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陆桥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大公陆桥西侧,桥下是开发成自行车道的高雄临港线(由南往北拍摄)

大公陆桥是一座位于台湾高雄市盐埕区大公路上的陆桥,建成于台湾日治时期1934年[1],是台湾第一座陆桥也是第一座钢筋混拟土桥梁[注 1][2],跨越高雄临港线铁道。但由于桥梁结构老化腐朽,原有桥梁结构在1999年时已更换改建[2]。后来由于临港线停驶多年,陆桥成为交通瓶颈,高雄市政府遂在2012年进行拆除作业,于2013年1月16日正式通车,原陆桥路段改为平面道路[1][2]

历史[编辑]

1944年美军地图上的大公陆桥位置图
 大公陆桥
 五福四路平交道
 高雄驿(高雄港站)
大公陆桥拆除后,大公路与鼓山路交会处的样貌。

1930年代,由于高雄市的主要的市中心仍在今天高雄鼓山区哈玛星一带,当时的高雄车站(高雄驿,后来的高雄港车站)也设于该处,导致周边交通拥塞[2]。由于当时的山下町公会堂前铁道踏切(今五福四路平交道)交通流量大,但铁路平交道的遮断时间超过50%[注 2],随著高雄市的发展,交通问题的恶化是可预见的,因此高雄市役所在1933年提出“高雄市陆桥架设工事”,于山下町二丁目、铁道工厂附近兴建一座钢筋混凝土跨越桥以纾解平交道的交通流量,该座桥梁即后来的大公陆桥[2]

后来由于桥梁结构老化腐朽,高雄市政府工务局养护工程处在1999年将原桥梁拆除更换新的钢梁与桥面,两侧的半圆形连续水泥护栏也改成钢管护栏[2]。而随著都市发展与台铁西临港线于2008年停驶,陆桥反而被当地民众认为影响了地方发展与交通,高雄市政府遂因此在2012年拆除大公陆桥,耗资3200万元改建为平面道路与整顿周边设施,工程于2013年1月16日正式完工并通车[1][3]。而为了回应文史团体的诉求,工程单位在拆桥时,保留了六段挡土墙,作为历史遗迹[3]

建筑特色[编辑]

大公陆桥在当初兴建时,底下跨越的铁路为纵贯线与潮州线(今屏东线)[注 3],而由于铁路西侧已有干道与重要建筑,在腹地受限下使得陆桥形成“T”字型,在跨越铁道往西后分成南北两个方向,此外陆桥西侧这个T字路口从未装设过红绿灯[2]。而其建材除了钢筋混凝土(来自浅野水泥)外,用来填筑引道路基的建材为硓𥑮石(来自柴山[2]

此外在陆桥东侧部分设有涵洞,让铁道工场与木料场之间的火车使用,而在高雄机厂迁移后,涵洞仍供机车与行人使用以连接南北巷道[2]

其他[编辑]

  • 由于陆桥长期为显著地标,桥东侧之即以“陆桥里”为名。

注释[编辑]

  1. ^ 同一时期兴建的“高雄桥”(今五福四路上横跨爱河的桥梁)为木构桥梁[2]
  2. ^ 根据高雄市役所在1932年10月31日作的全日交通流量调查,当时的五福四路平交道一天中通过的行人与车辆数量合计有23,943(行人10,444,脚踏车11,613,汽车877,卡车109,机器脚踏车190,人力车324,其他诸车386);而根据1933年的“高雄市陆桥架设工事”借款案公文书图,当时的五福四路平交道的遮断机降下次数一天约150-160次,遮断时间短则1分,长则5、6分[2]
  3. ^ 当时作为纵贯线终点与潮州线起点的是位在大公陆桥南边的高雄驿,现在的高雄车站(第三代高雄驿)于1937年动工,1941年才正式营运[2]

参考来源[编辑]

  1. ^ 1.0 1.1 1.2 葛祐豪. 大公陸橋拆除 平面道路通車. 自由电子报. 2013-01-17 [2013-01-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1-18) (中文(台湾)). 
  2. ^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谢明勋. 《打狗驛站百年物語》. 文化部文化资产局、高雄市立历史博物馆、中华民国铁道文化协会. 2012-10-31: 57、76、187、188页. ISBN 978-986-03-4266-6. 
  3. ^ 3.0 3.1 胡宗凤. 陸橋拆了、道路通了 橋下人家笑了. 联合报. 2013-01-17 [2013-01-17] (中文(台湾)). [永久失效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