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克尔曼沙赫

坐标34°18′51″N 47°03′54″E / 34.31417°N 47.06500°E / 34.31417; 47.06500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克尔曼沙赫
کرمانشاه
城市
绰号:历史和神话之地,永恒爱情之地,Shirin英语ShirinFarhad英语Farhad (Persian literature)(波斯爱情故事)之地
克尔曼沙赫在伊朗的位置
克尔曼沙赫
克尔曼沙赫
坐标:34°18′51″N 47°03′54″E / 34.31417°N 47.06500°E / 34.31417; 47.06500
国家 伊朗
省份克尔曼沙赫省
克尔曼沙赫
Central
Established date第四世纪
海拔1,350 公尺(4,430 英尺)
人口(2016年人口普查[1]
 • 市区952,285
 • 都会区1,083,833
 • 居民称呼Kermashani, 库德人
时区伊朗标准时间(IRST)(UTC+3:30
 • 夏时制伊朗夏令时间英语Daylight saving time in Iran(IRDT)(UTC+4:30
邮编67146
电话区号083
柯本气候分类地中海式气候(Csa)
网站kermanshah.ir

克尔曼沙赫(Kermanshah,波斯语کرمانشاه‎,库尔德语Kirmaşan ,کرماشان‎)是伊朗伊斯兰共和国克尔曼沙赫省省会,距首都德黑兰西偏南方向约525公里(326英里),距离伊朗和伊拉克边境约120公里。2005年估算人口822,921[2],2016年的人口普查,当地人口为946,681人(2019年的估计则为1,016,000人)。大多数当地人口操南库尔德语英语Sounthern Keudish。当地气候温和多山。[3][4][5][6][7]克尔曼沙赫是伊朗最大操库尔德语系人民居住的城市。[8][9][10]当地大多数居民是什叶派穆斯林,但也有逊尼派穆斯林,和雅尔萨尼宗教的信徒。[11][12][13]

地名来源

[编辑]

克尔曼沙赫的地名源自萨珊王朝时代的称号-Kirmanshah,这个称号是“Kerman国王”的意思。[14]称号由沙普尔三世之子巴赫拉姆储君(Bahram)所拥有,当年他被任命为Kirman省(现为伊朗克尔曼省)总督,获得Kirmanshah的头衔。[15][14]巴赫拉姆在公元390年继承王位,成为巴赫拉姆四世(在位期间公元388年到399年),他即位后创立克尔曼沙(Kermanshah)这个城市,用自己以前的头衔作为这座新城市的名字,即“克尔曼国王城市”。 [16][17]

公元1979年伊朗伊斯兰革命之后,这城市曾短期被改名为Ghahramanshahr,后来城市以及所在省份的名称都更改为 Bakhtaran,改名的原因显然是由于Ghahramanshahr这个名称中出现“Shah”(沙阿,伊朗君王的称呼)。巴赫塔兰 (Bakhtaran)的意思是西方,是指这个城市和省份在伊朗的位置。然而在两伊战争之后,这座城市再度更名为克尔曼沙赫,原因是这个地名能反映当地居民的渴望,也是波斯文学和伊朗人的集体记忆。

历史

[编辑]
历史人口
年份人口±% p.a.
1986560,514—    
1991624,084+2.17%
1996692,986+2.12%
2006794,863+1.38%
2011851,405+1.38%
2016946,651+2.14%
source:[18]

史前史

[编辑]

由于克尔曼沙赫有古老和迷人的风景、丰富的文化、和新石器时代的村庄,被认为是史前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根据考古调查和发掘,从旧石器时代初期以来,当地一直有史前人类活动,持续到旧石器时代,再延续到旧石器时代晚期英语Late Pleistocene。有关旧石器时代初期的证据,有在城市东部的加基亚地区(Gakia area)所发现的一些手斧。在克尔曼沙赫省各地发现有旧石器时代中期的遗迹,特别是在市区北部的Tang-e Kenesht、Tang-e Malaverd、和塔克·波斯坦英语Taq-e Bostan附近。

在此期间,有尼安德特人存在克尔曼沙赫地区的证据,在伊朗的这类早期人类中,唯一发现的骨骼遗骸是在位于克尔曼沙赫省的三个洞穴和岩棚中发现。当地已知的旧石器时代洞穴是Warwasi、Qobeh、Malaverd、和Do-Ashkaft洞穴。该地区还是在8,000至10,000年前所建立最早的人类居住区,包括有Asiab、Qazanchi、Sarab、Chia Jani、和Ganj-Darreh等地区。

在克尔曼沙赫发现的泥塑人俑(子孙娘娘),年代约为公元前7000年到6100年间的新石器时代,现收藏于伊朗国家博物馆

大约与此同时,与伊朗有关的第一批陶器是在现今哈尔辛(Harsin)附近的甘杰·达雷英语Ganj-Darreh所制作。公元 2009年5月,根据哈马丹大学(University of Hamadan)和伦敦大学学院(UCL)进行的研究结果,伊朗文化遗产和旅游组织考古研究中心负责人宣布,当地是中东历史最悠久的史前村庄之一,历史可追溯到公元前9800年,[19][20]发现地点在克曼沙赫以西的萨赫内(Sahneh)。在城市内的许多土丘遗址中,也有后来时期的村庄和早期的青铜时代遗迹被发现。

萨珊王朝时期的克尔曼沙赫

[编辑]
希腊化时代的公元前153年,用海克力士形式,表达祆教胜利之神乌鲁斯拉格纳的雕刻作品。

在古代伊朗神话中,这座城市由俾什达迪王朝第三任国王塔赫穆拉斯英语Tahmuras建造。一般人们相信克尔曼沙赫是在萨珊王朝时期建造,由巴赫拉姆四世(他被称为Kirmanshah,意为Kerman国王)以他的名字为这座城市命名。[21]在公元4世纪左右的萨珊王朝时期,这座城市相当繁荣,后来成为波斯帝国的首都,并且是重要的疗养休闲中心,是萨珊王朝国王的避暑胜地。公元226年,波斯皇帝阿尔达希尔一世领导,与当地地的”库尔德人”部落进行为期两年的战争后,波斯帝国恢复当地“库尔德人”领袖麦地亚的卡尤斯(Kayus of Medya)的名号,由他统治克尔曼沙赫。这个被称为卡尤斯王朝英语house of Kayus(又称Kâvusakân)的附庸王朝,是一个半独立的王国,直到萨珊王朝的阿尔达希尔二世在公元380年把它最后一位统治者罢黜,才告结束。[22]早期“库尔德”是一种社会用语,指的是伊朗游牧民族,而不是具体的种族群体。[23][24]这个名词到公元12和13世纪成为一项种族认同。[23][24] [25][26]

伊斯兰时代

[编辑]

克尔曼沙赫在公元640年被阿拉伯人征服。在11世纪的塞尔柱帝国统治时期,这个城市成为伊朗西部和整个南部库尔德人居住地区的主要文化和商业中心。萨非王朝为该城建设防御设施,在法特赫-阿里沙·卡扎尔统治期间(1797年到1834年),卡扎尔人在此击退入侵的奥斯曼帝国军队。克尔曼沙赫在1723年至1729年,还有1731年至1732年两段期间被奥斯曼帝国占领。[27]

近代史

[编辑]

克尔曼沙赫在1914年被帝俄军队占领,随后在1915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被奥斯曼军队占领,英国军队在1917年驱逐奥斯曼帝国占领军的期间,城市居民曾受到疏散。克尔曼沙赫在卡扎尔王朝时期的波斯立宪革命,和巴列维王朝时期的共和国运动中曾发挥重要的作用。两伊战争期间,这座城市遭到严重破坏,虽然已经过重建,但尚未完全恢复。[28]

气候

[编辑]

克尔曼沙赫的气候深受临近扎格罗斯山脉的影响,该地区被列为地中海夏季炎热气候(柯本气候分类法中的Csa型)。城市的高度和受到西风吹袭的位置,有较高的降雨量(比德黑兰高两倍),但同时会有大幅度的昼夜温度,在几乎没雨的夏季时,白天尤其炎热。当地冬季较为寒冷,秋季和春季通常会降雨。冬季至少会降雪几周。

Kermanshah, Iran (1961–1990, extremes 1951–2010)
月份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全年
历史最高温 °C(°F) 20.2
(68.4)
21.8
(71.2)
28.4
(83.1)
33.7
(92.7)
38.5
(101.3)
43.0
(109.4)
44.1
(111.4)
44.0
(111.2)
40.4
(104.7)
34.4
(93.9)
28.4
(83.1)
25.4
(77.7)
44.1
(111.4)
平均高温 °C(°F) 6.5
(43.7)
8.9
(48.0)
14.3
(57.7)
19.7
(67.5)
25.8
(78.4)
33.3
(91.9)
37.8
(100.0)
37.0
(98.6)
32.5
(90.5)
25.0
(77.0)
16.7
(62.1)
9.7
(49.5)
22.3
(72.1)
日均气温 °C(°F) 0.6
(33.1)
2.5
(36.5)
7.7
(45.9)
12.7
(54.9)
17.6
(63.7)
23.6
(74.5)
28.2
(82.8)
27.2
(81.0)
22.4
(72.3)
16.0
(60.8)
8.9
(48.0)
3.5
(38.3)
14.2
(57.6)
平均低温 °C(°F) −4.3
(24.3)
−3.0
(26.6)
1.2
(34.2)
5.1
(41.2)
8.2
(46.8)
11.4
(52.5)
16.1
(61.0)
15.4
(59.7)
10.6
(51.1)
6.4
(43.5)
1.8
(35.2)
−1.7
(28.9)
5.6
(42.1)
历史最低温 °C(°F) −24
(−11)
−27.0
(−16.6)
−11.3
(11.7)
−6.1
(21.0)
−1.0
(30.2)
2.0
(35.6)
8.0
(46.4)
8.0
(46.4)
1.2
(34.2)
−3.5
(25.7)
−17.0
(1.4)
−17
(1)
−27.0
(−16.6)
平均降水量 mm(英寸) 67.1
(2.64)
62.9
(2.48)
88.9
(3.50)
69.9
(2.75)
33.7
(1.33)
0.5
(0.02)
0.3
(0.01)
0.3
(0.01)
1.3
(0.05)
29.2
(1.15)
54.3
(2.14)
70.3
(2.77)
478.7
(18.85)
平均降雨天数 11.4 10.7 12.6 11.0 7.6 0.5 0.2 0.4 0.5 4.9 7.9 9.6 77.3
平均降雪天数 5.9 4.7 1.9 0.2 0.0 0.0 0.0 0.0 0.0 0.0 0.3 3.1 16.1
平均相对湿度(%) 75 71 62 57 49 28 23 23 25 40 59 71 49
月均日照时数 134.8 150.1 180.7 204.6 268.0 348.3 349.1 336.7 304.6 242.8 187.6 147.9 2,855.2
数据来源1:美国国家海洋暨大气总署 [29]
数据来源2:伊朗国家气象局英语Iran Meteorological Organization (记录)[30][31]

主要景点

[编辑]

塔克·波斯坦

[编辑]
在塔克·波斯坦的雕刻作品。左边是女神阿娜希塔,而萨珊王朝守护神亚扎塔站在统治者霍斯劳二世之后,被祆教尊为造物主的阿胡拉·马兹达站在右边,把象征王权的带状皇冠英语diadem授予霍斯劳二世。

塔克·波斯坦有波斯萨珊王朝时代的一系列大型岩石浮雕伊朗王朝在公元226至650年时期统治西亚。这个山壁雕刻作品距离市中心5公里(3英里)处。座落在札格罗斯山脉的中心,已经历近1,700年的风雨侵袭。

这些山壁雕刻作品是萨珊王朝当代波斯的雕塑中制作最精美,保存最好的作品,包括有阿尔达希尔二世(在位期间379年到383年)和沙普尔三世(在位期间383年到388年)所投入心血中的代表作品。在塔克·波斯坦所表达的,像其他萨珊王朝的象征一样,浮雕图案突显力量、宗教倾向、荣耀、荣誉、广袤的宫廷、狩猎、斗志、喜庆、欢乐、以及飨宴。

萨珊王朝国王沿著具有悠久历史的丝路商队路线,选择途经点英语waypoint和宿营地作为创作精美石壁浮雕的场所。作品与圣泉相邻,泉水流入山崖底部大型水池,池面如镜,会反射周遭景物。

塔克·波斯坦及其石壁浮雕是扎格罗斯山脉地区中尚存的30处萨珊王朝遗迹之一。根据美国伊朗艺术和考古研究所创始人亚瑟·波普英语Arthur Upham Pope的叙述,“艺术是伊朗人民的特征,是他们给予世界的礼物。”

最大的洞穴里面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浮雕之一,是一座巨大的骑士雕像,萨珊王朝国王霍斯劳二世(在位期间591年到628年)骑在在他最钟爱,名为夏迪子英语Shabdiz的战马背上。马和骑士都配备有完整的盔甲。拱门架在两根柱子上,柱子上刻有精美的图案,显示著生命之树(或称神圣之树)。拱门上方,位于两个相对的侧面,有两个戴有冠冕的有翼天使雕像。在拱门的外层周围边缘,雕刻有花朵图案。在萨珊王朝国王的正式朝服上也可看得到这些图案。骑士浮雕于2016年8月7日测量的结果,宽度大约7.45米,高度为4.25米。

贝希斯敦铭文

[编辑]

贝希斯敦铭文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UNESCO)列为世界遗产。贝希斯敦铭文(也拼为Bisitun或Bisutun, 波斯语: بیستون ; 古波斯语: Bagastana,意为“神的地方或土地”)是刻于贝希斯敦山英语Mount Behistun壁上,包含几种文字的铭文。

铭文是同一文本,使用三种语言的楔形文字书写:古波斯语埃兰语、和巴比伦尼亚语。英国陆军军官罗林森在公元1835年和1843年把这块碑刻铭文内容誊写两份。他在1838年将古波斯的楔形文字解读成功,罗林森和其他人在1843年之后又一起把埃兰语和巴比伦尼亚语文字解读完成。巴比伦尼亚文字是后期的阿卡德语形式,都是闪米特语族。因此,这些铭文对于楔形文字的功用而言,就像罗塞塔石碑埃及象形文字一样:是解读先前失传文字相当关键的文件。

碑文高约15米,宽25米,刻在一面高达100米的石灰岩悬崖上,地点处在在连接巴比伦尼亚王朝和米底王国两国的首都(巴比伦埃克巴坦那)的一条古老道路旁边。由于是把山腰部分移除,以使完成后的铭文更能被清晰看见,因此一般人们极不容易攀爬以接近铭文所在。古波斯语文字分五个段落,有414行。埃兰语文本有八个段落,有593行,而巴比伦尼亚文本有112行。碑文旁有大流士真人大小的浅浮雕,手握弓表示王权,左脚踩在一个背躺在地人物的胸膛,那个躺在地的人被盛传是冒充为居鲁士大帝之子巴迪亚英语Bardiya的篡位者-高马塔(Gaumata)。大流士左边有两名仆人侍候,右边站著十个一米高的人物,双手被绑住,有绳索套在脖子上,代表被征服的人民。法拉瓦哈漂浮在空中,向国王表达祝福。有个物件似乎是在浅浮雕完成之后才添加上去,这物件是的大流士的胡须,[32]它是一片独立的石头,用铁和铅栓连接到大流士的浅浮雕像上。

卡扎尔王朝古迹

[编辑]

在卡扎尔王朝(公元1794年至1925年) 期间,修建有克尔曼沙赫集市[33]、清真寺、和什叶派信徒聚会所英语tekyehs,例如莫文·阿尔默克聚会所,美丽的住宅,例如Khajeh Barookh豪宅也在当期兴建完成。

莫文·阿尔默克聚会所的独特之处在于建物墙上有许多与伊斯兰信仰有关的图片,但也有许多与伊斯兰教无关,而是在伊斯兰传入前,与伊朗传统著作列王纪有关的图片。

Khajeh Barookh豪宅[34]位于城市犹太居民区 (称为Faizabad)的旧区。它是由卡扎尔王朝时期的犹太商人Barookh Baruch所建造。这座豪宅是伊朗历史建筑中的杰作,并根据最后拥有者之名改称为“Randeh-Kesh豪宅”,这是座“daroongara”(向内)房屋,通过前庭连接到外部庭院,通过走廊连接到室内院子。[35]房间围绕著内部院子,砖砌的柱子,形成房子的伊万,阶梯状柱头有砖砌如钟乳石装饰。这栋豪宅是罕有,带有私人浴室的卡扎尔王朝时期房屋之一。

Khajeh Barookh豪宅

集市

[编辑]

克尔曼沙赫的集市历史久远,最早的可追溯到卡扎尔王朝时期。克尔曼沙赫大市集(Kermanshah Grand Bazaar,或称Tarike Bazaar)在1820年左右建立,卡扎尔王朝王子道拉特沙赫英语Dowlatshah担任当地总督的时期,曾是当时中东最大的大集市。[36]

经济

[编辑]

克尔曼沙赫是伊朗的西部农业核心地区之一,生产谷物、稻米、蔬菜、水果、和榨油种子,但当地正在崛起成为一个相当重要的工业城市。城市郊区有两个工业中心,拥有超过256个生产单位。行业包括石油化工产品厂、纺织品制造、食品加工业、地毯制造、糖精制作、以及电气设备和工具生产。克尔曼沙赫炼油公司(Kermanshah Oil Refining Company , KORC)最初由英国人于1932年创立,是当地的主要产业之一。两伊战争之后,克尔曼沙赫成为伊朗的主要进出口门户之一。

相片集锦

[编辑]

参见

[编辑]

注释

[编辑]
  1. ^ Women playing harp while the king is standing in a boat holding his bow and arrows, from 6th century Sassanid Iran.

参考文献

[编辑]
  1. ^ Population and Housing Censuses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at Statistical Center of Iran website.
  2. ^ Cities in Iran. 2005 [2008-04-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2-26). 
  3. ^ Arrest of the Assyrian leader of the Kermanshah Church in iran. Assistnews.net. [2011-12-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9-29). 
  4. ^ Iran Chamber society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accessed: September 2010.
  5. ^ روزنامه سلام کرمانشاه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Persian (Kurdish)
  6. ^ آشنایی با فرهنگ و نژاد استان کرمانشاه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Persian)
  7. ^ سازمان میراث فرهنگی، صنایع دستی و گردشگری استان کرمانشاه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بازدید 2010/03/11
  8. ^ معاون امور عمرانی استانداری: کرمانشاه بزرگترین شهر کردنشین جهان است - ایرنا. شهرخبر. [2019-05-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03). 
  9. ^ کرمانشاه؛ پرجمعیت ترین شهر کردنشین ایران. خبرگزاری مهر | اخبار ایران و جهان | Mehr News Agency. 2012-03-23 [2019-05-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21) (波斯语). 
  10. ^ Archived copy. [2016-03-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27). 
  11. ^ www.justice.gov (PDF). [2019-11-28].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7-10-11). 
  12. ^ آشنایی با فرهنگ و نژاد استان کرمانشاه. www.artkermanshah.ir. [2019-05-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9-01). 
  13. ^ 存档副本. [2019-11-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11). 
  14. ^ 14.0 14.1 Kia, Mehrdad. The Persian Empire: A Historical Encyclopedia [2 volumes]. ABC-CLIO. 2016: 236–237 [2019-11-28]. ISBN 978-16106939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14). 
  15. ^ Brunner, Christopher. Geographical and Administrative divisions: Settlements and Economy.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Iran: The Seleucid, Parthian, and Sasanian periods (2).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3: 767 [2019-11-28]. ISBN 978-0-521-24693-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14). 
  16. ^ Everett-Heath, John. The Concise Dictionary of World Place-Names 4.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8 [2019-11-28]. ISBN 978-01918663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14).  |article=|title=只需其一 (帮助)
  17. ^ Template:ODLA
  18. ^ Iran: Provinces and Cities population statistics. [2021-05-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1-25). 
  19. ^ Most ancient Mid East village discovered in western Iran. 2009 [2009-05-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2-01). 
  20. ^ با 11800 سال قدمت، قديمي‌ترين روستاي خاورميانه در كرمانشاه كشف شد. 2009 [2009-05-23].  [失效链接]
  21. ^ Dehkhoda: Kermanshah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22. ^ 存档副本. [2021-05-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18). 
  23. ^ 23.0 23.1 J. Limbert. (1968). The Origins and Appearance of the Kurds in Pre-Islamic Iran. Iranian Studies, 1.2: pp. 41-51.
  24. ^ 24.0 24.1 G. Asatrian. (2009). Prolegemona to the Study of Kurds. Iran and the Caucasus, 13.1: pp. 1-58.
  25. ^ James, Boris. (2006). Uses and Values of the Term Kurd in Arabic Medieval Literary Sources. Seminar at the American University of Beirut, pp. 6-7.
  26. ^ Martin van Bruinessen, "The ethnic identity of the Kurds," in: Ethnic groups in the Republic of Turkey, compiled and edited by Peter Alford Andrews with Rüdiger Benninghaus [=Beihefte zum Tübinger Atlas des Vorderen Orients, Reihe B, Nr.60]. Wiesbaden: Dr. Ludwich Reichert, 1989, pp. 613–21. excerpt: "The ethnic label "Kurd" is first encountered in Arabic sources from the first centuries of the Islamic era; it seemed to refer to a specific variety of pastoral nomadism, and possibly to a set of political units, rather than to a linguistic group: once or twice, "Arabic Kurds" are mentioned. By the 10th century, the term appears to denote nomadic and/or transhumant groups speaking an Iranian language and mainly inhabiting the mountainous areas to the South of Lake Van and Lake Urmia, with some offshoots in the Caucasus. ... If there was a Kurdish-speaking subjected peasantry at that time, the term was not yet used to include them."[1]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27. ^ 存档副本. [2021-05-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8-08). 
  28. ^ 存档副本. [2021-05-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18). 
  29. ^ Kermanshah Climate Normals 1961-1990. 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 [April 8, 20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0-11). 
  30. ^ Highest record temperature in Kermanshah by Month 1951–2010. Iran Meteorological Organization. [April 8, 2015]. (原始内容存档于October 5, 2018). 
  31. ^ Lowest record temperature in Kermanshah by Month 1951–2010. Iran Meteorological Organization. [April 8, 2015]. (原始内容存档于November 21, 2018). 
  32. ^ 存档副本. [2021-05-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18). 
  33. ^ 存档副本. [2019-11-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21). 
  34. ^ 存档副本. [2019-11-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30). 
  35. ^ سازمان ميراث فرهنگي، گردشگري و صنايع دستي استان كرمانشاه. Kermanshahmiras.ir. [2011-12-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9-27). 
  36. ^ Salehnezhad, Narges. تاریکه بازار؛ معرف تاریخ شهر کرمانشاه. Kojaro. 23 Ordibehesht 1400 [2021-05-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17). 

资料来源

[编辑]
  • Borijan, Habib. 存档副本. Encyclopaedia Iranica. 2015 [2021-05-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18).  |article=|title=只需其一 (帮助)
  • Borijan, Habib. 存档副本. Encyclopaedia Iranica. 2016 [2021-05-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17).  |article=|title=只需其一 (帮助)
  • Calmard, Jean. 存档副本. Encyclopaedia Iranica. 2015 [2021-05-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19).  |article=|title=只需其一 (帮助)
  • Pirnazar, Nahid. 存档副本. Encyclopaedia Iranica. 2014 [2021-05-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19).  |article=|title=只需其一 (帮助)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