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处俊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郝处俊(607年—681年),安州安陆(今湖北省安陆市)人,唐朝官员

家世[编辑]

郝相贵,隋朝末年与岳父许绍占据峡州,归顺唐朝,拜滁州刺史,封甑山县公。舅父许圉师,唐代名臣。

生涯[编辑]

郝处俊生于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十岁时,父亲郝相贵在滁州去世。父亲的门生故吏赠送非常丰厚,郝处俊皆推辞。好读书,嗜《汉书》,略能暗诵。

唐太宗年间[编辑]

郝处俊曾和高智周孙处约来济等人一同投靠江都石仲览。石仲览要四个人谈谈自己所期望的事。郝处俊高智周、与来济等三人都说大丈夫除非不做官,否则就要做宰相。[1]

贞观年间进士,吏部侍郎高士廉很看中他。贞观元年,授校书郎,奉敕充修等五个朝代史书。又授著作佐郎,袭爵甑山(汉川)县公,故时人郝甑山。与兄弟相处和睦,对舅舅们很尊重。转为滕王友,耻为王府官员,于是弃官归乡耕种。后来起用太子司议郎,累迁吏部侍郎

唐高宗年间[编辑]

乾封二年(667年),官至司立少常伯。高句丽反叛,司空李𪟝为𬇙江道大总管,郝处俊为副总管,率兵征讨。曾领军进攻高句丽军城池,未曾布置阵势,高句丽军突然杀到,唐军大骇。郝处俊镇定自若,独据胡床,吃着干粮,暗中派精锐人马出击,大破敌军。战后,将士们都非常佩服其胆略。

咸亨初(670年),高宗驾临东都,命太子在长安监国,留侍臣戴至德张文瓘等辅弼太子,命郝处俊随行。

总章二年(669年),拜东台侍郎,寻同东西台三品。

仪凤二年(677年),加拜金紫光禄大夫,行太子左庶子,并依旧参知政事,监修国史。

仪凤四年(679年),代替张文瓘为侍中。

开曜元年(681年)卒,年七十五岁,赠开府仪同三司、荆州大都督

身后[编辑]

郝处俊下葬后,有一书生路过其墓,叹曰,“葬压龙角,其棺必斫。”[2]

后代[编辑]

  • 孙:郝象贤被诬告造反而处死,武则天下令将郝象贤的尸体割裂分解,再挖掘郝处俊的坟墓。

注释[编辑]

  1. ^ 《新唐书》卷一百零五
  2. ^ 《太平广记》卷第三百八十九 冢墓一
  3. ^ 3.0 3.1 毛阳光. 洛陽流散唐代墓誌彙編三集. 北京: 国家图书出版社. 2023: 47《大唐相王府主簿许君故妻郝氏墓志之铭并序》:“夫人讳默,字静思,安陆人也。地带琼岩,圆雕虹之美气;川通珠浦,孕明月之仙晖。秀境发其英灵,淑德由其感降。曾祖贵皇朝滁复二州刺史、甑山公。祖处俊,见任侍中、甑山公……父北叟,任符玺郎、典设郎……及于归戒典,迨吉登期。许君即故中书令特进、高阳公敬宗之第七子也……以调露元年六月十九日终于温柔里第,春秋一十有七。”. ISBN 9787501373000. 

延伸阅读[编辑]

[在维基数据]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文本:旧唐书/卷84》,出自刘昫旧唐书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文本:新唐书·卷115》,出自《新唐书

参考书目[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