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工学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中华工学院
Chung Hua Polytechnic Institute
校训勤朴诚正
创办时间1990年
学校类型私立,工学院
校址 台湾新竹市东香里六邻东香30号
校区郊区

中华工学院(1990-1997年),于1990年由民间在台湾新竹市创办,为新竹地区首间民办、以工程见长的高教体系学府。之后陆续增加许多管理、人文、观光等非理工科系,成为一所综合大学。1997年改制为中华大学

历史[编辑]

背景[编辑]

中华工学院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80年代。当时,台湾已限制私人兴学长达13年。然而,随著解除戒严,社会环境转变,自由开放的风潮迅速兴起,高等教育从菁英走向普及的呼声渐起。此外,经济建设的起飞,各产业对于高级技术人才需求也急速增加。因此,中华民国教育部于1985年颁布《开放新设私立学校处理要点》,允许民间筹设工学院、医学院、技术学院以及二专和五专[1][2]。从此而后,台湾私办学校即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起来。

筹设(1987-1990)[编辑]

1987年,15位有志兴学的新竹地方人士以落实科技教育、增加推广教育管道为宗旨,集资筹设新竹第一所民办大学——中华工学院。这15位出资者,现今被认为是中华工学院的创始人。

同年,在茄苳湖山成立筹设机构,隔年3月设校申请获准。1990年,中华工学院正式在新竹市郊的东香里茄苳段成立并开始招生,与高雄工学院长庚医学院元智工学院大叶工学院华梵工学院等,同为台湾解除戒严前后第一批成立的高等学府。[3][4]

创校时期(1990-1994)[编辑]

中华工学院创校初始便以发展为中型的综合大学为目标,并配合新竹的高科技工业发展的环境及需求,设立了电机工程资讯工程工业管理土木工程建筑都市计画等五个学系。首任校长为航太工程学家刘通敏博士。第一届招收215名学生;其中男生206人,女生9人。隔年成立硕士班,第一届招收38人;其中男生37人,女生1人。1992年陆续成立夜间部、推广教育中心,第一届夜间部招收五班共170人[5]。1993年举行了首届硕士班的毕业典礼,也是学校第一次的毕业典礼。1994年教育部颁布《师资培育法》取代《师范教育法》,师资培育机构由原师范校院扩大为各大学校院,于是中华工学院立即开办教育学程[6]。1996年教育部开放大学附设二年制技术学校政策,中华工学院与淡江、元智、义守等19校率先将二技学系纳入招生,以高教体系丰富的资源及设备吸引技职体系学生就读技术系[7]

改大时期(1995-1997)[编辑]

在过去的台湾,大学的经营与管理处处受到政府管制。1994年,中华民国教育部修正大学法,确定“大学自治”和“学术自主”的原则,政府对大学的管理做了相当程度的松绑。因此众多公私立高等教育学府无不加速发展,前仆后继地投入丰沛的资源进行建设[1][8]。而中华工学院是新竹民办大学中,起步较早,最具影响力的学校。自1994年起,中华工学院即向教育部提出申请改名大学,并依教育部的要求加速建设学校[9]

同年,交通大学图书馆馆长林树获聘为校长,他凭借著其深厚的学术背景推动中华工学院迈向综合大学。在此时期,学校的共同科和人文社会科学皆获得很大的发展;通识教育中心、师资培训中心、外文系、行政管理系相继成立。至1996年,中华工学院已发展为日、夜间部合计5500馀人的大型学院,并于该年举行了第一届运动会;综合一馆、土木馆、体育场、中华湖等设施也于此时完工启用,一所综合大学校园已然成形。1997年,教育部审批通过,包含中华工学院在内等九所学院获准改为大学,中华工学院遂更名为中华大学

组织与行政[编辑]

中华工学院依大学法的规定,设有三处、六室等行政单位。最高组织单位为董事会,职位下设校长统合学校各单位所负责之相关业务:分别设有校务会议、行政会议;以下在行政方面设有秘书长、教务处、学生事务处、总务处、图书馆、会计室、人事室及各委员会。在教学体系上,至1996年,共有19个学系及5个硕士班研究所,另设有共同科、夜间部、电子计算机中心、语言中心等单位。

历任院长[编辑]

  • 1990年8月-1993年7月:刘通敏。
  • 1993年8月-1993年11月:教务长蔡永培代理院长。
  • 1993年11月-1994年7月:沈文叔。
  • 1994年8月-1998年7月:林树。

院系设置[编辑]

中华工学院历年系所设立成长分年表
(资料来源:中华民国教育部统计处《历年度大专校院人数统计》)
年份 1990年 1991年 1992年 1993年 1994年 1995年 1996年
总系所数 5系 6系2所 7系3所 9系4所 11系5所 14系5所 19系5所
总班级数 日:5班 日:15班
研:2班
日:27班
研:5班
夜:5班
日:41班
研:7班
夜:10班
日:52班
研:9班
夜:16班
日:61班
研:10班
夜:22班
日:70班
研:10班
夜:29班
技:3班
总学生数 日:215 日:650
研:38
总:688
日:1334
研:103
夜:170
总:1607
日:2149
研:181
夜:372
总:2702
日:2808
研:245
夜:740
总:3793
日:3054
研:259
夜:990
总:4303
日:3591
研:310
夜:1192
技:300
总:5393

校园环境[编辑]

校园建筑[编辑]

行政教学大楼
行政教学大楼
创校时首先兴建的馆楼,1990年竣工启用,是中华工学院开校时期,担负教学、研究、实验、实习、图书室的综合性建筑物。行政教学大楼由建筑师陈荣村教授设计,是一幢带有中国风的现代建筑,造型中具备中国古典建筑的对称、厚实、严肃等特质,并以出陛、斜屋顶和山墙表达中国建筑的概念,以中国文化的再诠释,来塑造一现代中国大学的建筑型态。建筑物座西向东,左右两翼为演讲厅,在高楼层设计了大面积开窗,并将中国屋顶的单脊改为双脊,创造了天窗透光走廊,另一方面仍保持闽南民居燕尾的意象[10]。行政教学大楼后来改为建筑与规划学院[11]。正门大厅悬挂有创校时,中华民国总统李登辉所颁之匾额“弘道育才”一面。
第一宿舍、第二宿舍
第一宿舍位于校区西侧,内含学生餐厅,提供中华工学院学生住宿生活的空间。随著系所规模迅速成长,学校需要更多的住宿空间以提供学生充足的生活的环境,遂兴建第二宿舍。第二宿舍与第一宿舍相连,楼高八层,迄今仍为中华大学最高耸的建筑物。2009年分别以校训命名为勤楼、朴楼。
图书馆
图书馆
位于茄苳湖山南麓,面对白马湖及学校正门。1992年完工后,图书馆、行政单位、部分科系陆续迁入图书馆大楼。
国际会议厅
位于鸭仔湖畔,内有大型会议厅、两间会议室,可用于大型会议、研讨会、座谈会、学术发表、专案简报等用途。另外,国际会议厅建筑含有中华工学院唯一的室内运动场。

1994年以后,随著教育部对大学政策逐步开放,为了争取改为大学,中华工学院加速建设的脚步,规划兴建综合一馆、综合二馆、综合三馆、综合四馆,并于1996年完成了综合一馆、土木馆、运动场。

综合一馆
中华工学院改大前新建的教学大楼,位置与行政教学大楼相对,1996年六周年校庆落成启用,机械系、资工系、电机系等系所迁入该馆。
土木馆
中华工学院改大前新建的教学建筑,1996年六周年校庆落成启用,位于运动场东侧,二楼网球场与运动场同高。土木馆在九二一地震时受损,拆除,原址另建工程二馆。
中华工学院校舍兴筑分年表[12]
中华工学院建物名称 楼地板面积 1990年 1991年 1992年 1993年 1994年 1995年 1996年 现况
三合院 120m2 已拆除。原址新建校史室
湖滨教职员宿舍 293m2 武术教室
行政大楼 8242m2 建筑暨规划学院
学生第一宿舍 6543m2 勤楼
学生第二宿舍 7117m2 朴楼
图书馆大楼 19215m2 行政暨图书大楼
国际会议厅 1907m2 国际会议厅
综合一馆 8755m2 工程一馆
土木实验馆 997m2 已拆除。原址新建工程二馆

中华工学院图书馆[编辑]

中华工学院图书馆在开校时即成立,其主要功能在于支援学校的教学与研究活动。建馆之初,馆舍位于校内行政大楼三楼右侧,当时的藏书量约两万馀册。1992年,利用电脑及资讯相关技术进行了图书馆自动化,大幅度地改善了图书馆中的各项作业流程与服务效率。1993年迁馆至行政暨图书资讯大楼六楼,成为一较完整且较具规模的图书馆空间[12]。1997年,中华工学院图书馆随著学校更名为中华大学图书馆。历任馆长为詹武忠、王彦博、李伯超、刘福勋[13]

PowerBBS[编辑]

方城资讯站进站画面

1993年,资讯工程系学生陈绍俊、郭耿言合作开发出一种主从式架构电子布告栏系统,命名为“PowerBBS”,并以此架设了“中华方城资讯站”。隔年6月注册使用者数即累积超过一万人,成为当时中文BBS中颇具规模的站台之一。随著使用人数成倍成长,林逸祥、徐奭杰、蔡智强等陆续加入站长团队。1995年起支援蓝波快信系统。经过推广,中正理工学院香港中文大学行政院环境保护署新竹师范学院等皆相继采用PowerBBS架设站台。也有许多开发者在PowerBBS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出新型的BBS,如后来广为流行的Firebird BBS[14][15]

参考文献[编辑]

  1. ^ 1.0 1.1 中华民国教育部,《第六次中华民国教育年鉴》,台北,1996年
  2. ^ 参考杨朝祥,中华民国私校教育现况与发展趋势,http://www.npf.org.tw/post/2/3678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3. ^ 张永堂,《续修新竹市志文教志》
  4. ^ 中華大學財務報表暨會計師查核報告 (PDF). [2010-11-17].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6-03-05). 
  5. ^ 中华民国教育部统计处〈71~80 学年度大专院校学生人数〉
  6. ^ 中华民国教育部部史,http://history.moe.gov.tw/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7. ^ 参考蔡瑞明、林大森,《高等教育组织扩张的制度机制:以一般大学附设二技为例》
  8. ^ 杨少璇 ,《高等教育的竞争策略——以四所学校为例》,2003年
  9. ^ 中华工学院,《中华工学院改名中华大学计划书》,1994年
  10. ^ 参考汤志民著,《台湾的学校建筑》,书中对台北艺术大学图书馆的介绍
  11. ^ 参考国家文化资料库 台湾建筑大观园,存档副本. [2015-03-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3-15). 
  12. ^ 12.0 12.1 《中华工学院馆舍空间设施成长管理之研究》
  13. ^ 中华大学图书馆,〈图书馆沿革〉
  14. ^ 《PowerBBS 发展史》
  15. ^ 陈绍俊,《PowerBBS站长手册》,199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