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礼仪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礼仪礼节礼貌是根据在社会、社会价值或者小组之间的当代常规准则影响社会行为的期望的代称。礼仪通常也不像法律一样刻意以文笔书写来规定和记载,但是礼节的层面常有记录。礼节包括社会相互作用的大多数社会层次方面,是没有有效期限的。礼节规则也许反映社会的伦理规则,或者反映这个社会现在的状态。像文化逐年增长的一个词汇,特别是多种种族冲突下文化上的差异造成不同社会的产生。一些研究认为,所有的人类文化都有某种形式的礼仪,也就是说,礼仪是普世文化通则的一部分。

汉文化圈的礼仪

[编辑]

东方礼仪溯源中国作为东方文化的发源地,素有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的美誉。夏礼、殷礼、周礼,三代之礼,因革相沿,到周公时代的周礼,已比较完善。中国古代最早、最重要的礼仪著作是《周礼》、《仪礼》和《礼记》,合称“三礼”。礼制系统之庞大、礼数之繁,有“礼仪三百,威仪三千”的美誉。[1]礼大致上可以分为冠礼婚礼丧礼祭礼射礼酒礼朝礼聘礼八类,包含着一个人生老病死的过程,以及种种社会关系。西周灭亡后,其礼仪制度的主体和精神被儒家学者所继承。

朝鲜于15世纪曾命集贤殿儒臣详定《五礼仪》,悉仿杜氏《通典》,旁采群书,兼用中朝诸司职掌、洪武礼制、《东朝今古详定礼书》等,参酌损益制定了《国朝五礼仪》,奠定了朝鲜后世的礼制规范。

日本参考唐朝礼仪律令制度,于718年制定的《养老律令》纳入了"礼"的内容。江户时代,水户藩德川光圀主编《礼仪类典》514 卷,再兴王室礼仪制度,亦积极推行各种礼仪活动。特地请朱舜水规划释奠礼仪,也请教五庙之制。礼仪被上升到等级制度的高度,《家康遗训》就有对于等级制度礼节的规定,如第四十五条写道“平民对武士失礼,武士可杀之”。幕府颁布针对大名的《武家诸法度》和针对嫡系家臣武士"骑本"、"御家人"的《诸士法度》中明文规定: "奖励文武忠孝,以正礼仪"或"励忠孝,正礼法" 。日本最著名的礼法流派是小笠原派。

昭和13年(1938),日本文部省成立“作法教授要项调查委员会”,当时礼法的最高权威、《日常礼法心得》的作者、贵族院议员、侯爵德川义亲任调查委员长。不久文部省颁布《昭和国民礼法要项》,在学校贯彻实施,标志武士道礼法成为日本全体国民修身教育的一部分。日本国民礼法对姿态、最敬礼、参拜礼、敬礼、问候、言语、起居、递交、包结、服装、皇室礼法、家庭生活礼法、社会生活礼法进行了规定。

行礼方式

[编辑]
  • 揖礼:又称“作揖”、“拱手”,把左右手食指中指无名指尾指四指并拢,一掌抚托另一掌背交叉或平叠,掌心朝内,左右拇指相扣,两手合抱,拱手为礼,以示尊重。
  • 打千满语ᠪᡝᡨ᠌ᡥᡝ
    ᠪᡠᡴ᠋ᡩ᠋ᠠᠮᠪᡳ
    穆麟德转写bethe bukdambi):清代通行的满式礼仪之一,是一种介于作揖与下跪之间的礼节,在男子之间下对上请安时所用。施礼者左膝前屈,大腿后弯,上体稍向前俯,右手下垂。
  • 跪拜礼

西方世俗礼仪

[编辑]

西方礼仪一词最早见于法语"Etiquette"。路易十四建立了极其严格的宫廷礼仪制度,诸如国王就寝、起床、着衣、用膳、骑马等一概由专人负责,为此设立了名目繁多的荣誉职位。路易十四世的宫廷在以后的长时期中受全欧洲的歆羡和效法。西方餐桌礼仪从路易十六时期开始盛行,发展到十七、十八世纪所呈现的面貌,大致上就是现今人们所看到西餐礼仪的轮廓。

伊斯兰教文化圈的礼仪

[编辑]

穆斯林的宗教礼仪主要体现在伊斯兰教五项基本功课“念”、“礼”、“斋”、“课”、“朝”中。

参考文献

[编辑]
  1. ^ 《礼记·中庸》:“礼仪三百,威仪三千。”

相关条目

[编辑]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