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用户讨论:Wdshu/Before20041231

页面内容不支持其他语言。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HI 欢迎[编辑]

我没有提醒你啦!台湾来的吗?欢迎!可以到wikipedia:台湾维基人列表签名喔!(不过这次真的要提醒你,留言后要用4个~来签名)--[[User:Theodoranian|虎儿(留言)]] 05:25 2004年10月10日 (UTC)

这边正好缺乏对于台湾独立运动了解的人呢!你来真是太好了!这样也可以充足大家这方面的知识。^_^--[[User:Theodoranian|虎儿(留言)]] 14:25 2004年10月10日 (UTC)

欢迎!我们这边正缺台独的内容呢。虽然我个人不认同台湾独立,但这不妨碍大家在中性的原则下一起工作,一起丰富大家的知识。--Mountain(Talk) 14:46 2004年10月10日 (UTC)

哈哈!那就开始工作吧~我们一起好好努力!p.s.最新的留言放在最下方。另外,用3个~可以留名字,4个~可以留昵称+时间。你可以在你的参数设置之中加上自己的昵称(纯文字就好)。如果要加上留言功能的话,你可以在匿称后面再加上[[user talk:你的id|(討論)]]即可。试试看吧!--[[User:Theodoranian|虎儿(留言)]] 17:25 2004年10月10日 (UTC)

self-test--wdshu|阿呆 20:57 2004年10月10日 (UTC)

你写的东西非常有意思。但有一个疑问,为什么段落之间要空两行呢?---肚脐 (Talk) 14:59 2004年10月12日 (UTC)

谢谢你的留言。空两行没什么特别的意思啦,只是觉得空一行好像有点挤,在阅读上比较不舒服。我看到你写的“侯孝贤”和“杨德昌”啦,写得很好,谢谢你的贡献。--wdshu|阿呆 15:28 2004年10月12日 (UTC)
那些条目都很小,没时间写大篇幅的,赶论文,偷偷跑来看一下。---肚脐 (Talk) 15:32 2004年10月12日 (UTC)

来问好一下。我想我们应该见过:)Pektiong 16:13 2004年10月12日 (UTC)

关于分类[编辑]

维基的分类只要分在最细一类即可。不然的话整个状况会很混乱,也会使分类失去意义。例如:"台湾政治人物"是"台湾人"的子分类,列入"台湾政治人物分类"的条目就不用再列入"台湾人分类"了。另外有一个建议,虽然您是研究台湾独立运动的,但是依照目前的状况,在提到政府官衔的时候(凡是跟政府、法律有关的时候),用中华民国是比用台湾准确。等日后真的台湾成为台湾共和国的时候,再改称台湾某某比较符合真实。--[[User:Theodoranian|虎儿(留言)]] 14:15 2004年10月11日 (UTC)

虎兄,谢谢你的留言。关于分类的问题,本来我刚看到留言的时候还不怎么服气,不过,在细想之后,你说得比较有道理,我接下来会遵循这个原则。
其实我的motivation很简单,简单得不得了,就是想让“台湾人”这个category看起来热闹一点。说实话,我在36个多小时前第一次看到Wiki的时候,那种兴奋到现在还不算完全结束。我在前24个小时都完全没睡觉,像发疯了似地写东西,在Wiki上改东西。好久没这种经验啦,写论文都没有过,上次有这种经验已经是大学时在女生宿舍前站岗,要追老婆的时候啦(笑)。--wdshu|阿呆 18:05 2004年10月11日 (UTC)

呵呵!我跟你一样喔!分类这件事我也是试了一阵子才了解这种规则,一开始也没人跟我讲。像之前我就把台湾分别放在”亚洲分类”跟”国家分类”之下,后来想一想,那干嘛还要”亚洲国家”这个分类呢?想要让台湾人分类更热闹,当然是好啰!最好是多写还没建立的条目吧!这样自然就热闹起来了。最后我看到你昨天有建立一个台湾音乐家的分类,要跟你说,虽然这边繁体简体是混合写的(请见Wikipedia:繁简体问题),但是category彼此之间不能互相重定向(现在你可能不懂,玩久一点就懂了),所以如果已经有简体的category的话,最好就不要建立同一个categoty的繁体版,不然以后会很麻烦。--[[User:Theodoranian|虎儿(留言)]] 23:59 2004年10月11日 (UTC)

没关系!!我懂你的意思。这边的事情很多,急不来的。昨天还想问你,是不是可以一起把那些已经有子类的台湾人的台湾人分类拿掉呢??今天我比较忙,就麻烦你啰!--[[User:Theodoranian|虎儿(留言)]] 00:14 2004年10月13日 (UTC)

在“中华民国”和“台湾”之间[编辑]

虎兄:

关于你的第二个建议,“原则”上我同意,但是有时候还是必须看上下文的行文来决定。身为台独运动的研究者,我总共在美国亲身访问过四十个以上的参与者,收集了快两百个参与者比较详尽的书面资料,也有一份六十个人左右的生命史问卷调查资料,在某种程度上,我算是蛮能理解他们这些人的想法(或者说,我的研究就是我对台独运动在某种意义上的参与)。事实上,由于这些参与者生命史中的某些特殊境遇,他们对于“中华民国”这四个字的反感,其实都以已经到了咬牙切齿的程度。而身为一个传记作者,我会觉得对传主有一个最基本的“同情式理解(empathic understanding)”,其实是一个最基本的写作功课。在这种情况下,我不会说完全不用到“中华民国”这四个字,但是,它通常是在特定脉络出现,有且也都带着压迫、或者是国家机器的意涵。

基本上我会觉得,社会科学是和法律学在性质上相当不一样的学问(就更不用提人文学了)。我们可能很难用“条列式”的列举方式,一一将所有的“规则”死板板地订定出来。以你的建议来说,在提到相关政府职位的时候,应该采用“中华民国”这四个字。这当然没有错,以陈水扁来说,如果就他的总统身份来讲,在“法律”规定上他本来就是“中华民国”总统。但是,我们完全没有必要在提到陈水扁的时候,就一定要加上“中华民国总统”这六个字当作形容词啊。

一方面,即使他正坐在总统府里面办公,他虽然在规定上、或者是表面上正在从事“中华民国总统”的工作,但是,他有可能正在思考中国导弹对台湾的威胁啊,他也有可能正在想吩咐总统府秘书长,十月十日的时候不要再把那面国旗弄得到处都是了(一笑)。另一方面,从社会学的角色理论(role theory)来讲,他也不是只有“中华民国总统”这个身份而已啊。于私而言,他也同时是一个儿子、丈夫、父亲、祖父,于公而言,他也还同时是民主进步党 --- 这个基本上主张台湾独立 --- 之政党的党主席,是被马英九所管辖的台北市市民,是老家在台南官田的台南人,也是……。这样的意思是说,我们不可能只要一提到陈水扁,我们就一定要冠上“中华民国总统”这六个大字啊。

再退一万步来讲,陈水扁自己也都已经数度表示,“中华民国就是台湾,台湾就是中华民国”了啊。如果论及他的这个“总统”头衔,在某些脉络下,他确实是“中华民国总统”,但是在另外的脉络下,他却也可能是“台湾总统”啊。

所以我自己暂时的结论大致上是这样的,原则上如果是提到正式的官衔的话,如果有其必要,我会用上“中华民国”这四个字当作形容词。但是,在某些情况下,我必须配合我所写作之传主的立场及感受,而视情境采用不同的称谓。

这是我的答复,希望你能满意。BTW,请别用“您”称呼我,感觉怪怪的(笑)。

P.S. 我读了“台湾维基人列表”上关于这个议题的讨论,我目前的看法并不是很同意该文(我指你所引用的Political NPOV一文)的观点。身为一个社会科学的工作者,我们所受到的第一个训练,其实就是要我们承认一个研究者对于被研究对象的涉入。我们当然不是像婴儿一样浑然不知地开始我们的研究旅程,我们是带着一堆自我的偏见、父母师长所灌输给我们的价值观、以及学科所教导我们之看东西的方式……等等,而展开我们的学术之旅的。这是第一课:承认你自己的偏见。在这个意义下,所谓的“中立”其实是一个概念上的笑话。该文作者(我猜是中国人),很明显有他/她自己的政治立场,这原本无可厚非,就像我也承认,我就是为了要帮助台独运动在学术界的能见度,而有意识地选择这个题目当成我博士论文的主题一样。但是,当作者自己的政治立场昭然若揭的时候,他/她却还在使用“中立”这种字眼描述自己的立场,我也只能说,该文作者显然不是社会科学或人文学的学生,或者是他/她可能需要再接受更多的这种训练了。--wdshu|阿呆 18:05 2004年10月11日 (UTC)

阿呆,说到"您"啊,有时候头脑还没从办公室回家就会发生这种事(严重的状况甚至是在家里接电话还会说”xxx您好”!-_-|||),不是故意跟你搞生疏喔!哈哈!你说到的那个文章好像是在美台侨写的规则,当然,你也知道的,台侨有两种,一种誓死建立台湾国,另一种誓死保卫中华民国。你讲的我都懂,对于阿扁来说,我自己就喜欢叫他台湾总统而非中华民国总统,一般来说,两个字的台湾也是比四个字的中华民国来得顺口得多,甚至过分强调中华民国也问题,台湾主体性将无从建立。不过,我认为事情要分几个层次来谈:一、在条目的名称上,该用中华民国的时候就不宜用台湾(例如说到政府组织、官衔时,这是百科全书的体例问题)。二、在条目的内容中,台湾可以作为中华民国的简称甚至代称。三、台独运动者如果有出任过中华民国的官职的时候,即不应该回避这件事,纵使他们心中不愿意,但这是与现实妥协的结果,百科全书不能全部自由心证。其他我有想到再讲啰!(想这事好麻烦喔!)--[[User:Theodoranian|虎儿(留言)]] 00:25 2004年10月12日 (UTC)

关于“台湾人列表”的重新修订[编辑]

今天是我加入Wiki的第二天。我花了几乎半天的时间,将“台湾人列表”重新做了整理。我主要做了以下三件事情:

(1) 对该表所谓的“台湾人”,下了一个新的定义,将这个词汇定义为“历史上和台湾这块土地发生联系的著名人士”。在这一点上,我系遵循泅水大象兄在该页讨论区的意见。我在该区有以下这样的说明:

我很同意象兄的见解。这个分类最重要的意义是要让我们便于找寻“历史上和台湾这块土地发生联系的人们”,将其定义为在台湾出生的人确实定义过于狭隘。比如说,清治时期的清朝官员(比如说任台湾首任巡抚的刘铭传、担任过台湾民主国总统的唐景崧等)、日治时期的日本统治者(比如说曾经当过台湾总督府民政长官的后藤新平、完成台湾嘉南大圳及乌山头水库的八田与一)、国民党时代从中国来的统治者(比如说蒋介石蒋经国等)、乃至于一些和台湾发生密切关系的其他外国人(比如说筹建马偕医院的马偕(George Leslie Mackay)、创立现今台南神学院的长老教会传教士巴克礼(Rev. Thomas Barclay)等),其实都和台湾历史有相当密切的关系。

(2) 在这个新的定义下,我重新加上了一些“台湾人”的名字。比如说蒋介石、郑成功等人。此外,由于我对台独运动的相关参与者比较熟悉,我也加上了一些和台独运动有关的人士。最后,在原本的表列中,历史人物十分稀少,几乎所列举的都是当代人物,因此,我也加上了某些清治时期和日治时期的台湾历史人物,比如说唐景崧、林呈禄等人。当然,这个表格离comprehensive还有一大段距离,我有时间会再努力加上一些日治时期和台湾相关之重要的日本人名字、以及更早期的历史人物。

(3) 除了增加新名字以外,我也试着将对一些人名做了一个简单的说明,让看这一页的人可以很快知道这个名字大致上是什么样子的人。

以上报告,希望大家有时间也能多专注一下这一页喔。也要向之前灌溉这一页的朋友们说声道谢,辛苦啦。--wdshu|阿呆 15:55 2004年10月12日 (UTC)

首先,感谢你支持我针对台湾人列表的分类定义上之看法,就如同阿诺史瓦辛格在美国国会推动外国移民总统候选资格法案时说过的一段话:‘我无法决定我在哪里出生,但我可以决定我要奉献给哪里。’用一个人的出生地来判断一个人的价值,感觉跟用人的肤色评论他的成就有点类似,是一种地理上的歧视与偏见呢!
至于,偷偷在台独运动代表人物名单里面加了一个人名,其实是有点小小私心的。因为不瞒您说,王康陆博士其实是我的世伯、我父亲小时在北京城最要好的玩伴,所以我一看到名单后就发现名单里少了他。不过,我相信将他的名字列入这份名单里绝对不算是个人偏袒,因为他虽然很早就因意外过世,但是的确是这类运动草创时代最活跃的人物之一,名单上很多今天成为台湾政要的人物也有不少是跟他同期或甚至更晚才加入的新生代,虽然我个人不是完全认同王康陆博士的政治里念,但是我仍然很钦佩他为了贯彻信念抛弃一切既有的现实享受,冒险回台湾等着被抓坐牢最后甚至因此丢了性命的执著。关于他的事迹,我所知道的都是比较个人、家庭方面的,很可惜我的这些了解并不真的适合摆放在维基百科上,尚待有心有识之人来替他立个小小的历史见证了!--泅水大象 16:05 2004年10月12日 (UTC)

重新订定“台湾人列表”索引系统[编辑]

我重新修订了“台湾人列表”index的方式。没和前辈讨论就直接修改,很不好意思。我基本上的用意是要让这个index看起来清楚一点,因为在之前的表格里,我一直很不容易找到我要找的注音符号,看起来太乱了。关于汉字的发音符号,我个人在我的学术论文中是“基本上”采用汉语拼音,因为这确实已经成为英语世界(特别是学术界中)的主流方式。不过,这是中文的字典,应该要尽量以“使用者”的角度着眼,因此,我同时列出两个符号系统,让采用这两种系统的人都能比较方便地使用。

至于每个大项中的排列顺序,我是比较倾向采用汉语拼音来排列。这没什么伟大的理由,只是因为我写作论文的习惯,对于这个系统的顺序比较熟悉。

还是要向之前的前辈说声对不起,擅自修改你们的劳作成果啰。--wdshu|阿呆 18:10 2004年10月12日 (UTC)

唉呀!太客气了!如果改了文章还要说对不起,那可不知道要道歉几百遍了。哈哈!--[[User:Theodoranian|虎儿 (留言)]] 12:02 2004年10月13日 (UTC)

关于台湾历史图版[编辑]

我弄了个template:TaiwanHistory你看一下,里面有几个条目是空的,等你来补啰。--[[User:Theodoranian|虎儿 (留言)]] 12:04 2004年10月13日 (UTC)

虎兄, good job. 看了这个图版是很想快点把它们补满啊(笑). 我已经有点偏离自己原先设定的方向了. 我本来只是想贡献几个和台湾独立运动相关的人物传记, 因为这是我目前正在进行的研究. 但是, 写这些人物, 就必须要处理到其历史背景, 所以也就看了一下我们目前既有的一些条目, 比如说"台湾独立运动", 比如说"二二八事件", 看了会手痒啊. 这些东西看来算是Wiki上热门的题目, 修改过的人不少, 但是可能是因为一开始没有一个比较完整的draft, 看起来就觉得上面的讨论跟一般聊天室或留言版上的讨论, 其实也相差不多. 重点都不在于所谓"既有学术知识的铺陈与整理", 而是作者政治观点的表白. 我说过啦, 历史和所有其他的人文社会学科一样, 都是一种"研究者观点的呈现", 这种表白无可厚非. 但是, 这种表白必须以既有的研究成果当作基础来出发的. 每个人当然都有资格参与这些条目的讨论. 然而, 如果参与者自己没有先把基本的功课做好, 那我觉得这是对于这个领域之研究者的一种污辱. 不管怎么说, 历史也是一门在学院里面的大学问啊.
因为郑氏王朝的写作受到中国朋友的质疑, 我刚刚特地去看了一下Wiki中文版上关于中国历史的条目. 结果一看, 才发现我们的并不差. 看来这些朋友一再地在百科全书的"结构"上吃台湾的豆腐(我想这会是多数台湾朋友的心声), 他们却似乎都不是这些相关领域的学生. 我是有个建议, 大家先各自努力, 把"自己的历史"先整理好, 行有余力的话, 再来关心"别人的历史"(笑).
言归正传. 我已经好几天没碰我自己的论文了, Wiki真是一个害人的东西(笑). 我会试着把台湾历史的这几个部分填满. 然后就必须开始自己的工作了.--wdshu|阿呆 14:32 2004年10月13日 (UTC)

哈哈!一开始都是这样的-写这个就想到那个。等你练成维基大法之后,就会习惯了。→这是泅水大象兄说的,我很认同。面对来自中国(大陆)的朋友,我觉得是中文维基上一件很有意思的事,但是这个有意思绝对不是基于对抗所引起的乐趣。相反的,我个人比较愿意去看相同之处,去看大伙一同为人类知识共同奉献的努力,从这个点上出发,就会了解双方因为所受教育不同,自然对事情有不同的看法,这些不同看法不见得是自己的敌人,而是让自己的观点更为满全的助手,让我能更全面性的去了解这个世界-啊呀!原来世界上有这么多人是这样想的。

去了解不代表同意别人的想法,自己的立场要能坚持住,老实说不怕阿呆知道,我自己的政治定位并不偏向台湾独立,可是我一开始来这儿面对那种吃豆腐的状况也是很气愤,现在还不时会隐隐想发作。(我一个向来支持中国统一的女性朋友到香港念书,大陆室友让她几乎变成台独基本教义派)最好的解决方法是想着:百科全书不是用来吵架的,把这边当成政见发表会更是一件不必要的事,相同的话拿去bbs上头讲可以得到的回响更多,又何必玷污这样一个高度理想性的地方。

后来,渐渐的与一些中国(大陆)网友熟了,也分担一些事务,互动交流多了就比较不会去分我们他们,而是把维基人看成一个全体,共同为人类文明的累积而努力。我不否认,中国(大陆)网友们对于台湾的”关爱”让台湾相关的条目承受了太多压力,甚至有些因而体例或是用字变得非常奇怪。这种关注,怪异到就是你可以察觉是一种爱恨交加的情绪在左右着它。我有时候不免在想,何时中国人能够有点自信,相信他们能够好到让台湾想跟他们统一?而不是一直活在过去国共对抗的仇恨甚或是更早之前的积弱所引发的自卑当中,对台湾这个他们从来没统治过的地方投入不成比例的关注?反面来说,我也常常在检讨自己身为一个台湾人,是不是也太活在过去而忘了去展望未来?我不禁要问自己,如果我心存与中国的对抗对于维基有什么帮助?

扯远了。你快去写论文吧!要给自己规定时间。没拿到台独博士就把你列黑名单里不准回来。=^_^=++[[User:Theodoranian|虎儿 (留言)]] 15:17 2004年10月13日 (UTC)

图片[编辑]

那些图可能有侵权的问题。上传图片要记得加版权(著作权)说明。--[[User:Theodoranian|虎儿 (留言)]] 15:30 2004年10月13日 (UTC)

哈哈, 你的动作真快. 看起来好像是黏在电脑上一样(笑). 我再看看说明吧. 刚刚也是看到"书生"兄把我的图删掉, 正想问他为什么呢. 我再研究一下. 你也该睡啦, 兄弟. --wdshu|阿呆 15:35 2004年10月13日 (UTC)

你上载的图片许多图片有问题,已经被列在Wikipedia:删除投票和请求,请你尽快到那里看一下,参加讨论并尽早解决问题。--Mountain(Talk) 08:13 2004年10月15日 (UTC)

山兄, 谢谢你的提醒, 我已经处理过啦. 再一次致谢. --wdshu|阿呆 14:47 2004年10月15日 (UTC)

关于资料引用的格式问题[编辑]

我看你加了很多东西,可以参考一下这个:Wikipedia:文献的引用,如果那些书有ISBN的话,一起列上会很棒喔!^_^--[[User:Theodoranian|虎儿 (留言)]] 00:32 2004年10月13日 (UTC)

虎兄, 谢啦. 不过, 由于我比较习惯的格式和这则说明有一点不一样(我习惯用Chicago Style B 的格式, 而该文似乎是用Chicago Style A 的格式), 所以我可能目前还会继续使用我的参考书目排列方式). 其实这两者的差异不算太大, 只是一个把年代放在前面, 一个放在最后面而已. 以此说明. --wdshu|阿呆 07:39 2004年10月13日 (UTC)

你说那个台跟台我没办法改。我要打的商量是,我们可不可以把夹杂在文章中的学者跟年份拿掉呢?我知道那是很学术的写法,可是我读起来每每被这些打断,满扫兴的。不过当然,有这些东西夹在里头,别人没有其他根据也就不会乱改乱加东西了。我自己是很想把它删掉,因为读起来不顺,而且后面都已经注明出处了。想问问你的意见。--[[User:Theodoranian|虎儿 (留言)]] 15:19 2004年10月14日 (UTC)

这个问题大哉问, 我也不知道(笑). 我并不清楚Wiki的编辑体例是什么, 但是一般比较正式的百科全书, 系采用正式学术论文的写作方式, 必须清楚注明每一个论点的确切资料来源. 因为,即使在最后面列出资料来源, 原则上读者并不清楚每一个论点或事实描述的根据是什么.
当然, 注明资料来源的另一种体例是完全用注释(endnote)的方式, 将所有的资料来源摆在文末的注解中, 而在正文只加上数字编码. 但是, 这和我一向的写作习惯不太符合. (当然, 也是可以改成这种格式). 我是看了一下Wiki上其他的项目(包括中文和英文), 似乎还没有看到别的作者是用我这种方式(通常叫做"夹注"(author-date citation))写作的. 请你先不要更动一下, 我再看看Wiki上编辑体例的说明好了. 我的维基大法快练成了(笑), 前几天都睡不到四个小时, 昨天突然觉得很疲累, 一下睡了将近十个小时. 我想我再一下子就会开始我正常的工作啦. 晚安啰. --wdshu|阿呆 16:26 2004年10月14日 (UTC)

我看了英文版关于Citation的说明, 见Citation. 上面的说明似乎是要求作者依照一般的学术体例, 同时在正文列出明确资料来源, 并在文末完整列出所有资料来源. 里面有这样一段话:

When using citations, one generally uses both a works cited page or section--also called the bibliography, source list or list of references--in conjunction with parenthetical citations (citations which refer the reader to a particular cited work). Some styles use endnotes at the end of the last page or at the end of each page instead of a works cited page. (重点是我自己加上的)

所以, 我想还是继续保持目前的这种体例好了. 这样读起来比较清楚. 不然的话, 就算是原来的第一作者, 也会很容易忘记每一个论点或者是事实陈述的根据是什么. 我也觉得这种写作方式, 对读者比较公平啦. 因为, 只有透过这样的方式, 读者才有基本的资料来判断作者的解释, 是不是有超越他所引用的资料来源. 如果是的话, 作者就必须再用更详尽的资料排比的方式, 来说服读者. 谨此. 也欢迎你不同的意见. --wdshu|阿呆 16:43 2004年10月14日 (UTC)

关于“台湾历史”的分期[编辑]

书生兄,谢谢你的建议,几个问题回答如下。
1). 历史分期“本身”从来不是中性的,任何架构都是一种研究者之观点的呈现。说实话,我个人并不是太喜欢目前这个分类方式,因为这个分类方式基本上是从“统治者”或“政治掌权者”的观点出发的分类方式,而不是从“底层人民”或者是“政治异议者”的角度出发(当然,在这个意义下,传统中国历史的划分方式,比如说夏、商、商……这样的划分方式,问题更加地严重)。然而,由于这种分类方式最为简便,一般来讲,“方便上”多数的研究者还是会采取这种分类方式,包括你所提到的英文版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基本上也是以“统治者的递换”当作历史分期的主要标准。
2). 在这个意义下,这个分类架构“几乎”是没什么大争议的架构。多数的台湾史研究者,都是采用这个分类架构,以“统治者的递换”当成历史分期的主要标准。这个操作方式已经是共识,没什么太多可以争议的地方。如果说要呈现不同之史观的话(比如说台湾中心的史观、中国中心的史观、或日本中心之史观),通常可以操作的地方在一些比较细部的论证(比如说“中国信史时代”这个标题,其实就还蛮中国中心主义的,我有时间会再改写),以及对于该段时期之“标签”或“称谓”的使用(比如说“郑氏王朝”,在传统中国国民党的历史教科书里面,是将这一段叫做“郑成功收复台湾”,但是,我个人是觉得“郑氏王朝”这四个字基本上还蛮中性的,事实描述的成分比所谓“郑成功收复台湾”多的多,后者的价值呈现比前者多的多),而不是这个历史分期本身。
3). 至于你的最后一个问题,可能你是没有认真看过或读过这些东西(一笑),这基本上不是问题啊。中华民国历史是从1911年的辛亥革命讲起,但是,中华民国建立的时候,台湾是日本帝国的殖民地,和中华民国没有什么直接的从属关系啊。中华民国和台湾扯上关系,那是在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的事了。所以,“中华民国历史”(1912-现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算是中国史的一部分吧)和“中华民国统治时期”(1945-现在,这是台湾历史的一部分),基本上不是同样的东西。
4). 当然,严格来讲,我对目前这个结构是有个不尽同意的地方。这个架构比较倾向所谓的“中华民国史观”(笑)。逻辑上,因为这个架构试着要把“中华民国”和“台湾”这两个项目做比较明晰的连结,所以将最后两个阶段分开了(即“中华民国统治时期(即1945-1949)”和“中华民国时期(1949-)”)。但是,如果从比较台湾中心的观点来看,这个时间点的划分,意义就不算太大。台湾战后史最重要的发展,是从“威权到民主”。因此,我反而会觉得可以用1987年的“解严”当作历史的分水岭,将战后史分成“两蒋威权时代(1949-1987)”以及“后解严时代(1987-现在)”,可能比现在这个分类架构有意义。
5). 最后,我知道你不是社会科学或人文学的学生,但是,我还是要忍不着提醒你,有机会读读一些科学史或者是科学哲学的著作吧。孔恩的《科学革命的结构》可能是不错的入门书。要知道,这个世界上不存在“能完全自外于研究者”的东西,更没有所谓“上帝全知观点(God’s view)”的存在。医生读X光片,X光片上有N个可以读到的“事实”,但是,为什么他是用这种方式读,而不是用另外的方式读。答案很简单,他在学院里被教导出来某种“解读X光片”的特殊方式。他看到的是fact吗?或者说,如果抽离了“有没有用”、“能不能帮助医生诊断”的context,这个是不是fact的问题,基本上就已经问错了呢。扯远啦,再聊吧。
孔恩的书目如下(中国应该也有另外的中文版,不过我不熟,对不起):
Kuhn, Thomas. 1970. 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 2nd ed.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Kuhn, Thomas,1991,科学革命的结构,程树德、傅大为、王道还、钱永祥译。台北:远流。--wdshu|阿呆 14:51 2004年10月15日 (UTC)

参考书目[编辑]

一点建议:在文中提供参考书目时,可以提供相应的ISBN,请参看help:ISBN。这样读者可以通过站外书源去图书馆或者网上书店查询、购买相关的书籍。--百无一用是书生 (Talk) 00:59 2004年10月21日 (UTC)

谢谢你的建议. 不过, 因为我是采用书目软件(ProCite)编辑我的参考书目, 习惯上一直就是采用标准的Chicago B Style, 而该Style并未列上ISBN. 其实, 以现在书目上的资讯来说, 只要读者自己有心, 就一定能查到啦. 这应该不是什么太大的问题. 不过, 很谢谢你的建议. --wdshu|阿呆 01:46 2004年10月21日 (UTC)

其实这也是一种检索书目的途径,而且又是系统提供的功能。当然用不用随你啦--百无一用是书生 (Talk) 01:54 2004年10月21日 (UTC)

感谢呆兄对拙作的爱护支持!三岛大师的作品很灰暗,朋友曾笑言是那种真的看完后会让人想去自杀的作品,我还没机会看过“金阁寺”这本,但可能写完这篇介绍后,下一步就是去书店买书了吧(笑~)金阁寺的照片英文版的照得更漂亮,因为我当时去到时是阴天所以拍不出蓝天的效果,可惜了!但是既然是实际去过的地方,对于金阁寺还算有点概念,再加上你也知道,日本人的Otaku精神很厉害的,因此要在网络上找到详细的资讯来汇整消化,尚算不难。但说真的,对于日本建筑的流派风格不是很懂,害我那段写得有点心虚(希望有高手来‘打枪’帮我修改)--泅水大象 16:25 2004年10月22日 (UTC)

re: From 阿呆[编辑]

没关系, 我对白色恐怖也不太了解, 只是我觉得这条蛮重要的, 却没出现在wiki中, 觉得蛮奇怪的, 所以就随便写几个字, 作一个开始; 其实我觉得还有很多重要的条目都没有或不完整, 大家一起努力吧!!--Kerry7374 20:08 2004年10月23日 (UTC)

嘿嘿[编辑]

好久没来找你聊天了。这个星期我真是忙透了,今天才写好一篇文章(公事),准备明天上班就给它申请补休假。因为觉得压力很大,所以也没写什么东西,就只是上来修修补补。你好吗?这两天有台风要来了,都已经快十一月了还来台风。你最近写的东西我都有看,对于你的产量丰富真是羡慕不已。不过我的身体从今年四月以来就一直不太好,到现在还是时有时无的不舒服,西医中医都看了,健康食品、气功推拿样样都来,还外加常上健身房去游泳,可是身体终究没有很舒坦。我觉得可能是电脑的问题,我每天花太多时间对着萤幕,想说以后要多花一些时间过好我的生活。你出门在外也要好好保重身体啊!^_^--[[User:Theodoranian|虎儿 (留言)]] 14:03 2004年10月24日 (UTC)

图像的合理使用[编辑]

不知道您对于图像的合理使用有什么看法?目前维基百科中的政策参见wikipedia:合理使用,我一直不能确定的是,对于人物条目中图像的合理使用,应该如何对待?参照wikipedia:合理使用,“唯一的历史照片,我们不能通过其他方式重现 ”这一标准,在世人物的图像应该是不算作合理使用的,因为理论上有可能有人将自己拍摄的某位名人的照片上传,您认为呢?(其实这是我对于您上传的一些图片的疑惑,由于实在不敢肯定这样做是否正确,故此和您先商量一下)我想如果不限制合理使用的话,任何照片都可能借合理使用之名上传,这对于维基百科有可能会产生麻烦--百无一用是书生 (Talk) 06:09 2004年10月25日 (UTC)


书生兄, 上次和你有过关于“黄文雄”之图像是否属于合理使用之争执后,我比较仔细地对英文版上的相关条目读了一遍。我的结论似乎是“fair use”这个字不是一个可以清楚定义的事,基本上是要放在“case-by-case”的基础上来审视。我在Fair Use这个项目下,连到Checklist For Fair Use这份文件当中,比较仔细地看了这份文件所列的几个项目。

这份文件列出四个项目:目的(Purpose)、性质(Nature)、数量(Amount)、和效果(Effect)。我一一对这四个项目做了以下的检视:

1). 目的:我的目的显然比较符合Nonprofit Educational Institution这一项,应该比较接近合理使用。

2). 性质:比较接近Factual or Nonfiction Based 以及 Important to Favored Educational Objectives,也比较趋近于合理使用。

3). 数量:比较接近Amount appropriate for favored educational purpose一项,似乎也比较属于合理使用。

4). 效果:接近No similar product marketed by the copyright holder,好像也比较算是合理使用。

我蛮认真地读了相关条文,一直找不到对Fair Use一词太明确的定义。不过,基于以上理由,我至少觉得我upload的所有东西,都“比较”算是合理使用,如果根据这个清单的说明的话。请你也对一下这份清单,不知道你觉得我的解释合理不合理。谨此。--wdshu|阿呆 06:33 2004年10月25日 (UTC)

唉,就是太宽泛了,很难掌握呀。我们是不是也应该有一个合理使用的审查机制呢?--百无一用是书生 (Talk) 07:20 2004年10月25日 (UTC)

关于“合理使用”我到现在一直也没有一个非常清楚的概念,应该请教一下这方面的专家呀。--Mountain(Talk) 10:25 2004年10月25日 (UTC)

Re: Corcuff[编辑]

你好,我不认识这位先生,但是我在网上查了一下,他好象现在在LA ROCHELLE大学教书,经常发表报告。还有,请注意:我是男孩子(请你看我的用户页面)。向柏霖 07:01 2004年10月26日 (UTC)

有一些老照片是没有著作权的[编辑]

1985年7月11日以前未登记,在1965年7月10日以前完成之著作,依照中华民国法律,就算是公共所有的财产了。可以用{{PD}}这个template来标示。--[[User:Theodoranian|虎儿 (留言)]] 15:44 2004年10月28日 (UTC)

我们是否应该把两岸三地关于著作权方面的不同规定整合一下,使大家容易参考--百无一用是书生 (Talk) 16:02 2004年10月28日 (UTC)
虎兄, 谢谢你的讯息. 另外, 你对"合理使用"这个概念的看法如何呢? 我基本上是觉得如果按照英文版关于"合理使用"的说明, 它基本上把这个责任丢给图片上载者了, 因此, 在有版权争议时, "上载者自己"(而非Wiki或Wiki管理员)必须对该图片负责. 也是在这个rationale之下, 我对我所上载之一些图片被删除, 到现在还是觉得有点不是滋味. Anyway, 谢谢你这个讯息, 应该是很有用, 我就多找些1965年以前的旧图片吧. 再次说声谢谢. --wdshu|阿呆 19:47 2004年10月28日 (UTC)
公有领域的照片可以在Wikicommons上传,这样所有语言版本都可以使用--百无一用是书生 (Talk) 02:04 2004年11月3日 (UTC)

漂亮![编辑]

刚刚看到Shu兄在台湾历史中贴上的一些照片, 觉得很棒, 百科全书就是要有些图片才美, 谢谢你! 阿牛 02:02 2004年11月3日 (UTC)

Agree!--[[User:Theodoranian|虎儿 (留言)]] 01:29 2004年11月7日 (UTC)

哈啰[编辑]

Category:台湾历史:战后时期相同几个category是不弄错了?如果是的话跟我说一声!--[[User:Theodoranian|虎儿 (留言)]] 01:28 2004年11月7日 (UTC)

虎兄, 星期天还这么早起床喔(笑). 是啊, 我一开始是将"台湾历史"这个category再细分成"台湾历史:战后时期", "台湾历史:日治时期"等. 但是后来却又觉得这样分有点怪, 所以就又把它们改成"台湾战后时期", "台湾日治时期"等. 所以请你把写成"台湾历史:xx时期"的这些categories消除掉. 麻烦你啦. 也祝好. --wdshu|阿呆 01:32 2004年11月7日 (UTC)
你说的台北州等等,我想就把它归在Category:台湾日治时期行政区划好了,至于这个category则是Category:台湾日治时期的子分类。至于那一篇沿革呢,我想把它归在主条目台湾日治时期行政区划中,作成一段(我自己的感觉是,它如果自己作为一个条目则显得有些无里头),你觉得OK吗?--[[User:Theodoranian|虎儿 (留言)]] 14:57 2004年11月8日 (UTC)

感动[编辑]

刚刚看了一遍, 觉得写的相当正确与完整, 佩服之余还有莫名的感动.HJC 15:43 2004年11月7日 (UTC)

我是说有关台湾历史的内容, 觉得写的真好, 很感动, 竟然有人能写的这么好. HJC 15:48 2004年11月7日 (UTC)

新港文书[编辑]

果然是荷兰文的玛窦福音,你没有猜错。新港文书这个条目写得非常好,很有意思,加油!向柏霖 08:24 2004年11月9日 (UTC)

你何时回来呢?[编辑]

等你回来的时候,别忘了找我碰个面啊!我们打算十二月初要办聚会,会把状况跟你说的。--[[User:Theodoranian|虎儿 (留言)]] 15:07 2004年11月11日 (UTC)

听说你得到了这个月的编辑次数冠军喔!!加油加油!--[[User:Theodoranian|虎儿 (留言)]] 14:54 2004年11月23日 (UTC)

commons[编辑]

在commons只能上传版权自由的图像,例如PD, GFDL等,其他的图像不要到那里上传,否则很可能会被删除--百无一用是书生 () 03:17 2004年11月12日 (UTC)

布农族的照片[编辑]

多谢你 o-ló。实在讲,这爱感谢日本帝国学者拍拼 :)。你看人走chông hiah-ni̍h choē (多)位 [1],无论目的、动机啥款,这款精神值得学习。对我来讲,尚大 ê 问题是按怎判断相片内底 ê 事物。像讲,东大博物馆时常无法度区别阿美族卑南族以及汉族、(汉化)平埔族,所以注解定定拍问号。按呢我就 m̄ 敢提来用啰。到底是鸟居龙藏家己无确定?亦是无留笔记、笔记无去...?或者伊抵著 ê 平埔族人讲 in 是汉人,鸟居无信斗?等等。A-giâu 05:14 2004年11月12日 (UTC)

关于樱花钩吻鲑[编辑]

我刚才查看一下,里头有个缘起的文章 的确有提到……民国六十六年台湾省林务局将樱花钩吻鲑栖息地划为国有林自然保护区。 所以我想是1977没错 阿牛 06:49 2004年11月12日 (UTC)

我想1997是将原本的国有林自然保护区改称为"樱花钩吻鲑野生动物保护区"而已, 另外林务局是属于农委会的隶属单位, 或许是管理层级提高了吧...我再查查 阿牛 07:35 2004年11月12日 (UTC)

云豹皮[编辑]

亦阁有几若张咧。A-giâu 02:30 2004年11月14日 (UTC)

“卑南石柱那张照片也找得很棒”:thanks。不过我可没有刻意去找喔。大概之前看过 Torii 影像集,脑海中有留下点印象─结果竟然是同一张。A-giâu 04:17 2004年11月16日 (UTC)

恢复[编辑]

如果发现被破坏较大的条目,可以告诉管理员,他们用管理工具恢复页面较快。谢谢。--- 肚脐 | 。| 19:40 2004年11月14日 (UTC)

Hello[编辑]

其实我对社会运动的学术面向并不专业,甚至也不太熟悉。我本身是对于几个边缘/弱势族群的社会运动感到有兴趣,所以才会想要编辑社会运动这个条目,然而并非专业的关系,因此就直接从英文版本翻译过来,也不太能判断他的品质好不好(见笑了)。我接下来的目标是把诸如同志运动、女权运动、和平运动等等的条目翻译出来,然后再更精细地编辑台湾在地的同志运动、女权运动等等。由于社会运动是这些运动的集合名词与概念,所以就先从最上游的社会运动开始编辑了。请多多指教喔。--可夫 16:39 2004年11月19日 (UTC)

Perry Anderson[编辑]

Hi, I have a question that you may not wish to deal with here and now, as it's likely related to your thesis :) . So please feel free to ignore this. A friend, a bit upset, recently forwarded a copy of Perry Anderson's recent article in the London Review of Books on TI. What do you think about Benedict's typoloy and Perry's critique? A-giâu 16:18 2004年11月23日 (UTC)

谢谢“拨工”回应。我发言后就不打扰你了(反正自己也有一堆事情)。我之前没听过这位学者的大名。他把侯导演的电影纳入他对于台湾历史的想像,让我再次体会到影像对人们的影响力(虽然说岛民对侯导演的著作并不太捧场 :))。另外,这篇评论在最后端的一个 footnote 才提到“class”,颇让我感到惊讶。你提到的那个现象的确值得反省。这或许跟岛内左派的 genealogy 有关系。A-giâu 22:48 2004年11月23日 (UTC)

请参与讨论[编辑]

请到“Wikipedia:互助客栈#是大家的,而不只是专家的”那里讨论。--Mountain(Talk) 16:46 2004年12月5日 (UTC)

台湾历史[编辑]

关于台湾历史右边框,我之前并不知道有其它页面和它相连,我是看到中华民国历史那里的框框在最下面,而且还是竖排,不符合维基的一般惯例(因为我没有看过在底部使用竖排的框框),所以我把它改成横排了。但是现在这个样式可能在中华民国历史一文中不太好看。把中华民国历史中的那个template改成立一个吧?至于颜色,只是维基通用的表格颜色,从英文版copy来的。;) --Yacht (talk) 10:24 2004年12月15日 (UTC)

谢谢你的发言[编辑]

dear 阿呆兄,好久没与你联络。最近连上网的时间都减少许多,工作太忙之故。谢谢你的发言,看来我们对于维基百科的信念是一致的,对于整个争论,我只有在一开始时有过几小段的发言,可是力道可能不够,或许是鸡同鸭讲的缘故,根本站在不同的星球上面对话。请你加油!最近的沉默纯然是因为客观上没有时间,可是对于他所自傲的知识或是态度,无论如何,我都觉得不应姑息。我支持你。并祝你新年快乐!--虎儿 05:45 2004年12月31日 (UT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