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松棻
郭松棻 | |
---|---|
出生 | 1938年8月27日 日治台湾台北州台北市大稻埕 |
逝世 | 2005年7月9日 美国纽约州纽约市 | (66岁)
国籍 | 大日本帝国(1938年-1945年) 中华民国(1945年-2005年) |
教育程度 | 国立台湾大学外国语文学系毕业 柏克莱加州大学比较文学博士班肄业 |
体裁 | 小说 |
配偶 | 李渝 |
父母 | 郭雪湖(父) 林阿琴(母) |
子女 | 郭志群、郭志虹 |
亲属 | 郭香美、郭珠美 |
郭松棻(1938年8月27日—2005年7月9日),台湾小说家。父亲郭雪湖、母亲林阿琴皆为画家,配偶李渝为小说家、艺术史家。郭氏创作始于1950年代,受西方现代主义、存在主义洗礼。1970年代投身保钓运动,1983年始复出发表新作,以中、短篇小说为主,量少质精,结构繁复,擅于在错乱时序中刻划主角幽微的心理历程,寄寓个人的乡愁、近代史的创伤、知识分子的幻灭、无力与救赎的渴望,出之以沉郁与澎湃兼具的诗意,风格浓烈、鲜明,学者王德威称之为“冷酷异境里的火种”、“骨感美学”,为台湾现代小说重镇。[1]
生平
[编辑]1938年 生于台北大稻埕。
1951年 考入台北市立建国高级中学初中部,自画家陈进处获赠伟福钢笔一支。[2]
1957年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附属高级中学毕业,考入国立台湾大学哲学系。
1958年 受教于苏维熊,转入外国语文学系。第一篇小说〈王怀和他的女人〉发表于台大校内刊物《大学时代》。
1961年 〈沙特存在主义的自我毁灭〉发表于《现代文学》。国立台湾大学外国语文学系毕业。
1963-65年 代替病中的苏维熊讲授“英诗选读”。
1964年 〈这一代法国的声音──沙特〉发表于《文星》。
1965年 演出电影《原》。
1966年 赴圣塔芭芭拉加州大学攻读英国文学硕士,接触加州的学生运动。
1967年 转入柏克莱大学攻读比较文学硕士。
1969年 获比较文学硕士。
1971年 指导教授陈世骧殁。投入保钓运动,放弃博士学位。这段期间写作以政论为主,发表于保钓刊物。
1972年 任职于联合国,定居纽约。
1974年 7月与李渝、台大哲学系好友刘大任等人访问中国,为期四十二天,见周恩来。被中华民国政府列入黑名单中,无法返台。写出其中国经验后,遭多数保钓人士疏远。[3]
1983年 以“罗安达”为笔名复出,短篇小说〈姑妈〉等发表于《文季》,抒写乡愁及知识分子访问共产中国后的幻灭之情。
1984年 中篇小说〈月印〉连载于《中国时报》。
1997年 中篇小说〈今夜星光灿烂〉发表于《中外文学》。南方朔认为主角为陈仪,郭曾于访谈中反驳。
2001年 小说集《双月记》获巫永福文学奖。
2005年 中篇小说〈落九花〉发表于《印刻文学生活志》。7月1日二度中风,七日后殁。
2012年 遗作长篇小说《惊婚》由李渝誊写编辑出版。
文学品味
[编辑]郭松棻受鲁迅影响至深,推崇福楼拜、大仲马、曹雪芹、卡缪《异乡人》、唐传奇《古镜记》等,曾评论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太啰嗦”,张爱玲“没那么大,啰哩巴嗦”,马奎斯“只有一本《爱在瘟疫蔓延时》我还觉得有点道理。”
黄锦树曾转述病中的郭松棻读得下去的书,唯有胡兰成《今生今世》。
著作
[编辑]中、短篇小说集
[编辑]长篇小说
[编辑]- 《惊婚》(台北:印刻出版,2012年)
其他
[编辑]- 李渝、简义明编:《郭松棻文集:哲学卷》(台北:印刻出版,2015年)
- 李渝、简义明编:《郭松棻文集:保钓卷》(台北:印刻出版,2015年)
影视作品
[编辑]参考文献
[编辑]- ^ 杨佳娴. 臺灣大百科全書-郭松棻. nrch.culture.tw. [2021-12-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2-16).
- ^ 廖玉蕙. 生命裡的暫時停格:小說家郭松棻、李渝訪談錄. unitas.udngroup.com.tw. 联合文学. [2021-12-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2-16).
- ^ 懷念郭松棻. 林衡哲 2010/11/10. [2014-06-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