父母父:伊达晴宗
母:久保姬岩城重隆的长女)
养父留守显宗
兄弟兄:岩城亲隆伊达辉宗
弟:石川昭光国分盛重杉目直宗
姐妹姊:阿南姬二阶堂盛义正室)、镜清院伊达实元正室) 、益穂姫小梁川盛宗侧室)、
妹:彦姬芦名盛兴正室→芦名盛隆正室)、宝寿院佐竹义重正室)
正室黑川晴氏之女
留守宗利

留守政景(1549年—1607年2月28日)是日本战国时代及江户时代人物,伊达晴宗的三男。幼名六郎,是辉宗的同母胞弟。祖父伊达稙宗及叔公留守景宗是兄弟关系,留守家让叔公景宗打理,继而又收留养父留守显宗,为了使留守氏继续流传,成为了显宗的养子,成为留守氏第十八代家督。也成为二哥伊达辉宗及侄子伊达政宗的得力干将助手。协助伊达氏参与大多数战争。

生平[编辑]

永禄十年(1567年),十八岁的政景被过继为留守显宗的养子并成为留守家高森城(岩切城)之主,翌年在伊达家的婚姻外交政策下迎娶了豪族黑川晴氏的女儿,为巩固伊达家在奥州的势力基盘做出贡献。之后作为伊达家一门众以军团核心的姿态活跃于战场上,在辉宗的兄弟中留守政景是少数常年待在伊达方的一门众人物。

天正十二年(1584年),兄长辉宗出家隐居于馆山城,在重臣远藤基信及政景的支持下由辉宗长子伊达政宗成为第十七代当主。隔年十月八日,本来透过辉宗向政宗请降的二本松义继误会伊达方将准备在宴会上袭杀自己,愤而胁持伊达辉宗退往人取桥向二本松逃逸,最后两人在阿武隈川同归于尽。

欲报父仇的侄儿伊达政宗在二哥伊达辉宗头七后,立即发兵八千人攻向二本松城,当时继为二本松城主的义继遗儿国王丸火速向南奥州常陆的各大名求援,于是以常陆佐竹氏、南奥芦名氏两家为首联合岩城氏二阶堂氏白河氏等组成三万大军北上驰援。在这场被后世称为人取桥之战,令伊达家痛失一众良臣猛将的战役中留守政景一直留在本阵保卫政宗直到脱离战场。

天正十六年(1588年),奥州名门大崎氏内乱,重臣氏家吉继在长年积怨下自愿担任内应,请求伊达政宗发兵攻打大崎氏,有此良机政宗当然不会放过,留守政景担任泉田重光的副将与滨田景隆诸将领五千兵马,本以为攻讨大崎家易如反掌的留守政景却惨逢败绩,在中新田之战之中岳父黑川晴氏逆刃倒向大崎家,加上阴雪连绵视线不良导致政景判断失误被大崎军奇袭战败。正当留守政景已有战死的觉悟时幸亏得到妻舅黑川月船的援军才脱离危境。

天正十七年(1589年),伊达政宗于折上原之战中以二万大军重创芦名军,终于成功制霸南奥州三十多郡,留守政景被转封至宫城郡利府城。天正十八年(1590年)秀吉于出兵小田原北条家之时趁机发布奥羽惣无事令并要求奥羽诸大名也一同参战,这等若变相要求奥羽大名臣服以顺此机会一统天下。面对秀吉的强势伊达家中分裂成主战与主从两派,最后伊达政宗采纳了智将片仓景纲的建言前往小田原谒见秀吉。

由于折上原之战发生在奥羽惣无事令之后,而且被击败的芦名义广也抢先一步投降秀吉,所以在小田原之战后秀吉以迟到参阵并违反奥羽惣无事令的理由,将折上原之战后政宗占领的芦名领地全部没收。同年七月,秀吉改易伊达家的领地,将伊达家由原本的米泽城移至葛西大崎的旧领岩出山城领五十八万石,政景的所领土地在被秀吉没收后,政宗将他分置到新领地的黑川郡大谷城领二万石。

文禄、庆长之役时,政景随政宗渡海到朝鲜半岛参战表现卓越,之后在肥前名护屋的阵地中政宗感念他的功绩特赐政景恢复原姓伊达。

庆长三年(1598年),秀吉去世,隔年其挚友,丰臣家的元老前田利家亦病故,五奉行之首石田三成德川家康的关系迅速恶化,直到庆长五年终爆发关原之战,当时最上义光石田三成举兵前表面上虽与上杉景胜保持和募,但是私底下和德川家康也有十分亲密的接触,所以在石田三成举兵后,他很快便倒向东军。最上义光打算趁上杉景胜与德川军对峙时,与羽州秋田实季共同谋攻取上杉景胜领内的酒田城,夺取酒田港以获得其庞大的商业利益,但不料隔墙有耳这项图谋尚未成事便已被上杉景胜知悉,景胜反而任命直江兼续率三万兵马向最上义光领地进攻。

伊达政宗虽然长年与舅舅最上义光不和但基于同属东军的立场还是派遣叔父留守政景领五千援军配马五百匹及火枪七百支向柴田郡进军往援,在须川与直江兼续对峙,使直江兼续无法一举击破长谷堂城,成功替最上家解围。

之后留守政景的居城被多次迁移,先是由黑川郡大谷城转到磐井郡黄海城,再调到磐井郡清水城,最后到庆长九年(1604年)才确定移封至磐井郡一关城二万石的领地。

庆长十二年(1607),留守政景在家中病逝,享年五十九岁,法名大安寺殿高岳玄登大居士。

参考资料[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