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论 (书)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人性论》(英语:A Treatise of Human Nature),是苏格兰哲学家大卫·休谟出版于1739年至1740年的著作。该书被许多人认为是休谟最重要的作品,也是哲学史上最具影响力的著作之一[1]

历史[编辑]

1734至1737年,休谟开始写《人性论》。到1739年初,《人性论》第一卷《论知性》与第二卷《论情感》以匿名出版。1740年,《人性论》第三卷《论道德》以匿名出版。[2]

内容[编辑]

休谟于此书中,探究人性。休谟于第一卷中,探究人类本性的认知能力。第二卷中,休谟探究人类的本性的激情。第三卷中,休谟指出,于人类本性中,道德来自情感。

休谟指出,人类的感知分为印象和观念,印象包括强烈的刺激,如情绪,感官和情感,而且人们认为,观念只是没有情感运动的图像。思想和印象密切相关,简单的想法来自简单的印象,印像是创造想法的基础。印象可以分为感觉印象和反思印象,但前者出现在人类心理学中,来自不明原因,后者则出于理念。因此,休谟认为,这种印象首先会激发感官,使人们感受到快乐等等,即使在印象消失后仍然留意的是休谟。这使得该想法可以使印象重现,记忆已知事件和想像未知事件。想像力带来了思维和功能的复杂工作,同时遵循相似性,方法和因果关系三个概念的规律。这个法则是思想法则,根据这个定律,关系,方面和实质这三个概念作为复杂的思想被赋予人类。

根据这些论点,休谟以相似性,身份,时空关系,数量比例,自然程度,反对和因果关系的顺序检验七种哲学关系。然后他指出,这种信念的作用是将个人印象与人类联系起来或将其结合起来。休谟不仅分析了理解,还分析了情感方面,并对感官的印象进行了详细分类。首先,印像大致分为感官印象和身体快感,而反思性印像是次要印象,是静态的印象,用于识别良好的外观和动态的印象,区分爱情和满足感。它是分开的。此外,情感也与直接情绪和间接情绪区分开来,例如来自善恶的欲望或快乐,厌恶,悲伤,喜悦,希望,恐惧,绝望,信念,直接情感和骄傲,吞咽,荣誉,虚荣,爱据说有间接的感觉伴随著嫉妒,怜悯,恶意和宽容等多重特征。关于道德问题,休谟考察了积极和不公正是由于印像或想法,并指出它是感觉而不是被概念所掌握的东西。在此基础上,美德是对自己的安慰,对他人的一种安慰,对自己的一种安慰,对另一些人的安慰,以及在最后一类中包含的善意和正义,同时被分为四个社会重要性它被评估为一种美德。

参考文献[编辑]

  1. ^ The book has appeared in many editions after the death of the author. See Hume, David. Selby-Bigge, L.A. , 编. A Treatise of Human Nature. Oxford: Clarendon Press. 18881888 [30 June 2014].  via Archive.org; Hume, David. Green, T.H.; Grose, T.H. , 编. A Treatise of Human Nature : Being an Attempt to Introduce the Experimental Method of Reasoning into Moral Subjects & Dialogues Concerning Natural Religion 1. London: Longmans, Green & Co. 18821882. ; Hume, David. Green, T.H.; Grose, T.H. , 编. A Treatise of Human Nature : Being an Attempt to Introduce the Experimental Method of Reasoning into Moral Subjects & Dialogues Concerning Natural Religion 2. London: Longmans, Green & Co. 18821882 [30 June 2014].  via Archive.org
  2. ^ 休姆與《人性論》. 五南. [2019-05-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