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大舰巨炮主义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英国罗德尼号战舰主炮(1940)

大舰巨炮主义是一种海军战略作战思想。其核心是利用装备大口径火炮的大型军舰,主要是战列舰以取得制海权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无畏舰英国诞生,这种战舰在海上炮战无往不利,继而触发德英以至全欧的大舰巨炮军备竞赛。一战结束后,军备竞赛在英美日三国之间仍在持续,各国战舰越做越大。到1920年代末由于世界经济危机美国又出现孤立主义,所以在1920-30年代曾稍稍停顿。1930年代末期,随着海军条约时代结束,列强军备竞赛又再次兴起,英美日德四国均试图建立世界最强的战列舰,大舰巨炮主义也达至顶峰,但此时二战爆发,塔兰托战役以及偷袭珍珠港已经证明了飞机掌握主动性的强大之处,列强的万吨战列舰此时刚开始服役,在与飞机对决期间生存能力即遭到质疑,英美两国开始改变战略,大量建造航空母舰,日本海军则保留航母与战舰平行的战略。在马来亚海战中日本凭借航空母舰更重创英军,确立航空母舰的地位。

日本于二战建造的大和级战列舰是人类历史上服役的最大的战列舰,但由于在中途岛海战损失大量航空母舰,日本海军只好将建造中的大和级战列舰三号舰信浓号改为航空母舰,它也是美国海军核动力航空母舰企业号登场之前史上最大排水量的航空母舰,所以大舰巨炮主义在二战结束前其实就已经开始没落。到了现代,海军最大吨位的船只以航空母舰为主力,战舰与巡洋舰过大的配置变得过时,并在驱逐舰的基础上引进的垂直发射系统,战斗利用更是便捷,使用大型舰装备大炮的机会也已不复存在。

起源

[编辑]
当时舰炮已经达16吋口径
无畏号

19世纪末的海军经历了工业化,新式的技术,如全钢装甲、旋转炮塔光学仪器、蒸汽轮机等陆续被发展安装到船上,展现了不同于风帆时代的强大威力。英国的约翰·费舍尔爵士得出二级主炮(口径小于主炮、大于副炮,用以辅助主炮战斗)战力低下,且造成测距、补给繁复困难,应在战列舰上统一大口径主炮的结论,这导致第一艘无畏舰——无畏号的出现,其理论是放大现有船舰的舰体,以容纳更厚的装甲及新型机组,从而提高防御力及速度;撤除所有二级主炮,进而装备统一的大口径主炮,以加强远程攻击力。这种新的装甲战船,集合了当时的最新技术,无畏舰的出现,一下子令当时所有的现役战列舰变得过时了。

发展

[编辑]

一战中,英德的大舰队大部分时间都待在港口内,较少出来活动。但在1916年5月底英国的本土舰队和德国公海舰队的主力在丹麦日德兰半岛附近进行了一次大海战,即日德兰海战。双方均出动各自海军的精华,包括44艘战列舰和16艘战列巡洋舰。在这次海战中大舰巨炮主义发展到了顶端,战列舰的进退主宰了所有行动。这次海战中所暴露出的问题也为战列舰的发展提供了很多经验。

到1920年代,大舰巨炮已经是各国海军一致走的路,主炮开始追求大口径的16寸火炮,而装甲要抵得住同型火炮的威力,速度一般要在23节(每小时23海里)以上。当时日本的加贺级、美国的南达科他级列克星敦级等都是即将出笼的战列舰或战列巡洋舰,但伦敦海军条约华盛顿海军条约的来临,令这些舰只中途夭折,一部分成为了航空母舰,一部分则解体了事。

二战

[编辑]
大和型一号舰,大和号

30年代末期,条约时代结束,各国再度开始建造大型战舰,英法美日德意都企图建立强大的战列舰队。当时战列舰都装备15英寸或更大的主炮,而各国亦试图建造更大口径的超级主炮,但最后仅日本继续研制并将460毫米火炮装上大和级上。不过到了二战,大舰巨炮主义已经没落。各国在珍珠港一役后意识到航空母舰和潜艇已取代了战列舰成为新的海上霸主,所以都将大部分资源用作建造航母或潜艇,而战列舰也由主力降为了航母编队的警戒舰和炮轰陆地目标的军舰。在战争后期仅有美国和英国还在继续建造战列舰。

没落

[编辑]

大舰巨炮主义的没落,其一是因为潜艇技术已渐渐成熟,庞大且不具反潜能力的战舰更容易遭到攻击,但更主要的原因是航空母舰的发展,在舰载机面前,航速再快的战舰也只是一只速度极慢的猎物。在军事思想家威廉·米切尔于1921年7月21日举办的战舰打击实验中,证明航空机轰炸比舰炮射击更有效。在大量航空炸弹鱼雷的攻击下,其配备的防空武器不论数量再多仍效果有限(尤其是在电脑系统与面对空飞弹开发出来前),战列舰接近航空母舰进入主炮射程前便可能被击沉,更别说要先穿过由其他军舰组成的防线,在珍珠港事件此迹象已开始崭露,但由于该战役为偷袭战而未重视这现象,不久后的马来亚海战便明白表现此事实,莱特湾海战更为清楚。所以在二战后,不再有国家造新战舰,进而连巡洋舰也渐渐式微,航空母舰接著取代旗舰地位,对舰攻击主力改以较小型机动性与功能性较高的驱逐舰,大舰巨炮主义也彻底走向没落。

尽管传统战舰和巡洋舰已多淡出了舞台,但仍参加了二十世纪的少数战争。美国爱荷华级战舰曾投入1950年代的韩战、1960年代的越战和1991年的波斯湾战争并以重炮轰炸敌方的岸上防空设施,为航舰战斗群轰炸机编队清除障碍;在波湾战争时期,爱荷华级舰上全新追加的战斧飞弹鱼叉飞弹的强大威力,使巡弋飞弹反舰飞弹取代了舰炮,并成为战舰的主要对地/对海攻击手段。1982年爆发的福克兰战争,阿根廷的贝尔格拉诺将军号巡洋舰遭到英军潜艇击沉,证明了鱼雷、反舰飞弹在海上战斗中优于舰炮的威力。在大舰巨炮主义走入尾声后,随之而来的是航空母舰配置的舰载机和潜艇配备的各型飞弹主导海上战场的时代。

后续影响

[编辑]

大舰巨炮主义虽然在现实中没落,但至今仍不少人对此抱有浪漫或憧憬的情怀,因此在流行文化里仍有不少动漫电影游戏延续此思想,在日本许多作品中可以看到如配置大型主炮、机密的巨型战舰等武器设定,有些科幻作品也出现配置巨炮的高科技战舰或宇宙战舰

现实中,虽然各国海军多改以航空母舰做为战略力量投射主力,但以大舰携带重火力的思想仍就未彻底断绝。美国迟迟不肯拆解所有爱荷华级愿意花钱保存甚至肯将密苏里号短暂复役也证实了海军仍认为大舰或许仍有派上用场的一天,甚至开始建造了吨位大过不少巡洋舰的朱姆沃尔特级驱逐舰,而冷战时期苏联也造出庞大的基洛夫级巡洋舰做为战略压制。过去的大舰巨炮主义演变成今日的武库舰概念,这种想法或许会持续以不同型态续存著。

参见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