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维基百科:优良条目/胚胎干细胞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培养基上的人胚胎干细胞(hESC),取自H9细胞系。中央为胚胎干细胞形成的细胞集落,而周围的狭长细胞为喂养层的成纤维细胞
培养基上的人胚胎干细胞(hESC),取自H9细胞系。中央为胚胎干细胞形成的细胞集落,而周围的狭长细胞为喂养层的成纤维细胞

胚胎干细胞(Embryonic stem cell,简称ESC)是一类具有多能性干细胞。在卵细胞受精后,受精卵经过桑葚胚阶段,进入囊胚阶段。囊胚中的细胞可以归入两个大类:滋养层(trophoblast,TE)和内细胞群(inner cell mass,ICM)。滋养层的细胞会分化为胚胎外的组织(胎盘等),内细胞群的细胞则会分化成胚胎的其余结构。分离内细胞群细胞并进行体外(in vitro)培养,即可取得胚胎干细胞。胚胎干细胞拥有分化为三个胚层的细胞的潜能,或者说在一般情况下能分化形成除了胎盘之外的所有胚胎结构,此为胚胎干细胞多能性的具体体现。1981年,英国剑桥大学遗传学部中,两个分别由马丁·埃文斯(Martin Evans)以及马修·考夫曼(Matthew Kaufman)率领的研究团队分别在体外建立了小鼠胚胎干细胞系。而胚胎干细胞这一术语则是由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UCSF)解剖学部的教授盖尔·R.·马丁(Gail R. Martin)于当年12月的一篇论文中首次提出。1998年,威斯康星大学教授詹姆斯·汤姆森(James Thomson)等人成功建立了人胚胎干细胞系。2007年,马丁·埃文斯与另外两名科学家因“利用胚胎干细胞引入特异性基因修饰的原理上的发现”而获得当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胚胎干细胞被认为在再生医学组织工程、药物实验等领域拥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胚胎干细胞对发育生物学的基础研究也有很大助益。但是,因为道德、宗教与法律上的问题(比如目前分离胚胎干细胞的方法会无可避免地杀死胚胎),有关胚胎干细胞的研究在各国都受到了一定的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