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闪光灯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带有Blitz 281闪光灯的宝丽来80

闪光灯,是在摄影时所使用的人造光源。当按下照相机的快门之后,通常在1/1000到1/200秒之间,照亮场景。

原理与发展历史

[编辑]

最早的闪光灯可以追溯到1887年,诞生于德国的用于摄影的闪光灯。早期的闪光灯使用氯酸钾硫化锑的混合粉末作为主要发光材料,镁在通电之后,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氧化反应,产生强光,照亮受摄体(同时也产生大量烟雾),因此亦称作镁光灯

在之后的20世纪20年代,以此原理制成了闪光灯泡,即将缠绕的灯丝放置在充了氧气的灯泡中。这样的灯泡是一次性使用,使用完如需再次闪光需更换灯泡。在希区柯克电影《后窗》中即有相关情节。

而现时使用的闪光灯多为电子闪光灯,主要由灯管,电容以及相应的控制电路组成。其发光应用高压放电发光原理,即先为电容器充电,在触发时,灯管内充的气体(氙气或其他惰性气体)受电容放电瞬间形成的高压电场电离而发出极其强烈耀眼的可见光,而完成闪光任务。

随着LED技术的发展,近年来,一些可拍照手机选择了使用LED来进行补光,而非传统的电子闪光灯使用的氙气灯管。

用途

[编辑]
(左)未使用闪光灯,(右)使用之后

闪光灯的一个显而易见的用途,就是用于摄影时的补光,即在自然光线条件不足时为受摄体人为增加照度。

闪光灯的另外一个用途,就是用于摄影时的布光,通过布置光线的位置,投射的方式(直打或跳闪,柔光或硬光,是否束光)可以增加摄影作品的趣味或是提升照片的品质;多灯协作和离机闪光灯的使用,通过这种单个或多个人造光源的摆放组合,更是大大提升了摄影师拍摄的创造性和拍摄时光线的可控性。又如,在高速频闪闪光灯的帮助下,可记录物体一段时间内的运动轨迹,可提供科学研究用。

仅就这两项用途而言,闪光灯并不是唯一的手段,反光板或者常亮的人造光源同样能完成;闪光灯更像两者之间的一种妥协,小巧轻便,发光功率高,能源消耗少,不受自然光线影响。成熟的摄影师会根据其拍摄对象与环境以及自己的使用习惯而进行选择。

闪光灯种类

[编辑]
一台装备了环形闪光灯尼康FE

按发光类型分,可参阅前文,主要有:

按便携性分,主要有三类:

  • 照相机内置闪光灯 发光功率有限,且位置固定,多用于补光(部分照相机可利用内闪引闪离机闪光灯)
  • 小型/机顶外置闪光灯 电源,电路以及发光单元集成的外置闪光灯,便携但有较大的闪光指数,一般使用热靴与照相机连接
  • 独立闪光灯 又称“棚灯”或“影室灯”,电源及电路分置的闪光灯,功率大,体积较大,需依靠灯架固定布放,且可与灯罩、反光伞、柔光箱、滤色片等多种配件组合使用。多用于摄影棚拍摄,且多使用PC接口与相机连接同步

其他特殊用途闪光灯:

  • 环形闪光灯 可在镜头前组一片区域内营造均匀无遮挡的光线,多用于微距摄影或人像摄影
  • 频闪闪光灯 能以高频率状态多次触发的闪光灯,可与多重曝光技术结合,拍摄运动轨迹

连接与同步

[编辑]
通过普威触发拍摄的照片

PC同步接口是一种传统的闪光灯连接同步方式,虽然不支持TTL闪光测光,但是由于其良好的通用性与可靠性,在许多影室拍摄中都仍然能见到PC接口与同步线的使用。

1960年代氙气闪光管(xenon flashtube)开始应用,并与热靴(hot shoe)连接,俗称万次闪光灯,热靴这样的连接方式:热靴源于较早的冷靴——一种用于安装与固定摄影用附件(如水平仪或额外的取景器)的纯机械结构,将其中加上电子触点,则可以在快门释放的同时,由热靴来传递同步信号。

因为使用离机闪光灯触发能营造比在机顶使用闪光灯更多的光线效果,而用传统的PC同步线有布线的麻烦,无线触发也成为了一个发展方向。在20世纪90年代,日本的相机制造商,例如美能达尼康宾得开发出了以光触发来引闪外置闪光灯的方式,因为其简易方便而深入人心,在现在的数码机型上仍然保留支持。但是缺点也比较明显——可见光或者红外触发在光线充足的环境下可能存在干扰,且可能因为环境中存在障碍物遮蔽导致触发失败。

同样在90年代,以普威(Pocket Wizard)为代表的无线电触发方式则代表了一种新思路,使用无线电触发方式,可以在一定的距离内触发设置好的闪光灯,同时避免可见光干扰和直线遮挡。但是用无线电方式触发多数为副厂产品支持。在2012年,相机制造商佳能也在其新推出的SpeedLite 600EX-RT闪光灯上配置无线电模块,意味着相机制造商开始侵入无线电触发领域。

照明特性

[编辑]

无论是相机机身内建,外接热靴式,或是外挂电源棚灯。此类闪光灯所发出的光皆为"瞬时光",而非"持续光"。具备可调整照度强弱功能的机种并不是直接控制光线强弱,而是控制点明的时间,一般闪光灯单次触发点明的时间最长不超过1/200秒。

由于现代相机快门帘幕的设计,当快门速度设定超过厂商标明闪光灯最高同步速度的限制时使用闪光灯捕光,所摄制的作品会有光照不完全,甚至是完全没有光照效果的情形。

因闪光灯只会展生短暂的光照效果,因此当闪光灯出力相同时,要控制光的入射量应该调整相机光圈大小,而不是快门速度。

红眼

[编辑]

因灯材与镜头距离较近之故,此现象在消费级数码相机中较为可能发生。于暗处拍摄人像或动物等题材作品时使用闪光灯,由于生体瞳孔此时为放大状态;藉以获取更多的光线进入视网膜。灯具发出的短暂强光会直接照射进入眼睛并反射出虹膜的红色光谱,使得作品中生体的眼睛部位在视觉上成为红色,是为红眼

目前大部分相机皆有应对此现象的功能;一般通称“防红眼”。相机拍摄前会点亮高照度自动对焦捕光灯(如果具备)或是以闪光灯发出短促的闪光效果使生体眼睛的瞳孔缩小,以对即将接受的闪光有所准备,此时眼睛进光量减少,虹膜反射的光减少或不足以产生红眼现象。

使用者也可改变闪光灯角度或是使用其他光源捕光来避免这个问题。

GN值

[编辑]

表示闪光灯产品最大照度的数值,标明GN值为n的产品,表示在ISO设定为100,使用135照相机器材标准的50mm镜头拍摄时,最大有效照明距离为n米。

技巧

[编辑]

跳灯

[编辑]

闪光灯对着房间的天花板或墙壁打光,利用反光来照亮拍摄对像。这个技巧由印度摄影大师苏布拉泰·米特拉(Subrata Mitra)在1956年发明[1][2]。因为反射面大,可以产生类似太阳直射或邻近窗边般的自然光线。

多重闪光

[编辑]

用两台以上的同步闪光灯打光。在人物拍摄常见的处理方式是在斜上方或用跳灯作为主要光源,相机上方的闪光灯对人脸制造特写,并在人物后面补上背光。

前/后帘闪光

[编辑]

在长曝光的开头或结束时进行闪光,可以让照片中同时有长曝光的移动和定格的效果,常用来拍摄运动或夜间车辆。

有色闪光

[编辑]

在闪光灯前装上用半透明色片,让闪光有颜色,并且可以配合相机的白平衡设定来突显画面中特定颜色的物体。

光害

[编辑]

突然的强光会暂时影响视力,黑暗环境下的闪光灯使用可能会造成类似直视太阳的短暂失明效果。如对行进中的交通工具的使用闪光灯,可能造成驾驶夜盲暂时影响其视力,增加车祸风险。就算视力未受影响,强光仍会造成不适,为了避免影响其他人,在许多地方(例如餐厅、剧场)应避免使用。其他动物也一样会受影响,并且可能对眼睛造成损害,因此动物园水族馆不应使用。

强烈的照明可能造成一些材质劣化,因此美术馆博物馆常禁止闪光。有其他人在拍照时,闪光可能对其他人的照片形成光害,尤其是有人使用长曝时更容易影响。

投影幻灯拍摄时,若使用闪光灯,可能会由于过亮而使得屏幕为一片白,而拍摄不到原先受投影上的内容。

常见的闪光灯制造商

[编辑]
HVL-F56AM,一款索尼闪光灯

大部分的数码相机制造商都拥有自己品牌的闪光灯,有自己独家专利权的TTL功能且互不相容,不过产品如是基于标准热靴通讯协定设计;在不同厂牌机身交换只是单纯使用触发功能则不会有障碍。常见的系统包括:尼康CLS创意闪光灯系统、佳能的Speedlite、美能达/Sony αADI闪光系统。

相关条目

[编辑]

参考资料

[编辑]
  1. ^ Subrata Mitra. Internet Encyclopedia of Cinematographers. [2009-05-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8-26). 
  2. ^ Cardullo, Bert. Revisiting Satyajit Ray: An Interview with a Cinema Master. Bright Lights Film Journal. November 2005, (50) [2009-05-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0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