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数学奥林匹克香港委员会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国际数学奥林匹克香港委员会(英语:International Mathematical Olympiad Hong Kong Committee,简称IMOHKC),是香港的民间教育组织,负责培训中学数学资优生,挑选参加每年国际数学奥林匹克(IMO)的中国香港代表队队员。委员会由时任香港数学学会主席的岑嘉评博士在1985年提议成立,并在次年正式成立,隶属于香港数学学会。[1]国际数学奥林匹克香港委员会也主办1994年及2016年的国际数学奥林匹克,迎接来自世界数十至一百多个国家及地区的代表队来到香港比赛,而在2001年也举办了中国数学奥林匹克[2][3][4]

国际数学奥林匹克香港委员会在2013年转为有限公司,并在2014年获得批准成为慈善机构。[5]

中国香港代表队的甄选[编辑]

1987年,IMO香港委员会首次选拔学生进行培训,1988年选出6名学生首次组成香港队参加IMO,只比中国大陆晚3年参赛,是两岸四地第二个参赛地区。[6]每年5月委员会举办国际数学奥林匹克香港选拔赛,从中选出优秀学生参加该会举办的一年的培训课程,教授平面几何、组合数学、初等数论、各种不等式等中学不教的初等数学,以及讲解竞赛题目的技巧。培训其间会进行几次选拔测验,包括在11月底或12月初举行的中国香港数学奥林匹克,及3月举行的亚太区数学奥林匹克(APMO,香港自1989年首届起参加)竞赛。委员会按测验成绩,决定代表香港参赛的6名正选队员,以及6名候补队员。早年的选拔赛颁奖暨香港队授旗典礼,都在中环永隆银行大厦21楼大礼堂或恒生银行总行顶层的礼堂举行。[1][7]此外,委员会也会选派学生参加中国数学奥林匹克中国女子数学奥林匹克中国西部数学邀请赛

香港学生即使入选为队员,也不能像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的集训学生一样,获得保送入大学,或有任何升大学的优待政策,而必须像其他学生一样考公开试。因此除暑假外,训练都只在周六进行,不能调整学校学习以迁就。因此,香港的学生和教师始终没有很积极参与奥数。[a]

普通课程范围的数学,对数学资优生而言往往太简单枯燥,IMO香港委员会的培训,多年来是唯一向资优生教授普通课程之外的数学的课程,是香港资优教育的先驱。[9]政府官方要等到1990年教育统筹委员会第四号报告书,才首次提出香港需要资优教育,又提到当时香港有人反对资优教育,以为没有需要。[10]香港向来没有其他给中学数学资优生的培训班,直至2001年才有大学数学系开办中学生资优数学课程。[11][12][13]2007年香港资优教育学苑成立,协助IMO香港委员会培训数学尖子。

反驳奥数无用论[编辑]

香港出身的大数学家丘成桐,曾多次表示奥数无用。2002年,香港队获得IMO首面金牌,IMO开始受到香港社会认识。此时,丘成桐又一次公开批评称IMO“只注重考试,不能培养研究人才”,得奖者“成就不高,研究范围狭窄”,“许多一流数学教授都没参加过”。他的言论引起IMO受训学生及家长疑虑,询问委员会是否应继续受训。当时香港有几个小学数学比赛和培训班,中学阶段有由学界举办的一些校际数学比赛,但这些比赛一般是数学资优生的课馀活动,和大陆民间的奥数热,竞赛生为训练奥数牺牲正常学习迥然不同。[14]委员会讨论后同意已“忍无可忍”,决定由主席岑嘉评向报章投书四千字长文反驳,指出IMO能提升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发掘未来的数学人才,给尖子展现才能的机会,而藉着奥数培养尖子,也能为香港发展高科技奠定良好基础;至于尖子能否成为大数学家,要看努力和机遇,况且也不乏得奖者日后成为大数学家或科学家,不能以个别得奖者的表现而批评全部。[15][16][17][18][19]1994年,IMO筹委会也曾撰文指出,科研工作是艰苦单调,道路漫长,IMO能使有数学天份的青年学生开拓思路和眼界,激励他们献身科研,有助壮大科技人才队伍,而且一个地方的数学教育水平,直接关系其科研素质,因此不少国家和地区都重视IMO培训工作。[20]

后来,香港家长得知有奥数,视为入读著名中学的途径,坊间奥数班逐渐盛行。岑嘉评批评,这些机构大部分是浑水摸鱼,不懂得出奥数题,只是拿较高年级甚至是大学数理科的深题目,便当作奥数题;但真正的奥数题,是按学生数理基础出的巧妙而有趣味的题目,所考验的并非高深知识,而是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解难的能力。他呼吁家长不要强迫孩子学习奥数,及盲目追求艰深,指出这样会扼杀他们对数学的兴趣,适得其反,建议应该由浅入深学习。[9][21]

经费问题[编辑]

由于香港政府及社会,一直对数学拔尖栽培反应冷淡,国际数学奥林匹克香港委员会成立多年以来,都没有得到政府任何资助,需要自筹经费应付所有开支,培训导师包括大学教授、中学教师与前学员,都是义务协助。

1988年第一次组成香港队参赛,主席岑嘉评多番向教育署官员请求资助,甚至提到香港已接到澳大利亚总理办公室邀请参赛,但是都被官员拒绝。[22]他为路费苦恼,偶然路过黄大仙祠,入内求问居士,获慷慨答应帮助,于是1988年至1990年香港队的机票都由啬色园资助。香港回归之前,啬色园的支持比港英政府还多。[23]岑嘉评透露,2001年香港教育署(今香港教育局)才首次资助香港队的机票费,但仍不资助培训等费用。2002年,岑嘉评就表示,IMO所有参赛国家及地区中,香港是唯一没有得到政府资助的。[24][25]后来虽有香港资优教育学苑,特区政府也只限于资助培训和机票而已,与中国大陆普遍对奥数的热烈支持,有天壤之别,即便与其他国家及地区政府对奥数的重视相比,也差距甚远。[1][26]由于委员会缺乏资源,以致训练不足,难度不够,影响香港队的表现;而香港中小学数学课程愈趋浅易,新高中改革后尤为严重,也影响了尖子学生的水平。[27]

香港两次主办IMO,委员会都需要负责所有参赛者及领队等工作人员,在比赛期间的食宿、交通、考察活动等费用。由于缺乏政府与社会各界支持,筹款工作甚为困难,两次竞赛都需要设法缩减开支。

委员会最初希望申办1997年IMO,作为香港回归祖国后的首项国际大型活动。1988年9月,香港数学学会向港英政府提出申办计划,希望政府支持,并且资助150万港元,但是港英政府借口9年后的计划项目无法确定利弊,拒绝资助。委员会因此放弃申办1997年IMO,转为申办1994年IMO。[28][29]

1994年第35届IMO,香港首次获得主办权,成为继1990年北京之后,亚洲第二个举办地区。由于港英政府和商界初时都不表态支持,大学校长和高层也只关心院校自身的教研工作,抗拒支持中学生的竞赛,香港IMO筹委会因筹款艰难,曾一度考虑放弃主办。后来时任香港中文大学校董会主席及行政局议员的恒生银行董事长利国伟,率先捐款二百万港元支持,并劝说中文大学借出场地及政府当局承担统筹及后勤工作,而中银香港永隆银行伍宜孙家族也各捐七十万,教育署答应支付一些必要开支及晚宴,终于以约三百万元经费,节约举办IMO竞赛。没有任何一间英资公司捐款。竞赛考试一般在较宽敞的体育馆进行,让各参赛者可以有独立的桌子,也方便他们在每日长达4小时30分的考试中途上洗手间;然而尽管中文大学有多个体育馆,也正值暑假,校方都不借出,参赛者只能在数学系的六个阶梯教室(邵逸夫夫人楼LT1至LT6)作赛。[30]愿意参与竞赛工作的大学数学教师也不够。IMO筹委会慨叹香港的政府和社会都只关注有娱乐性和商业价值的体育活动,而对能发掘和培养科研人才的学科竞赛缺乏支持。这次竞赛共有69个国家和地区参赛,其中有1队(智利)首次参赛,参赛者共有385人,当中包括后来成为首名女性菲尔兹奖得主的玛丽安·米尔札哈尼[26][31][20]

2016年第57届IMO,香港再次获得主办权。因参赛队伍数目较上次大增,开支有约二千万港元,而最初预算更达三千万元,使得香港教育局曾想放弃主办,被菲律宾官员戏称,若香港没钱,菲律宾可以接手举办(菲律宾也是该届的申办者)。立法会就支持香港举办奥数的动议讨论时,也有议员反对主办,张国柱说由香港主办“或者可以多夺数面奖牌威风数日”,“加剧青少年的升学压力”,梁耀忠质疑“上次毋须政府支援亦能成功举办,为何今次办不到”。香港邮政因为怕“泛民”反对,只答允出一款IMO纪念邮票。其后香港教育局只资助300万元。利国伟家族和伍宜孙家庭这次也各捐款300万元,前特首董建华、银行家伍步谦李家杰、2016年IMO荣誉首席顾问叶刘淑仪中华厂商会会长李秀恒,以及一些慈善基金等也有捐款。香港科技大学也提供比赛场地,安排住宿给所有参赛学生,并赞助部分经费。不过,主席岑嘉评表示有些富豪、著名银行及大型企业拒绝支持,甚至明言一毛钱也不会捐,例如各队领队和教练集体安排入住的酒店,其所属酒店集团,在委员会几番争取下,依然拒绝提供一分钱折扣。[b]他要花费逾半筹备时间于筹款上,目标由3千万元降至2千万元,竞赛也要设法缩减开支,例如开幕礼从原本的会展改至新伊馆。他坦言若是其他国家举办,官方必定全力资助,无需大费周章筹款。[1][33][34][9][35][36][37]这届IMO竞赛共有109个国家和地区参赛,其中有7队(埃及、伊拉克、牙买加、肯尼亚、老挝、马达加斯加、缅甸)首次参赛,参赛者共有602人,接待人数超过一千人,中国香港代表队获得总分第9名的历来最佳成绩。不过,竞赛本身未得到香港社会应有的重视,反倒赛后发生一名朝鲜队员出走事件,才引起香港传媒和大众关注。[c][39][40]

纵使缺乏官方及社会资助,但IMO香港委员会所举办的比赛及培训都不会收取费用。因为“数学奥林匹克”不是注册商标,任何机构都能使用,市面有其他以奥数为名的学习班与比赛,质素参差,甚至有不肖业者被投诉,然而这些学习班与比赛,都与IMO香港委员会没有任何关系。[1][41][42]

全国青少年数学论坛选拔赛[编辑]

IMO培训只限于很少数的学生,且以高中生为主。为了鼓励更多喜欢数学的学生,自2008年开始,IMO香港委员会也举办香港初中数学奥林匹克全国青少年数学论坛选拔赛,给中一至中三学生参加,通过奖励来激发学生的兴趣。[43]这项比赛分为数学解题技能展示比赛、数学建模小论文评选两项赛事,培养学生数学应用能力。比赛获得香港广东社团总会慈善基金赞助。[44]

附注[编辑]

  1. ^ 香港队曾有若干名公开试的状元,但也曾有队员,因高考有语文科成绩较逊,不能考入大学本科,须先入读两年的副学士课程,才能升上科大数学系。相反,香港的运动员却能免试保送入大学。[8]香港没有特别为数理尖子的中学,也没有校内数理资优班,但有特别为体育生而设的中学。
  2. ^ 为了竞赛保密性,负责选择试题及将之翻译为各自语言的领队,需与队员严格分开住宿。据爱尔兰领队的竞赛报告,他们住在九龙海逸君绰酒店[32]
  3. ^ 香港举办竞赛时,香港的电视台没有报导,反而半岛电视台却有采访报导。[38]

参见[编辑]

参考[编辑]

  1. ^ 1.0 1.1 1.2 1.3 1.4 奧數之父 岑嘉評. 东周刊. 2017-06-21. 
  2. ^ 全國數學奧賽中大舉行. 香港文汇报. 2001-01-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10-01). 
  3. ^ 社團新聞:全國數學奧林匹克賽開幕. 香港文汇报. 2001-01-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3-22). 
  4. ^ 全國數學奧賽遼寧隊奪魁. 香港文汇报. 2001-01-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3-22). 
  5. ^ 數聞:2016年國際數學奧林匹克通訊第一期 (PDF). 国际数学奥林匹克香港委员会. 2015-01 [2023-08-09].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3-08-10). 
  6. ^ 香港區數學選拔賽 五十二名學生出綫 將培訓參加「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競賽」. 华侨日报. 1987-07-18. 
  7. ^ 2002年中國香港隊授旗典禮的小冊子封面頁. [2023-08-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8-12). 
  8. ^ 張家朗入讀浸會大學 與5名精英運動員同透過優才計劃獲取錄. 香港01. [2023-08-08]. 
  9. ^ 9.0 9.1 9.2 奧數之父︰成為叻人要離譜 批港考試制度枯燥. 晴报. 2017-03-06 [2023-08-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8-13). 
  10. ^ 教育統籌委員會 第四號報告書 (PDF). 香港教育局. 1990-11 [2023-08-07].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9-10-21). 
  11. ^ 數學天才上堂沉悶 自修解悶. 东方日报. 2001-05-27. 
  12. ^ 科大栽培數學資優生 (PDF). 香港科技大学. 2002-04-14 [2023-08-07].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3-08-07). 
  13. ^ 科大培訓96位數學資優生. 香港文汇报. 2002-04-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3-22). 
  14. ^ 黄毅英. 考試︰華人地區揮之不去的夢魘. 信报. 2003-03-27. 
  15. ^ 丘成桐反對練速算 指數學奧林匹克得主研究能力差. 明报. 2002-08-24. 
  16. ^ 數學奧委會反擊丘成桐. 星岛日报. 2002-09-02. 
  17. ^ 岑嘉评. 對數學奧林匹克意見的一些回應(上). 大公报. 2002-09-03. 
  18. ^ 岑嘉评. 對數學奧林匹克意見的一些回應(下). 大公报. 2002-09-04. 
  19. ^ 岑嘉评. 對數學奧林匹克意見的一些回應. 九章数学基金会网站讨论区. 2002-09-15 [2023-08-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8-10). 
  20. ^ 20.0 20.1 岑嘉评; 杨重骏. 國際數學奧林匹克 (IMO)′94香港籌辦綜論 (PDF). 数学传播. Vol. 18 no. 2. 1994-06 [2023-08-23].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2-01-24). 
  21. ^ 親身拆解奧數不深奧 (PDF). 大公报. 2017-03-06 [2023-08-14].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3-08-14). 
  22. ^ Society seeks funds for maths Olympiad.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1988-04-12. 
  23. ^ 港隊出戰 曾向黃大仙募捐. 香港经济日报. 2017-03-06. 
  24. ^ 政府如肯投入 港成績必大提升 港隊唯一未獲政府資助. 文汇报. 2002-01-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1-29). 
  25. ^ 港有能力培育數學精英. 文汇报. 2002-08-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3-22). 
  26. ^ 26.0 26.1 2016年舉辦 逾120國家地區參與 奧數冀籌3000萬經費 (PDF). 大公报. 2013-08-27 [2023-08-08].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3-08-08). 
  27. ^ 港辦奧數賽成績恐亞洲包尾. 大公报. 2016-06-20 [2023-08-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8-15). 
  28. ^ Hong Kong Legislative Council - 3 May 1989 Official Report Of Proceedings (PDF). 香港特区政府立法会. 1989-05-03 [2023-11-16]. 
  29. ^ Maths failure.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1989-05-04. 
  30. ^ Bulletin Board: Miscellaneous.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1994-07-07: 10. 
  31. ^ 利國偉博士支持奧數傳薪火 (PDF). 大公报. 2013-08-20 [2023-08-08].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3-08-08). 
  32. ^ Bernd Kreussler. Ireland’s Participation in the 57th International Mathematical Olympiad (PDF). 2016-08-16 [2023-08-08].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3-06-27). 
  33. ^ 港辦奧數賽尚欠經費三百萬. 大公报. 2016-06-20 [2023-08-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8-08). 
  34. ^ 120國家地區參與 經費仍欠800萬 港辦奧數賽規模料縮水 (PDF). 大公报. 2015-04-27 [2023-08-08].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3-08-08). 
  35. ^ 教局擬棄辦奧數賽 被批欠魄力缺宏圖 (PDF). 大公报. 2012-09-24 [2023-08-08].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3-08-08). 
  36. ^ 回歸前乏資金港英政府一毛不拔 岑嘉評辦奧數問黃大仙借庫. 大公报. 2017-03-06 [2023-08-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8-09). 
  37. ^ 港隊奧數奪金 政府支援未增. 东方日报. 2017-03-06 [2023-08-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8-07). 
  38. ^ Crunching numbers in Hong Kong at the Math Olympiad. Al Jazeera. 2016-07-10 [2023=08-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8-18). 
  39. ^ 原定19 日離港返朝16 日失蹤 脫北青年匿韓領館逾10 日. 明报. 2016-07-29. 
  40. ^ 據報北韓學生尋求庇護 學者稱港非脫北者慣常選擇. 无线新闻TVB News. 2016-07-28. 
  41. ^ 學奧數 訓練邏輯 趣味多. 香港经济日报. 2004-10-16. 
  42. ^ 奧數無註冊版權 港奧數之父促監管課程. 明报. 2018-09-10. 
  43. ^ 學生時期經常被搵笨 岑嘉評「數」盡一生 奧數之父. 星岛日报. 2017-04-15. 
  44. ^ 2019香港數奧全國青少年數學論壇圓滿舉行 廣總慈善基金贊助 致力普及數學文化 提高數學水平 (PDF). 大公报. 2019-06-28 [2023-08-08].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3-08-08). 

外部链接[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