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Martinfung/sandbox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This is a sandbox.

披头士[编辑]

历史[编辑]

成立和早年经历(1957年-1962年)[编辑]

1957年3月的利物浦,16岁的约翰·连侬在和校内好友建立了一个名为采石人(The Quarrymen)的噪音爵士乐乐队。7月,连侬和15岁的保罗·麦卡尼相遇,麦卡尼同意加入成为乐队另一名吉他手,并在翌年2月请来14岁的主音吉他手乔治·哈里森。数年间,连侬的同学相继退出,他入读利物浦艺术学院(Liverpool College of Art),连侬、麦卡尼和哈里森间中一起演奏摇滚音乐,但限于有鼓手参与时。连侬的同学斯达特·苏特克里(Stuart Sutcliffe)在1月加入成为贝斯手,他最先提议乐队应易名为甲壳虫乐队(The Beetles),这是出于向美国歌手巴迪·霍利和其蟋蟀乐队(The Crickets)的致敬,在年初数月乐队暂取名“The Beatals”。乐队更换过几个名字,包括“约翰尼和月犬”(Jonny and the Moondogs)、“长约翰与甲壳虫乐队”(Long John and the Beetles)和“银色甲壳虫乐队”(The Silver Beatles),最终在8月正式定名世人认识的“The Beatles”,留意和“The Beetles”的串法微异。此时,乐队的非正式经理人Allan Williams安排他们去德国汉堡的一家酒吧演出,没有常任鼓手对乐队来说成了一个大问题。8月下旬,鼓手彼得·贝斯特(Pete Best)接受乐队试听后获聘。4日后乐队共五人出发到汉堡,在企业家布鲁诺·柯希迈德(Bruno Koschmider)的俱乐部里待了48天,“那段日子的汉堡不存在摇滚俱乐部,有的是跳脱衣舞的”传记作家菲利浦·诺曼(Philip Norman)撰道。

布鲁诺有意在各个俱乐部引入摇滚乐团,他们有此方案,一场无止境,日以继夜的演出。一群人拥入而另一群拥出,乐队不间断表演来等待路人停下欣赏。在美国红灯区,这叫无尽脱衣舞秀。 大量在汉堡演出的乐队都来自利物浦……这是一个意外,布鲁诺曾到伦敦物色乐队,却在绝对偶然机会下在苏豪区遇上一名利物浦企业家,并获其答允安排乐队输出。[1]

布鲁诺·柯希迈德起初安排披头士在旗下Indra Club表演,10月该场受噪音投诉结业,又将其安排到Kaiserkeller。乐队不久又答应了在Top Ten Club的演出,柯希迈德为报复他们毁约,一怒之下向德国当局报告了哈里森谎报年龄(当时哈里森只有17岁),导致他在11月被驱逐出境。一星期后,麦卡尼和贝斯特在房内焚烧用钉吊住的安全套,被控以纵火,随后亦被驱逐。12月中,连侬也无奈地返回利物浦;剩下贝斯手苏特克里在汉堡多待一个月,陪伴他的是其未婚妻阿斯特丽德·基尔赫,她拍下了首批以乐队为题材的专业相片,也为苏特克里剪了当代德国存在主意风格的发型,此发型在后来披头士成员造型中可见。

接下来的两年,他们长驻汉堡继续发展,并开始服食药物苯甲吗啉(Phenmetrazine)以维持娱乐生活和全夜演出的精力。1961年初,苏特克里决定退出,留在德国完成学业,因此麦卡尼接替了演奏贝斯。德国音乐监制贝特·肯普菲尔特(Bert Kaempfert)签下他们为英国歌手东尼·雪瑞登(Tony Sheridan)作伴奏,这些录音都记名为“Tony Sheridan and The Beat Brothers”(东尼·雪瑞登和节奏兄弟),单曲"My Bonnie"在6月录制并在4个月后发行,最高达Musikmarkt杂志排行榜第32名。与此同时,披头士在家乡利物浦名声越来越大,终于在他们常驻表演地点洞穴俱乐部(The Cavern Club)遇上后来的经理人布莱恩·爱普斯坦,当时他是一家唱片店老板和音乐专栏作家。1962年1月,肯普菲尔特同意释放乐队,把德国的唱片合约解除。爱普斯坦于是安排披头士到迪卡唱片公司试音,迪卡的反应却是“吉他乐队已过时了,爱普斯坦先生”,吃过数回闭门羹后,乐队终获监制乔治·马丁赏识,成为EMIParlophone唱片公司旗下团体。当他们在4月回到汉堡却遇上了坏消息,到达机场后,一脸愁容的基尔赫告知他们苏特克里脑溢血逝世。

在1962年6月伦敦艾比路录音室,披头士展开首次录音;在场指导的马丁向爱普斯坦抱怨鼓手贝斯特的技艺,并建议乐队起用临时鼓手。最后,乐队弃用贝斯特,由来自“洛瑞暴风与飓风乐队”(Rory Storm and the Hurricanes)的鼓手灵高·史达补上,史达以前也几次在贝斯特抱病时代替他演出。虽然如此,马丁依然聘用了安迪·怀特(Andy White)作临时鼓手,怀特只参与了"Love Me Do"、"P.S. I Love You"。"Love Me Do"在10月发行,最高登上英国排行榜第17名。乍露锋芒后,录音室马上出产了第二支单曲"Please Please Me",不久他们在地区性新闻节目《人和地》(People and Places)表演,首度在电视上亮相。

1962年12月,披头士完成在汉堡最后的工作。此时为止,四名成员连侬、麦卡尼、哈里森和史达各在歌曲中献唱已成惯例,只是史达音域有限,甚少作主音领唱。连侬和麦卡尼组成了无间的创作组合,随着两人的佳作源源不绝的出炉,哈里森作为主音的机会越来越少。马丁渐渐察觉到披头士的商业潜力,积极鼓励他们演出态度要走向专业,连侬向经理人抱怨:“假如你真的要到这些大场面,你必须改变——不再在台上进食,不再说脏话,不再吸烟……在台前幕后,我们一向爱怎穿就怎穿,他会说牛仔裤不是很漂亮,能否弄条整齐的长裤,但又不希望我们忽然变得文质彬彬。他要让我们找到自己的个性……要搞定这些还是让我们继续在台上啃鸡确是个很不易的抉择。”

披头士狂热和巡演岁月(1963年-1966年)[编辑]

风靡英国、《请取悦我》和《与披头同行》[编辑]

1963年10月30日瑞典电视节目《Drop-In》上,麦卡尼、哈里逊、瑞典流行歌手Lill-Babs和连侬合照[2]

披头士的单曲"Love Me Do"获得不俗的成绩,紧接在1963年1月发行的"Please Please Me"更攀上了英国单曲榜第2位。乔治·马丁打算在洞穴俱乐部录制一张现场长时间唱片,却发觉俱乐部有“油缸的音响格调”,转移到了艾比路录音室录一节“现场”专辑。第一张专辑《请取悦我》(Please Please Me)共收录歌曲十首,包括在两支单曲中包含的四首。一名Allmusic乐评人回想当时他们“匆忙地赶发首张专辑”,评论:“它发行后的数十年后,依然感觉新鲜,正是来自它强烈的原创性。”连侬称当时作曲有个小念头;他和麦卡尼“只是以艾佛利兄弟(The Everly Brothers)的风格,以巴迪·霍利的风格写曲,他们以外没有任何的思考——创作声音,歌词大多都是不切实际的”。

专辑在1963年3月面世,瞬即登上英国排行榜榜首,标志着披头士12张专辑中11首雄据英国榜首的开端。他们在4月的第三首单曲"From Me to You",终于登上单曲榜榜首,也展开了乐队往后共17支单曲出跃升榜首的纪录;8月的第四首单曲"She Loves You",在4星期内售出接近75万张,创下了英国最高的销售速度,也成为了英国第一张销售量破百万的单曲,这纪录至1978年才被麦卡尼另建的乐队Wings的"Mull of Kintyre"打破。披头士音乐的知名度逐渐引起新闻界注意,他们对记者不友善的态度使他们更受注目。

披头士的商标

披头士著名的“落T”(Drop-T)商标在1963年由身兼设计师的乐器零售商人Ivor Arbiter设计,印在灵高·史达的低音鼓上,该鼓正是爱普斯坦和史达购自Arbiter位于伦敦的店铺。上半年内,乐队在英国国内巡回演唱了三遍,二月起的持续四周,和三月、五月至六月持续三周巡回,都使他们在国内名气倍增。一群又一群的疯狂歌迷陆续拥现,披头士的受欢迎程度可谓一时无两,这种现象称作“披头士狂热”(Beatlemania),在英国境内迅速传播。在巡回当中,他们没被特别标示作领导演出,但明显把其他歌手包括汤米·罗伊(Tommy Roe)、克里斯·蒙特兹(Chris Montez)和罗伊·奥比森(Roy Orbison)的光芒掩盖了,尽管这几个美国歌手早在当地已具相当名气。随后乐队的到处演出,包括大量巡回和单场演出,也惹来疯狂的歌迷到场放声尖叫。为了控制人群,警方不得不使用高压水炮,甚至英国国会也须就耗费警力来保护乐队展开辩论。10月下旬,披头士到瑞典作五日巡回,亦是汉堡之行后首次出国。当他们回程抵达伦敦希斯路机场,获上千歌迷在大雨中迎接,“宛如喂饲鲨鱼群的狂热场面”,在场还有近50个记者和一组BBC电视摄影团队。翌日,乐队马不停蹄地开始另一场长达6周的全国性巡回,无可避免地继续成为全国乐坛和媒体的焦点。

《请取悦我》保持在英国榜首位置达30周,取而代之的正是乐队的第二发专辑《与披头同行》(With the Beatles),再把他们霸占榜首的时间廷长21周。《与披头同行》在1963年7月至10月期间录制,比依然“活跃”的前辈歌手进一步运用录音室的制作技术,被Allmusic评作“最高品质的续篇——比开发既有音调和增加深度更胜一筹”。已完成录音的歌曲"I Want to Hold Your Hand"没被收录在专辑中,反而给安排紧接在11月底以单曲形式发行,以赚取更多单曲营利。《泰晤士报》乐评人威廉·曼(William Mann)被专辑吸引,他把连侬和麦卡尼形容为“1963年杰出英国作曲家”,在报章上刊载了多篇对披头士音乐深入分析的文章,表达对他们的敬重。《与披头同行》成为第二张在英国排行榜销售量破百万的专辑,前一张是1958年电影《南太平洋》的原声带。

登陆美国:英国入侵开始[编辑]

披头士开拓美国市场的计划给延误了一年,主要因为EMI的美国分支Capitol唱片拒绝发行"Please Please Me"或"From Me to You"任何一首。乐队只好和其他独立公司合作,发行了部分单曲,但接着的版权问题和美国人对他们拖把发型的嘲笑都使计划受阻。最终Capitol同意代理,但乐队没按原装唱片发行,而是从录音中挑选歌曲作美国版的专辑和单曲。美国新闻报导了英国披头士狂热的消息,随即为他们夺得美国排行榜辉煌的成绩,面对美国群众的热切需求,Capitol赶紧在1963年12月发行单曲"I Want to Hold Your Hand"。这时乐队已安排了几周后到美国登台。

1964年2月7日,披头士乐队抵达纽约JFK国际机场

1964年2月7日,披头士首度跨越大西洋出发到美国,在伦敦希斯路机场有超过4000歌迷聚集,在航班起飞一刻以挥手和尖叫等方式送别偶像。在过去的两星期,虽然"I Want to Hold Your Hand"已以高速售出260万份,但他们仍然对美国人的反应感到紧张。在抵达纽约约翰·F·肯尼迪机场时,他们又须面对一群到场呐喊的歌迷,估计约3000人。在美国的首场演出是在2月9日的《艾德·苏利文秀》(The Ed Sullivan Show)上,大约有7400万的观众收看了节目,几乎是当时美国人口的40%。翌日的一家晨报却撰述披头士“没有带任何像样的旋律跨越大西洋”。美国媒体的倒彩似乎对阻止披头士狂热传播不起作用,接着的48小时内,乐队在华盛顿露天体育场(Washington Coliseum)和纽约卡内基大厅的首两场美国演唱会获得歌迷的热烈欢迎,期间他们要匆忙往返华盛顿和纽约。然后他们第二度上了每周播映《艾德·苏利文秀》,在2月22日出发返回英国。4月4日的一周内,美国公告牌百强单曲榜上有12支曲是属于披头士的,首5位更是由他们包揽。第三张美国大碟发售后,和前两张一同排行在美国专辑榜上,每张也达到了首位或第二。随着乐队的成功,英国音乐前所未有地获美国人认可,一批英国乐队成功进军美国市场,接首三年的巡回演出引起的风潮被称作“英国入侵”。至于披头士成员奇特的拖把发型,反过来成了年青人争相模仿的造型,是当时青年文化兴起的重要象征。

乐队在6月开始了国际巡演,在19日内在丹麦荷兰香港澳大利亚新西兰举行了32场演出,在每个地方乐队获得不少欢迎。史达在巡演的前期因抱病而缺席,由鼓手Jimmie Nicol临时顶替。他们在8月回到美国,继续在33个城市进行30场演出的巡回,由旧金山起至纽约持续一个月,每场约长半小时的演出也吸引了一万至二万人到场观看。相比现时的,当时的现场扩音器材受限较多,观众的尖叫声往往把乐队的Vox扩音器的声音盖过。他们无奈接受自己或观众也听不清楚的演出,同时也为一成不变的巡演感到沉闷。

8月,他们到了终站纽约,透过记者Al Aronowitz结识了歌手鲍勃·迪伦,迪伦来到他们的酒店房间,并介绍了大麻。音乐史学家Jonathan Gould指出这次会面在音乐和文化史上别具意义,以前两派的支持者都“意识到(自己)身处在两个分隔着的次文化世界”;鲍勃·迪伦的核心支持者是“拥有艺术或学术知识、刚开展的政治和社会理想主义,和略微放荡作风的院校学生”,而披头士的则是“真正的‘追星族’——常接触商业味道浓厚的电视、电台、流行音乐、娱乐杂志、青年文化等主流文化的中小学生,他们被理解为偶像崇拜者,而非理想主义者”。见面后的六个月内,“连侬灌录着公开临摹迪伦的鼻音、硬式弹奏和自省演唱风格的歌曲”。一年内,迪伦则“继续前进,用乐队组合和芬达斯特拉托卡斯特电吉他(Fender Stratocaster),把背上纯民歌猴子永远摔走”;这时“民歌和摇滚听众之间的距离将近消失”;披头士的听众将“有成长的迹象”。

《一夜狂欢》、《披头廉售》、《救命!》和《橡皮灵魂》[编辑]

受Capitol唱片差点错失披头士的启发,联美唱片建议联美影业开拍一部披头士主演的电影,以获发行原声带的机会。这促成了电影《一夜狂欢》(A Hard Day's Night)的诞生,一部由李察·赖斯特(Richard Lester)执导的伪纪录片及喜剧,讲述乐队饰演的自己在披头士狂热中的经历,在1964年3月至4月间拍摄,费时六个星期。影片分别在7月和9月作伦敦和纽约的首映,在国际间取得成功。英国《观察家报》影评人Penelope Gilliatt指出“披头士的演出技巧相当自然,就是这样。在充满自我解释的年代这使得其非常受欢迎。这也使他们滑稽得很自然。”根据Allmusic,从衍生的原声带《一夜狂欢》可见披披头士“真正变成别具一格的乐队。首两张专辑中所有受的不同影响已合并为鲜明、喜悦、原创的声音,伴随着响亮的吉他。”当中“响亮的吉他”声主要来自哈里森12弦电吉他Rickenbacker 360/12,这是制造商给他的样板,在此首度亮相。其后吉他手罗杰·麦吉恩(Roger McGuinn)受启发,把Rickenbacker引入到其飞鸟乐队(The Byrds)中,渐渐成为该乐队的商标性乐器。

披头廉售》(Beatles for Sales)是乐队的第四张专辑,被认为是面对商业利益和创作性互相抗衡的反映。专辑在1964年8月至10月期间录制,并试图循着《一夜狂欢》的风格般不含任何翻唱歌曲,这有别于首两张专辑,。但不断的巡回使乐队的作曲愈趋吃力,连侬承认:“灵感素材正变成个该死的疑难。”最终新专辑中仍辑录了六首翻唱曲。然而,它在12月发布时,八首原创歌曲依然十分突出,标志连侬-麦卡尼创成组合的成长。

1965年4月,连侬和夏里逊的牙医请吃晚餐时,偷偷地在咖啡中放入LSD。后来两人却甘愿试服这致幻剂,某次史达也有参与。麦卡尼最初抗拒服用,但到了1960年还是吸食了,后来成为第一个公开讨论这件事的成员。6月的受勋事件亦引起一阵争议,经首相哈罗德·威尔逊提名,女皇伊丽莎白二世向各成员授予大英帝国员佐勋章(MBE),在此之前,受勋的主要是退伍军人或民间领袖,使得一些保守的MBE获得者退回自己的勋章。

披头士乐队在田野中表演。在最前方打鼓的是史达(只有头部);其他人提着吉他排列,最后方夏里逊低头演奏和弦;前方连侬笑着向镜头挥手,手指挟着拨弦片;中间的麦卡尼准备捏着连侬的颈。
救命!》的美国版预告片,四名成员(由后起)夏里逊、麦卡尼、连侬和(被掩盖的)史达。

乐队的第二部电影《救命!》(Help!)在7月上映。本片仍旧由赖斯特执导,被指“主要是对邦德不留情的恶搞”,影评人和乐队本身亦对电影有不同回响。麦卡尼说:“《救命!》是部佳作,但它不属于我们——我们像是某类客串演出。它很有趣,但基本上,作为电影的概念,它有点不对劲。”连侬在专辑《救命!》(Help!)中担当主要歌曲的作曲和主唱,包括两支单曲"Help!"和"Ticket to Ride"。此原声唱片是乐队的第五张录音室专辑,同样包含了原创和翻唱歌曲。当中,他们较多运用人声重叠和传统乐器,尤其在歌曲"Yesterday"中的弦乐四重奏。"Yesterday"由麦卡尼创作,是当今最多翻唱版本的歌曲。最后的曲目"Dizzy Miss Lizzy"是乐队最后一首在大碟中收录的翻唱曲。除了《让他去》(Let It Be)中的利物浦民谣"Maggie Mae"外,往后的所有专辑都只包括原创歌曲。

8月15日,披头士第三度越洋到美国,开了历史上首场大型体育馆演唱会,在55,600名观众见证下在纽约希叶体育馆Shea Stadium)演唱。另外9场演唱会也在其他美国城市顺利举行。在巡回尾声,乐队遇上对本身有重大影响的人物——“猫王”埃尔维斯·皮礼士利。皮礼士利邀请他们到家,在大厅安置吉他,一起合奏、讨论音乐事业和互相诉说趣事。9月起,美国制作的电视卡通《披头士乐队》逢星期六放映,主要讲述乐队和一些电影《一夜狂欢》形式的笑话。电视剧在接下来的两年首播,然后一直重播至1969年。

12月初发布的《橡皮灵魂》(Rubber Soul)获评论界热烈赞赏,被指是乐队在音乐的成熟和复杂程度上的大跃进。传记作家及乐评人伊恩·麦当劳(Ian MacDonald)表示在《橡皮灵魂》中,披头士乐队“已恢复在制作《披头廉售》后期开始藏起的方向感。”继《救命!》中起用古典音乐的笛子和弦乐后,《橡皮灵魂》歌曲"Norwegian Wood (This Bird Has Flown)"中出现的印度乐器锡塔琴同样是一大突破。从此曲可见,摇滚音乐已不再限于传统,在演奏方式上跃进了一大步。另一方面,连侬和麦卡尼两人的不同风格在创作互相影响(但作曲记名依然是联名的),进一步互补长短;歌曲的取材上也有拓展,包含了更复杂的爱情观念和其他主题;歌词的修饰更加讲究,歌迷须努力理解歌曲的深层意义,后来亦有人推测“挪威的木头”(Norwegian Wood)指大麻2003年,《滚石》杂志公布的五百大专辑上,《橡皮灵魂》名列第5位;现时Allmusic把其评作“一张经典的民谣摇滚唱片”。但是,连侬和麦卡尼却认为这“只是一张例行的专辑”。当时,录音技师诺曼·史密夫已发现在《橡皮灵魂》录音时成员间已存在不和,后来亦表示“约翰和保罗之间的冲突日益显著”而且“就保罗而言,佐治不能有什么作为”。

争议、录音室岁月和解散(1966年-1970年)[编辑]

巡演终结的成因[编辑]

1966年6月,Capitol唱片在美国市场发行《Yesterday and Today》,却因封面问题引起公众不满。封面上,各成员换上屠夫的装束,身上围上生肉和塑胶娃娃的断肢。流言指这是乐队对Capitol“宰杀”其专辑的暗讽。他们马上更换了另一个封面,而原版封面的唱片现在已成了价值连城的收藏品,其中一张在2005年12月的一场拍卖会中卖出了$10,500的高价。新专辑风波后一个月,乐队出访菲律宾,却无意间怠慢了该国第一夫人伊梅尔达·马科斯(Imelda Marcos)。她邀请乐队在总统府共进早餐,但被经理人爱普斯坦委婉地推辞了,因为从不接受官方邀请是他的原则。乐队很快发现马科斯政团不习惯得到“不”的回答,事件甚至使他们陷入难以离开该国的危险。

回家后不久,又因为连侬在3月接受英国记者Maureen Cleave访问时的失言,他们遇上了美国宗教团体和社会上保守人士(还有三K党)强烈抵制。当时连侬声称基督宗教已垂死而且披头士乐队“现在比耶稣更受欢迎”。这篇报导在英格兰一直被忽视,但当美国娱乐杂志《Datebook》在5个月后(乐队最后的美国巡演前夕)刊登,却触发了美国南部“圣经带”民众的激烈反弹,引发骚乱。南非亦下令禁播披头士的歌曲,直至1971年才取消。爱普斯坦公开评击《Datebook》,指责其夸大连侬的言论,在一次记者会上,连侬说:“假如我说电视比耶稣更受欢迎,我或许可以脱身。”他说他当时只在谈及人们怎看披头士,但“假如你们想我道歉,假如这会使你们满足,那没问题,我很对不起。”

《左轮手枪》和《比伯军曹寂寞芳心俱乐部》[编辑]

左轮手枪》(Revolver)在1966年8月(乐队最后巡演结束前一周)发行,和《橡皮灵魂》一样被视为乐队的进步。Pitchfork Media指它是“乐队迈向极度自信的声音”和“重新定义人们对流行音乐的看法”。Gould亦赞扬其“交织了循环、逆转和倒置的主题”。《左轮手枪》包含了精密的创作,同时进一步扩张了音乐风格,包括创新的古典音乐编曲和迷幻摇滚。专辑封面由汉堡时期结识的好友Klaus Voormann设计,丢弃了公式化的相片,采用“奥伯利·比亚兹莱笔墨式的简单、风雅、黑白拼贴,把披头士成员漫画化”。两支早于专辑发行的单曲,"Paperback Writer"和"Rain",获乐队拍摄宣传短片,被谕为“挤身在首批真正的音乐录影带中”,在《Top of the Pops》和《艾德·苏利文秀》中播出。

《左轮手枪》中最具试验性质的莫过于"Tomorrow Never Knows",歌词由连侬取自《迷幻经验:基于西藏度亡书的手册》(The Psychedelic Experience: A Manual Based on the Tibetan Book of the Dead);录制过程相当复杂,由技师或乐队成员操作8部分布在录音室的磁带录音机,把磁带的运动任意改变,同时马丁把输入的数据抽样和结合。麦卡尼的"Eleanor Rigby"特别运用了弦乐八重奏,被称为“一首混合、不符合任何可识别风格或类别的歌曲”。夏里逊亦有作品出产,大碟中占了3首曲是由他创作的。2003年,《滚石》将《左轮手枪》列为史上最伟大专辑第3位。在接着的美国巡回中,乐队没有没有演出当中任何一首,最后一站是8月29日旧金山的烛台公园(Candlestick Park),也是他们最后的商业演唱会。这标志着长达4年,超过1400场次的巡回演出正式结束。

因为解除了巡演的负担,所以乐队在录制《比伯军曹寂寞芳心俱乐部》(Sgt. Pepper's Lonely Hearts Club Band)期间对音乐实验更感兴趣,该专辑由1966年12起制作。录音工程师Geoffrey Emerick回忆道:“披头士乐队坚持《比伯军曹》的每个部分都要与别不同。我们把麦克风放在铜管乐器开口的正下方,又把听筒变成麦克风系在小提琴上。我们用原始振动器来改变乐器和人声的速度,又把录音带切开再颠倒和逆向地驳上。”"A Day in the Life"的部分需要动用40人管弦乐队。乐队花在录音室灌录唱片的时间接近700小时。他们首先在1967年2月发行专辑以外的双A面单曲"Strawberry Fields Forever"/"Penny Lane";紧随在6月发行《比伯军曹》。当中四轨录音技术令音乐复杂程度更高,使不少要超越披头士的同时期艺人大为震惊。例子包括海滩男孩的核心人物布莱恩·威尔森(Brian Wilson),威尔森的内心正为制作雄心勃勃的《Smile》挣扎,当听过"Strawberry Fields"后大受打击,不久决定把计划放弃。《比伯军曹》多年来一直获得极高评价。2003年,它被《滚石》列作“五百大专辑”首位,获广泛认可为一张杰作。Jonathan Gould称其为:

一张丰富、持久和满溢的作品,由大胆和匪夷所思的天才通力合作,把可能性急剧扩大,提高了体验唱片中流行音乐的预期。在意识的深处,《比伯军曹》已成了对专辑式摇滚激情的催化剂,把唱片业的艺术和经济效益彻底改革,远远超过早期1956年埃尔维斯现象和1963年披头士现象的流行音乐爆发。[3]

File:Sgt Pepper Lonely Hearts Club Band Cover.jpg》封面,“很可能是流行音乐史上最著名的专辑封面”[4]]] 《比伯军曹》是第一张在封面背面印上所有歌词的大型专辑。歌词内容是对乐队深入分析的重要对象。例如有歌迷发现"Being for the Benefit of Mr. Kite!"中“有名的K.先生”(celebrated Mr K.)很可能是指作家弗朗茨·卡夫卡。美国文学评论家兼英语教授Richard Poirier发表文章《学习披头士》,撰述其学生“听这团体的音乐时某程度有个想法——他,作为文学教师,只能在心底里羡慕。”Poirier以“混合用典”形用歌曲题材:“我们不宜假设他们只在干同一件事,或只用同一风格表达自己……对事物的一种感受并不足够……任何相关感受往往在貌似矛盾的彼此中存在。”当时麦卡尼表示:“我们在写曲。我们知道自己在他们心中的定义。但在一星期内有人提出某些意见,而你不能否认……你就把自己的标准放到我们的歌上。”专辑封面设计严谨,吸引到大众的深入研究,成员们留起的胡子成为嬉皮文化的特征。文化历史学家Jonathan Harris把“充满鲜艳色彩的士兵模仿”描述为具有“反威权主义和反拥教主义”意识的造型。

6月25日,乐队在世上首个全球直播的电视节目《我们的世界》(Our World)上表演最新单曲"All You Need Is Love"。当时正值Summer of Love运动,歌曲获采用为权力归花儿的主题歌。两个月后,乐队蒙受了事业上的重大噩耗,当时他们获介绍给超觉静坐大师玛哈礼希·玛赫西·优济(Maharishi Mahesh Yogi),在跟随他到Bangor进行修行期间,爱普斯坦的助手彼得·布朗(Peter Brown)告知他们爱普斯坦的死讯。验尸官认为他是死于意外滥用药物,但外间盛传在他的遗物中留有遗书。然而,谣言亦非无中生有,爱普斯坦在私事和披头士的事务上双重受压,精神面临崩溃。他担心由于管理生意上和乐队的不协调,他们会在10月合约到期时不再续约,转投Seltaeb,一家曾打理披头士美国业务的公司。爱普斯坦的离去使乐队对未来感到茫然,连侬后来表示:“我对我们演奏音乐外其他事务的办事能力没有错想,我感到恐惧。”他以爱普斯坦之死作为乐队终结的开端:“我知道我们那时有麻烦……我想,我们现已他妈的受够了。”

《奇幻之旅》、《白色专辑》和《黄色潜水艇》[编辑]

奇幻之旅》(Magical Mystery Tour)是即将播出的电视电影原声带,在1967年12月作为双碟6曲目的EP发行。在美国,这6首曲和早前发表的单曲被辑录成一张大碟发行。Allmusic评论美国版的《奇幻之旅》:“迷幻的声音顺应着《比伯军曹》的脉络,部分甚至更迷乱(尤其是"I Am the Walrus"的声音拼贴)。”亦指从1967年发表的单曲挑出的5首曲“庞大、灿烂和创新”。发行后三星期创下Capitol在美国所有首发专辑的最高销量,虽然以合辑形式发行,但日后普遍获认可为乐队的正式录音室专辑。电影《奇幻之旅》主要由麦卡尼执导,在节礼日播出后惹来不少劣评。《每日快报》(Daily Express)眨其为“喧闹的垃圾”——“充斥着描述一群上公车、下公车和坐公车的人的杂片”。《每日邮报》(Daily Mail)称它作“庞大的自负”,《卫报》亦表示它是“一种玩弄粗犷热情和观众愚昧的奇幻精神”,电影所受的抨击迫使它在美国的播映计划搁置。1月,乐队为类似幻想曲的动画电影《黄色潜水艇》(Yellow Submarine)拍了一个客串镜头,其他参与该片的形式只有献上数首未发行的歌曲。电影于1968年6月上映,片中创新的视像风格和喜剧形式配上相应音乐赢得不少好评。7个月后,电影的原声带才发行。

这段期间,乐队发了同名专辑《The Beatles》,由于封面除白茫一片外不含任何设计,所以较广为人知的别名是《白色专辑》。在爱普斯坦再不在场的情况下,乐队找了玛哈礼希·玛赫西·优济作上师。他们跟随优济到他到印度瑞诗凯诗(Rishikesh)的聚会所修行,在三个月的“指导”里,乐队达到了创作的高峰,产出了大量歌曲,包括《白色专辑》30首中的大部分。史达在十天后离去,说那里像是Butlins假日营,麦卡尼亦对程序感到厌闷,在一个月后退出。电子技术员Yanni Alexis Mardas(绰号Magic Alex)对剩下的连侬和夏里逊说玛哈礼希企图控制他们。当得知玛哈礼希对女性学员不规矩后,连侬马上离开,对事情抱怀疑态度和一众随行人员也跟着回国。连侬怒火中烧,写了一首名为"Maharishi"的歌来表达情绪,为了避免法律纠纷,这首歌的名字被改成了"Sexy Sadie"。麦卡尼表示:“我们做错了。我们想,他认为有的比那里实际有的多。”

乐队在1968年5月末至10月中录制专辑,但成员间的意见分歧使乐队开始陷入分裂。史达离开了一段时间,所以在一些歌曲中打鼓的任务落到麦卡尼身上。连侬恋上日裔美籍前卫艺术家小野洋子,使乐队的气氛更为紧张,他对与麦卡尼的合作失去兴趣。他不理会成员不能带女伴进录音室的既定原则,坚持要和小野呆在一块,夏里逊对此感到不满。麦卡尼的创作变得愈来愈随意,他本人称后期作品为“老妇音乐”,"Ob-La-Di, Ob-La-Da"是“老妇的垃圾”。连侬忆述《白色专辑》的录音过程,对这时期起的历史作了简短的总结:“就像取出每首曲,把他们排成全是我的和全是保罗的……只有我和伴奏乐队、保罗和伴奏乐队,而我享受这。然后我们解散了。”麦卡尼亦忆述这回录音是乐队结束的起点,说:“至此为至,外面的世界是个麻烦,但我们不是”这点一向是“披头士最棒的地方”。《白色专辑》在11月发表,是乐队第一张透过苹果唱片(Apple Records)发表的专辑。苹果唱片的母公司是苹果股份公司(Apple Corps),乐队从印度回来的建立的企业,也是爱普斯坦的遗愿,目的是要妥善管理税务。新唱片获得了超过了200万份预订,单在美国一个月后售出了近400万,各音轨都占据了美国电台的播放清单。当时专辑虽然相当受欢迎,却没得到非常可观的评价。根据Jonathan Gould:

乐评人的意见……介于褒贬不一和中立之间。《比伯军曹》建立了整个着重文化修养的摇滚评论法则,《白色专辑》没有启发针对任何音符的评论手法,与前者形成鲜明对比。即使最具同情心的评论家……显然不知道怎么处理这堆奇形怪状的、倾倒出来的歌曲。《新闻周刊》的Hubert Saal表示它有高比率的讽刺性模仿,批评乐队的舌头被腮子缠绕着了。(语带相关,暗指乐队高傲自负)[5]

普遍评论家对《白色专辑》的意见最终仍是赞赏的,《滚石杂志》在2003年将其评为最伟大专辑第十位。Pitchfork 的评价为:“庞大而广阔,满溢着见解和放纵,还包含极多变的素材……它的缺点如其成功一样,对它的特点是必要的。”Allmusic表示:“显然,披头士的两股创作力已不再留在同一页上了,佐治和灵哥的情况也是一样”;“连侬交出了其最佳的谣曲中的两首”,麦卡尼的歌曲“惊人”,夏里逊成为了“应该更受注目的作曲人”,史达创作的歌曲是“一种乐趣”。

此时外界对披头士的歌词的关注出现了剧裂的变化。8月,连侬创作的单曲"Revolution"先于《白色专辑》发表,歌词包含清晰讯息:“free your mind”(解放你的心灵),和当谈及终结性破坏时“count me out”(把我算在外)。世界各地的学生运动接连爆发,华沙三月事件巴黎五月风暴芝加哥的民主党全国代表大会示威活动令各地政局动荡,因此歌曲引起左派激进分子强烈反弹。然而,专辑收录的另一版本"Revolution 1"歌词中额外加入了一个字——“count me out ... in”(把我算在外…),有可能暗示单曲发表后乐队的态度转变。实际上,两个版本的录音和发行次序是相反的,专辑版本是先录的,亦有人认为披头士乐队在当时谈论政治暴力是无可厚非的。

唱片《黄色潜水艇》(Yellow Submarine)在1969年1月终于发表,但它只收录4首新曲,加上标题曲"Yellow Submarine"(已收录在《左轮手枪》)和"All You Need Is Love"(已作单曲发表和收录在《奇幻之旅》),以及七首马丁创作的器乐。由于缺乏乐队的新作,Allmusic称专辑或许“不重要”,使当中夏里逊的歌曲名称"It's All Too Much"(这都太多了)自相矛盾,“新曲的可贵……打转的Mallotron电子琴声灿烂,富传奇色彩的打击乐器,和吉他共鸣造成的海啸……一段艺术爱好者进入朦胧迷幻之旅”。

《艾比路》、《让它去》和解散[编辑]

虽然《让它去》(Let it Be)为披头士乐队最后发表的专辑,但当中大部分歌曲仍早于《艾比路》(Abbey Road)录制。《让它去》原名《Get Back》,意为“回来”,意念源自乔治·马丁给麦卡尼的建议:准备新歌曲,然后向现场观众首演——录在唱片和电影中。换言之是要史无前例地制作一张包含原创歌曲的现场专辑。制作中,专辑大部分的内容来自录音室,拍摄过程的纪录片在导演Michael Lindsay-Hogg指导下同步制作。排练和录音主要在1969年1月进行,马丁指出这些“并非全是开心的……经历。这时期披头士乐队成员的关系正处于潮退的最低处。”连侬和麦卡尼的恶劣关系加剧团内的矛盾,夏里逊为此出走了一星期,回来时引来了键盘手比利·普瑞斯登(Billy Preston),普瑞斯登参与了最后十天的录音,名字印在单曲"Get Back"上,是披头士正式发行物中唯一能与他们以联合名义发表的艺人。乐队成员苦寻现场演出场地不果,多个概念例如海中的小艇、突尼斯沙漠和罗马斗兽场等都被拒绝。1969年1月30日,演唱会在伦敦萨佛街3号苹果股份公司的屋顶上拍摄,普瑞斯登也在场伴奏。这是披头士乐队的最后一次公开演出。

技师Glyn Johns负责把《Get Back》 的不同版本凑合在一起,这时乐队又陷入另一场争吵中。失去爱普斯坦后,四子极需要一名财政顾问。连侬、夏里逊和史达支持聘用Allen Klein,Klein在英国入侵时期曾打理滚石乐队以内的多支英国乐队。麦卡尼和Linda Eastman在3月12日结婚(八日后连侬与小野洋子也结婚了),想用妻子的哥哥John Eastman。争论没有得到调解,所以最终两个人选都获聘,自此更多争论接踵而至,造成不少财政上的损失。

马丁认为制作《Get Back》是“令人痛心的经历”,他“想是我们所有人的末路……他们的心情每况愈下——对他们本身和其他人而言也一样”,因此当接到麦卡尼邀请制作新专辑时感到相当意外。2月下旬,《艾比路》的录音正式展开。

参考[编辑]

  1. ^ Gladwell 2008,第47–49页.
  2. ^ Miles 2001,第111页.
  3. ^ Gould 2008,第418页.
  4. ^ Ashplant & Smyth 2001,第185页.
  5. ^ Gould 2008,第528页.

其他[编辑]

锦标级别[编辑]

第1-12名[编辑]

  1/8决赛 1/4决赛 半决赛 决赛
  波兰 0  
  白俄罗斯 3       中国 3  
        白俄罗斯 0  
          中国 3  
  日本 3         日本 0  
  奥地利 0       日本 3  
        香港 0  
          中国 3
          德国 1
        德国 3  
  捷克 1       俄罗斯 0  
  俄罗斯 3         德国 3  
          韩国 1  
        匈牙利 1       
  瑞典 2       韩国 3       
  匈牙利 3  

第13-24名[编辑]

  第13-24名 第13-20名 第13-16名 第13-14名
  罗马尼亚 2  
  新加坡 3       法国 2  
        新加坡 3  
          新加坡 2  
  克罗地亚 3         葡萄牙 3  
  意大利 2       克罗地亚 2  
        葡萄牙 3  
          葡萄牙 2
          朝鲜 3
        西班牙 3  
  丹麦 0       希腊 0  
  希腊 3         西班牙 1  
          朝鲜 3  
        朝鲜 3       
  乌克兰 2       中华台北 0       
  朝鲜 3  

第二级别[编辑]

第25-36名[编辑]

  第25-36名 第25-32名 第25-28名 第25-26名
   
        斯洛伐克 3  
  保加利亚 2       尼日利亚 1  
  尼日利亚 3         斯洛伐克 0  
  斯洛文尼亚 3         斯洛文尼亚 3  
  阿根廷 0       斯洛文尼亚 3  
        巴西 1  
          斯洛文尼亚 0
          塞尔维亚 3
        比利时 3  
  土耳其 3       土耳其 1  
  埃及 2         比利时 0  
  印度 3         塞尔维亚 3  
  伊朗 1       印度 2       
        塞尔维亚 3       
   

第37-48名[编辑]

  第37-48名 第37-44名 第37-40名 第37-38名
   
        英格兰 3  
  波黑 2       拉脱维亚 0  
  拉脱维亚 3         英格兰 3  
  加拿大 1         苏格兰 1  
  卢森堡 3       卢森堡 1  
        苏格兰 3  
          英格兰 1
          越南 3
        以色列 2  
  挪威 3       挪威 3  
  荷兰 1         挪威 0  
  泰国 3         越南 3  
  美国 1       泰国 1       
        越南 3       
   

第三级别[编辑]

第49-60名[编辑]

  第49-60名 第49-56名 第49-52名 第49-50名
  印度尼西亚  
 bye       印度尼西亚 3  
  多米尼加 3       多米尼加 1  
  墨西哥 1         印度尼西亚 1  
  卡塔尔 2         芬兰 3  
  沙特阿拉伯 3       沙特阿拉伯 0  
 bye       芬兰 3  
  芬兰         芬兰 3
  刚果共和国         澳大利亚 1
 bye       刚果共和国 3  
  塞浦路斯 2       厄瓜多尔 2  
  厄瓜多尔 3         刚果共和国 1  
  委内瑞拉 3         澳大利亚 3  
  哥伦比亚 0       委内瑞拉 0       
 bye       澳大利亚 3       
  澳大利亚  

第61-72名[编辑]

  第61-72名 第61-68名 第61-64名 第61-62名
  瑞士  
 bye       瑞士 3  
  伊拉克 1       马来西亚 1  
  马来西亚 3         瑞士 1  
  菲律宾 3         爱沙尼亚 3  
  斯里兰卡 0       菲律宾 1  
 bye       爱沙尼亚 3  
  爱沙尼亚         爱沙尼亚 3
  南非         南非 0
 bye       南非 3  
  摩尔多瓦 0       立陶宛 2  
  立陶宛 3         南非 3  
  爱尔兰 3         爱尔兰 1  
  乌兹别克斯坦 1       爱尔兰 3       
 bye       阿尔及利亚 1       
  阿尔及利亚  

第四级别[编辑]

第73-88名[编辑]

  第73-88名 第73-80名 第73-76名 第73-74名
  吉尔吉斯斯坦 3  
  萨尔瓦多 2       吉尔吉斯斯坦 0  
  亚美尼亚 0       巴拉圭 3  
  巴拉圭 3         巴拉圭 3  
  澳门 3         吉尔吉斯斯坦 2  
  阿塞拜疆 1       澳门 0  
  哈萨克斯坦 3       哈萨克斯坦 3  
  叙利亚 0         巴拉圭 3
  多哥 3         黑山 2
  安哥拉 0       多哥 1  
  阿联酋 2       巴林 3  
  巴林 3         巴林 0  
  黑山 3         黑山 3  
  蒙古 1       黑山 3       
  黎巴嫩 2       新西兰 1       
  新西兰 3  

第89-104名[编辑]

  第89-104名 第89-98名 第89-94名 第89-90名
  约旦 3  
  泽西 1       约旦 3  
  科索沃 2       塔吉克斯坦 0  
  塔吉克斯坦 3         约旦 1  
  北马其顿 3         刚果民主共和国 3  
  巴基斯坦 2       北马其顿 0  
  土库曼斯坦 0       刚果民主共和国 3  
  刚果民主共和国 3         刚果民主共和国 0
  哥斯达黎加 3         也门 3
  马耳他 0       喀麦隆 0  
  尼加拉瓜 0       也门 3  
  也门 3         也门 3  
  根西 1         圣马力诺 0  
  圣马力诺 3       圣马力诺 3       
  冰岛 3       冰岛 2       
  老挝 1  

第105-109名[编辑]

  第105-109名 第105-108名 第105-106名
  马达加斯加  
 bye       马达加斯加 3  
 bye       阿尔巴尼亚 0  
  阿尔巴尼亚         马达加斯加 1
  巴巴多斯 3         巴巴多斯 3
  马拉维 1       巴巴多斯 3
 bye       苏丹 1    
  苏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