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顾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顾欢
出生约425年
南朝宋
逝世约488年
南朝齐
职业南朝道士

顾欢(425年?—488年?),景怡,一字玄平,吴郡盐官(今浙江海宁县)人,南朝著名道士,著有《真迹》及《夷夏论》等。

生平

[编辑]

顾欢师从邵玄之与雷次宗修习儒学,隐居不仕,在剡县天台山开馆授徒。465-466年间他自道士楼惠明、杜京产,得睹东晋时出世的上清经真迹,[1]信以为真,自此尽力搜集真经,专心修道。

顾欢声誉日隆,478年及483年,先后获征召为扬州主簿太学博士,俱不拜。[2]传说顾欢能治病驱邪,卒后尸解而去。[3]

思想

[编辑]

顾欢兼习儒道,达生任性,无意仕宦。他排斥佛教,虽相信佛、道二教同出一源,但道教远胜于佛教,佛教不宜行于中土。

顾欢坚信东晋道士杨羲、士人许谧、许翙父子(合称“杨、许三君”)已登真得道,尽力搜集三人存世一切道经手迹,钻研修道。杨、许三君的道经称为上清经,故顾欢可称为上清派道士。[4]

著作

[编辑]

顾欢对杨、许三君的手迹珍如珙璧,奉为神物。他根据笔迹,从世间流传的道经中拣选三君的亲笔写本,编订为《道迹》[5]及《真迹》,二书合为三君真迹在世者的总集。

474-7年间,顾欢撰写《夷夏论》[6],沿用道教老子化胡之说,认为道佛二教同出老子,但夷夏性情有别,风土不同,西戎民风强悍忿戾,老子因材施教,于是订立佛教仪制,以抑制西方的戎狄粗人。

顾欢曾注解《老子》,题《道德经义疏》,佚文见于北宋时编集的《道德真经注疏》,[7]以及金代李霖编《道德真经取善集》,各存佚文30多条,注文残抄本则有敦煌抄本S4430。[8]

影响

[编辑]

顾欢及其同道特别崇拜杨、许三君,奠定三君在道教史上的地位。南朝其后的道士亦特别尊崇杨、许三君。元代茅山宗追尊杨羲、许谧、许翙三人为第二、第三及第四代宗师。[9]

顾欢发起上清经的“辨伪”运动,只承认杨、许三君所撰所写的上清经为真经,其余为伪冒。自此三君手迹大受道士崇信,如南朝后期的陶弘景、唐代的李含光

受顾欢《真迹》一书启发,陶弘景亦把收集到的杨、许三君手迹,编成《真诰》及《登真隐诀》二书。陶弘景并视顾欢为知音。[10]

顾欢的《夷夏论》排斥佛教,激发剧烈论争,不少士人和僧人都为文反驳,包括袁粲、明僧绍、谢镇之、朱昭之、朱广之、慧通及僧愍等。《夷夏论》及其驳书遂成为研究中古排佛思想的重要文献。[11]

延伸阅读

[编辑]

[在维基数据]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文本:南齐书·卷54》,出自萧子显南齐书

注释

[编辑]
  1. ^ 陶弘景:《真诰》(《正统道藏》本)20.1a。
  2. ^ 《南齐书》卷54,页928-930。
  3. ^ 《太平御览·卷664·道部六·尸解》引《真诰》:顾欢字玄平,吴郡人。齐永平中,卒于剡山,葬盐官乐附里。木连理生墓,县令江山图表状,欢尸解而去。
  4. ^ Michel Strickmann(司马虚), "The Mao Shan Revelations: Taoism and the Aristocracy", T'oung Pao, 63 (1977), pp.1-64.
  5. ^ 土屋昌明:〈仙传文学と道教〉,野口铁郎编:《讲座道教.第四卷》(东京:雄山阁,2000),页177。
  6. ^ 收录于《南齐书》与《南史》本传。
  7. ^ 收录于《正统道藏》,误题作者为顾欢。参柳存仁:〈论道藏本顾观注老子之性质〉,载氏著:《和风堂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页204-222。
  8. ^ 王卡:《敦煌道教文献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页172-173。
  9. ^ 刘大彬:《茅山志》(《正统道藏》本),〈上清品第六〉。
  10. ^ 陶弘景《登真隐诀序》:“若使顾玄平在此,乃当知我心理所得,几于天人之际。往矣,如何孰与言哉?方将寄之于玄会耳!”见《华阳陶隐居集》(《正统道藏》本)1.20b-21a。
  11. ^ 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北京:中华书局,1983),页331-5;吉川忠夫著,王启发译:《六朝精神史研究》(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夷夏论争〉,页374-3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