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蜉蝣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蜉蝣目
化石时期:[1]二叠纪至现代
Rhithrogena germanica英语Rhithrogena germanica
(属于扁蜉科溪颏蜉属
科学分类 编辑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节肢动物门 Arthropoda
纲: 昆虫纲 Insecta
(未分级) 双髁类 Dicondylia
亚纲: 有翅亚纲 Pterygota
类: 古翅下纲 Palaeoptera
目: 蜉蝣目 Ephemeroptera
Hyatt & Arms, 1891
亚目

蜉蝣[注 1](英语:Mayfly),又名螶𧎾 [注 2],属于昆虫纲蜉蝣目学名Ephemeroptera),是最原始的有翅昆虫,具有古老而特殊的体型结构,翅无法折叠,和蜻蛉目同属古翅下纲下。全世界已知有超过3,000种蜉蝣目昆虫,分属于42个科的400多个属。其中约600种见于北美大陆。除南极外,蜉蝣见于所有陆地地区。

蜉蝣是相对原始的昆虫,并且表现出可能存在于第一种飞行昆虫中的许多祖先性状,例如不能平折在腹部上的长尾巴和翅膀。虽然化石记录不完全,但有证据表明:泥盆纪(2.8亿年前至3.25亿年前)已有蜉蝣存在。成虫体长2.5~32毫米。生活史包括4个阶段:卵、稚虫、亚成虫和成虫。稚虫生活于淡水中,偶见于咸淡水中,具6足,足端具爪,身体由10个体节组成,其中一些体节具鳃;身体末端具2~3条纤细的尾。不同种的稚虫具不同的适应性构造,有的具适于挖掘的颚及附肢,有的种身体扁平,能在狭窄的空间移动,或适于附在水生生物上。

特征

[编辑]

蜉蝣体形细长柔软,体长通常为3~27mm,触角短,复眼发达,中胸较大,前翅发达,后翅退化,腹部末端有一对很长的尾毛(或称尾须,尾须是少数原始昆虫,如本目和直翅目才具有的特征),部分种类并有中央尾丝。

习性

[编辑]

蜉蝣的稚虫生活在淡水湖、溪流中。通常在春、夏季下午的时候,有成群的雄成虫“婚飞”,雌成虫飞入群中与雄虫交配;产卵于水中;椭圆形的卵很小,表面有络纹,可以黏附在水底的碎片上。稚虫期一般蜕皮20~24次,甚至多达40次;成熟稚虫可以看见一、二对翅芽变黑;两侧或背面有成对的气管鳃,是适于在水中的呼吸器;稚虫成长后,浮出水面,或爬到水边石块、植物茎上,日落后羽化为亚成虫;过一天后经一次蜕皮为成虫[2]。成虫不取食,甚至没有内脏[3],且寿命很短,只有约数小时至数日不等。

分类

[编辑]

裂盾蜉亚目 Schistonota

[编辑]

文化

[编辑]

蜉蝣在中国古代为短命的象征,相关名句有“朝生暮死”(出自《重修政和证类本草·草下之上》)和“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出自宋代苏轼《赤壁赋》)等。

东亚乐坛有大量以蜉蝣为名的歌曲。

注解

[编辑]
  1. ^ “蜉蝣”,拼音fú yóu注音ㄈㄨˊ ㄧㄡˊ粤拼fau4浮 jau4柔,音同“浮游”
  2. ^ “螶𧎾”,拼音qú lüè注音ㄑㄩˊ ㄌㄩㄝˋ,音同“渠掠”

参考文献

[编辑]

外部链接

[编辑]

延伸阅读

[编辑]

[在维基数据]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文本: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禽虫典·蜉蝣部》,出自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