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伊朗人质危机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伊朗–美国人质危机事件
巩固伊朗伊斯兰革命英语Consolidation of the Iranian Revolution的一部分

伊朗学生试图爬越美国驻伊朗大使馆围墙
(1979年11月4日)
日期1979年11月4日-1981年1月20日
(444天或1年2个月2周又2天)
地点
美国驻伊朗大使馆
结果

所有人质于阿尔及尔协议英语Algiers Accords后释放

参战方

 伊朗


人民圣战者组织[1]
 美国
指挥官与领导者
美国 吉米·卡特
伤亡与损失
1名伊朗平民因受到美国鹰爪行动中的运输机坠机波及而丧生 8名美国军人在鹰爪行动中坠机丧生

伊朗人质危机(英语:Iran hostage crisis波斯语تسخیر لانه جاسوسی امریکا)或称伊朗人质事件,为1979年伊朗爆发伊斯兰革命后,美国驻伊朗大使馆被占领,66名美国外交官和平民被扣留为人质的危机。这场人质危机始于1979年11月4日,一直持续到1981年的1月20日,长达444天。很多人至今仍认为,这场人质危机导致了当时的美国总统吉米·卡特竞选连任失败。

1980年伊朗驻英国大使馆人质事件与本次事件同时发生。

背景

[编辑]

数十年来,美国一直是伊朗国王穆罕默德·礼萨·巴列维的主要支持者。随著民主进程发展,1951年改革派穆罕默德·莫沙德哈当选伊朗首相。但在1953年的阿贾克斯行动中,美国中央情报局帮助巴列维国王和保守派发动政变推翻了莫沙德哈。前后八位美国总统为巴列维国王提供了大量的军事和经济援助,用以换取伊朗的石油供应,以及在中东的战略存在。那些反对巴列维国王的人(因为他1960年代早期曾许诺自由及改革,后却食言)对于美国的做法非常反感乃至愤怒。而巴列维国王及其亲信中饱私囊,奢侈地按照西方的方式生活,让国内的宗教保守人士十分愤怒。社会及宗教人士的不满情绪汇合在一起,最终爆发了伊朗革命将巴列维推翻。1979年1月他流亡国外。

美国曾想减少伊斯兰革命对自身的影响,并也曾尝试与伊朗的新政权建立关系。但是1979年10月,巴列维前往美国治疗淋巴瘤,此事激怒了伊朗的革命者。

经过

[编辑]

1979年11月1日,新的伊朗领导人,阿亚图拉赛义德·鲁霍拉·霍梅尼号召伊朗人民向美国和以色列示威。霍梅尼将美国政府称作“晒衣陀乃撒旦)”和“伊斯兰的敌人”。

这一反美言论极富号召力,很快便有千馀人聚集在美国大使馆周围进行抗议活动。在此前的伊斯兰革命期间,大使馆曾被占领,且围墙外的示威活动也已经是家常便饭。在不断聚集的示威人群面前,伊朗警方显得愈来愈无助。11月4日,大约500名自称“伊玛目的门徒”的伊朗学生(这一数位在不同的报导中都有不同,具体数位在300至2,000之间),在又一次的骚动中占领了使馆的主体建筑。为避免引起更大的纷争,美国海军陆战队卫兵只进行了象征性抵抗,而使馆馆员不得不破坏通讯设备并将敏感的档案文件予以销毁。在90名使馆人员中,有66名被扣,其中有3人是在伊朗外交部所俘。

对于将美国人扣为人质的行动,革命者宣称这是完全正当的,是对美国多年来对于前国王的集权主义统治进行支持并允许巴列维国王前往美国治病的报复。他们还要求美国将巴列维送回伊朗接受审判。外交政策现实主义者认为,人质事件并不仅仅是对某些特定事件(例如巴列维国王赴美就医)的反应,更是新的伊朗政权对美国的一种示威:伊朗有能力对抗美国。

美国大使馆销毁的档案

革命者还对外界展示了从使馆获得的密文,其中有些此前已透过美方的碎纸机破坏,后来又由革命军拼接起来。虽然人质的处境还算不错,但他们时常会被蒙上眼睛带到当地人和电视镜头前。这一人质危机导致了每日的新闻追踪报导的出现。由泰德·科贝尔主持的美国广播公司的深夜新闻节目《美国被俘人质》最终变成了风格严肃的《夜线》节目。

当时的美国总统吉米·卡特立即对伊朗施加了经济和外交压力:1979年11月12日起终止从伊朗进口石油;一些伊朗人被美国驱逐出境;大约价值80亿美元的伊朗人的在美资产自1979年11月14日起冻结。1980年4月7日,美国宣布与伊朗断交

部分人质的逃跑和获释

[编辑]
欢迎六名受加拿大政府庇护的美国人回国的家属

在使馆被占领时,有六名美国大使馆馆员成功逃脱并在一幢公寓中躲藏了起来,直到他们在加拿大大使肯·泰勒(Kenneth Douglas "Ken" Taylor)的帮助下,在加拿大和瑞典大使馆瑞典语Sveriges ambassad i Teheran获得庇护。这六名美国人是马克·里杰克(Mark J. Lijek)、柯拉·阿姆本·里杰克(Cora A. Lijek)、约瑟夫·斯塔夫德(Joseph D. Stafford)、凯瑟琳·斯塔夫德(Kathleen F. Stafford)、罗伯特·安德斯(Robert Anders)和亨利·李·沙茨(Henry L. Schatz)。他们获得了假的加拿大护照,因此得以在1980年1月20日加拿大使馆闭馆时,安全地离开,而没有暴露其美国公民的身份。2012电影《亚果出任务》改编自此事件,但前总统吉米·卡特接受访问时,澄清这个事件是由加拿大政府主导,经加拿大大使居中斡旋而成,电影中认为美国中央情报局主导此事件并不合乎事实。中央情报局的全面参与直到 1997 年才被披露,当时记录被解密。

十三名女性和非裔美国人人质于1979年11月19日和20日获释。另一名人质因疾病也于1980年7月11日获释。

谈判与失败的营救行动

[编辑]
鹰爪行动中相撞坠毁的EC-130E运输机(前)与RH-53D直升机(右)

卡特发誓他将保护人质的性命,但是他能做的却很少。起初,伊朗政府否认占领大使馆的行动是政府的官方行为,但是随著时间的推移,这样的声明逐渐消失。1980年2月,伊朗向美国提出了一系列要求作为释放人质的条件,其中包括:遣返被废黜的国王,向伊朗做出一些外交姿态包括为此前美国在伊朗的一系列行为(特别是美国在1953年支持反对莫沙德哈的政变)道歉,并保证今后不再干涉伊朗。

卡特知道他不可能满足伊朗人的要求,便决定通过诸如瑞士的第三国政府的途径,公开寻求与伊朗谈判。同时,他批准了一项代号为鹰爪行动的跨军种联合秘密营救行动。在事前的准备工作上就出现许多问题,许多需要的装备在当时并不存在,同时也欠缺统一的指挥管制体系,无论是在人力与资源的调度上都必须通过军方层层的官僚系统。整个计画由于无法找到在距离以内适合的基地,当时的运输机尚不具备空中加油能力,导致整个营救行动成为一次难度非常高的特种部队作战。营救行动因遭遇沙漠风暴,一架直升机与一架C-130大力神运输机相撞坠毁,8名美国军人阵亡而告失败。该行动的残骸被伊朗人发现并展示出来,而遇难者遗体则被游行示威者带到德黑兰游街的画面,通过电视传遍全世界。反对此次行动的卡特政府国务卿赛勒斯·万斯为此辞职。这一次的营救行动是高度机密的美国陆军三角洲特种部队首次参与实际行动。行动之后使得美国军方决定成立特种作战司令部,统一指挥与规划所有与特种作战相关的训练、装备与任务。

第二次的营救行动在当年11月的大选后取消。

在人质危机持续的过程中,前美国总统林登·詹森政府的司法部长拉姆齐·克拉克(日后成为反战人士)飞往德黑兰参加了一次对“美国罪行”的审判。

最后的几个月

[编辑]
获释的人质(摄于西德威斯巴登空军基地)
踏上美国领土的人质(摄于纽约州斯图尔特空军基地机场)

虽然谈判似乎陷入胶著,但1980年7月27日巴列维国王在埃及逝世,9月不久两伊战争又爆发。此后,伊朗变得越来越希望能够解决人质危机。

而在美国方面,卡特在11月的总统竞选中败给罗纳德·雷根,大部分分析家认为其在人质危机中表现出的无能是其失败的主要原因。但是也有传言说正是伊朗政府与雷根的参谋团之间的非法交易,导致了人质释放时间的推迟[3]。因为后者非常不想见到“十月惊喜”,也就是在大选开始前出现会导致选票大量流向卡特的事件出现,例如人质获释[3]

大选后不久,即将离任的卡特政府在阿尔及利亚外交官阿布杜尔卡利姆·弗莱伯(Abdulkarim Ghuraib)等中间人的帮助下开始与伊朗进行谈判。作为释放人质的交换条件,美国同意解冻此前所冻结的80亿美元资产,并保证不就此事起诉伊朗。1981年1月20日,就在雷根的总统就职典礼后几分钟,所有的人质获释并交返美方。至此他们已被扣444天。

人质们立即飞往位于西德法兰克福莱茵-美茵空军基地。前总统卡特以现总统雷根特使的身分在那里接待了他们。在进行了身体健康检查和事件汇报后,他们飞回华盛顿并受到英雄般的欢迎。

事后

[编辑]

2000年,人质及其家属尝试起诉伊朗,但因反恐法案而失败。起先,他们因伊朗未能为自己辩护而胜诉,但后来美国国务院害怕此事会影响国际关系而尝试将此案作一了结。最终,联邦法院法官裁定因为人质释放时达成的协议,人质不能再从伊朗政府那里获得其他补偿。

2005年6月,伊朗总统大选,由前德黑兰市市长马哈茂德·艾哈迈迪内贾德当选总统,人质指认他参与当年的人质劫持行动。对此,伊朗政府予以坚决否认。

2015年,52名扣押达444天的人质,每人能获得440万美元的赔偿,相当于1天赔偿近10,000美元。如今其中的37人还活着,已去世的人质及其亲属可获得最高60万美元的赔偿。

参见

[编辑]

参考文献

[编辑]
  1. ^ Mark Edmond Clark, An Analysis of the Role of the Iranian Diaspora in the Financial Support System of the Mujahedin-e-Khalq, David Gold (编), Terrornomics, Routledge: 66–67, 2016, ISBN 1317045904, Following the seizure of the US embassy in Tehran, the MEK participated physically at the site by assisting in defending it from attack. The MEK also offered strong political support for the hostage-taking action. 
  2. ^ James Buchan. Days of God: The Revolution in Iran and Its Consequences. Simon and Schuster. 2013: 257. ISBN 1416597778. 
  3. ^ 3.0 3.1 Peter Baker. A Four-Decade Secret: One Man’s Story of Sabotaging Carter’s Re-election. NYTimes.com. 《纽约时报》. 2023-03-18 [2023-03-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5-03).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