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禅邸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在开放式佛塔内的释迦摩尼雕像,背后为婆罗浮屠的主佛塔。

禅邸(Candi,发音:[tʃandi] )指的是印尼的印度教佛教寺庙,主要是在大约公元4世纪至15世纪之间受到印度文化圈影响时期(也称为印度教-佛教时代,印尼语Zaman Hindu-Buddha)内所兴建者。[1]

根据印尼语大辞典英语Kamus Besar Bahasa Indonesia,禅邸的定义是古代的石头建筑,用于做礼拜,或存放信仰印度教佛教国王和祭司骨灰的场所。[2]印尼考古学家把禅邸描述为印度教和佛教的宗教建物遗迹,供宗教仪式和礼拜之用。[3]但古代的世俗建筑,如城门(大门)、城市废墟、水池和浴场也通常被称作禅邸,而专门做葬地使用的神殿则被称为禅库英语cungkup[1]

与印度教相关的巴厘岛建筑中,“禅邸”指的是当地寺庙里面,一处单一的石造或砖造神殿,有门廊、入口和阶梯,屋顶呈金字塔形。禅邸通常以东爪哇省的寺庙为建造蓝本,作供奉某个神祇之用。对巴厘岛人而言,禅邸并不见得一定是指古老者,因为人们会持续对这些寺庙新增或是重建,例如在外南梦阿拉斯·普尔握国家公园英语Alas Purwo National park内经过重建的禅邸。[4]

在当代印尼佛教的观点中,禅邸也指神殿,无论新或旧。印尼几个当代精舍就是依照著名佛寺原有规模而复制,或是重建,例如帕翁寺[5]蒲牢桑佛寺英语Plaosan群中的小型神殿(perwara)的复制。在佛教,禅邸有时会与佛塔交互使用,佛塔是种圆顶建物,用于存放信徒遗骸,或是佛教僧侣、赞助人的骨灰。这样的例子有婆罗浮屠寺庙群、穆拉塔库斯禅邸巴图贾亚英语Batujaya寺庙群,实际上这些都是精心建造的佛塔。

在现代印尼语,禅邸可翻译为“寺庙”或类似的建物,尤其是印度教和佛教的建物。因此印尼人把柬埔寨(如吴哥窟)、占婆(越南中部和南部)、泰国老挝缅甸印度的寺庙也一律称为禅邸。

术语

[编辑]
普兰巴南寺庙群中高耸的建筑(prasada)[6]据信为依据众神居住的须弥山而建成的缩影.

禅邸指的是一种以印度形式为基础的单一结构神殿,有门廊,以及顶上有座金字塔形塔楼。[7]许多印尼神殿的名字会加上Candi的前缀,这类建物作为代表宇宙缩影的须弥山之用。但这个术语也可用于同期的许多非宗教建筑,例如gapura(大门)、petirtaan(水池/池塘)和一些居住区也可称为Candi。非寺庙用途,但被称为Candi的例子有满者伯夷的遗迹中如巴江·拉图大门印度尼西亚语Gapura Bajang Ratu林晋·拉旺大门印度尼西亚语Gapura Wringinlawang,位于旧都城多乌兰及位于潘拿古南火山山坡地的沐浴池(蒂库沐浴池印度尼西亚语Candi Tikus),以及在拉图·波科英语Ratu Boko宫殿和一些多乌兰居住区和城市遗址中的非宗教用地。

在古代爪哇,寺庙最初被称为prāsāda(प्रासाद),在公元792年的文殊菩萨铭文英语Manjusrigrha inscription中曾提到“Prasada Vajrasana Manjusrigrha”,文中的Prasada指的是塞乌神庙英语Sewu[8]:89这个Prasada与高棉语泰语中的prasat英语prasat意思相同,指的是寺庙的高耸建筑。

词源

[编辑]
“大约在7世纪和15世纪之间,在爪哇、苏门答腊和巴厘岛有数百座用砖或石建造的宗教建筑,它们被称为禅邸。这个名词也包括其他前伊斯兰时期建筑,如大门,甚至是沐浴场所,但就中仍以用于宗教的神殿为主。”
— 摘录自索依克莫诺英语Soekmono发表文章Candi:Symbol of the Universe[9]

据信Candi这个字源自蔷迪英语Chandi(Chandi),是印度教神祇难近母(durga ,死亡女神)的化身之一。[10]这表明在古代的印尼,禅邸具有太平间的功能,也与来世有关连。在印度和印尼以外的东南亚地区(如柬埔寨、泰国或缅甸),则未把candi、candika或durga这几个字与印度教-佛教寺庙做连结。

另一种来自佛教观点的理论则认为,candi这个字可能是巴利语中cedi(梵语caitya)的印尼本地化形式,它与泰语chedi(指佛塔)相关,或者它可能与准提菩萨 (Candī,也可写为Cundī或Candā)有关联。[11]

历史学家认为古代爪哇的寺庙也被用来存放已故国王或皇室人员的骨灰。这符合佛教将佛塔作为存放佛教徒、高僧、信仰佛教的国王以及施主的骨灰和遗骸的所在。供奉在寺庙嘉行里哈英语garbhagriha(主殿)内的神像通常以已故国王之相为本制作,将之神化,根据人神合一英语devaraja的概念,把逝者描绘成毗湿奴或是湿婆。例如在岩望比拉罕神庙印度尼西亚语Petirtaan Belahan内,固里班统治者艾尔朗嘉英语Airlangga的雕像就被雕成一位骑着迦楼罗的毗湿奴。

建筑学

[编辑]
婆罗浮屠的建筑平面图,依据曼荼罗模式建构。

禅邸的建筑遵循经典瓦斯图·萨斯查英语瓦斯圖·薩斯查所拟定的印度教建筑英语Hindu architecture传统。尤其是在中爪哇,建筑布局把寺庙依据曼荼罗平面设计,并与典型的印度教高耸尖塔融合。这座设计仿造出须弥山(众神居所)的意境。整个寺庙所代表的是根据印度教宇宙学英语Hindu cosmology和各层世间而创出的微型世界。[12]

结构元素

[编辑]
普兰巴南内的湿婆神庙由三个部分组成,即 - 脚(基座)、身体(中心)和头部(屋顶)。

禅邸的结构和布局表达出区域分级,从较不神圣的领域延伸到最神圣的领域。传统印度教-佛教建筑包含三个部分(或三个元素)的概念。因此在设计、规划和布局均会遵循这种三元素的配置 - 分为脚(基座)、身体(中心)和头部(屋顶)。这三个区域按照神圣等级排列。对于每个概念,印度教和佛教各有自己的术语,但概念的本质相同。无论是寺庙群的平面设计,或是结构的垂直设计均包括这三个部分:[13]

  • Bhurloka(佛教称为欲界(Kāmadhātu)),属于凡者(包含人类、动物以及恶魔)的最低境界,人类仍受其渴求、欲望和不纯净的生活方式束缚。每座寺庙的外院和基座部分即代表这个境界。
  • 世间(Bhuvarloka,佛教称为Rupadhatu[14]),属于圣人、仙人、苦行者和小神的中间境界。这里的人开始看到真理之光。寺庙的中庭和寺庙的身体(主体)即代表这个境界。
  • 神界(Svarloka,佛教称为Arupadhatu[15]),属于最高和最神圣的神界,也可写为svargaloka。每个寺庙的内院和屋顶即代表这个境界。印度教建物的屋顶通常建造为拉特那形状(ratna,屋顶形状参见位于孟加拉国五顶湿婆神庙英语Pancha Ratna Shiva Temple)或是金刚杵形状;在东爪哇风格时期,则在屋顶装置有立方体建物。而佛教建筑则在屋顶装置有圆柱形的佛塔。

风格

[编辑]

印尼建筑学家及考古学家索依克莫诺英语Soekmono把印尼的禅邸建筑风格分为两大类:主要在公元1000年之前的中爪哇风格,和在公元1000年之后的东爪哇风格。他把苏门答腊岛和巴厘岛的禅邸建筑风格归类为东爪哇风格。 [16]

Bubrah
中爪哇风格
布不拉佛寺
Bajang Ratu
东爪哇风格
巴江·拉图大门
靠近普兰巴南布不拉佛寺英语Bubrah,为中爪哇风格的一例,而在多乌兰的的帕杜拉克萨英语Paduraksa形式的巴江·拉图大门则为东爪哇风格的一例。













建物不同部分 中爪哇风格 东爪哇风格
建物形状 形似庞然大物 瘦高型
屋顶 阶梯式屋顶,通常分为明显的三阶 多阶式部分共同组为一体结构
最高处 佛塔(佛教寺庙), 拉特那或金刚杵形状 (印度教寺庙) 立方型 (绝大多数印度教庙宇),偶尔有圆柱形(佛教寺庙)
门户和壁龛装饰 卡拉摩伽罗装饰,在门户顶部有张嘴的卡拉,但无下颚,门户两旁各有一只摩伽罗 在门户顶部只有巨型头部,有下颚,但不含摩伽罗
浮雕 深雕刻,雕像姿态自然 浅雕刻,雕像形似巴厘岛哇扬皮影偶戏人物,姿态僵直
主殿布局及位置 以曼荼罗为中心, 对称且正式; 主殿在中心,小型庙宇以规则方式围绕四周 直线型,不对称,依据地势而建,主殿在建筑群后部或最深处,通常位于最高处,小庙宇位于主殿前方
面向方位 绝大多数座西朝东 绝大多数座东朝西
建材 绝大多数使用安山岩 绝大多数使用红
位于迪恩高原英语Dieng Plateau上的比玛神庙是爪哇岛上最早出现的神庙之一。

上述的是一般设计特征,但也有材料、形式和方位的例外情况。虽然皮纳塔兰神庙英语Penataran爪夷神庙英语Jawi temple爪果神庙英语Jago temple基多神庙英语Kidal temple信诃沙里神庙英语Singhasari temple被归类在东爪哇组,但它们也和中爪哇组一样使用安山岩作建材。在多乌兰的几个寺庙遗址,如布拉胡神庙印度尼西亚语Candi Brahu庞越札奔神庙英语Jabung和在今日喜多阿卓县英语Sidoarjo Regency帕里神庙英语Pari Temple则使用红砖作建材。普兰巴南神庙群形状高瘦,类似东爪哇风格,但屋顶设计则为中爪哇风格。而寺庙的方位也并不总与寺庙风格相关,例如巴度特神庙英语Badut虽然位于东爪哇的玛琅(距离泗水不远),但其形式和风格则与古老的8世纪中爪哇风格类似。

早期在中爪哇北部的寺庙群,如位于迪恩高原英语Dieng Plateau的寺庙群,规模都较小,数目不多,拥有较简单的雕刻,而较晚期在爪哇南部的寺庙群,如塞乌神庙,规模较大,拥有精细的雕刻,以及同心的布局。

在满者伯夷接近覆亡的后期,其艺术和建筑又展现出南岛民族巨石建筑元素英语Megalithic architectural elements的复兴迹象,例如在拉武火山西坡的苏库神庙英语Sukuh temple且托神庙英语Cetho Temple,以及在潘拿古南火山山坡上的寺庙建筑,这些建筑模式与中部美洲的阶梯式金字塔类似。

建材

[编辑]
在婆罗浮屠,由相互紧扣的安山岩构成的叠涩拱

大部分保存完好的印尼寺庙都是由安山岩所建造。主要归功于这类建材与砖头相比,有良好的耐用性,足以抵挡热带天气和暴雨的侵蚀。但在某些时期,特别是满者伯夷的时候,红砖被广泛用作寺庙的建材。通常印尼寺庙所使用的建材有:

  • 安山岩是种喷出火成岩,属于中性岩,具有隐晶岩斑状结构。颜色呈浅灰色到深灰色。安山岩在本身即为火山岛的爪哇尤为丰富,可从山崖或采石场中开采而得,安山岩由古代岩浆体压缩或是溢出熔岩冷却而形成。每块安山石都定制,可互相扣住,用以建造寺庙的墙壁、地板和建物本体。安山岩很容易成型,以及适于使用铁雕刻,是建造墙壁和制作浅浮雕的合适材料。在许多寺庙中均可看到由安山岩建造的墙壁,上面刻有精美的叙事浅浮雕,特别是在婆罗浮屠和普兰巴南两处。安山岩也被用于制作神祇以及佛陀雕像。
在满者伯夷时期,利用红建造的札奔寺。
  • 砖也是适于建造寺庙的材料。最古老的砖砌寺庙是在今日西爪哇省加拉旺县英语Karawang regency的巴图贾亚寺庙建筑群,建于公元2世纪至12世纪之间。虽然印尼在古典时代即开始用砖头建造寺庙,但娴熟掌握这种建材技术的是14世纪和15世纪的满者伯夷建庙者。[17]利用藤蔓汁和棕榈糖浆混合作为砖头之间的黏合剂,这样的建物具有很结实的几何强度。满者伯夷时期砖造神庙的例子有在多乌兰的布拉胡神庙、在喜多阿卓县的帕里神庙和在庞越的札奔神庙。苏门答腊的寺庙中,如巴哈尔神庙英语Bahal temple穆阿罗占碑寺庙群穆拉塔库斯寺庙群也是使用砖砌建造。然而作为建材,红砖的耐用性较安山岩为差,尤其是必须经历炎热潮湿的热带气候以及季风暴雨的考验。结果是经历几世纪后,红砖造的寺庙有许多会倒塌,而必须使用新的砖头来替换损毁的部分。
  • 凝灰岩是种火山碎屑岩,在爪哇火山附近或是石灰岩地层的数量非常丰富。在印尼语爪哇语中,因其色浅的缘故,凝灰岩被称为batu putih(白石)。但这种石头有白垩岩特性,不适合作浅浮雕用途。凝灰岩与安山岩相比,被认为是种劣质的建材。在爪哇的寺庙建筑中,凝灰岩通常用作补充建材 - 用于寺庙的内部结构,而外层采用较适合雕刻的安山岩。凝灰岩采石场位于拉图·波科宫殿附近小丘的塞乌石灰岩矿脉。在拉图·波科的祭殿是使用凝灰岩做补充建材的寺庙。凝灰岩被用作寺庙群外墙建材的例子有已遭埋没的塞乌神庙和善比萨里神庙英语Sambisari的外墙。
  • 粉饰灰泥类似于现代的混凝土,由沙子、石头、水,有时还混入磨碎的蛤壳而成。在西爪哇的巴图贾亚寺庙群即可看这种建材的痕迹。
在纱丽神庙的浮雕中可看出灰泥剥落的痕迹。
  • 灰泥在当地称为vajralepa(梵文的意思为钻石灰泥),用于涂抹寺庙墙壁。这种白黄色灰泥是由磨碎的石灰石与凝灰岩,或是白土(高岭石)混合而成,加上树胶或树脂作为粘合剂。这种varjalepa涂抹在安山岩的墙上,再于其上绘上颜色鲜艳的图案,或可作为提示佛教教义之用。[18]在婆罗浮屠、纱丽神庙英语Sari temple卡拉桑神庙英语Kalasan和塞乌神庙的墙上都可看到到已经剥落的varjalepa痕迹。
  • 木材被认为会用于一些寺庙建筑,或至少是种寺庙建材。例如,纱丽神庙和蒲牢桑佛寺群二楼的石材中有看似安放支撑木梁和地板的凹痕,也有木梯的痕迹。拉图·波科宫殿有建物基座和石头柱墩,显示那儿曾有柱头存在,以支撑由有机材料制成的屋顶结构。在许多perwara(小庙)中可看到安装木窗栏杆和木门的凿孔痕迹。这些木质材料在潮湿的热带气候下很容易腐烂,经过几世纪后即消失无踪。

图案与装饰

[编辑]

卡拉和摩伽罗装饰

[编辑]
在婆罗浮屠的卡拉和摩伽罗装饰,门户上有巨大的卡拉头,两旁各有一摩迦罗。

古代爪哇的寺庙以采用卡拉和摩伽罗装饰作为建筑的装饰和象征元素而著称。 卡拉是象征时间的神祇,通过将卡拉的头部作为寺庙的入口,象征着时间会吞噬一切。卡拉也是个保护人物,透过其凶猛的巨脸将恶灵吓跑。摩伽罗是个神话中的海怪,是海神伐楼拿座骑英语vahana。摩伽罗通常呈现为半哺乳动物和半鱼的模样。在许多寺庙中,摩伽罗被描绘为头鱼身或海豹身的模样。有时还描绘为具有鳄鱼的头和下颚、有象鼻、有野猪獠牙及耳朵、有子锐利的眼睛、有鱼的鳞片和灵活的身体,以及展开尾羽的孔雀。卡拉和摩伽罗都具有寺庙入口保护者的功能。

卡拉通常以巨大头部呈现,装置在入口的顶部,在卡拉的两侧,或是位于入口的两侧,或是在入口顶角的檐饰的两侧则装置有摩伽罗。这种卡拉和摩伽罗装饰也可在两侧的楼梯栏杆上看到。在楼梯的上部,卡拉头部的口中吐出朝下的摩伽罗。楼梯下层的两侧均刻有繁复的摩伽罗,其弯曲的身体则形成楼梯的栏杆。除摩伽罗之外,卡拉的头部也会伸出舌头作为楼梯的栏杆。这些类型的楼梯装饰可在婆罗浮屠和普兰巴南的寺庙中看到。 摩伽罗的躯干通常以黄金或珠宝装饰,而在它的嘴中经常是吐出一群嘎纳英语Gana矮人,或是狮子或鹦鹉的雕像。

林伽-约尼

[编辑]
在日惹市发掘出的林伽-约尼器物,液体出口以那伽(蛇神)装饰(约于9世纪制作)。

在古代爪哇神庙中,只有印度教寺庙(更确切地说是在湿婆教的寺庙中)会装置有林伽-约尼器物,佛教寺庙中则无。林伽是象征创造之神湿婆的菲勒斯柱或是圆柱体。有些林伽分成三个部分:象征梵天的方形底座、象征毘湿奴的八角形中间部分和象征湿婆的圆形尖端。从爪哇古典时期幸存下来的林伽通常由抛光石头制成。林伽被植入一个扁平的方形底座,底座上有个孔,称为约尼,象征子宫,也代表湿婆的配偶雪山神女。约尼通常会有种开口,用那伽(蛇神)装饰,用以引导和收集在仪式中浇在林伽-约尼上的液体。林伽的主要功能是用于崇拜和仪式。在大约7世纪早期的迪恩高原寺庙群中可找到最古老的林伽-约尼遗迹。最初每个寺庙可能都有一副完整的林伽-约尼组合。但大多数的林伽均已遗失。

在爪哇王权传统中,某些林伽被当作国王本人或是他王朝的象征,并安置在王家寺庙中,以表达国王与湿婆实为一体。例如根据8世纪的康格铭文英语Canggal inscription宫农·武科神庙英语Gunung Wukir(湿婆教神庙)中的林伽-约尼器物,与在塞迦纪年654年(公元732年)马打兰王国珊阇耶国王有关。[19]其他包含完林伽-约尼器物的寺庙有善比萨里神庙和伊卓神庙英语Ijo temple。东爪哇寺庙中当初拥有林伽-约尼器物的寺庙有皮纳塔兰神庙和爪夷神庙,但林伽均已遗失。

浅浮雕

[编辑]
根据《罗摩衍那》在普兰巴南内制作的罗摩杀死邪恶巨人的浅浮雕,中爪哇风格作品。

通常寺庙的墙壁上会装置有浅浮雕,既可作装饰,也可透过描述性的浅浮雕来传达宗教教诲。这些浅浮雕中,最精美的是在婆罗浮屠和普兰巴南的寺庙之中。婆罗浮屠四个平台墙壁上的精美浅浮雕,被认为是古代佛教世界中最优美及雅致者。[20] 这些在婆罗浮屠的浅浮雕把佛经如Karmavibhangga(业力法则)、Lalitavistara(普曜经)、本生 (佛教)譬喻以及契经Gandavyuha英语Gandavyuha(入法界品)呈现。而在普兰巴南的浅浮雕则用来描述印度教经文如《罗摩衍那》和往世书中的Bhagavata Purana英语Bhagavata Purana

婆罗浮屠寺庙中的浅浮雕描绘出在8世纪古爪哇的许多日常生活场景,涵盖宫廷中的贵族、森林中的隐士以至于村庄里的平民。这些浮雕还描绘寺庙、市场、各种动植物以及当地的乡土建筑。描绘的人物中有国王、王后、王子、贵族、朝臣、士兵、仆人、平民、教士和隐士。浮雕还描绘佛教信仰中的神灵,如阿修罗、神祇、菩萨紧那罗乾闼婆飞天女神。浅浮雕的图像经常成为历史学家研究某些主题的参考(例如研究8世纪海洋东南亚的建筑、武器、经济、时尚以及交通方式)。著名的图像之一是在8世纪出现于东南亚,被称为婆罗浮屠船英语Borobudur Ship的双桅帆船。

皮纳塔兰神庙内的罗摩衍那故事浅浮雕,哈奴曼与敌人大战。东爪哇风格。

中爪哇时期(公元1000年之前)和东爪哇时期(公元1000年之后)的浅浮雕风格和美学有显著差异。在婆罗浮屠和普兰巴南的作品中,可观察到早期中爪哇时期的风格较为精致和自然。图像雕刻得相当深,人体各部分有适当的比率。而另一方面,东爪哇风格的浅浮雕雕刻则不具深度,图像以较僵硬姿态和风格化的方式呈现,与目前巴厘岛的哇扬皮影偶戏人物类似。东爪哇风格目前保存在巴厘岛的艺术、寺庙浮雕风格和美学、哇扬皮影偶戏图像以及卡马桑英语Kamasan风格的古典绘画之中。

神祇

[编辑]

卡帕乌里克撒与紧那罗

[编辑]
在帕翁寺中的浮雕(8世纪),紧那罗(男性)和马诺哈拉(对应女性,也称紧纳里),以及飞天女神和天神在守护卡帕乌里克撒(生命之树。)。

在婆罗浮屠、曼都寺、帕翁寺、塞乌神庙、莎丽神庙和普兰巴南等寺庙中,均可看到紧那罗和马诺哈拉英语Manohara(也称紧纳里(Kinnari))一对并存的图像。这两者通常被描绘成人头鸟身,或是具有鸟下肢的人物。这一对通常被描绘为守护卡帕乌里克撒英语Kalpavriksha(生命之树)的神祇,有时他们被描绘在守护一罐宝藏。婆罗浮屠有浅浮雕,描绘马诺哈拉的故事。

普兰巴南寺庙的外墙下部有一排小壁龛,其上有simha(狮子)的图像,两侧有石板,描绘生命之树(kalpavriksha)。根据印度教和佛教的信仰,这些有心想事成功能的神树的两侧则有紧那罗或动物,如成对的鸟、鹿、羊、猴子、马、大象等。普兰巴南寺庙群壁龛的狮子图案两侧通常都有卡帕乌里克撒的雕刻,这种模式因此被称为“普兰巴南石板”。

菩萨与多罗菩萨

[编辑]
在塞乌神庙中,菩萨浮雕,两旁各有一多罗菩萨。

在佛教寺庙中,浅浮雕的石板通常会雕有精美的菩萨像和多罗菩萨(也称多罗母或度母等)像,以及乾闼婆(天上音乐家,是种以香味为食的神族),有时还有一群嘎纳矮人。这些都是佛教信仰中的神灵,他们居住在佛教宇宙观中的兜率天(“欲界六天”的第四天)。

菩萨通常被描绘成一位英俊的男性,面容平静安详,佩戴类似于国王或神灵的奢华珠宝。而多罗菩萨是他的女性对应人物,拥有美丽的仙女形象。这两位都被描绘得很优雅,通常手持不同的莲花(红色的,蓝色的或是白色的)、锡杖(khakkhara)或是拂尘(chamara),并以三屈姿势站立。 在蒲牢桑佛寺群、莎丽神庙、卡拉桑神庙、塞乌神庙、帕翁寺,还有婆罗浮屠寺庙外墙上都有著名的菩萨像。

天神和飞天女神

[编辑]
在普兰巴南内,一位天神,两旁各有一位飞天女神。

在印度教的寺庙里,经常可见男性天神和飞天女神成对雕刻在寺庙墙壁的石板上。他们是印度教中与佛教菩萨-多罗菩萨对应的人物。在普兰巴南另一边寺庙墙壁的叙事石板上,雕刻有天神和婆罗门圣人的雕像和浮雕。在湿婆教神庙中可看到护世者(天界的守护者)之像。在梵天寺庙中的墙上刻有婆罗门圣人的吠陀经,而在毗湿奴寺庙中,则雕刻有男性天神被两位飞天女神所环绕。对小神和女神如天神和飞天女神的描绘,描述出印度教对天界领域的概念。这与印度教宇宙学中,利用高耸的印度教寺庙作为须弥山缩影的概念相对应。

保护者

[编辑]

守门天

[编辑]
在塞乌神庙,其中的一座守门天像。

在古代爪哇大部分较大的寺庙群都会装置有一对守门天的雕像,作为门神。这对长相凶猛的门神通常被安放在寺庙入口处的两侧,或放在四个重点。在中爪哇,守门天的造型通常被塑造成肥胖的巨人,有张凶猛的脸,瞪着双眼,有突出尖牙,和卷曲的头发和胡须,加上个大肚子。这些门神通常是拿着金刚杵,有时是手持刀当作武器。

但在东爪哇和巴厘岛风格的里,守门天的造型则通常是体格健壮以及肌肉发达,其中一个很好的例子出现在谏义里附近的阿当-阿当神庙印度尼西亚语Situs Adan-adan遗址。[21]而一个例外是在东爪哇省玛琅附近的信诃沙里神庙,那儿的守门天十分巨大,高达3.7米。最著名的守门天雕像是在塞乌神庙的雕像,在寺庙群的四个主要点各有一对守门天,总共有八个,而且保存完好。塞乌神庙中的守门天已成为后来爪哇艺术中雷登·古波罗英语Raden Gupolo造型的门神的原型,被日惹梭罗的苏丹国宫殿复制为门神使用。另一个很好的例子是在蒲牢桑佛寺群的双庙中各有一对守门天。

狮子

[编辑]
在婆罗浮屠的狮子守护者。

门户两侧的一对狮子雕像(梵语Siṁha,印尼语和爪哇语均称为Singa。参见文化中描述的狮子英语Cultural depictions of lions)通常被放置在寺庙入口,作为守护者。在历史记载上,狮子从来不是东南亚原产动物。因此在古代东南亚艺术中,尤其是在古代爪哇和柬埔寨对狮子的描述,与古希腊波斯艺术中对狮子描绘所具备的自然主义相比,都是源自感知和想像。东南亚把狮子作为高贵和强大野兽,透过文化描绘和崇敬,是深受印度文化(特别是佛教的象征主义)影响的缘故。

在东南亚的寺庙中,通常会放置一对狮子的雕像作为守门者。在印尼中爪哇的婆罗浮屠佛教建物,在四个主要入口均装置有安山岩雕刻的狮子像。在古代爪哇的卡拉桑神庙和曼都寺中的释迦牟尼和菩萨宝座上会有大象、狮子和摩伽罗的雕刻。在东爪哇的皮纳塔兰神庙中也有身具双翼的狮子雕像。

佛塔、拉特那形状和金刚杵顶峰

[编辑]
在婆罗浮屠的钟形,有孔的佛塔。

古代爪哇神庙所信奉的宗教很容易从屋顶上的装饰样态来分辨。佛寺屋顶上有钟形的佛塔,而建造如拉特那形状的,则是印度教神庙。

爪哇古典寺庙中的典型佛塔最好的例子是婆罗浮屠所呈现的钟形佛塔。婆罗浮屠位于上层代表Arupadhatu境界[22]圆形平台的佛塔由圆形莲花座英语Lotus throne(padmasana,或称“莲花垫”),缓慢升起的钟形圆顶(anda),在圆顶上有矩形或八角形(harmika)[23]作为六角柱状顶峰 (yasti) 的基础。[24]

每个佛塔都有许多装饰性的开口,呈矩形或菱形,其内安置有佛像。婆罗浮屠最初被认为较有可能是佛塔,而非寺庙。佛塔是供奉佛陀的圣所。有时佛塔只是建造来表达对佛教虔诚的象征。而寺庙是用作礼拜的场所。

普兰巴南中的金刚杵顶峰。

拉特纳屋顶呈弯曲的钝角锥体形,有时则呈圆柱形,并配有几个基础结构或是基座,形成装饰性接缝(爪哇语pelipit)。这种顶峰被称为keben顶峰或滨玉蕊果实顶峰。[25]印度教和佛教寺庙都有这样的顶峰。但在印度教寺庙中最为普遍。善比萨里神庙和伊卓神庙都有这样的拉特纳屋顶。

在普兰巴南,有定型化的金刚杵取代拉特纳作为寺庙的顶峰。在古代爪哇寺庙中,印度教的金刚杵顶峰可能是佛教佛塔顶峰的对应物。这种做法在后期的巴厘岛印度教寺庙中得以展现,那儿的多层式梅鲁塔英语meru tower屋顶就使用金刚杵顶峰。但金刚杵顶峰实际上是两种信仰中都会使用的象征。在东爪哇寺庙建筑的后期,在印度教寺庙的屋顶上安装有假的林伽-约尼或是立方体,而在佛教寺庙的顶部则安装有假的圆柱形的佛塔。

地点分布

[编辑]
显示印尼在印度教-佛教时期的重要集中处地图,黑点代表印度教,红点代表佛教。

日惹特区斯莱曼县英语Sleman Regency、和中爪哇省马格朗县英语Magelang Regency克拉滕县英语Klaten Regency,当地寺庙的分布尤为密集;与克都平原英语Kedu Plain普罗戈河英语Progo River河谷)和克乌平原英语Kewu Plain奥帕克河英语Opak River河谷,普兰巴南周边)的爪哇文明摇篮历史区域相对应。其他拥有著名寺庙群的重要地点有东爪哇省的玛琅、勿里达和多乌兰地区。西爪哇省也有少量的寺庙,如巴图贾亚寺庙群和仓光神庙英语Cangkuang。在爪哇以外的巴厘岛、苏门答腊岛和加里曼丹南方也有禅邸,但相当稀少。在苏门答腊,有两处以其寺庙密集而著称 - 占碑省穆阿罗占碑寺庙群北苏门答腊省帕当·拉瓦司考古地点英语Padang Lawas archaeological site寺庙群 。

禅邸可在平坦,或是不平坦的地形建构。例如普兰巴南寺庙群和塞乌神庙是建在平坦的低洼地带,而戈东松戈神庙英语Gedong Songo群和伊卓神庙则建在山坡阶地或地势较高的山坡上。另一方面,婆罗浮屠是建在基岩的小山上。寺庙在景观中的位置、方位和空间组成,以及建筑设计,是由建造它们的人民、政体或文明所具有的宗教和经济因素所决定。[26]

爪哇

[编辑]

西爪哇省

[编辑]
在西爪哇省加鲁特县的的仓光神庙。
  • 巴图贾亚寺庙群是由红砖和砂浆建造而成的佛塔建筑,位于西爪哇省加拉旺县的巴图贾亚考古区。可能是在公元6世纪由塔鲁玛纳伽拉王国英语Tarumanagara所建造。[27]
  • 同样位于西爪哇省加拉旺县的巴图贾亚考古区的齐部阿雅神庙(Cibuaya Temple)也是由红砖和砂浆建造而成,供奉毗湿奴的寺庙群。[28]可能是在公元6世纪由塔鲁玛纳伽拉王国所建造
  • 位于万隆县英语Bandung Regency波庄门节村的波庄门节神庙英语Bojongmenje(印度教寺庙)遗址。
  • 仓光神庙是西爪哇少数幸存的印度教寺庙之一,估计建造时间在8世纪,位于西爪哇省加鲁特县英语Garut Regency。位于一个湖中小岛上。仓光神庙与其他禅邸不同处是较为简单,目前仅剩一结构存在。[29]其中湿婆雕像面朝东。建造日期尚无法确定。

中爪哇省

[编辑]
迪恩高原
[编辑]
迪恩寺庙群中的阿周那神庙群。

这批位于中爪哇省沃诺索博县英语Wonosobo Regency附近迪恩高原的寺庙群共有8座建于7世纪和8世纪的小型印度教寺庙,是中爪哇省最古老的寺庙。寺庙群周围环绕有沸腾的火山泥坑、彩色湖泊、洞穴、硫磺喷出口、温泉和地下伏流通道。这8座寺庙是:

  • 阿朱那神庙(Arjuna temple)[30]
  • 司马神庙(Semar temple)[31]
  • 斯里坎迪神庙(Srikandi temple)[32]
  • 蓬塔德瓦神庙(Puntadewa temple)[33]
  • 森巴德拉神庙(Sembadra temple)[34]
  • 德瓦拉瓦蒂神庙(Dwarawati temple)[35]
  • 加托卡卡神庙(Gatotkaca temple)[36]
  • 比玛神庙(Bima temple)[37]
戈东松戈神庙
[编辑]
戈东松戈神庙群中的其中三座

此寺庙群位于中爪哇省三宝垄西南方。共有5座建于8世纪和9世纪的印度教寺庙。这个地点强调寺庙的位置与建物本身一样重要。在全景图中可看到3座火山和迪恩高原。

婆罗浮屠和克都平原
[编辑]
婆罗浮屠

克都平原位于中爪哇省日惹市的西北部、默拉皮火山的西面和马吉冷的西南部。

  • 婆罗浮屠。在9世纪建造的佛寺群,据说为世界上规模最大。到最高处需要经过7阶,代表从人间到涅槃的7个阶段,包含有佛陀诞生、成道和死亡的浮雕。此地被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列为世界遗产
  • 帕翁寺。 在8世纪建造的佛寺。
  • 曼都寺。 在8世纪建造的的大乘佛教寺庙。
  • 恩加温寺英语Ngawen。在8世纪建造的佛寺,位于曼都寺以东,拥有5个排列整齐的圣殿,其中一个装饰有雕刻精美的狮子。寺庙名与与Venuvana(竹林寺)有关。
  • 巴南神庙印度尼西亚语Candi Banon。 在8世纪建造的印度教寺庙,位于帕翁寺以北。由于遗迹太少而无法重建。这座寺庙的神像现保存在印度尼西亚国家博物馆
  • 乌布尔神庙英语Umbul temple,位于马格朗县。在9世纪建造的印度教寺庙,其中有两个沐浴池,据信为供马打兰王国国王所用。
  • 古农·纱丽神庙(Gunung Sari temple),仅三座副庙遗迹和主庙基座尚存。
  • 宫农·武科神庙。这儿有爪哇所发现最古老的铭文,日期为公元732年。目前仅有主殿和三座副殿的基座尚存。
默拉皮火山山坡
[编辑]
  • 森吉神庙群(Sengi complex)。位于莫拉皮火山的山坡,有三座印度教寺庙 - 阿苏神庙英语Candi Asu潘但神庙印度尼西亚语Candi Pendem兰奔神庙英语Candi Lumbung。 在8世纪和9世纪建造。寺庙的底部有攀缘植物图案的雕刻。
  • 葛邦神庙英语Gebang,于8世纪建造的印度教寺庙。
  • 莫阑干神庙印度尼西亚语Candi Morangan,估计在9至10世纪马打兰王国时期建造的印度教寺庙。
  • 金普兰神庙英语Kimpulan,估计同样为在9至10世纪马打兰王国时期建造的印度教寺庙,可能遭受莫拉皮火山喷出的火山灰掩埋,于2009年被意外发现。
日惹市附近
[编辑]
善比萨里神庙。
  • 善比萨里神庙。 建造于10世纪,但遭默拉皮火山的火山灰掩埋长达一个世纪。直到1966年被农民发现。
  • 卡迪索卡神庙,推测为在8世纪开始兴建,但并未完工的印度教寺庙,遭默拉皮火山的火山灰掩埋。于2000年被发现。
普兰巴南平原(克乌平原)
[编辑]
普兰巴南寺庙群。
  • 罗罗·琼格朗英语Roro Jonggrang(爪哇语的“苗条女士”之义)是普兰巴南的主要印度教寺庙群。 在9世纪建造。主庙供奉湿婆,两侧供奉毗湿奴和梵天。有描绘罗摩衍那故事的浮雕。
  • 塞乌神庙(佛教),比罗罗·琼格朗建造得更早。由主殿及环绕的小庙组成。有保存完好的守护神雕像,其复制品目前矗立在日惹王宫的中庭。
  • 兰奔神庙。为佛寺遗址,位于塞乌神庙南面,由主殿和16座小庙组成。
  • 布不拉佛寺。是座位于兰奔神庙和塞乌神庙之间的佛寺。
  • 加纳寺英语Candi Gana。佛寺遗址,存有大量雕像、浅浮雕和石刻。有众多举起双手的儿童或侏儒的雕像。位于塞乌神庙以东的住宅区中。从1997年开始做修复的工作。
  • 蒲牢桑佛寺群。位于赛乌神庙以东几公里处,可能在9世纪建造。推测是由信仰印度教国王为其信仰佛教的王后所建。两个主殿中各有一名男人和一名女人的浮雕。有纤细的佛塔。
  • 武吉山雕像(Arca Bugisan)。有7尊姿态各异的菩萨雕像,有的已经倒塌。
  • 萨吉湾佛寺英语Sajiwan。装饰有关于教育的浮雕。底座和楼梯上饰有动物寓言的图案。
  • 纱丽神庙。曾是佛教僧侣禅修之处。 在8世纪建造。两座建物上有9座佛塔,推测这些建物是供僧侣冥想的场所。
  • 卡拉桑神庙。据信为8世纪,为纪念国王和他的公主新娘联姻而建,庙中有精美的浮雕。
  • 克都兰神庙英语Kedulan。 于1994年被挖沙者在地下4米处发现。目前可观察到主殿的方形底座。但次要寺庙尚未完全挖掘。
拉图·波科及周边地区
[编辑]
拉图·波科宫殿大门。
巴龙神庙。
  • 拉图·波科宫殿建于8世纪和9世纪之间。是佛教和印度教混合的风格。有部分宫殿礼堂已被修复。在皇家花园的废墟内有个浴池。
  • 阿卡·戈波罗(Arca Gopolo)雕像。有7尊雕像围成一圈,仿佛在开会。最大一尊的衣服上的花朵装饰仍然可见。
  • 班尤尼博英语Banyunibo。一座建于9世纪的小型佛寺群。主殿由6座较小的寺庙环绕。修复工作在1978年完成。
  • 巴龙神庙英语Barong Temple。由于寺庙中的卡拉状似巴龙(巴厘岛神话中的豹类动物),而被称为巴龙神庙。寺庙建在三阶的平台上。
  • 达旺萨里印度尼西亚语Candi Dawangsari。可能是座已毁坏的佛塔遗址,现在只剩一堆安山岩。
  • 伊卓神庙。一座由三阶寺庙组成的建筑群,但其中只有一座经过翻修。一个主殿和三个带有雕像的辅殿仍在重建中。
  • 瓦图·古迪格印度尼西亚语Candi Watu Gudhig。一组石墩呈爪哇锣形状排列。已发现大约40个这类石墩,其他可能仍埋在土中。当地人认为这是博科国王(King Boko)埋葬之处。
  • 阿邦神庙印度尼西亚语Candi Abang。用红砖砌成的印度教寺庙。形状为长方形,大小为36米×34米,现长满草,远看就像一个土堆或一座小山。
  • 甘平甘佛寺印度尼西亚语Candi Gampingan。建于古马打兰王国时期的8世纪和9世纪左右。1995年被制砖者发现时,仍埋在地下。到现在尚未完全修复,但这座寺庙遗址群似乎有7座不完整的寺庙建筑.
  • 圣托诺洞印度尼西亚语Situs Gua Sentono遗址。因为洞壁上有印度教神像或浮雕,而推测为印度教修道者隐居之处。离阿邦神庙不远(在阿邦神庙山下方约100米),推测建于9世纪和10世纪马打兰王国时期。
克拉滕县
[编辑]

中爪哇省,日惹市以东。

  • 莫拉克神庙英语Merak temple。位于村庄中央的两座寺庙,据信在马打兰王国的10世纪所建的印度教寺庙(供奉湿婆),拥有丰富的浮雕和装饰。
  • 卡朗农哥神庙印度尼西亚语Candi Karangnongko。位于稻田中央,于1970年代被发现,由于遗迹不多,很难确定建造年代。
拉武火山
[编辑]

在中爪哇省梭罗市附近。

东爪哇省

[编辑]
玛琅地区
[编辑]
信诃沙里神庙。

东爪哇省玛琅。

勿里达地区
[编辑]
皮纳塔兰神庙。
谏义里地区
[编辑]
苏洛窝诺神庙。
  • 阿当-阿当神庙,为佛寺,位于谏义里县附近的克卢德火山东北坡的阿当-阿当村。 [39]这座寺庙于2017年被发现。[40]在这儿曾发掘出精美的菩萨头像和守门天碎片。
  • 苏洛窝诺神庙英语Surawana。是建于满者伯夷时期的一座小印度教寺庙。据信建于公元1390年,为纪念国王岳父文科(Wengker)公爵(Wijayarajasa)之用。
  • 德高旺吉神庙印度尼西亚语Candi Tegowangi,据信为纪念满者伯夷时期的玛塔横(Matahun)公爵之用。
  • 托托克·克罗特雕像英语Arca Totok Kerot,雕像形同守门天,据信所在的寺庙建于10世纪。
  • Mbah Budho雕像[41],由于资讯不足,但根据风格,推测为满者伯夷时代的作品。
  • 多洛克神庙印度尼西亚语Candi Dorok,为砖造,发现时埋藏在三米深的地下,形状残破,由于资讯不足,推测为公元10世纪建造。
  • 同道王索神庙印度尼西亚语Candi Tondowongso,这座寺庙群考古遗迹在2007年被发现。
  • 塞罗芒楞洞穴印度尼西亚语Gua Selomangleng,目前为当地热门观光景点,洞内有浮雕,推测为信仰者静修,冥想之处。
  • 波萨朗铭文印度尼西亚语Prasasti Lucem,使用古爪哇语英语Kawi languageKadiri Kwadrat(Kadiri正楷)刻在整块天然石头上的铭文,推测为公元11世纪初的作品。
  • Candi Setono Gedong(Setono Gedong神庙) ,推测在信诃沙里时期即有,在谏义里时期作为王家寺庙,供奉毘湿奴。[42]
喜多阿卓县、特雷特斯和庞越
[编辑]
爪夷神庙。
多乌兰
[编辑]
布拉胡神庙。
  • 蒂库斯神庙印度尼西亚语Candi Tikus(印尼语Tikus为老鼠之义,发现时此地有老鼠窝而得名),此神庙得以幸存要归功于古代遗留的灌溉系统,这座寺庙靠此系统得以留住由潘拿古南火山而来的径流水。遗址还包含部分宫殿大门、入口通道和供水系统。
  • 布拉胡神庙。是座佛寺,建于公元15世纪,1990年开始修复,1995年完工。寺庙的确切功能尚未确定。
  • 根通佛寺(Candi Gentong),[44]。位于布拉胡神庙以东350米处。在寺庙遗址发掘出许多中国明朝元朝时期的陶瓷。寺庙的确切功能尚未确定。
  • 穆特兰神庙(Candi Muteran),位于布拉胡神庙以北。寺庙的确切功能尚未确定。
  • 塞伽蓝池塘(Kolam Segaran),[45]这个遗迹于1926年发现。首次修复工作在1966年开始,在1984年完成。池塘的功能是作为休闲和接待外国客人的地方。这是印尼所建最大的古代池塘。
  • 巴江·拉图大门。
  • 林晋·拉旺大门。

巴厘岛

[编辑]
古农·卡威神庙。

苏门答腊

[编辑]
巴哈尔神庙

加里曼丹

[编辑]




相片集

[编辑]

印尼禅邸相片汇集,涵盖期间在大约2世纪到大约15世纪之间。

参见

[编辑]

参考文献

[编辑]
  1. ^ 1.0 1.1 Soekmono (1995), p. 1
  2. ^ Candi. KBBI. [2022-12-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8-14) (印度尼西亚语). 
  3. ^ Sedyawati (2013), p. 1
  4. ^ Tomi Sujatmiko. Peninggalan Majapahit Yang Tersembunyi di Alas Purwo. Kedaulatan Rakyat. 2013-06-09 [2022-12-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印度尼西亚语). 
  5. ^ Replika Candi Pawon. Vihāra Jakarta Dhammacakka Jaya. [2022-12-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8-14). 
  6. ^ Prasada. Sanskrit dictionary. 
  7. ^ Philip Rawson: The Art of Southeast Asia
  8. ^ Coedès, George. Walter F. Vella , 编. The Indianized States of Southeast Asia. trans.Susan Brown Cowing.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1968. ISBN 978-0-8248-0368-1. 
  9. ^ Soekmono, R. "Candi:Symbol of the Universe", pp.58-59 in Miksic, John N., ed. Ancient History Volume 1 of Indonesian Heritage Series Archipelago Press, Singapore (1996) ISBN 978-981-3018-26-6
  10. ^ Soekmono, Dr R. Pengantar Sejarah Kebudayaan Indonesia 2. Yogyakarta, Indonesia: Penerbit Kanisius. 1973: 81. ISBN 979-413-290-X. 
  11. ^ History of Women in Buddhism - Indonesia: Part 10. Shakyadita: Awakening Buddhist Women. [2022-12-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5-09). 
  12. ^ Sedyawati (2013), p. 4
  13. ^ Konservasi Borobudur 互联网档案馆存档,存档日期2011-07-26. (in Indonesian)
  14. ^ Rupadhatu. Yogapedia. [2022-09-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8-02). 
  15. ^ Arupadhatu. [2022-09-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20). 
  16. ^ Soekmono, Dr R. Pengantar Sejarah Kebudayaan Indonesia 2. Yogyakarta, Indonesia: Penerbit Kanisius. 1973: 86. ISBN 979-413-290-X. 
  17. ^ Schoppert, P.; Damais, S. Didier Millet , 编. Java Style. Paris: Periplus Editions. 1997: 33–34. ISBN 962-593-232-1. 
  18. ^ The Greatest Sacred Buildings. Museum of World Religions, Taipei. [2015-05-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2-07). 
  19. ^ Candi Gunung Wukir. Southeast Asian Kingdoms. [2015-10-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8-13). 
  20. ^ Cockrem, Tom. Temple of enlightenment. Sydney Morning Herald. 2008-05-18 [2011-11-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13) –通过The Buddhist Channel.tv. 
  21. ^ Pusat Arkeologi Nasional Menyingkap Misteri Candi yang Hilang - Semua Halaman - National Geographic. nationalgeographic.grid.id. [2021-07-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8-13) (印度尼西亚语). 
  22. ^ Arupadhatu. Yogapedia. [2022-09-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20). 
  23. ^ Stupa adalah lambang dari agama Buddha yang berbentuk mangkuk terbalik, dengan bentuk persegi empat dan atau segi delapan (harmika). Balai Konservasi Borobudur. 2018-02-22 [2021-07-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6-04) (印度尼西亚语). 
  24. ^ Stupa Candi Buddha. Balai Arkeologi Provinsi D.I Yogyakarta. [2021-07-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8-13) (印度尼西亚语). 
  25. ^ adminpedia. KEBEN – BorobudurPedia. [2021-07-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8-14) (印度尼西亚语). 
  26. ^ Degroot (2009), p. 2
  27. ^ Sedyawati (2013), p. 36
  28. ^ Sedyawati (2013), p. 38
  29. ^ Garut: The Hidden Beauty of West Java. The jakarta post. 
  30. ^ Arjuna Temple in Dieng Kulon Village, Banjarnegara District. Indonesia-Tourism.com. [2022-09-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1-29). 
  31. ^ Semar Temple in Dieng Kulon Village, Banjarnegara District. Indonesia-Tourism.com. [2022-09-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1-29). 
  32. ^ Srikandi Temple in Dieng Kulon Village, Batur Sub-District. Indonesia-Tourism.com. [2022-09-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1-29). 
  33. ^ Puntadewa Temple in Dieng Kulon Village, Batur. Indonesia-Tourism.com. [2022-09-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1-29). 
  34. ^ Sembadra Temple in Dieng Kulon Village, Banjarnegara District. Indonesia-Tourism.com. [2022-09-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1-29). 
  35. ^ Dwarawati temple. DiengPlaces. [2022-09-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9-29). 
  36. ^ Gatot Kaca Temple. DiengPlaces. [2022-09-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1-29). 
  37. ^ Bima temple. DiengPlaces. [2022-09-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9-29). 
  38. ^ Candi Sembrada. DiengPlaces. [2022-09-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4-25). 
  39. ^ Situs Adan-adan di Kediri Dipastikan sebagai Candi Buddha. kompas.id. 2019-07-18 [2021-07-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0-01) (印度尼西亚语). 
  40. ^ Firman, Tony. Arca Dwarapala Langka dari Kerajaan Kediri Ditemukan Arkenas. tirto.id. [2021-07-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8-13) (印度尼西亚语). 
  41. ^ Benda Cagar Budaya, Kabupaten Kediri. Pusaka Jawatimuran. [2022-09-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0-03). 
  42. ^ Kawasan JAWA TIMUR. Persona Indonesia. [2022-09-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0-04). 
  43. ^ Candi Gununggangsir. Perpusnas. [2022-12-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5-30). 
  44. ^ CANDI GENTONG. Balai Pelestarian Cagar Budaya Provinsi Jawa Timur, Direktorat Jenderal Kebudayaan Republik Indonesia. 2020-11-05 [2022-09-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0-02). 
  45. ^ Kolam Segaran(Temples of Indonesia East Java). National Library of Indonesia. 2020-11-05 [2022-09-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0-03). 
  46. ^ Pura Mangening. diparda.gianyarkab.go.id. [2019-01-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8-13) (id-id). 

参考书目

[编辑]

进一步阅读

[编辑]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