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1911年中国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中国历史 / 中国历史年表
世纪 19世纪中国 / 20世纪中国 / 21世纪中国
年代 1880年代中国 / 1890年代中国 / 1900年代中国 / 1910年代中国 / 1920年代中国 / 1930年代中国 / 1940年代中国
年份 1907年中国 / 1908年中国 / 1909年中国 / 1910年中国 / 1911年中国 / 1912年中国 / 1913年中国 / 1914年中国 / 1915年中国
纪年 辛亥猪年

政府

[编辑]

大清

[编辑]

大事记

[编辑]
  • 黄兴为筹备黄花岗起义,托人致书中国同盟会会员居正,指示联络武昌新军响应[1]:222
  • 2月3日——孙中山自旧金山致函日本人宫崎寅藏,为便利革命运动,表示愿到日本居留,请设法向陆军大臣处运动[1]:219
  • 2月4日——孙中山自旧金山前赴加拿大温哥华,系应温哥华《大汉日报》主笔冯自由之邀,冯电孙谓旅加华侨多倾向革命,保皇会势力大减,此时向之筹款,大有把握,请于渡美途中来温哥华;中国同盟会会员谭人凤至香港与黄兴、赵声商议起义计划,次日携2,000元返两湖,派郑赞丞驻上海,对南京第九镇设机关从事运动;外务部以英兵占领片马事,电催出使英国大臣刘玉麟速与英政府交涉,务先撤兵而后勘界[1]:219
  • 2月6日——孙中山自旧金山抵达温哥华,在致公堂及戏院演说,听者2千至3千人,旋开展募捐,冯自由提议设立洪门筹饷局,致公堂首捐1万港元,维多利亚致公堂公产楼宇抵押得3万港元,多伦多致公堂公产抵押得1万港元,加各埠捐款,加拿大共汇统筹部7万余港币[1]:219。孙中山在加拿大温哥华设立“洪门筹饷局”为革命筹款[2]:64
  • 2月8日——长春以北鼠疫蔓延数十州县,死者近万人,是日东三省总督锡良奏请饬大清银行交通银行各拨50万以应急需,清廷应允[1]:220
  • 2月10日——黄兴以广州大举在即,致书南洋同盟会会员邓泽如,催请速筹军费军[1]:220
  • 2月12日——孙中山致函吴稚晖,请其赴美洲就任《少年中国报》主笔[1]:220
  • 2月13日——孙中山出席温哥华华侨欢迎会,发表演说揭露清廷“对于施行宪政,开设国会,无一毫之诚意”[1]:220
  • 2月14日——黄兴致函邓泽如,催促南洋汇寄起义款项2万元[1]:220
  • 2月15日——孙中山覆函日本人宫崎寅藏,请与日本政府交涉,允许到横滨驻足,并请其与犬养毅头山满代为竭力图之[1]:220
  • 2月19日——李经羲奏陈滇缅界务,请饬外务部速与英使磋议审查,并请简员赴界测绘[1]:221
  • 2月20日——清廷以东三省鼠疫蔓延关内,令民政部、东三省、直隶、山东各督抚,督令所属赶紧清理,务期早日扑灭[1]:221
  • 2月23日——黄兴命令中国同盟会会员谭人凤由香港抵达汉口,召集革命党人居正、孙武等开会,筹商响应广州大举之计划;中国同盟会南方支部长胡汉民自西贡致函邓泽如,报告筹款经过,决定近期返回香港[1]:221
  • 2月24日——清廷从法部奏,通谕停止刑讯,永远革除一切非刑、私刑,有关死罪人犯应行刑讯者,务须恪遵现行刑律办理[1]:221
  • 3月6日——孙中山自洛杉矶致美国友人布思告以将于一周内抵纽约,如届时筹款仍无所作为,则务请退还吾党同志签署之文件[1]:222。黄兴、赵声、胡汉民联名致函加拿大域多利埠致公堂,收到汇来3万元,报告国内起义之事“俱已着实进行规划,以两粤为主,而江、浙、湘、鄂亦均为布置”[1]:223
  • 3月9日——李经羲奏陈英占片马一案,请饬部坚持声明办法,并交海牙保和会公断[1]:223
  • 3月10日——中国同盟会会员陈与燊奉派自福建前赴台北,募得3,000日元,作为林文、林觉民回国参加黄花岗起义之川资及购械之用[1]:223
  • 3月12日——黄兴、赵声、胡汉民自香港统筹部致函旅加拿大中国同盟会会员冯自由,告以各地筹款情形,惟以加属所得为巨,推崇冯氏贡献最大,望各地筹款相助,使得速举;中国同盟会会员宋教仁在上海出席全国商团联合会成立会,对千余名与会者发表演说,详述英国侵占片马,俄国侵略新疆、蒙古情形:“灭亡瓜分之祸,悉系此焉”[1]:223
  • 3月14日——黄兴致函邓泽如,催速筹款,决心起义并赠相片一枚,示必死之决心[1]:223
  • 3月15日——湖北革命团体文学社在武昌举行代表会议,蒋翊武主席并报告会务,推蒋翊武为社长、王宪章为副社长,并议决该社章程[1]:224
  • 3月22日——清廷以大学士世续资政院总裁,侍郎李家驹充副总裁[1]:224
  • 3月31日——中国同盟会本部派谭人凤前赴湖南联络同志,谋响应黄花岗起义,是日在长沙开秘密会议,刘文锦报告革命宗旨,计划运动军队发动起义[1]:225
  • 孙中山在芝加哥逗留期间,谈及他一生之使命就是推翻满清王朝,并且预计革命会早日取得成功:“革命有三个目的:推翻满清政府;创立共和政体和按照美国政府一样的方针组织国家。”[1]:228
  • 4月3日——万国防疫会在奉天开会,中、英、美、俄、德、法、奥、意、荷、日、印11国特派医生参加,摄政王载沣电谕致贺,此系中国近代召开之首次国际学术讨论会[1]:225
  • 4月5日——国际防疫所落成,各国医学专家及中国伍连德博士等,迁入北京国际防疫会所,从事研究工作[1]:225
  • 4月8日——中国同盟会会员温生才刺毙兼署广州将军副都统孚琦于广州东门城外,温当即被捕,于4月15日赴死;黄兴在香港统筹部召开发难会议,决定分十路进攻广州之计划,黄兴亲率南洋及福建省同志百人攻总督署,其余各路分由赵声、徐维扬、陈炯明、黄侠谷、姚雨平、李文甫、张六村、洪承点、罗仲霍率领,并推定赵声为发难总指挥,黄兴副之[1]:226
  • 4月9日——外务部奏准游美肄业馆改名清华学堂[1]:226
  • 4月14日——清廷补授张鸣岐两广总督[1]:226
  • 4月15日——度支部尚书载泽与美英德法四国银行团订立《大清政府整顿币制及兴办实业五厘递还金镑借款合同》,款额1,000万镑(5,000万元)[1]:226-227
  • 4月18日——黄兴致函李源水等,请竭力速筹款项,支援黄花岗起义[1]:227
  • 4月19日——孙中山自加拿大抵达纽约,当晚函告芝加哥同志,刻在纽约处理紧要问题,事毕即前赴芝加哥[1]:227
  • 4月20日——清廷授四川总督赵尔巽为钦差大臣,调任东三省总督兼管三省将军事务,同日谕准锡良开缺回旗[1]:227
  • 4月中旬——宋教仁、陈其美先后应邀自上海前赴香港,参与黄花岗起义[1]:227
  • 4月21日——清廷以督办川滇边务大臣赵尔丰四川总督,任四川布政使王人文充督办川滇边务大臣[1]:227
  • 4月23日——黄兴离开香港抵达广州,布置起义军事,频行致绝命书于海外同志,示犠牲之决心[1]:227
  • 4月24日——两广总督张鸣岐获悉革命党人即将起事,调兵防守广州[1]:227
  • 4月26日——黄兴电召在香港之敢死队员悉数进省,准备发难,改为四路进攻广州:一、黄兴攻总督署,二、姚雨平攻小北门、飞来庙,三、陈炯明攻巡警教练所,四、胡毅生以20人守南大门,约定三月二十九日(4月27日)下午五点半一齐发动[1]:227
  • 4月27日——中国同盟会广州起义,下午黄兴率120人攻入总督署,总督张鸣岐逃走,旋分兵攻袭督练公所等处,与清军巷战,因寡众不敌而失败,黄兴负伤脱险,中国同盟会会员喻培伦、林时塽、林觉民方声洞等86人牺牲,事后收殓烈士遗骸72具,合葬于城郊黄花岗,是役亦称“黄花岗之役”[1]:228
  • 4月28日——赵声、胡汉民闻黄花岗起义讯,率留港党员200余人到省增援,清晨登岸,始知事败,胡汉民等返回香港,赵声至广州河南晤黄兴,当夜亦返回香港;广东顺德民军数百人响应黄花岗起义,竖旗举事,越二日攻入佛山,不久即失败;孙中山自纽约抵达芝加哥,从报上获悉黄花岗起义失败,当晚即电香港胡汉民探询同志安危及善后办法[1]:228
  • 4月29日——清廷谕令两广总督张鸣岐认真督饬文武,搜捕黄花岗起义之革命党人[1]:228
  • 4月30日——黄兴由徐宗汉护送至香港,入医院割治右指伤,住院期间黄兴以左手书告海外同志,说明是役失败之原因;孙中山出席芝加哥同盟分会欢迎会,演说革命救国道理,与会者踊跃捐款[1]:228
  • 加拿大同盟会支部成立,冯自由为支部长,周连盛为副部长,温哥华加盟者百数十人,维多利亚加盟者数十人[1]:233
  • 5月3日——湖北共进会在武昌胭脂巷机关召开紧急会议,居正刘公孙武焦达峰杨时杰出席,孙武提出两湖首先起义,各省响应,受到与会者一致赞同;江苏咨议局以两江总督张人骏有意破坏该局议决之预算案,议长张謇及常驻议员愤而全体辞职[1]:229
  • 5月4日——孙中山接胡汉民覆电,获悉黄兴、朱执信等安全脱险,欣然表示“天下事尚可为”,并为死难烈士筹集抚恤费;清廷谕令所借英、美、德、法四国银行1,000万镑、日本横滨银行1,000万元,专备改定币制、振兴实业及推广铁路之用,不得移作别用[1]:229
  • 5月5日——芝加哥同盟会开会,请孙中山指示筹饷方法,孙提出“集合巨款,分途举义”,暂以100万美元为目标,议决设立革命公司办理,同日由孙通电全世界,布告革命宗旨[1]:229
  • 5月7日——孙中山致函谢秋,检讨黄花岗起义失败原因在于金钱不足,告以芝加哥成立中华实业公司,革命成功后专办开矿,欲筹资本百万元,供充革命军费,嘱将此事通告同志,同日孙离开芝加哥前赴波士顿[1]:229-230
  • 5月8日——清廷授庆亲王奕劻为内阁总理大臣,大学士那桐徐世昌为内阁协理大臣,授梁敦彦为外务大臣、善耆为民政大臣、载泽度支大臣、唐景崇为学务大臣、荫昌为陆军大臣、载洵为海军大臣、绍昌为司法大臣、溥伦为农工商大臣、盛宣怀为邮传大臣、寿耆为理藩大臣,清廷组成“皇族内阁”;裁撤原内阁、军机处、会议政务处,设立内阁,颁布《内阁官制》19条;设立弼德院,颁在《弼德院官制》24条,授陆润庠为弼德院院长;设立军咨府,授郡王贝勒载涛、贝勒毓朗为军咨大臣[1]:230
  • 5月9日——清廷颁布铁路干路国有化政策,干线归国有,支线仍准商办,命度支部、邮传部“悉心筹划,迅速请旨办理……如有不顾大局,故意扰乱路政,煽惑抵抗,即照违制论”[1]:230
  • 5月10日——湖北革命团体文学社召开代表会议,决定设立起义领导机关于武昌小朝街85号,并决定同共进会联合;内阁总理大臣、庆亲王奕劻以内阁总理大臣断难胜任,奏请收回成命,清廷不准[1]:230-231
  • 5月18日——中国同盟会会员赵声在香港病逝;清廷派端方以侍郎候补充督办粤汉、川汉铁路大臣[1]:232
  • 5月20日——孙中山分别致函宫崎寅藏、萱野长知,请向日本新内阁交涉其再入日本问题;邮传部尚书盛宣怀与德、英、法、美四国银行团在北京订立《湖北湖南两省境内粤汉铁路及鄂境内川汉铁路借款合同》(简称“湖广铁路借款合同”),款额600万英镑[1]:232
  • 5月21日——孙中山前赴华盛顿,希冀美国政界人士实力援助中国革命;清廷以河南布政使沈庆瑜为贵州巡抚,贵州巡抚庞鸿书解职[1]:232
  • 5月24日——清廷命内阁议奏:外务部以片马事起,云南省绅民对该部多有责望,密陈历年与英交涉滇缅界务之经过,请速定办法[1]:232
  • 5月27日——清廷谕饬外务部知道:云南旅蜀同乡黄德润等愤英兵占据片马,会议应付方法,由护理川督王人文代奏[1]:233
  • 5月28日——邮传部接管邮政事宜,由邮传部左侍郎李经方兼邮政总局局长,派法国人帛黎为总办[1]:233
  • 5月31日——孙中山覆函旧金山同盟会会员李绮庵,嘉许其热心筹办革命公司,从事筹款和习练飞机回国杀敌[1]:233
  • 6月1日——邮传部大臣盛宣怀、督办粤汉川汉铁路大臣端方会电护理四川总督王人文,宣布处分川路股款办法:所有川路现存及已用之款,一律更换国家保息股票[1]:233
  • 6月4日——各省咨议局联合会讨论组织政党,将帝国统一会改为宪友会,是日在北京湖广会馆开正式成立会,举雷奋、熊佛苏、孙洪伊3人为常务干事,决定总部设北京,各省设支部,拟定章程29条、政纲6条,以“尊重君主立宪政体”、“督促责任内阁”相号召[1]:234
  • 6月6日——江苏咨议局议长张謇自汉口乘京汉铁路火车北上,前赴北京陈请组织中国报聘美国团及中美联合兴办航业公司事,次日至河南彰德晤袁世凯交换时局意见[1]:234
  • 6月8日——孙中山抵达洛杉矶,次日致函旧金山致公总堂,赞赏和欣慰其有意实行赞助中华革命事业;张謇抵达北京,越二日谒见内阁总理大臣奕劻[1]:234-235
  • 6月13日——摄政王载沣召见张謇于勤政殿,张謇历陈外交之危险,内政应以注重民生,实行宪政为要务:“外交有三大危险期,内政有三大重要事”[1]:235
  • 6月14日——度支部大臣载泽约见邮传大臣盛宣怀及张謇,讨论收回四川铁道为国有方法,张謇建议应将川路现存已用及亏倒各款一律允还川人,平息保路风潮[1]:235
  • 6月17日——四川铁路公司召开大会,到四五千人,宣布成立四川保路同志会,举蒲殿俊为会长,罗纶为副会长;黄兴、胡汉民致书加拿大各埠同志,告以黄花岗起义失败后党人在新军中势力甚大,而铁路国有问题激动民心,使广东、两湖、浙江、四川五省反对政府之气益炽,殷实商人愿附吾党者日众,决心乘此时机,卷土重来,深望美洲同志早作筹款之预备,切勿坐误事机;清廷命湖南布政使赵滨彦着开缺来北京,另候简用,湖南布政使着郑孝胥补授[1]:236
  • 6月18日——孙中山在旧金山建议美洲同盟总会与致公堂联合,经多次会商,是日发表联合布告,全体同盟会员加入致公堂;清廷以陈宝琛山西巡抚[1]:236
  • 6月19日——护理四川总督王人文以四国铁路借款合同丧失路权国权,欺君误国,严劾邮传部大臣盛宣怀,请速治罪,然后修改合同,以救危亡[1]:236-237
  • 6月25日——孙中山在中国同盟会美国葛仑分会成立大会上演说国家与个人之关系,激励侨胞反满救国[1]:237
  • 6月30日——各省咨议局联合会发表宣言,通告全国,略谓:今日政府失信于国人者,约有下列数端:一、借债政策,二、改定币制政策,三、兴业政策,四、铁路国有政策,五、禁烟政策,六、外交政策:今日之政府“名为内阁,实则军机。名为立宪,实则专制……君主立宪国皇族不能充当内阁”[1]:238
  • 7月5日——孙中山函覆党人郑占南,告已收到付款及今后行止[1]:238。张謇致书摄政王载沣,提出国事三策:一、请发表政见,二、实行阁部会议,三、广开幕府[1]:239
  • 7月10日——孙中山在旧金山倡议设立“美洲中华革命军筹饷局”,对外称“美洲金山国民救济局”,朱三进任主席,罗怡任副主度,孙手订《筹饷局章程》12条,规定革命军宗旨为废灭鞑虏清朝,创立中华民国,实行民生主义,使我同胞共享自由平等博爱幸福江亢虎倡导之社会主义同志会(亦名中国社会民主党)在上海张园开成立会,发行《明星报》[1]:239
  • 7月11日——清廷以江苏布政使陆锺琦山西巡抚,直隶提法使齐耀琳为江苏布政使[1]:239-240
  • 7月15日——中央教育会议在北京行开幕式,7月17日正式开会,推张謇为会长,共开会18次,议决12案,至8月12日闭幕[1]:240
  • 7月16日——孙中山致函日本友人宗方小太郎,深望结合所识名士,发起提倡日本、中国人民之联络,启导贵国之舆论,游说贵国之政府,使表同情于中国革命事业[1]:240
  • 7月18日——孙中山致函邓泽如,告以旧金山筹饷情形,并告嗣后当再往东美欧洲,以办外交要件[1]:240
  • 7月21日——孙中山在旧金山设立“美洲洪门筹饷局”(亦称“中华革命军筹饷局”),手订《洪门筹饷局缘起》及《革命军筹饷约章》,筹饷局议决由孙、张蔼蕴、黄芸苏、赵煜四人分途游美国南北各埠演说筹饷;上海《民立报》刊载税务处调查全国人口统计表,中国实有4.38425亿人[1]:240-241
  • 7月22日——孙中山致函中国同盟会会员李是男,促其立即开办新筹饷局,由其管库,新旧两局银钱、账目分清[1]:241
  • 7月23日——清廷增设荷属爪哇岛总领事一员,泗水苏门答腊正领事各一员[1]:241
  • 7月28日——孙中山致函越南中国同盟会会员刘易初,告以胡汉民将前赴越南筹划军费,希望倡导,共襄大业[1]:241
  • 7月29日——清廷以湖北布政使余诚格陕西巡抚,未到任前以布政使钱能训暂行护理[1]:241
  • 7月31日——中国同盟会中部总会在上海开成立会,宋教仁、陈其美、谭人凤等29人到,举陈其美为庶务干事、宋教仁为文事干事、谭人凤为交通干事、潘祖彝为财务干事、杨谱生为会计干事,通过总会“章程”和“宣言”,于上海设总机关,分部设各省[1]:242
  • 8月6日——中国同盟会会员杨笃生因黄花岗起义失败及列强有瓜分中国之说,在英国利物浦愤而投海自杀[1]:243
  • 8月10日——孙中山覆函荷马李,告以国内运动新军起义:“在北京以外的有十余镇以上确有把握,而首都的所有各镇亦皆大有希望”,同志吴禄贞已被任为第六镇统制:“近日我收到大量来函,催促我尽快东返并从速发动起义。当前未办之唯一急务仍在设法为起义筹集必要的资金。”[1]:243
  • 8月11日——孙中山函覆中国同盟会会员郑泽生,指各省民心之望革命军起,已若大旱之望云霓,望纠合同志,竭力资助;北京成立全国教育会,通过章程,举张元济为会长,伍建光、张謇为副会长,同日张謇发起之全国师范联合会在北京成立[1]:244
  • 8月13日——中国同盟会会员林冠慈、陈敬岳在广州南门内双门底炸伤广东水师提督李准,林当场赴死,陈被捕于11月7日赴死[1]:244
  • 8月15日——清廷调善耆为理藩大臣,以桂春署民政大臣,调凤山广州将军,以寿耆为荆州将军[1]:244
  • 8月17日——孙中山命美洲同盟总书记林朝汉覆函古巴华侨黄鼎之,委任黄为当地主盟人,旋哈瓦那成立古巴同盟分会;梁启超致书联络陆军第六镇统制官吴禄贞,由潘若海面递,并委潘与吴面详一切[1]:245
  • 8月19日——内阁奏准本年七月一日(8月24日)改《政治官报》为《内阁官报》,以为公布法律命令机关[1]:245
  • 8月24日——成都召集川路特别股东会紧急大会,到数万人,全场愤激,痛哭失声,下午续开大会,数万人拥入会场,全城罢市、罢课、罢税,街衢皆搭席棚,均供奉“德宗景帝万岁”牌举哀[1]:245
  • 8月28日——孙中山覆函郑占南,告以收到来函及1,500元,并告“礼拜四即初九日动程往砵伦并东方一带,不日或由纽约往英京”;盛宣怀电瑞澂,商请抽调鄂军入川,保护商埠,以作声援[1]:246
  • 8月29日——瑞澂电盛宣怀,允派鄂军入四川,并主严旨责成赵尔丰惩办四川人[1]:246
  • 8月30日——孙中山应黄兴要求,经洪门筹饷局汇去一万元港币,以供暗杀机关经费[1]:247
  • 8月31日——孙中山自美国旧金山致函吴稚晖,以黄兴为革命成败之关键人物,不宜再演汪精卫之悲剧,行个人暗杀主义;清廷以世续现在赏假,命李家驹署理资政院总裁[1]:247
  • 9月2日——孙中山偕黄芸苏离开旧金山,赴美国北部各地筹饷[1]:248
  • 9月6日——清廷调陆徵祥为出使俄国大臣,以刘镜人为出使荷国大臣[1]:249
  • 9月7日——署四川总督赵尔丰诱捕四川咨议局议长蒲殿俊、副议长罗纶,股东会会长颜楷、副会长张澜、铁路公司主席董事彭芬等9人,成都数千人手捧光绪帝牌位涌入督署和平请愿,要求释放蒲、罗等人,赵尔丰下令开枪,32人死难,酿成“成都血案”[1]:249-250
  • 9月10日——督办粤汉川汉铁路大臣端方率带鄂军三十二标两队,由湖北乘“楚同”舰启程前赴四川查办[1]:251
  • 9月12日——孙中山致函日本人宫崎寅藏,告已抵西雅图,探询日本西园寺公望新内阁对中国革命党之方针,并望再托犬养毅向新内阁交涉准予入境事宜[1]:251
  • 9月14日——孙中山覆函萧汉卫,四川革命军业已发动,全国各省当急起援应,将不待筹款之成,立即回国[1]:252
  • 9月15日——清廷命开缺两广总督、前任四川总督岑春煊,即着由上海乘轮,即刻启程,前往四川,会同赵尔丰办理剿抚事宜[1]:252
  • 9月16日——居正、杨玉如受文学社、共进会委派前赴上海,催黄兴、宋教仁、谭人凤到武汉主持大计,并携款到上海购买手枪,以备举事之用,宋、陈其美、谭、居等连日在陈住所召集上海机关部会议,决定上海、南京同时发动,并由吕天民携函前赴香港,同黄兴联系[1]:253
  • 9月24日——在武昌文学社与共进会开第四次联合大会,讨论起义计划,60余人到,临时主席孙武,通过军政府组成人员(刘公总理)名单,确定起义日期为10月6日(中秋节),迅电湖南焦达峰,同时发难,决定组织临时总司令部,推蒋翊武为革命军临时总司令;新军第八镇炮队第八标三营左队士兵与排长刘步云在武昌南湖冲突,霍殿臣等拥入军火库内抢夺大炮,准备暴动,霍等因无炮弹遂弃炮逃走,党人起义消息泄露,武汉戒严[1]:255
  • 9月25日——孙中山覆函荷马李,告以四川保路风潮“为民众与政府之间发生铁路争端所引起……我们从未打算让四川军队在国民运动中起首倡作用”;办理四川剿抚事宜岑春煊自上海乘轮前赴四川[1]:255
  • 9月28日——湖南中国同盟会会员焦达峰函告武昌起义指挥部,10月6日起义湖南准备未足,请展期10天,起义指挥部决定10月16日(八月二十五日)湖南省、湖北省同时发难;清廷不准邮传部大臣盛宣怀奏请开缺回籍[1]:256
  • 9月29日——清廷不准庆亲王奕劻奏请开去总理大臣管理外务部差缺[1]:256
  • 9月30日——黄兴致函冯自由,请转致孙中山,设法急筹大款,以谋响应四川保路运动[1]:256
  • 10月1日——清廷命英人安格联为总税务司,原任赫德9月20日于英国逝世[1]:257
  • 10月2日——岑春煊抵达湖北,旧病复发,奏请开去差使,清廷命岑暂缓前赴四川[1]:257
  • 10月3日——黄兴自香港函覆中国同盟会中部总会,赞同武汉起义计划,并告以南洋筹款事尚难定行止,盼居正先来香港一商[1]:257
  • 10月4日——黄兴急电邓泽如等,告以武汉新军发动在即,将往策应,请速筹款;清廷颁布国乐专章:“巩金瓯,承天帱,民物欣凫藻,喜同袍,清时幸遭,真熙皞,帝国苍穹保,天高高,海滔滔”,此系中国正式颁布之第一首国歌广九铁路通车,全长163公里[1]:257
  • 10月5日——黄兴得居正由上海派人到香港报告,知武昌起义事在必行,是日致函旅居加拿大中国同盟会会员冯自由,请转电孙中山,急筹巨款助之[1]:257
  • 10月6日——黄兴致函宋教仁、陈其美、谭人凤、居正等,告以“吾党发难时之组织,不可不以军律行之”,凡事先重计划,计划一定,只有命令,不得违抗;湖广总督瑞澂恐党人八月十五日(中秋节)起义,下令武汉特别戒严[1]:258
  • 10月7日——黄兴致函美洲华侨伍平一、黄芸苏、李是男等,告以四川铁路风潮其势甚急,湖南、湖北军队极表同情革命,请竭力筹款,同日同样内容致函美洲致公堂及筹饷局;宋教仁、陈其美、谭人凤、居正等在上海陈宅会商,当晚派谭乘火车赴南京,约革命党人举事;清廷颁布《盐政院官制》,改盐政处为盐政院,管理全国盐务,以度支大臣载泽兼盐政院大臣[1]:258
  • 10月9日——共进会孙武等人在汉口俄租界宝善里14号总机关部配制炸药,不慎爆炸,孙面部受伤送医院,俄捕闻声前往搜查,捕党人刘同、王炳楚等,搜走党人名册、旗帜、印信、文告等;文学社于武昌小朝街85号蒋翊武、刘尧澂、彭楚藩、杨宏胜等人获悉汉口机关失事,决定于当夜12时发动,拟定命令,以武昌南湖炮八标鸣炮为号,各营同时起义;杨宏胜因演试炸弹爆炸被捕,夜刘尧澂、彭楚藩等亦被捕,小朝街机关部遭破坏,次晨彭、刘、杨于督署门外赴死[1]:259
  • 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是夜共进会工程营总代表熊秉坤率领工程第八营首先发难,夺取楚望台军械库,城外塘角辎重营李鹏昇、余凤斋举火起义,率队占领凤凰山[1]:259。文学社社员蔡济民、彭纪麟率第二十九标、三十标,方兴、李翔东率陆军测绘学堂学生齐集楚望台,徐万年、蔡汉卿率南湖炮八标800名士名入中和门,同工程、辎重两营会师,起义新军共约2,000人,举工程营左队队官、日知会会员吴兆麟为总指挥,分三路于10时半攻总督衙门,彻夜激战,瑞澂登“楚豫”舰,第八镇统制张彪率部赴汉口[1]:260
  • 10月11日——武昌起义新军攻占总督署,光复武昌全城,新军死伤20余名,督署清军死40余名、伤30余名,旗兵死500名、被俘300余名;湖北军政府成立,吴兆麟在武昌阅马厂咨议局开会,党人及咨议局员、绅耆数十人到,议长汤化龙主席,举第二十一混成协协统黎元洪为鄂军都督,总参议汤化龙,发布《中华民国军政府鄂都督黎布告》,宣布起义宗旨,号召推倒清政府,建立民国;孙中山抵达美国科罗拉多州典华城,译读黄兴10余日前从香港发来之密电:“居正从武昌到港报告新军必动,请速汇款应急。”[1]:260
  • 10月12日——湖北军政府发出《布告全国电》等10道通电,宣告武昌光复,请即同时响应,同日又电上海黄兴、宋教仁、居正来湖北,并请转电孙中山从速回中国主持大计;孙在美国典华城从报纸上获悉“武昌为革命党占领”之报道后,决定放弃在美筹款计划,在纽约转赴英国从事外交活动;清廷命湖广总督瑞澂革职,暂署湖广总督,以观后效,并令军咨府、陆军部迅派陆军两镇,由陆军部大臣荫昌督率,迅速前往,所有湖北各军及赴援军队均归节制调遗,并饬海军提督萨镇冰率舰,会同长江水师,即日赴援;文学社赵承武率第二十一混成协四十二标二营在居仁门发难,响应武昌起义,光复汉口,10月14日湖北军政府任命詹大悲为汉口军政分府主任,何海鸣副之;文学社阳夏支部长胡玉珍率第二十一混成协四十二标一营起义,光复汉阳[1]:261
  • 10月13日——下午,湖北军政府开军事会议,黎元洪当众宣布赞成革命,“成败利钝,生死以之”;湖北军政府派清军第八镇统制张彪亲信齐宝堂携黎元洪函渡江,招降张彪遭拒;清廷以驻武昌第八镇统制官张彪仓皇弃营逃出,命即行革职,并着瑞澂责令迅速痛剿,克复省城;孙中山由美国圣路易抵芝加哥,为芝加哥同盟分会代拟召开预祝中华民国成立大会通告,大会于10月15日举行,“仰各界侨胞届期踊跃齐临庆祝”;胡石庵主编《大汉报》在汉口创刊,同日《民国日报》在汉口创刊;驻汉口英、法、日、俄、德五国领事举行领事团会议,接受法国领事罗氏建议,各国保持中立,对革命政府不加干涉[1]:262
  • 10月14日——清廷补授袁世凯为湖广总督,并督办剿抚事宜,所有该省军队及各路援军均归其节制调遣;黎元洪派夏维松、李国镛至汉口晤各国首席领俄领敖康夫,请其承认民军为交战团体;中国同盟会会员谭人凤、居正奉黄兴命抵达武昌,召集党人开会,议决即请谭、居二人速回上海,请黄兴、宋教仁到湖北,并促各省响应;湖北军政府照会驻汉口各国领事,请即时将停泊汉口租界六码头之“楚豫”兵舰(瑞澂伏处该舰)驱逐出境,希于24小时内答复,过时我军将开炮轰击,次日革命军炮兵于武昌塘角射击“楚豫”舰,未几该舰即鼓轮向下游;湖北军政府招募新兵,武汉工农踊跃从军;柏林《每日报》刊载孙中山致英国金融界代表称,呼吁伦敦、纽约、旧金山、新加坡、西贡和马来亚等地财政金融界人士给予中国革命财政支持:“共和国承认满洲政府给予外国人的一切特权和租让权。”;清廷补授岑春煊为四川总督,并督办剿抚事宜,所有该省军队暨各路援军,均归其节制调遣;清廷命编组陆军第一、二、三军,派荫昌、冯国璋、载涛分别督率,以第一军赴湖北,第二军备调,第三军驻守近畿;张謇至南京,促江宁将军铁良出兵湖北,并奏请清廷“速颁决行宪法之谕”,越二日张至苏州程德全再商奏稿,程乃联合热河都统溥颋、山东巡抚孙宝琦具奏,要求改组内阁,宣布立宪[1]:263
  • 10月15日——湖北军政府据报荫昌所带队伍先锋已抵武胜关,是晚开会讨论作战计划,决先击攘汉口之敌,逐次向北进攻,以阻止清军南下;湖北军政府都督黎元洪颁布“刑赏条例”告示及“豁免恶税”布告;美国芝加哥举行预祝中华民国成立大会,赴会者有留学界、工商界侨胞;清廷命开去王人文川滇边务大臣,遗缺以赵尔丰充任,岑春煊未到以前着赵兼办川中剿抚事宜;陆军大臣荫昌率队赴湖北剿办革命军,10月17日抵达河南信阳;清军统带马继增率步队第二十二标抵达汉口江岸,10月20日第三协统领王占元率队抵汉口滠口;端方抵重庆[1]:263-264
  • 10月16日——湖北军政府通过《中华民国军政府条例》,凡六章24条;湖北军政府机关报《中华民国公报》创刊,主笔张樾;黄兴自香港致巴达维亚华侨书报社同人函,告以鄂军克复武昌,南方各省若不急起,不足以固后路,请“力汇巨款,协谋图粤”;日本外务大臣内田康哉密令伊集院向清政府表示,日本政府已采取措施,保证日商供给军火“讨伐”革命军,希望清政府改变对日态度,尊重日本在满洲地位[1]:264
  • 10月17日——黎元洪在武昌阅马厂祭告天地、黄帝,行誓师礼,全军提枪三呼“中华民国万岁”;黄兴自香港经上海前赴武昌,行前致函美洲筹饷局:“望海外同人尽力相助”,途中致电日本人萱野长知,嘱“即采购炸药,携往武昌相助”;驻汉口各国领事公推英国领事馆职员潘恩持公函至武昌军政府谒见黎元洪,称领事团“承认民军为交战团,各国严守中立”,次日驻汉口英国法国俄国德国日本领事正式会衔布告严守中立;海军提督萨镇冰率海军抵达汉口,10月20日黎元洪致函劝萨镇冰率海军响应革命[1]:264-265
  • 10月18日——湖北民军于汉口丹水池进攻清军,开始阳夏战争,张彪率部激战攻陷刘家庙,民军退至大智门;在华盛顿,孙中山致函美国国务卿诺斯克要求秘密会晤;湖北军政府派黄楚楠、彭汉率同李长庚等往黄州招抚,经黄州同志联络,于10月17日夜清官吏逃匿,是晨黄州光复,成立鄂东军政府,黄、彭任正、副主任,并收复鄂城县蔪水县大冶县黄石县蔪州县阳新县广济县[1]:265
  • 10月19日——民军攻克汉口刘家庙,清军退滠口;文学社社员、第四十一标第一营排长唐牺支等率赴川新军于10月18日夜在宜昌起义,是晨宜昌光复,唐牺支任司令部长;湖北军政府檄电各省汉人督抚,无拘君臣小节,复兴大汉河山;清廷谕令长江一带水陆各军均归湖广总督袁世凯节制调遣[1]:265
  • 10月20日——湖北军政府颁布告示,为惩暴安良,特设执法支部;孙中山自华盛顿抵达纽约,致电两广总督张鸣岐促其速率所部反正;庆亲王奕劻派徐世昌到河南彰德与袁世凯密商,袁世凯提出就职条件六项:明年即开国会,组织责任内阁,宽容此次起事之人,解除党禁,须委以指挥水陆各军及关于军队编制之全权,须与以十分充足之军费[1]:266
  • 10月21日——清廷命荫昌迅筹布置,妥速进攻革命军,并着炮队即日开赴前敌助剿;清廷从袁世凯奏请,命副都统王士珍襄办湖北军务,军咨府正使、副都统冯国璋迅赴彰德筹商一切,已开缺奉天度支使张锡銮、已革黑龙江民政使倪嗣冲、直隶候补道段芝贵、山东军事参议官陆锦、直隶补用副将张士钰、直隶候补知府袁乃宽均准其调赴前敌差遣委用;清廷从袁世凯奏谕令在直隶、山东、河南等省招募壮丁12,500人,编集25营作为湖北巡防军,并令度支部拨款400万两;清廷命李经羲、赵尔巽分别派拨数营援四川;张謇与伍廷芳、唐文治、温宗尧联名致电摄政王载沣:“大势所在,非共和无以免生灵之涂炭,保满汉之和平。国民心理既同,外人之有识者议论亦无异致,是君主立宪政体断难相容于此后之中国。”[1]:266
  • 10月22日——中国同盟会会员焦达峰、陈作新率长沙新军响应武昌起义,占领军械局围攻抚署,杀巡防营统领黄忠浩,湖南巡抚余诚格潜逃,是晚各界集咨议局,举焦达峰、陈作新为中华民国湖南军政府正、副都督,湖南光复[1]:266
  • 10月23日——是夜10时,江西九江新军第五十三标标统马毓宝率部起义,攻占道府两署,并湖口要塞马当要塞,九江光复,次日成立中华民国驻浔军政分府,举马毓宝为都督;西安新军攻破满城,文瑞自杀,钱能训被拘,前陕甘总督升允逃往甘肃,革命军以“秦陇复汉军大统领”张凤翙名义张贴安民告示,成立陕西军政府,陕西光复;湖南都督府参议院成立,谭延闿为院长,颁布《参议院各项条规》,规定:“参议院规划军民全局行政用人一切事宜”,都督府命令须经该院同意并由该院发交各部执行;清廷命署江北提督段祺瑞酌带得力将弁,迅赴湖北前敌,归袁世凯节制调遣[1]:267
  • 10月24日——黄兴抵达上海,当晚会晤宋教仁,历陈进取沪宁及武汉方略;日本内阁通过“关于对清政策”决议,要旨为:设法延长满洲租借地期限并取得一切铁路铺设权,维持日本在中国一切优越的经济地位如有不测事件发生日本政府当采取断然措施[1]:267
  • 10月25日——湖北军政府通过《中华民国鄂军政府改订暂行条例》,凡四章15条,规定撒销政事部,都督统辖军令部、参谋部、军务部,并辖内政、外交等六局一律正名为部;湖南岳州新军起义,岳州光复;清新任广州将军凤山由上海抵达广州赴任,被党人李沛基炸毙[1]:267-268
  • 10月26日——孙中山在纽约秘密会见日本人鹤冈永太郎:目前华中起义,系由本人所指挥,本人将于近期内经由伦敦转赴欧洲,预定自欧洲经印度洋返归亚洲,日本政府如能同意本人不更名而登陆,则将再度取道美国,经西雅图前往日本;蔡元培致函孙中山,联系在德国购炮,以作攻打北京之用;资政院上奏弹劾盛宣怀,清廷命即行革职永不叙用,同日补授唐绍仪为邮传部大臣,未到任前,由吴郁生暂行兼署;清廷命开释四川咨议局议长蒲殿俊、副议长罗纶等九人,前护四川总督王人文、现署四川总督赵尔丰交内阁议处[1]:268
  • 10月27日——汉口民军自刘家庙进攻,攻至三道桥附近,清军分两路反攻,民军退守刘家庙,复敌舰三艘助战,民军自刘家庙败退至大智门,民军临时总指挥张景良逃匿,后为兵士诛毙,下午清军再攻,民军伤亡千余人,复退至歆生路及刘家花园一带;云南腾越同盟会会员张文光联络新军、防营起义,总兵自杀,官吏逃散,越二日张文光被推为滇西都督;清廷授湖广总督袁世凯为钦差大臣,所有赴援之海陆各军并长江水师暨此次派出各项军队均归其节制调遣;清廷命荫昌将第一军交冯国璋统率,俟袁世凯到后再行回北京供职,冯国璋总统第一军、段祺瑞总统第二军均归袁世凯节制调遣;清廷拨宫中内帑银100万两专充湖北军饷[1]:268
  • 10月28日——黄兴、宋教仁等由上海到武昌,黄兴到都督府与黎元洪会商军事,被推为全军总司令,当夜渡江赴汉口前线督师,设总司令部于满春茶园;汉口民军自歆生路反攻清军,居正督师,下午克大智门车站,追击至刘家庙遭清军机枪猛击,死伤甚众,居正中弹受伤,复退回原阵地[1]:269
  • 10月29日——太原新军起义,攻占抚署,杀巡抚陆锺琦,太原光复,成立山西军政分府,举标统阎锡山为都督,温寿泉为副都督,山西光复;上海《民立报》刊载《鄂人致袁世凯书》,敦促袁“率部下健儿,回旗北向,犁扫虏廷”,作“汉族之华盛顿”;袁世凯派刘承恩致函黎元洪,要求早息兵事,和平了结,次日都督开会讨论,孙武、胡瑛主张覆信谈判,以反对者众遂作罢论;清廷论张人骏派员将瑞澂拿解到北京,交法部严讯治罪[1]:269
  • 10月30日——云南新军第十九镇第三十七协协统蔡锷与中国同盟会员、新军军官李根源唐继尧等决定响应武昌起义,并举为起义军临时总指挥,当夜蔡锷指挥昆明新军起义义,次日进攻军械局、总督署及五华山清军阵地,云南昆明爆发重九起义;湖南都督焦达峰在咨议局召集会议,商讨都督府各机关之组织,议决取消参议院;焦达峰派杨任(晋康)为西路招抚使,前往常德招抚,是日杨率50余人抵达常德,商民揭白旗欢迎,常德光复;湖南宝庆中国同盟会会员邹永成等联络巡防营起义,知府、知县均逃走,成立宝庆军政分府,推谢介僧为都督、邹永成为副都督,宝庆府城光复;清廷下诏罪己,承认“用人无方,施治寡术”,“民财之取已多,而未办一利民之事”,表示同全国军民“维新更始,实行宪政”;资政院总裁、大学士世续“因病乞休”,清廷允之,同日以学部右侍郎李家驹充资政院总裁;清兵舰三舰炮袭武昌,民军回击激战数小时,清舰始向下游退去,同日清陆军据硚口炮击汉阳兵工厂[1]:270
  • 10月31日——南昌新军起义,占领各衙署,江西巡抚冯汝骙逃走,次日成立江西军政府,推协统吴介璋为都督,江西光复;蔡锷指挥昆明起义新军攻占军械局、总督署,第十九镇统制锺麟同被处决,云贵总督李经羲护送出境,昆明光复;湖南立宪派煽动黄忠浩残部在长沙政变,杀副都督陈作新于北门口,又至都督府杀都督焦达峰,迎谭延闿为都督;湖北军政府机关报《中华民国公报》以孙中山名义发表《中华民国军政府大总统孙布告》两件,号召“各省义军代表,同心戳力,率众前驱……直捣黄龙府,与同胞痛饮策勋,建立共和国”;清军向汉口民军左翼硚口一带,右翼张美之巷,中央阵地满春茶园一带,分途攻击,战至下午6时民军不支,放弃汉口退守汉阳;孙中山自美国纽约电旅居伦敦之荷马李将军,告以即将回国组织政府,并托其在英国洽商贷款;宋教仁自武昌致函上海中国同盟会中部总会陈其美等,告以武汉战事吃紧,望南京、安徽尽速行动,以牵制清军;湖南衡州中国同盟会会员周果一会党起义,衡州知府兼衡永郴桂道禄显逃走,衡州光复;袁世凯自彰德南下抵达信阳接任视事,荫昌返回北京[1]:270-271
  • 袁世凯率领大军入北京组阁,并迫载澧退归藩邸,继又迫载涛交出禁卫军,清室军政大权尽握袁手中,袁立命冯国璋全力攻汉阳[3]:1
  • 11月1日——清军冯国璋部攻占汉口,黄兴率民军退守汉阳,清军在汉口市区纵火焚掠,火势延烧三日不止,繁华商店化为焦土;孙中山自纽约电荷马李,告以黄兴已安抵汉口,国内形势大有改善,明日可乘轮赴伦敦;中国同盟会中部总会陈其美、钮永建李平书等集议,议定“上海先动,苏杭应之”行动方案,以支援武昌[1]:271。清廷准奕劻内阁辞职,授袁世凯为内阁总理大臣,着即来京组织完全内阁,仍节制调遣派湖北陆海各军及长江水师;安奉铁路全线通车[1]:272
  • 11月2日——黄兴自汉阳返回武昌,与黎元洪共商应敌之策,并在军政府紧急军事会议上报告军情,举黄兴为中华民国军政府战时民军总司令;孙中山自纽约前赴伦敦;清廷命资政院起草《大清帝国宪法》;清廷谕湖广总督魏光焘未到任前,以前署江北提督王士珍署理[1]:272
  • 11月3日——黎元洪在武昌阅马厂举行登坛拜将仪式,将战时民军总司令印信、委任状授予黄兴,下午黄兴率参谋人员在汉阳城接防备战,设总司令部于汉阳昭忠祠;中国同盟会会员陈其美率领商团、学生、敢死队及部分军警在上海举事,进攻江南制造局,陈只身进入局内说服该局总办张士珩及兵士投降,被扣押,起义群众奋起进攻,各处民众及反正军队争先往援;云南军政府成立,举蔡锷为都督,李根源为军政部长兼参议院长,改原咨议局为省议会,张惟聪为议长;清廷依资政院奏,颁布《宪法信条》,凡19条,承认“皇帝之权以宪法所规定者为限”,11月26日又以宪法19信条宣告太庙;日本外务大臣内田康哉电伊集院,告以“政府方针是务必同袁世凯保持密切关系,望遇事依此方针妥善处理”;上海《时务报》总理汪康年病逝于天津[1]:272-273
  • 11月4日——上海商团及部分军警攻占江南制造局,张士珩逃走,陈其美遇救,举光复会会员李燮和为临时总司令驻局办事,上海光复;设吴淞军政分府,举黄汉湘为总司令,吴淞光复,11月9日由李燮和继任总司令;自治学社党人张百麟运动贵阳新军及陆军大学堂学生、哥老会起义,贵州巡抚沈瑜庆出逃,军学各界在咨议局开会,宣布独立,成立“大汉贵州军政府”,举中国同盟会员新军教练杨荩臣为都督,赵德全为副都督,张百麟为枢密院长,任可澄为副院长,贵州光复;第六镇统制吴禄贞自石家庄至娘子关与山西军政府都督阎锡山会晤,议定组织燕晋联军,直取北京推翻清廷,举吴禄贞为燕晋联军大都督兼总司令,阎锡山为燕晋联军副都督兼副总司令;迤西自治总机关部成立,举赵藩为总理(未就),云龙、李福兴为协理;清廷准袁世凯奏请,令汉口各军停止前进,并命各统兵大员宣布朝廷德意,妥速安抚;清廷命第六镇统制吴禄贞署山西巡抚;驻泊上海清海军“南琛”等各舰艇反正[1]:273-274
  • 11月5日——蒋介石奉陈其美之命前赴杭州联络党人与新军约期起义,11月4日晚新军分路进攻各衙门,蒋亲率敢死队猛攻抚署,俘浙江巡抚增韫,省城光复,各界代表在咨议局开会,成立浙江军政府,举汤寿潜为都督,浙江光复江苏巡抚程德全应苏州绅商各界之请宣布江苏独立,成立“中华民国江苏都督府”,都督程德全;山东巡抚孙宝琦允代奏,山东咨议局议长夏继泉召山东各界联合会开会,议决八条,要求清廷罢战,接受革命军要求,宪法定中国为联邦政体,山东省自由规定山东省宪法及练兵;宁波军政分府成立,举新军统领刘询为都督,浙江宁波光复;绍兴军政分府成立,举原知府程赞清为民政长,浙江绍兴光复;广东香山县中国同盟会会员郑彼岸鼓动前山新军起义,进兵石岐占领县署,香山光复[1]:274。清廷从资政院奏请,命袁世凯迅速确查,将杀民焚街的汉口清军按律治罪,国家赔偿民众财产;江亢虎在上海改中国社会主义同志会为中国社会党,通过“党纲”2项,“政策”7项,主张土地及资产公有,设共和政体[1]:275
  • 11月6日——沪军都督府(亦称上海军政府)成立,举陈其美为沪军都督,陈兼任都督府司令部长,参谋部长黄郛,军务部长钮永建,外交部长伍廷芳,民政部长李平书,财政部长沈缦云,交通部长王一亭,海军部长毛仲芳;章太炎致电沪军都督陈其美,称“探悉大革命家孙君逸仙已于前日乘船回国,不日即可抵埠。请贵处派员妥为招待,以便与之协商北伐攻宁之策,俾得早定大局,以苏民困”;江苏无锡光复,举中国同盟会会员秦毓鎏为军政分府总理;江苏松江府光复,成立松江军政分府,推钮永建为军政部长;江苏清江铺新军攻占淮阳道署,全城光复,11月12日举蒋雁行为江北都督;江苏太仓、昆山光复;浙江湖州光复,举沈谱琴为民政长;清廷开释前谋刺摄政王载沣之汪精卫、黄复生、罗世勋,发往广东,交张鸣岐差遣;梁启超自日本返国,行前三日致书徐勤,谓此行目的,乃假手资政院,取“和袁慰革,逼满服汉”方针,实现“拨乱反治之大业”;张謇电告袁世凯,清廷有“他狩之说”,促其迅速北上,“入定京师”;清廷命袁世凯迅速来京,所有前敌事宜,着先交署湖广总督王士珍接办;清廷命张勋充会办南洋军务大臣[1]:275。清廷授第二十镇统制张绍曾为宣抚大臣,驰赴长江一带,宣布朝廷德意[1]:275-276。清廷令李纯为第六镇统制官,潘矩楹署第二十镇统制官;清廷命督办粤汉川汉铁路大臣端方暂行署理四川总督[1]:276
  • 11月7日——广西光复,桂林新军将领拥巡抚沈秉堃独立,改巡抚衙门为军政府,咨议局为议院,桂军为国民军,以沈秉堃为都督,王芝祥、陆荣廷为副都督;第六镇统制吴禄贞在石家庄遇刺死难;黎元洪致电独立省军政府,征询共同组织政府意见,以便各国承认为交战团体;黎元洪接见清方信使刘承恩,提出说和必须推倒清廷,并表示管皇族吃穿居住;镇江光复,江苏镇江新军于岘凉山起义,围攻镇江城,驻防副都统载穆自杀,次日全城光复,成立镇江军政府,举中国同盟会会员林达庆为镇江都督;江苏扬州贫民孙天生联合驻防清军起义,光复扬州,次日孙天生以扬州军政府都督名义颁发文告,11月20日清缉私营统领徐宝山攻杀孙天生,成立扬州军政分府,徐为军政长;浙江嘉兴光复,浙江军政府派新军赴嘉兴,赶走巡防营统领沈棋山,成立军政分府,中国同盟会会员于笥任民政长;浙江衢州光复[1]:276
  • 11月8日——安徽光复,安庆士绅在咨议局开会宣布安徽独立,举巡抚朱家宝为都督;资政院开第八次会议,举袁世凯为内阁总理大臣[1]:276。张謇致电袁世凯,请其赞同共和,“为神州大陆洗四等国最近之大羞,毋为立宪共和留第二次革命之种子”[1]:276-277。清廷谕淮河南巡抚宝棻奏请,派农工商部右丞袁克定赴河北一带召募防军,办理团练;湖南军政府第二批援鄂湘军第二协4个营由甘兴典率抵汉阳,驻美娘山、三眼桥至扁担山一线;两广总督张鸣岐(由胡铭盘代表)召集各界在咨议局讨论广东独立问题,决定次日独立;新军第九镇统制徐绍桢率部起义,自秣陵关进攻南京雨花台,因弹药不济,分向镇江、芜湖退却;江苏南通独立,成立通州总司令处,推张謇为总司令长;江苏常熟、江阴光复;浙江温州光复,成立温州军政分府;英公使朱尔典电告英外交大臣葛雷,英领并未承认民军为交战团体,同时并通知驻汉领事葛福,英国目前不宜承认此事[1]:277
  • 11月9日——广东独立,广州各界在咨议局开会,到数千人,议决宣布共和独立,举张鸣岐为都督,龙济光为副都督,蒋尊簋为军事部长,旋因发现张已逃往沙面,龙不允就任,改举胡汉民为都督,胡未到任前蒋尊簋为临时都督;福州新军起义,福州将军朴寿率驻防旗兵2,000余拒抗,旗兵不支乞降,闽浙总督松寿自杀;黎元洪再电独立各省,请速派全权代表来鄂会议组织临时政府;黄兴致函袁世凯,劝袁“出而建拿破仑、华盛顿之事功,直捣黄龙,灭此朝食”,表示南北各省当“拱手听命”;清廷命袁世凯为内阁总理大臣;广东中国同盟会会员陈炯明邓铿发动淡水起义,是日光复惠州,清提督秦秉直献城归降,举陈炯明为惠州军政府总司令[1]:277。驻虎门清军广东水师提督李准率部队反正,集所部舰队于省河,迎新举之都督胡汉民归省接任[1]:277-278。安徽合肥光复,成立军政分府,推党人孙万乘为司令;安徽芜湖光复,成立芜湖军政分府,举吴振黄为总司令;江苏常州光复,成立常州军政分府,举中国同盟会会员何键为司令,屠敬山为民政长[1]:278
  • 11月10日——福州清旗兵反攻,民军再战败之,杀朴寿,旗兵降,福州光复,次日军政府成立,孙道仁为都督;福建厦门光复,次日成立厦门军政分府,中国同盟会会员张海鹏为统制;广东汕头光复;清廷授世续总管内务府大臣,开去继禄总管内务府大臣[1]:278
  • 11月11日——孙中山由纽约抵英国伦敦,与吴稚晖研究建国大计,计议仍用青天白日旗为国旗;上海都督陈其美分电苏督程德全、浙督汤寿潜,提议组织江浙联军会攻南京,并推徐绍桢为联军总司令,旋程、汤覆电赞同;苏督程德全、浙督汤寿潜联电沪督陈其美,主在上海设立临时会议机关,并拟订集议方法及提议大纲4条;广东潮州光复;清驻汉口兵舰“海琛”、“海筹”、“海容”三大舰,及“江贞”、“楚豫”等舰,鱼雷艇“湖鹰号”驶往九江,于途中起义;袁世凯派刘承恩、蔡廷干至武昌与军政府洽和,刘、蔡称只要赞成君主立宪,两军即可息争,军政府请刘、蔡转达袁,倘能赞助共和,将推为汴冀都督;清廷命军咨大臣毓良开缺,以大学士徐世昌充军咨大臣[1]:278
  • 11月12日——江苏都督府代表雷奋、沈恩孚,浙江都督府代表姚桐豫、高尔登,分电各省代表赴上海会议,商讨组织临时政府问题[1]:278。镇江都督林达庆电上海军政府,中国同盟会会员张海珊被推为统制,主由各都督特派代表在上海开特别大会,公议建设政府地点,并举临时大总统;奉天国民保安公会成立,赵尔巽为会长,吴景濂、伍祥祯为副会长,通过独立宣言书12条;江西都督吴介璋辞职,彭程万继任;浙江军政府以上海都督陈其美倡仪组织联军会攻南京,即成立浙军混成支队,支队长朱瑞,是日自杭州加入苏浙联军序列[1]:279
  • 11月13日——孙中山在伦敦委托英国维加炮厂总理道生为代表,往晤英外相葛雷,递交一份由孙与荷马李共署之备忘录,表示中国政府与英国、美国缔结联盟,并要求英国政府支持中国的革命政权,而在孙任总统之新政府成立后,将给予英、美超过其他国家之各种政治军事特权;上海都督陈其美电光复各省,请派代表赴上海议建临时政府;江浙联军总司令徐绍桢设司令部于镇江,参谋长陶骏保,联军共万余人,四路会攻南京:镇军、浙军、苏军各3,000人,淞军、沪军先锋队各600人,及松江、江阴等巡防营;山东绅商学界开联合保安会,议决独立,设临时政府,举孙宝琦为大总统,贾颉卿为副总统(旋改大总统为大都督);山东烟台光复,举“舞凤”舰舰长王传炯为司令;安徽大通光复,设军政筹议局,九江军政分府黎宗岳为首领;清驻镇江“镜清”等13艘兵舰宣布起义,11月27日在镇江军政府开海陆联合大会,誓师会攻南京;江苏高邮光复,军政事务所长王梓,军政司令长黄国栋[1]:279。拉萨驻藏新军起事革命,拘留清驻藏参赞、统领,攻占驻藏办事大臣联豫官署,劫军火、库银;袁世凯自汉口率队抵北京;清廷命近畿各镇及各路军,并姜桂题军均归袁节制调遣;清廷令前外务部尚书吕海寰充中国红十字会会长,仍兼办慈善救济会事宜[1]:280
  • 11月14日——江苏都督程德全电各省都督,公请孙中山迅速回国,组织临时政府[1]:280。程德全通电:“大局粗定,军政民政亟须统一,拟联东南各军政府公电,恳请孙中山先生迅速回国,组织临时政府,以一事权。中山先生为首创革命之人,中外人民皆深信仰,组织临时政府舍伊莫属。我公力顾大局,想亦无不赞成。”[4]清廷召见袁世凯,命勿再辞,敦促到阁办事;清廷命各省公举代表三五人克期来京,公同会议,以定国是;清廷派张謇、汤寿潜、江春霖、谭延闿、梁鼎芬、赵炳麟、乔树相、谢远涵、柯邵忞、渠本翘、王人文、高增爵分别为江苏、浙江、福建、湖南、广东、广西、四川、江西、山东、山西、云南、陕西省宣慰使,迅赴各属,宣布朝廷实行实行改革政治宗旨;署湖广总督王士珍因病解职,清廷任段芝贵暂护湖广总督;清廷命张锡銮为山西巡抚;清廷命开缺奉天第二混成协蓝天蔚统领官,以聂汝清接充,并赏给陆军都统衔;湖北军政府代表李国镛、孙发绪、夏维松在汉口俄领署与清军代表王遇甲(第四镇统制)、易甲鹇会谈,湖北军政府主建立民主共和,清军表示此与宪政不合,不能协议;湖北郧阳光复,驻守郧阳新军后队官沈权在地方参事会支持下筹划反正,是日参事会邀各界人士集会,议决成立军政分府,知府伍铨因表同情,被推为分府总裁,沈权任司令官;江苏徐州光复,成立军政分府,在籍道员段书云为民政长,原十三协统领徐占凤任军政长[1]:280
  • 11月15日——各省都督府代表在上海开第一次代表会议,浙江、江苏、镇江、福建、山东、湖南、上海等7处代表参加,定名为各省都督府代表联合会[1]:280-281。各省都督府代表联合会电伦敦孙中山,敦请速回国组织临时政府;杨度、汪精卫在天津组织“国事共济会”,发表宣言,主张双方停战,召开临时国民会议,公决君主、民主政体;安徽寿州革命党人张汇滔、王庆云等起义,清文武官吏潜逃,寿州光复,旋成立淮上军司令部,推王庆云为总司令,张汇滔、张伦、袁家声为副总司令,并兵分三路向皖北各州县推进,光复六安、怀远、凤阳、蚌埠、霍丘、阜阳、涡阳等地;英国外交大臣葛雷电英驻华公使朱尔典,表明英对袁世凯“怀有极其友好的感情和敬意。我们希望看到,作为革命的一个结果,有一个强有力的政府,使中国建立起来的贸易获得进展。这样一个政府将得到我们能够提供的一切外交上的支持”[1]:281
  • 11月16日——孙中山自伦敦电民国军政府,告以已循途东归,并谓“总统自当选定黎君,闻黎有推袁之说,合宜亦善”;黄兴下令反攻汉口,当夜亲率民军分三路自汉阳渡河反攻,主力攻占居仁门一带,清军退向刘家庙;江浙联军总司令部在镇江召开紧急军事会议,会商进攻南京方略,浙军由中路自麒麟门攻占紫金山,苏军任南路由句容雨花台炮台,粤军攻北路占乌龙山幕府山两炮台,镇军攻占天堡城炮台,总兵力约2万人;袁世凯组织内阁,推举国务大臣:外交梁敦彦胡惟德暂署),民政赵秉钧,度支严修绍英暂署),学务唐景崇,陆军王士珍寿勋暂署),海军萨镇冰谭学衡暂兼署),司法沈家本,农工商张謇熙彦暂署),邮传杨士琦(未到任前由梁士诒暂署),理藩达寿;吉林保安会成立,以巡抚陈昭常为会长[1]:281
  • 11月17日——各省都督府代表联合会议决电请黎元洪、黄兴,即派代表来上海与会[1]:281-282。奉天党人组织奉天省联合急进会,举张榕为会长,柳大年、李德瑚、张根仁为副会长;清廷以第二军总统段祺瑞湖广总督兼办剿抚事宜,以前陕甘总督升允署理督办陕西军务;杨度以国事共济会君主立宪党领袖名义,上陈情书于资政院,建议南北双方停战,请旨召集临时国民会议,解决君主、民主问题,旋资政院于下旬三次讨论此陈情书,无结果;黑龙江保安会成立,以巡抚周树模为会长[1]:282
  • 11月18日——九江都督马毓宝派海陆军总司令李烈钧抵安庆,被举为全皖大都督,嗣因当地官绅反对,李于11月28日返回九江;沪军都督陈其美致电各省,筹组北伐联军,共分三军,由京汉铁路津浦铁路及海道分路进攻;梁启超电袁世凯,恳辞司法副大臣,并建议在上海召开国民会议,解决国体政体问题;张謇电请内阁,主张共和,促请清帝退位;日本公使伊集院往访袁世凯,探询袁对时局之方针,袁主中国应行君主立宪政体,日使表示“以君主立宪统一全国,实为万全之策”[1]:282。江北都督蒋雁行表示:“大统领一席非孙中山莫属。”[5]
  • 11月19日——黎元洪通电各省都督,中央临时政府暂分7部:内务、外交、教育、财政、交通、军政、司法,其外交首长除多数省仍已举伍廷芳温宗尧外,其余各首长应请协举电知,并推举张謇为财政首长;宁夏银川会党首领刘华堂率民军举事,清兵及贫民响应,宁夏道台、知府逃匿,宁夏光复,11月21日成立革命军政府,12月19日陕甘总督长庚率部攻宁,起义失败[1]:282。扬州军政府敢死军总指挥边振新登报:“公求孙逸仙先生回国为总统。”[6]
  • 11月20日——各省都督府代表联合会议议决承认武昌为民国中央军政府,以鄂军都督执行中央政务,并请以中央军政府名义委任各代表所推定之伍廷芳、温宗尧为民国外交总、副长[1]:282-283。下午,袁世凯会见英国《泰晤士报》常驻北京记者莫理循长谈,就君主立宪制共和制各抒己见,莫氏极称君主立宪制不适用于当时中国,而袁则以为共和制会致瓜分之祸;奉天庄河、复州联庄会首顾人宜在顾家岭率众举事,11月27日庄河军政分府成立,顾任关东第一军司令;袁世凯派代表刘承恩与黎元洪代表孙发绪在汉口俄领署谈判“议和”,未成协议,11月22日俄领敖康夫提议双方先罢兵后议和[1]:283
  • 11月21日——孙中山自伦敦抵达巴黎,居留期间孙访问过《欧洲信使报》,并接受巴黎《日报》记者访问,孙称:一、中国同欧州一般大,不适合中央集权,拟仿照美国实行联邦制,二、欢迎外国资本及工程师为中国开矿及筑路等,三、将在中国实行五权宪法,四、尊重清政府与外国所缔结的条约及借款;袁世凯答伦敦《泰晤士报》驻京记者问,称一旦灭除清政府,恐起内乱,召干涉瓜分之祸,主张君主立宪保全中国;清军由蔡甸进攻汉阳,民军失利,退守三眼桥,同日黑山对岸清军架设浮桥,以备偷渡,被民军炮火击毁;广西军民联席会议议决推陆荣廷为广西大都督,军政府设于南宁,陆自率兵北伐,由民党通电促王芝祥离开广西;川北民军攻占广安,成立大汉蜀北军政府,举曾省斋为蜀北都督;中华银行在上海开业,沪军政府创办,资本500万元,官商股各半,开始发行军用票及定额1,000万元之公债[1]:283。英国公使朱尔典照会清外务部,借口保证偿付到期各国外债与赔款,要求将总税务司完全控制中国所有各口岸关税收入,11月27日外务部覆照同意[1]:283-284
  • 11月22日——重庆中国同盟会会员张培爵联合起义新军夏之时光复重庆,成立蜀军政府,举张培爵为都督,夏之时为副都督,并通告全国公布《蜀军政府纲领》凡10章51条;四川布政使尹良等与咨议局议长蒲殿俊等在成都签订《四川独立条约》,凡30条,赵尔丰提出11条,蒲殿俊、罗纶等提出11条;清军自蔡甸、舵落口西、北两路分向进攻汉阳三眼桥及美娘山、仙女山,北路清军由汉口灰面厂渡河占琴断口[1]:284
  • 11月23日——湖北都督府代表居正到上海参加各省都督府代表联合会,大会据居正之请,议决同赴湖北组织政府;孙中山访问法国众议院,向议员提出法国政府承认中华民国的要求;孙中山与法国东方汇理银行经理西蒙谈话,商谈法国给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借款事,遭拒,要求代转法政府施加影响,阻止日俄两国结盟,亦遭拒;驻北京各国外交团电汉口领袖领事,谓各国外交团代表对于清政府感情甚恶,因其残杀无辜,惨无人道,以致各国愤怒,各代表请鄂军政府担负汉口租界交涉全权,并向清政府要求重大赔偿;北京外交团会议,借口形势危迫,决定向北京增兵,增兵员额以1901年所保持的人数为准[1]:284
  • 11月24日——孙中山由马赛乘船回国,未了之事,由中国同盟会会员胡秉柯代办;山东取消独立,11月28日孙宝琦电清内阁,称前次独立“自系误会”;伍廷芳、张謇等致电忠告摄政王载沣,谓非共和无以免生灵之涂炭,君主政体断难相容于此后之中国,倘能幡然改悔,共赞共和,国民必能以安富尊荣之礼报皇室[1]:284。广西副都督陆荣廷通电全国,宣布沈秉钧率师往援湖北,都督一职由己接任[1]:284-285。江浙联军攻占南京乌龙山炮台,乘夜往攻幕府山炮台;湖南军政府派总指挥刘玉堂率步队一协抵湖北,进驻汉阳,攻击仙女山清军,当夜刘玉堂中弹阵亡[1]:285
  • 11月25日——江浙联军攻占南京幕府山,下午占领南京马群、孝陆卫一带;各省都督府代表联合会议决:各省代表赴鄂,宜各有一人留沪,赴鄂者议组织临时政府事,留沪者联络声气,以为鄂后会援;清廷命张謇迅速来京,与廷臣详细讨论共和政体及政治改革事宜;清军攻陷汉阳三眼桥、汤家山、仙女山、美娘山、锅底山、扁担山、磨盘山,民军退守十里铺;湖北安陆新军起义,进攻府署,知府满人桂荫仓皇逃出,随即成立军政府,新军二十九标三营管带张楚材自称大总裁;四川万县中国同盟会会员熊晔等策动该县巡防营管带刘汉卿反正,称下东副都统,万县光复;日本海军大臣斋藤电训第三舰队司令官川岛,汉阳铁厂“与帝国利益具有重大关系”,清军或革命军如欲破坏,“应立刻派出陆战队担任警护”[1]:285
  • 11月26日——袁世凯会见英国公使朱尔典,请出任调停,表示愿与武汉达成停战协定,朱尔典电令英国驻汉总领事葛福,将此意转告黎元洪;清军自汉阳磨盘山、仙女山进攻十里铺,下午十里铺、黑山相继复失,援鄂湘军第一协退武昌,湘军第二协退鹦鹉洲旋即返湖南;四川内江光复,举中国同盟会会员吴玉章为行政部长;中国同盟会会员杨兆蓉、邓西林等运动川南防军、永宁道卫队及炮队起义,并促永宁道刘朝望反正,是日泸州光复,成立川南军政府,举刘朝望为都督[1]:285。中国同盟会会员卢师谛自武汉回四川,联络巫山团防孙吉五及巡防军百余人在夔府发难,是日扣押夔府知府,夔府光复;山西巡抚张锡銮抵达石家庄与段祺瑞晤商防剿事宜;梁启超密函杨度,示“确信共和政体万不可行于中国,始终抱定君主立宪宗旨。欲求此宗旨之实现,端赖项城”;日本外务大臣内田康哉电告驻奉天总领事落合,帝国政府决定向京津地区增兵,合该地原有华北驻屯军共为1,243名[1]:286
  • 11月27日——成都光复,赵尔丰被迫宣布四川自治,交出军政权,成立大汉四川军政府,由咨议局议长蒲殿俊为都督,朱庆澜为副都督;清军自黑山之线进攻汉阳,克龟山,民军不敌,汉阳失陷;黄兴返武昌,在军政府紧急军事会议上报告汉阳失守经过,并主放弃武昌,往援南京,张振武等主坚守武昌,获通过;黎元洪电各省都督,告以汉阳失守,请速派兵援鄂;黎元洪派外交次长王正廷往访驻汉美总领事顾临,请其斡旋停战三日,并示愿意接受“建立君主政体”,与“官军议和”,如遭拒绝,“即无条件让出武昌城”;广东都督胡汉民命姚雨平组织北伐军,任命姚为北伐军司令;镇江都督林述庆电请各省都督会同加电福建、广东,“拣选劲旅就海道猛攻天津,直捣伪京,以图牵制汉阳北军……以救危局”;江西军政府派冯嗣鸿率步队一协援鄂抵湖北黄州,黎元洪饬即分驻阳逻仓子埠一带;湖北沙市光复,清旗兵退向荆州;入川鄂军在资州杀四川总督端方,全军反正,拨队东下;清外务部暂署副大臣曹汝霖访晤日本公使伊集院,告以关东临时都督蓝天蔚在大连准备举事,东三省各地十数处亦有随时举事之势,“请电致本国政府转饬有关当局予以相当援助”;清廷命撤销第三军,所有各营交袁世凯调遣[1]:286
  • 11月28日——各省都督府代表联合会议决:电武昌黎都督,报告赴鄂代表本日启行,通电各省都督府咨议局,报告各省代表赴鄂议组织临时政府,沪设通信机关于西门江苏教育总会;黄兴辞职赴沪,军政府以蒋翊武护理战时总司令,守御武昌;江浙联军总司令部发布各军联合攻南京城命令,规定夜12时开始实行;安徽各界公举中国同盟会会员孙毓筠为都督;驻湖北老河口新兵与会党举义,光化光复;民军游击队占领湖北黄陂县城,越二日清兵来攻黄陂失陷;江苏常熟“千人会”抗租举事,举孙二为都督,宣布抗租宗旨,焚毁地主住宅,旋遭江苏都督程德全镇压失败;陆军第二镇统制马龙标因病解职,清廷以陆军统领王占元充之[1]:287
  • 11月29日——黎元洪特使往访驻汉英总领事葛福,要求先行停战三天,以便商谈长期停战条件,葛福当即转知冯国璋,冯提出完全交出武昌城等3项谈判条件;浙江都督汤寿潜电黎元洪,协举中央临时政府各部首长:内务程德全、教育章太炎、财政张謇、交通詹天佑、军政黄兴、司法汪精卫,并主改各部名称:内务为内部,外交为外部,教育为学部,财政为计部或户部,交通为邮部,军政为军部或仍兵部,司法为法部;袁世凯之子、农工商部右丞袁克定密遣朱芾煌持汪精卫函往见黎元洪,约南北联合,要求清帝逊位,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黎立即召开会议,军政府表示赞同;梁启超再电袁世凯坚辞司法副大臣,并建议清廷“皇室定姓,改号中国”,并召集国会,“以顺舆情定国体”[1]:287。安徽都督李烈钧要求:“电请孙中山先生回国组织临时政府。”[7]
  • 11月30日——各省都督府代表联合会在汉口英租界继续开会,公推谭人鳯为临时议长,议决:在临时政府未成立以前,请黎元洪以大都督名义,执行中央政务,答复清军统领冯国璋停战条款[1]:287-288。江浙联军进攻南京紫金山天堡城;清军炮击武昌,督署被毁,黎元洪拟奔葛店,旋由张振武等追及,阻止于洪山附近;湖北襄阳光复,成立襄阳军政分府,举张国荃为总司令;江西援军3,000人抵湖北;清第三镇统制曹锟率部自奉天抵达天津[1]:288
  • 12月下旬——孙中山以临时大总统名义告同胞书:“再接再厉,全始全终”[8]:372
  • 12月1日——江浙联军与南京清军经一昼夜激战,是晨6时攻克天堡城,清两江总督张人骏、江宁将军铁良托美国领事求和;黄兴自汉阳抵达上海,当日接见《民立报》记者,告以“此行目的在速定北伐计划,并谋政治上之统一”;各省代表联合会致电清内阁总理袁世凯,否认资政院代表民意,“并请万勿再持君主立宪与共和立宪之歧说,以为全国舆论之公敌”;广东都督致电黎元洪,提议临时政府各部长人选,计内务汤寿潜,军政黄兴,财政张謇,司法王宠惠,交通詹天佑,教育汪精卫,外交伍廷芳;汪精卫邀胡鄂公、白逾桓、彭家珍在天津开会,成立中国同盟会京、津、保支部,汪任支部长,下设参谋、军事、财政、交通4部,白任参谋长,彭任军事部长;山西大同光复,成立大同军政分府,举李德懋为都督;安徽军政府派兵2营往援湖北,12月13日复派兵1,500名往援;外蒙活佛哲布尊丹巴在俄政府策动下,于库伦宣布“独立”,建立“大蒙古国”,组织政府,驱逐清办事大臣三多;袁世凯电令第一军总统冯国璋,停止渡江进攻武昌[1]:288。广东方面亦称:“大总统一职,拟举孙中山先生。”[9]清内阁电冯国璋,提出停战条款5条,规定息战之期为3日,两军不得于此期内开战,息战之约须有驻汉英总领事官划押为中证人[1]:288-289。清廷命署汉黄德道黄开文兼办武汉交涉事宜[1]:289
  • 12月2日——南京光复,江浙联军以张人骏铁良拒受议和条件,遂开炮攻南京城,张人骏、铁良、张勋分途逃窜,拂晓淞军炮轰狮子山炮台,清军揭白旗献炮投诚,苏军复攻占雨花台,10时联军分别自各门入城,全城居民悬白旗欢迎;拂晓,镇军江北支队骤袭浦口张勋残部,下午张军溃逃,浦口光复;驻汉口英领事葛福派员分别与武昌军政府及清汉黄德道黄开文磋商,南北双方首次达成停战协议:自12月3日早8时起至12月6日早8时止,武汉地区停战3日;黎元洪于武昌洪山召集党代表会议,改组军政府,杨时杰任内务部长,李作栋任财政部长,李四光任实业部长,杨玉如任都督府秘书长;汉口各省代表团举雷奋、马振武、王正廷3人为临时政府组织大纲起草委员,并议决如袁世凯响应革命,即选举为临时大总统;宋教仁起草之《中华民国鄂州约法及官制草案》在上海《民立报》公布,12月6日续完;胡鄂公等召集京、津、保、滦(州)、通(州)、石(家庄)等地革命同志代表50余人在津开会,议决为统一革命指挥,在天津设总指挥处,由胡兼任总指挥;清廷添派大学士徐世昌充专司训练禁卫军大臣;袁世凯召日人坂西中佐密谈,探询日本向革命党首领调停及军费、财政困窘之补救良策;梁启超自日本再派盛先觉归国鼓吹“虚君共和”,是日盛抵上海,12月7日盛致函梁告以此说遭章太炎冷遇,并谓“革党万不能就虚君共和之策,较温和如章太炎者所说犹然,况其余乎?”[1]:289
  • 12月3日——各省都督府代表联合会议决:通过并颁布《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凡四章21条,施行期限以中华民国宪法成立之日为止[1]:289-290。程德全改任江苏都督,12月6日自苏州抵达南京视事;中国社会党在上海召开共和建设会正式成立大会,宣布以研究共和政体,咨询国民公意,条陈政府以备采择为宗旨;江苏军政府将江苏官银号改组为江苏银行,资本总额100万元,总行设苏州,另在上海、常州、无锡、镇江等地设分行,1912年2月总行改设上海;清廷派寿勋会同袁世凯、徐世昌筹办军务;清廷以河南巡抚宝棻因病解职,任命布政使齐耀琳为河南巡抚,倪嗣冲为河南布政使,帮办河南军务;顺直咨议局、直隶保安会再电清内阁,请罢兵息战,由朝廷宣布共和[1]:290
  • 12月4日——各省都督府代表联合会议决并致电留沪各省代表:临时政府设于南京,各省代表开临时大总统选举会于南京,临时大总统未举定以前,仍认鄂军都督府为中央军政府,有代表各省军政府之权,仍推伍廷芳、温宗尧为外交总、副长,并请广东、江西、云南、四川、山西、陕西、甘肃、贵州、东三省迅即派定代表径赴南京;留沪各省代表举黄兴为暂定大元帅,黎元洪为暂定副完帅,暂定南京为临时政府所在地;甘肃西宁府黄会首领乔寿山、哥老会首领任得惠率城南元山尔庄农民千余人举事,旋遭西宁镇总兵张定邦镇压,失败;清廷命库伦办事大臣三多革职查办,派帮办大臣楚克车林掌库伦办事大臣印信,即剀切晓谕哲布尊丹巴,毋得轻举妄动[1]:290
  • 12月5日——各省都督府代表联合会议决议和条件:“一、推倒满洲政府;二、主张共和政体;三、礼遇旧皇室;四、以人道主义待满人”,并密电伍廷芳来鄂,与清方代表议和,公举胡瑛、王正廷副之;留沪各省代表开会欢迎黄兴大元帅,黄兴致答词,主以黎元洪为大元帅,复经劝说,始允暂时勉任[1]:290。黄兴电胡汉民,请出师北伐,旋胡照会上海都督陈其美及黄兴,告已举姚雨平为北伐军正司令,定于二十日(12月10日)出发北上;清内阁电开停战条件5条,提出停战3日,期满续停15日,北军不遣兵向南,南军亦不遣兵向北,唐绍仪充总理大臣之代表,与黎元洪或其代表人讨论大局;上海千余人在张园开北伐联合会成立大会,举程德全为会长,12月11日该会宣布章程,宣布以联合各省都督府都督会同北伐,统一军机,共谋光复为宗旨[1]:291
  • 12月6日——各省都督府代表联合会议决答复清内阁所提停战条件5条,答复条件为:“一、停战三日,期满续停战15日;二、全国清军民军均按兵不动,各守其已领之土地;三、清总理大臣派唐绍仪为代表,与黎大都督或其代表人讨论大局”;隆裕准监国摄政王载沣“仍以醇亲王退归藩邸,不再预政”,并谕嗣后用人行政,均责成内阁总理大臣、各国务大臣担承责任;广西民军1,000名离开南宁往援湖北;驻汉口英署总领事葛福分别与南北双方约定,自12月6日早8时起,至12月9日早8时,武汉停战延期3日,是为第二次停战;清廷从袁世凯奏请,将湖北巡防军改名为武卫右军[1]:291
  • 12月7日——各省都督府代表联合会闻上海有推黄兴、黎元洪为大元帅、副大元帅之举,议决由黎元洪电沪军都督,查实如有人在沪推举大元帅副大元帅等名目,请其宣告取消,并议决各省代表于12月8日同赴南京;清廷命袁世凯为议和全权大臣,由袁委派代表人驰赴南方讨论大局;清廷以摄政王业经退位,命所有陆海各军暂责成现行专司诸大臣督率管理,其向归摄政王管辖之禁卫军,着专司训练大臣督饬认真训练;清廷谕准臣民自由剪发,并改用阳历[1]:291。河南省咨议局致电清内阁,请求承认共和,免致再开战祸;英外交大臣葛雷电驻法国、德国、美国英使,令向各该国政府提议,由四国银行团立即向袁世凯政府提供财政援助[1]:292
  • 12月8日——黎元洪通电各省留沪代表,请设法取消已推举大元帅、副元帅之事;江西都督彭程万辞职,改举九江都督马毓宝继任;姚雨平率广东北伐军8,000人(中有华侨炸弹队300人)在广州誓师,12月18日抵上海;成都兵变,赵尔丰阴谋复辟,乘蒲殿俊校场阅兵之机,唆使成都巡防营哗变,蒲逃匿;唐绍仪自北京致电上海密友赵凤昌,转请张謇、汤寿潜赴汉口参与和议,12月10日赵电覆,告以伍廷芳及张、汤“均不能远行”,请唐来上海开议;清廷以第一军总统冯国璋为察哈尔都统,未赴任前以署第一镇统制何宗莲署理;上海招商局与英商汇丰银行签订借银150万两合同,以该局所有各埠栈房及市房等财产为担保,其中有40余万两言明为沪军都督所借[1]:292
  • 12月9日——南北双方再次议定,自12月9日早8时起,至12月24日早8时止,各战场均停战15日,是为第三次停战;黄兴电覆汪精卫,支持袁世凯为大总统:“项城雄才英略,素负全国众望,能顾全大局,与民军为一致行动,迅速推倒满清政府,令全国大势早定,外人早日承认,此全国人人所仰望。中华民国大统领一位断推举项城无疑”;清廷议和代表唐绍仪一行离开北京,12月11日抵汉口;四川军政府军政部长尹昌衡自凤凰山率部入城平乱,次日军政府重建,举尹昌衡为都督、罗纶为副都督;清内阁电各省督抚,令各路防军仍严密整备,毋因停战稍涉疏懈[1]:292。清廷派冯国璋充禁卫军总统官;清廷命冯国璋兼充第二军总统,筹备畿辅及海防一带,署湖广总督段祺瑞兼充第一军总统;清廷以记名副都统良弼为军咨府军咨使[1]:293
  • 12月10日——留沪各省代表议决于十月二十一日(12月11日)同赴南京;伍廷芳电黎元洪,谓因留沪代表挽留,碍难赴汉,12月12日伍以“驻各国领事极望在沪谈判”为由,再电黎请唐绍仪速来上海;奉天急进会党人张根仁、柳大年等在宁远州密谋举事,事泄被捕,经孙中山与袁世凯交涉,次年2月获释;河南鄢陵县黄道会起义,12月13日与12月16日起义军数千人分兵攻打太康、开封,遭清军镇压,失败;倪嗣冲所部清军违约攻陷安徽太和,12月15日再陷颍州[1]:293
  • 12月11日——伍廷芳致函驻沪美领事,请电转美国驻华大使就商袁世凯,令唐绍仪来上海议和;唐绍仪在汉口会见黎元洪代表王正廷,王告以伍廷芳不能来汉,约唐同往上海开议;李烈钧率援鄂皖军一标抵武昌,黎元洪命驻阳逻一带;清军统领赵倜部违约攻陷潼关[1]:293
  • 12月31日——各省都督府代表联合会议决改用阳历,以中华民国纪元,阴历十一月十三日,称中华民国元年1月1日;南北双方在上海举行第五次议和会议,伍廷芳提议于次年1月8日在上海召开国民会议,唐绍仪旋电达袁世凯,袁即将内阁所拟国民会选举法第九条电唐,并力主国民会议在北京召开;清廷议和代表唐绍仪等13人,因议和条款不为袁认可,联名电袁请辞;孙中山与中国社会党本部长江亢虎谈话,表示赞成社会主义,主张“广为鼓吹,使其真理论普及全国人心目中。至于方法,原非一成不变者,因时制宜可耳”;俄公使廓索维慈照会清外务部,提出中国不得干涉外蒙内政,不得驻兵外蒙,准俄在外蒙条筑铁路及外蒙任何改革均应俄同意等五条要求[1]:300

逝世

[编辑]

参考文献

[编辑]
  1. ^ 1.000 1.001 1.002 1.003 1.004 1.005 1.006 1.007 1.008 1.009 1.010 1.011 1.012 1.013 1.014 1.015 1.016 1.017 1.018 1.019 1.020 1.021 1.022 1.023 1.024 1.025 1.026 1.027 1.028 1.029 1.030 1.031 1.032 1.033 1.034 1.035 1.036 1.037 1.038 1.039 1.040 1.041 1.042 1.043 1.044 1.045 1.046 1.047 1.048 1.049 1.050 1.051 1.052 1.053 1.054 1.055 1.056 1.057 1.058 1.059 1.060 1.061 1.062 1.063 1.064 1.065 1.066 1.067 1.068 1.069 1.070 1.071 1.072 1.073 1.074 1.075 1.076 1.077 1.078 1.079 1.080 1.081 1.082 1.083 1.084 1.085 1.086 1.087 1.088 1.089 1.090 1.091 1.092 1.093 1.094 1.095 1.096 1.097 1.098 1.099 1.100 1.101 1.102 1.103 1.104 1.105 1.106 1.107 1.108 1.109 1.110 1.111 1.112 1.113 1.114 1.115 1.116 1.117 1.118 1.119 1.120 1.121 1.122 1.123 1.124 1.125 1.126 1.127 1.128 1.129 1.130 1.131 1.132 1.133 1.134 1.135 1.136 1.137 1.138 1.139 1.140 1.141 1.142 1.143 1.144 1.145 1.146 1.147 1.148 1.149 1.150 1.151 1.152 1.153 1.154 1.155 1.156 1.157 1.158 1.159 1.160 1.161 1.162 1.163 1.164 1.165 1.166 1.167 1.168 1.169 1.170 1.171 1.172 1.173 1.174 1.175 1.176 1.177 1.178 1.179 1.180 1.181 1.182 1.183 1.184 1.185 1.186 1.187 1.188 1.189 1.190 1.191 1.192 1.193 1.194 1.195 1.196 1.197 1.198 1.199 1.200 1.201 1.202 1.203 1.204 1.205 1.206 1.207 1.208 1.209 1.210 1.211 1.212 1.213 1.214 1.215 1.216 韩信夫、刘明逵、郭永才、王明湘、齐福霖、范明礼、张允侯、张友坤、章伯锋、胡柏立、耿来金、刘寿林、锺碧容、锺卓安、陈崧、王好立、朱信泉、任泽全、蔡静仪、丁启予、陈永福、严如平、柏宏文、吴以群、罗文起、查建瑜、娄献阁、白吉庵、李静之、张小曼、石芳勤、徐玉珍、江绍贞、熊尚厚、吴以群、刘一凡、郭光、郭大钧、王文端、李起民、李隆基、常丕军、刘敬坤、陈道真、李振民、张振德、梁星亮、陈仁庚、董国芳、张守宪、王荣斌、陈敏、章笑明、汪朝光、卞修跃、贾维、陈民、朱宗震编著. 李新总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研究室,韩信夫、姜克夫主编 , 编. 《中華民國史大事記》. 北京: 中华书局. 2011. ISBN 9787101079982. 
  2. ^ 孙中山. 叶匡政 , 编. 《孫中山非常言:論道1896-1925》 第1版. 北京: 人民日报出版社. 2011. 
  3. ^ 袁大卫、陆迪河编著. 《中國歷史問題精解》下冊. 香港: 现代教育研究社. 1993. ISBN 962-11-2592-8. 
  4. ^ 程德全《斯人不出如苍生何》,《神州日报》1911年11月16日
  5. ^ 《扫穴擒犁之大规划》,上海:《申报》,1911年11月23日
  6. ^ 《接专电》,《民立报》1911年11月19日,页2
  7. ^ 《中国光复史》,上海:《申报》,1911年11月29日
  8. ^ 张磊、张𬞟. 《孫中山傳》.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1. 
  9. ^ 《都督府电书一束》,上海:《申报》,1911年12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