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都子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公都子
公都子像。出自万历年间刻本《孟子圣迹图》。
本名氏:公都
名:采,一说彧
国籍
活跃时期战国时期
知名于孟子弟子

公都采(?—?),又名公都彧,在《孟子》书中称为公都子战国鲁国人,孟子弟子。北宋政和五年(1115年),公都子被诏封为平阴伯。公都子也是今日都姓的得姓始祖之一[1][2][3][4]

生平[编辑]

齐国大夫蚔蛙不愿出任灵丘县官,于是转任士师。士师的职责是为君主进言,孟子问蚔蛙为何好几个月不进言,蚔蛙于是进言,但不被接纳,怒而辞职。齐国人讽刺孟子害蚔蛙辞官,自己却留下,称孟子“为了蚔蛙打算得很好;但孟子自己所打算的是甚么,大家都不知道。”公都子把这事情告诉孟子。孟子说,有进言责任的人,如果他的话不被采纳,就应该离去。孟子是客卿,没有进言的责任;孟子要不要辞职,可以自己决定[5]

公都子问孟子,为何外人都说孟子好辩?孟子阐述了自己辩论的目的,宣示自己反对杨朱墨翟等人的邪说,捍卫儒家圣道的决心[6]

公都子问孟子,齐国人皆称匡章不孝,为何孟子和他结交?孟子说匡章并非不孝,而是父子互相督促为善[7]

公都子和孟季子讨论的内在性和外在性,孟子阐述义存在于人的内心。公都子说告子认为人性没有善与不善的区别,孟子强调性善的观点。[8]

公都子曾问孟子,同样都是人,有的人是大人,有的人是小人,差别为何呢?孟子回答,依照心志去做者就是大人,依照耳目感官去做者则是小人。立定大体的心,不被外界声色影响,就能成为大人[9]

公都子问孟子,滕公的弟弟滕更,在孟子门下求学,孟子应以礼相待,但滕更发问,孟子却不回答。孟子表示,倚仗权势、倚仗贤能,倚仗年龄,倚仗功劳,倚仗自己是老朋友来发问的,不回答。孟子说,滕更是权贵,且自认贤才而发问,所以孟子不愿意回答[10]

《孟子外书》记载,孟母葬礼时,公都子负责操办饮食之事[11]

参考资料[编辑]

  1. ^ 《孟子弟子考》:公都子采,赠平阴伯。赵岐曰孟子弟子。
  2. ^ 刘培桂. 孟子弟子新考. 孟子與孟子故里. 北京: 中国文史出版社. 2001. 
  3. ^ 车吉心 (编). 齐鲁文化大辞典. 山东: 山东教育出版社. 1989. 
  4. ^ 简逸光. 公都子. 台北市孔庙儒学文化网. [2023-01-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1-25). 
  5. ^ 孟子·公孙丑下》:孟子谓蚔蛙曰:“子之辞灵丘而请士师,似也,为其可以言也。今既数月矣,未可以言与?”蚔蛙谏于王而不用,致为臣而去。齐人曰:“所以为蚔蛙,则善矣;所以自为,则吾不知也。”公都子以告。曰:“吾闻之也:有官守者,不得其职则去;有言责者,不得其言则去。我无官守,我无言责也,则吾进退,岂不绰绰然有馀裕哉?”
  6. ^ 孟子·滕文公下》:公都子曰:“外人皆称夫子好辩,敢问何也?”孟子曰:“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天下之生久矣,一治一乱。当尧之时,水逆行,泛滥于中国;蛇龙居之,民无所定;下者为巢,上者为营窟。书曰:‘洚水警余。’洚水者,洪水也。”“使禹治之。禹掘地而注之海,驱蛇龙而放之菹;水由地中行,江、淮、河、汉是也。险阻既远,鸟兽之害人者消,然后人得平土而居之。尧、舜既没,圣人之道衰,暴君代作,坏宫室以为污池,民无所安息。弃田以为园囿,使民不得衣食,邪说暴行又作。园囿污池沛泽多而禽兽至。及纣之身,天下又大乱。” “周公相武王,诛纣伐奄,三年讨其君,驱飞廉于海隅而戮之;灭国者五十,驱虎豹犀象而远之:天下大悦。书曰:‘丕显哉,文王谟,丕承哉,武王烈。佑启我后人,咸以正无缺。’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惧,作春秋。春秋,天子之事也。是故,孔子曰:‘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公明仪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杨、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是邪说诬民,充塞仁义也。仁义充塞,则率兽食人,人将相食。吾为此惧,闲先圣之道,距杨、墨,放淫辞,邪说者不得作。作于其心,害于其事;作于其事,害于其政。圣人复起,不易吾言矣。”“昔者禹抑洪水,而天下平;周公兼夷狄,驱猛兽,而百姓宁;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诗云:‘戎狄是膺,荆舒是惩,则莫我敢承。’无父无君,是周公所膺也。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说,距诐行,放淫辞,以承三圣者。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能言距杨、墨者,圣人之徒也。”
  7. ^ 孟子·离娄下》:公都子曰:“匡章,通国皆称不孝焉。夫子与之游,又从而礼貌之,敢问何也?”孟子曰:“世俗所谓不孝者五:惰其四支,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弈、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鬭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章子有一于是乎?夫章子,子父责善而不相遇也。责善,朋友之道也。父子责善,贼恩之大者。夫章子岂不欲有夫妻子母之属哉?为得罪于父,不得近;出妻屏子,终身不养焉。其设心以为不若是,是则罪之大者。是则章子已矣。”
  8. ^ 孟子·告子上》:孟季子问公都子曰:“何以谓义内也?”曰:“行吾敬,故谓之内也。”“乡人长于伯兄一岁,则谁敬?”曰:“敬兄。”“酌则谁先?”曰:“先酌乡人。”“所敬在此,所长在彼,果在外,非由内也。”公都子不能答,以告孟子。孟子曰:“敬叔父乎?敬弟乎?彼将曰:‘敬叔父。’曰:‘弟为尸,则谁敬?’彼将曰:‘敬弟。’子曰:‘恶在其敬叔父也?’彼将曰:‘在位故也。’子亦曰:‘在位故也。’庸敬在兄,斯须之敬在乡人。”季子闻之曰:“敬叔父则敬,敬弟则敬,果在外,非由内也。”公都子曰:“冬日则饮汤,夏日则饮水,然则饮食亦在外也?”公都子曰:“告子曰:‘性无善无不善也。’或曰:‘性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是故文武兴则民好善,幽厉兴则民好暴。’或曰:‘有性善,有性不善,是故以尧为君而有象,以瞽瞍为父而有舜,以纣为兄之子且以为君,而有微子启、王子比干。’今曰‘性善’,然则彼皆非欤?”孟子曰:“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或相倍蓰而无算者,不能尽其才者也。《诗》曰:‘天生蒸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孔子曰:‘为此诗者,其知道乎!故有物必有则,民之秉彝也,故好是懿德。’”
  9. ^ 孟子·告子上》:公都子问曰:“钧是人也,或为大人,或为小人,何也?”孟子曰:“从其大体为大人;从其小体为小人。”曰:“钧是人也,或从其大体,或从其小体,何也?”曰:“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物交物,则引之而已矣。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此天之所与我者。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不能夺也。此为大人而已矣。”
  10. ^ 孟子·尽心上》:公都子曰:“滕更之在门也,若在所礼,而不答,何也?”孟子曰:“挟贵而问,挟贤而问,挟长而问,挟有勋劳而问,挟故而问,皆所不答也。滕更有二焉。”
  11. ^ 《孟子外书·孝经第三》:孟母之丧,门弟子各治其事,陈臻治货,季孙郊治车,咸丘蒙治器,万章治缞,充虞治榇,公都彧治馔,陈代治牲,乐正克治仪,公孙丑治宾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