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穴兔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穴兔[1]
科学分类 编辑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哺乳纲 Mammalia
目: 兔形目 Lagomorpha
科: 兔科 Leporidae
属: 穴兔属 Oryctolagus
Lilljeborg, 1873
种:
穴兔[1] O. cuniculus
二名法
Oryctolagus cuniculus
(Linnaeus, 1758)
    原生地     引入地

穴兔学名Oryctolagus cuniculus)是一种原产于西南欧(西班牙葡萄牙)的兔子。它被广泛地引进其他地方,常为当地的生物多样性带来灾难性的后果,但其种群在原产地的衰减(成因是黏液瘤病兔杯状病毒、过度捕猎和栖地丧失)也导致极度依赖它的捕猎者,包括伊比利亚猞猁西班牙帝雕的数量下降。

葡萄牙相关部门(ICNB)已经把穴兔列为近危物种,而西班牙当局在近年则把它重新列为易危物种。[3]

穴兔因其能挖掘复杂的兔穴网络—它们不觅食时的栖身之所—而得名。与兔属Lepus)不同,穴兔的幼崽是晚熟的,出生时没有毛发也不能视物,完全依赖母亲的照顾。

形态

[编辑]
一只黑色穴兔

穴兔在哺乳动物中体型较小,体表呈棕灰色。体长34-45厘米(13-18英寸),体重约 1.3-2.2千克(3-5磅)。有四颗尖锐的、终生持续生长的门齿(二上二下)和两颗位于上门齿后面的凿齿啮齿目只有上下门齿各两颗)。穴兔耳长、后腿粗壮、尾短而蓬松。

穴兔以长而强壮的后腿跳跃的方式活动。后腿有厚厚的皮毛可以减轻剧烈跳动的震荡,以加快活动速度。趾长,且长有蹼,防止跳跃时脚趾分开。

野生穴兔的行为

[编辑]

穴兔是一种群居的动物,大部分时间在黎明和黄昏活动,虽然人们也能在白天见到它们。穴兔既吃草也吃嫩枝条,但草是它们主要的粮食。

穴兔的交配制度比较复杂。群体中的雄性首领实行多妻制,其他低等级的雄兔和雌兔都实行一夫一妻制优势等级的现象在雄性和雌性中都出现,但高级的雌性都是雄性首领的后宫。雄性对兔崽非常照顾,虽然人们对这方面所知不多。

在野外兔子可以极具侵略性,雄兔之间的搏斗常引致重伤以至死亡。虽然它们也会展示敌对姿态,雄性也会在挑战者身上撒尿以标示领域,但对对手最常见的回应仍然是即时攻击。[4]它们用有力的后腿,踢向敌人的腹部,也会用牙齿咬或用前爪抓。

兔穴主要由雌兔在怀孕期间开挖的。这时挖的穴短,而且有尽头,是作为育幼之用,也可能是大部分隧道的疏散地点。

现代大部分关于野生穴兔的研究是在20世纪60年代由两个研究中心进行的,包括博物学家隆纳·罗克里在英国潘布鲁克郡Orielton附设观察设备的数个大型圈养群体,他的研究成果都先后以学术论文发表,最后更写进了著名的《兔子的私生活》(The Private Life of the Rabbit)中[4]。后来英国作家理查德·亚当斯承认罗克里的作品使他在《瓦特希普高原》(Watership Down)中呈现的、“对兔子和它们行为认识”的增进起了关键作用。在澳洲,联邦科学暨工业研究院的Mykytowycz & Myers对野生穴兔的社会行为进行大量研究。自从黏液瘤病在穴兔中流行,以及穴兔作为农业害兽的重要性下降以后,就很少再有大规模的研究,而人们对穴兔的许多行为仍然不大了解。

繁殖

[编辑]

穴兔以其繁殖能力著名。它们在哺乳动物中并非以体格、速度或智慧取胜,但它们以极高的生育效率在生态系统中取得重要位置:雌兔一交配就排卵。在澳洲,1859年时自外地带进了24只兔子,在一个世纪的时间内就发展至超过六亿只。[5][6]

雌兔的怀孕期短至29天,长则35天,但平均日数为31天。一次在雌兔挖的育儿穴中最少生产两只,最多十二只兔崽。雌兔在此后四周每天都回巢喂奶给幼崽。[7]在英语中人们用“breeding like rabbits”来形容极强的生育能力。

与人类的关系

[编辑]

人类与穴兔之间的关系,最早见于前1000年腓尼基人的文献内。他们把伊比利亚半岛称为i-shfaním,意即“蹄兔之地”。这词组在现代希伯来语的读音都一样:iאי‎)是“岛屿”的意思,shafanשפן‎)是“蹄兔”的意思,而shfanímשפנים‎)是shafan的复数形式。在腓尼基人眼中,两者很相似 (例如它们都不属于啮齿目),而蹄兔可能比兔子在黎凡特—他们的故乡—更为常见。有一种理论认为,罗马人i-shfaním转成拉丁语,即Hispania,即现在西班牙语España英语Spain,以及现代语言的各种变形(早期中文对西班牙国名的译音为“日斯巴尼亚”)。[8]shafan一词的确切意思尚未明确,但当前各种观点都认为原来的意确实是蹄兔。[9]

穴兔是唯一一种被人类驯化的兔子。所有家兔,包括侏儒兔和安哥拉兔都源于穴兔。在部分国家兔肉是常见的肉类食物,但也不少国家没有吃兔肉的文化。除了驯化以外,人和穴兔的互动还有很多方式。穴兔是一种在同一文化群体中同时被视为食物、宠物和害兽的动物。在一些城市,宠物兔的后代走进城市,成为了害兽。例如,在芬兰首都赫尔辛基,穴兔最北的分布点,2006年末估计有2,500只穴兔,而在2007年秋天就已达5,000只。[10]而当地的原生兔子是欧洲野兔雪兔

家兔

[编辑]
一只荷兰侏儒兔

穴兔是唯一一种被驯化的兔子,以作食物和宠物之用。首先驯化它们的是罗马人,至中世纪时就已经培养出较多品种。

虽然选择性繁殖在世界各地孕育出各种肉用兔和伴侣兔,多数家兔被培养成比野生穴兔大得多。与其他宠物一样,兔子也培育出各种颜色。兔毛因其柔软而备受推崇,至今安哥拉兔仍然因其长软的毛而被繁殖,其毛被编成纱线。其他品种,特别是长有类似丝绒皮毛的雷克斯兔,也因为皮毛而被饲养。兔毛也被用作制作毛笔

中型家兔的上门齿每年生长约 125 mm(5 英寸),下门齿则为 200 mm(8 英寸)。牙齿互相磨损,使得它们的边缘总能保锋利。

成为入侵害兽

[编辑]
一只感染了黏液瘤病英语myxomatosis的穴兔
一只在澳洲维多利亚省农场中的野生穴兔

作为一种外来物种,穴兔被引入多种环境中,并对当地植被和野生生物带来威胁。1066年诺曼征服把穴兔带进英伦三岛,至2004年11月英国有四千万只穴兔。其他地方包括夏威夷群岛雷仙岛(1903年)和利西安斯基岛麦夸里岛史密斯岛圣胡安岛(约1900年,后扩散到圣胡安群岛的其他岛屿)、澳洲新西兰[来源请求]

1859年,庄园主汤玛斯·奥斯汀把廿四只穴兔带到澳洲的维多利亚省。由于缺乏天敌,农业又为其营造理想的居所,加上当地温暖的冬天使它们可以全年繁殖,很快就蔓延至整个大陆。原来在生态位置上与兔子相等的兔耳袋狸属迅速被排挤了,成为濒危物种,但政府保护下目前数目已有增长。澳洲人兴建了庞大的防兔篱笆。但兔子既能跳得高,又能在地下挖穴,篱笆就失去了作用。1950年代引进了黏液瘤病毒,在澳洲取得成效,但在新西兰由于欠缺传播病毒必需的传染媒介,计划并不成功。这种病毒也能传染同种家兔。现今在澳洲幸存的穴兔都已经对病毒产生免疫力。导致兔出血病兔出血症病毒已经被证实为一种对付穴兔的、安全的生物控制媒介。

国际自然保护联盟物种存续委员会的入侵物种专家小组(ISSG)列为世界百大外来入侵种

参见

[编辑]

注释

[编辑]
  1. ^ Hoffmann, Robert S.; Andrew T. Smith (2005年11月16日). Wilson, D. E., and Reeder, D. M. (eds). ed.. Mammal Species of the World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3rd edition ed.).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pp. 209-210. ISBN 0-801-88221-4.
  2. ^ Villafuerte, R.; Delibes-Mateos, M. Oryctolagus cuniculus.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 2019, 2019: e.T41291A45189779. 
  3. ^ SECEM 2006 互联网档案馆存档,存档日期2007-10-06.
  4. ^ 4.0 4.1 RM Lockley. The Private Life of the Rabbit. Andre Deutsch. 1964年. 
  5. ^ The virus that stunned Australia’s rabbits. [2007-06-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9-27). 
  6. ^ Building a Rabbit "Bomb" in Australia (PDF). SCDWS Briefs. January 1995, 10 (4) [2009-01-06].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06-08-30). 
  7. ^ Hofmann,H: Wild Animals of Britain and Europe, HarperCollins 1995, pg.118-119 ISBN 0-00-762727-0
  8. ^ 件名:日斯巴尼亚铎斯芬德斯公使觐见颂词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民国10年08月)。《数位典藏联合目录》。(2009/01/07浏览)。
  9. ^ The Camel, the Hare and the Hyrax, chapter 6 (PDF).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2-06-16). 
  10. ^ Kemppainen, Jouni K. Kanit keskuudessamme (The rabbits among us). Suomen Kuvalehti. 2007年10月: 76–83 (芬兰语). 

参考资料

[编辑]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