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绣花脊熟若蟹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绣花脊熟若蟹
科学分类 编辑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节肢动物门 Arthropoda
亚门: 甲壳亚门 Crustacea
纲: 软甲纲 Malacostraca
目: 十足目 Decapoda
亚目: 腹胚亚目 Pleocyemata
下目: 短尾下目 Brachyura
科: 扇蟹科 Xanthidae
属: 脊熟若蟹属 Lophozozymus
种:
绣花脊熟若蟹 L. pictor
二名法
Lophozozymus pictor
(Fabricius, 1798)[1]

绣花脊熟若蟹学名Lophozozymus pictor,俗名:Mosaic crab、雷公蟳)为扇蟹科脊熟若蟹属的动物,外型呈椭圆形、螯脚指节呈黑色,全身布满红白相间的绣花状纹路。甲壳长约5公分,甲壳宽约9公分。分布于日本沿海、台湾海南岛东南亚各国、南太平洋群岛澳洲等地,生活环境为海水,常生活于低潮线至水深30米的岩石底或珊瑚礁丛中。其生存的海拔下限为-30米。为目前已知的最毒的螃蟹之一。

绣花脊熟若蟹在菲律宾新加坡皆曾有误食死亡案例[2]。菲律宾产绣花脊熟若蟹的毒素经纯化鉴定,毒成分是沙海葵毒素(palytoxin, PLTX),但澳洲产的蟹毒成分主要是麻痹性贝毒膝沟藻毒素(gonyautoxin, GTX) ,同时新加坡产的蟹毒成分鉴定则是沙海葵毒的异构物。

文献指出[3],绣花脊熟若蟹的毒量在不同身体部位有所差异,毒素主要存在于(11855.2 MU英语Mouse unit/g) 、肝胰脏(3728.0 MU/g),少量存在于肌肉(262.2 MU/g)中,甲壳在大部分的样本皆无含有毒素。一般60公斤成年人的致死量约为3000 MU。

然而在北台湾于基隆对此种蟹类的采样分析中,毒量并不高,平均约为5 MU/g(以河鲀毒计算),其毒成分是90% 河豚毒素(Tetrodotoxin, TTX)与10% 麻痹性贝毒,而南台湾东港捕获的绣花脊熟若蟹,检测得知毒量较基隆产的低,约仅3 MU/g,为河豚毒素。

造成此同物种却不同毒素的现象,学者推测应与外在食物来源有关,当绣花脊熟若蟹摄入含有各种毒素的食物,虽然对其本身无害,却会累积于蟹体内,当人们误食或分析时,才会发现多种不同毒素。[4]

相同文献也发现,经人为喂食无毒饵料蓄养10 - 24日后的绣花脊熟若蟹,体内毒素也大幅降低。

绣花脊熟若蟹的毒素只存在于内脏或肌肉等组织之中,不似毒蛇或蝎子具有毒腺。因此被夹到顶多只有皮肉之痛,即使造成伤口毒素也不会经由钳指进入人体而中毒致命。但毒素为水溶性而且无法经由加热分解,既使烤熟煮烂也无法将毒素成分破坏。

毒素属于神经性毒素,作用于受害者神经系统。毒素一旦被吸收进入血液之中达到致命量则药石罔效,遇到食用毒蟹中毒,最有效的方法是催吐,以减少毒素吸收。

参考文献[编辑]

  1. ^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绣花脊熟若蟹. 《中国动物物种编目数据库》.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2009-04-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5). 
  2. ^ 蔡永祥; 何平合; 黄登福. 台灣沿海的有毒螃蟹 (PDF). 科学发展. 2007/12, (420): 6–13 [2023-08-24].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3-08-24). 
  3. ^ Diana G. B. Chia; Ching Ong Lau; Peter K. L. Ng; Chee Hong Tan. Localizatoin of toxin in the poisonous mosaic crab, Lophozozyous pictor(Fabricious, 1798). Toxicon. 1993/07, 31 (7): 901–904 [2023-08-24]. doi:10.1016/0041-0101(93)90225-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8-24). 
  4. ^ 农业部水产试验所. 繡花脊熟若蟹. 潮间带主题馆. [2023-08-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