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台北盆地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四兽山眺望台北盆地
台北盆地范围简图

台北盆地台湾北部的一个地理区域,是一片平坦的冲积平原的盆地海拔20公尺以下的盆底面积243平方公里[1],以首都台北市为中心。台北盆地北侧为大屯火山群,西邻林口台地,南接雪山山脉,东南边则是松山丘陵。台北盆地的形状接近三角形,三个端点分别是南港回龙关渡

流经台北盆地的主要河流包括淡水河基隆河大汉溪新店溪,重要的人工渠道则有瑠公圳二重疏洪道等。西部麓山带是一系列呈东北─西南走向的山岭和谷地,高度低于1000公尺。它的岩盘以褶曲的第三系沉积岩为,夹少许火山岩。

史前时代,台北盆地是凯达格兰族等原住民的居住地,并且与西班牙人和荷兰人贸易[来源请求]。今日,台北盆地是台北市及新北市的发展核心。

形成

[编辑]
台北盆地空拍图

在3000万~500万年前,台湾西半部大部份区域还只是欧亚大陆板块东南边缘的一小部分,属于滨海到浅海的环境,不断地累积由邻近欧亚板块河川所带来的沉积物,形成台北最古老的沉积岩地层。到了大约500万年前,菲律宾海板块开始碰撞欧亚大陆板块,引发了造山运动,且不断持续著。直到约200万年前,造山运动达到高峰期,将现在的台湾岛推出海平面,但那时候的台北地区还只是一片丘陵,古淡水河自东南流向西方,经泰山由林口附近出海,在河口形成林口冲积扇。此时由于造山运动的推挤,不但让山脉隆起,也造成断层带的产生。

大约80万年前,大屯火山群开始爆发,形成较高的火山地形;地形的变动使古淡水河因此转而偏北,流入台湾海峡;由于河川的转向,林口冲积扇便停止发展。大屯山火山群的活动持续进行著,台北地区也一直维持著丘陵的地形,直到大约40万年前,位于林口与台北之间的山脚断层陷落,使林口抬升为台地,而台北则开始陷落形成盆地;除此之外,观音火山也开始喷发,促使古淡水河南岸的地形上升,由于台北陷落成为盆地,再加上观音火山喷发所造成的地形改变,台北盆地成为较低处,所以邻近的基隆河与大汉溪均转向注入淡水河,形成庞大的淡水河流域。

大屯火山群的活动直到约20万年前才渐渐的趋向缓和,但是火山的熔岩阻断了淡水河的入海口,将台北盆地堰塞成湖(即古台北湖),于是台北盆地的表面开始有沉积物,逐渐将崎岖的丘岖的丘陵填平。虽然出海口被阻断,但是河川的流动仍然在进行;约至3万年前,因为河川的侵蚀作用,使脆弱的火山崩塌堆积物开了口,积聚在古台北湖中的水,也随著河川的流动,流向大海,留在盆地中的只有湖水褪去后的污泥和原本就已形成的淡水河流域,而盆地的底部则持续沉降。

距今约6000年前,台北盆地持续沉降,但是由于整个地球的气温回暖,及冰河融化的影响,造成海平面上升,海水倒灌回台北盆地,使盆地内部再度陷入一片汪洋,此时的台北湖是呈现半淡水湖的堆积。当海平面下降后,台北湖内的水再次回到海洋的怀抱,再加上河川的堆积,使台北盆地逐渐变成现在这种面貌。

年代 大事记
三千万年前 台湾西半部大部份区域还只是欧亚大陆板块东南边缘的一小部分。
五百万年前 菲律宾海板块开始碰撞欧亚大陆板块边缘。

造山运动开始。

二百万年前 造山运动的高峰期。

古地层被推挤隆出,台湾岛露出海面。

早期台北盆地是一片丘陵,古新店溪由泰山附近流入海洋,形成林口冲积扇。

古大汉溪由桃园交界处流入海洋,形成古石门冲积扇。

八十万年前 大屯火山群开始爆发。
四十万年前 林口与台北之间的断层陷落。

林口抬升为林口台地,古新店溪流向转而偏北,注入台湾海峡,台北陷落为台北盆地。

大屯火山持续喷发。

基隆河与大汉溪因地形变化之影响转向,注入淡水河,成为庞大淡水河流域。

二十万年前 大屯火山熔岩逐渐冷却,阻断淡水河的入海口。

台北盆地堰塞成古台北湖。

三万年前 淡水河流域切穿熔岩的阻挡,注入海洋。

古台北湖水褪去。

六千年前 由于全球气温回暖,造成冰河溶化,海平面上升。

海水倒灌,淹没台北盆地,形成新台北湖。

现今 全球气温恢复正常,海平面下降,海水退回海洋。

台北盆地再度出现。

台北盆地逐渐发展。

地质

[编辑]

台北盆地地质结构研究,自日治时代由出口雄三(1911年)与丹桂之助(1939年),以钻井资料及区域地质特性,推论出盆地由正断层陷落所造成。[2]

台北盆地基盘以上为第四纪地层,包含[2]

松山层

[编辑]

松山层由丹桂之助命名,泥砂互层为主,分布于台北盆地大部分地表附近,于盆地西北区域最深,东南最浅。

景美层

[编辑]

主要是石英岩为主之砾石,砾径最大约10公分。

五股层

[编辑]

以砂层为主,杂以砾石层与泥层,泥层属细粒黏土,砾石层由石英岩组成夹带少量安山岩块。

板桥层

[编辑]

板桥层之最深部为安山岩砾石层,于盆地西北区域则含有火山碎屑岩块,顶部则呈缟状泥层,乃湖相沉积物。

台北盆地内所属行政区

[编辑]

台北市:约270万人

万华区 中正区 中山区 大同区 信义区 松山区(全区)

内湖区 南港区 大安区 文山区 士林区 北投区(不含山区)

新北市:约308万人

板桥区 永和区 三重区 芦洲区(全区)

中和区 土城区 树林区 新庄区 泰山区 五股区 新店区(不含山区)

桃园市:11560人[3]

龟山区回龙地区回龙、龙寿、龙华三里)

合计约579万人(2014年7月)

相关

[编辑]

资料来源

[编辑]
  1. ^ 杨贵三、沈淑敏. 地形特徵圖說明書 (PDF). 国史馆台湾. 2010-07-04 [2018-02-16].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3-07-23). 
  2. ^ 2.0 2.1 王以旻. 《山腳斷層情境地震模擬之研究Numerical Simulation Study of the Sanchiao Fault Earthquake Scenarios》. 中国文化大学地学研究所. 2013-07-04 [2018-02-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2-16). 
  3. ^ 桃園市龜山區戶政事務所. 桃园市政府. [2016-02-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