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宁古塔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宁古塔满语ᠨᡳᠩᡤᡠᡨ᠋ᠠ转写ningguta[1])为清朝时期古地名,约今黑龙江省东部至俄罗斯远东地区南部(滨海边疆区)一带,范围大概是图们江以北,乌苏里江上游(包括兴凯湖附近),牡丹江流域及以东,东临日本海,旧属吉林将军地界,核心区接近现属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满语数之六为宁古满语ᠨᡳᠩᡤᡠᠨ转写ninggun),每(此处接数字)个为满语ᡨ᠋ᠠ转写-ta),所以宁古塔的意思是“每六个”[2]。清人称其:“南瞻长白,北绕龙江,允边城之雄区,壮金汤之帝里。”[3]

地理及历史

[编辑]

宁古塔常年冰封。王家祯研堂见闻杂录》称“宁古塔,在辽东极北,去京七、八千里。其地重冰积雪,非复世界,中国人亦无至其地者。”[4]吴兆骞在给其母的信中说:“宁古寒苦天下所无,自春初到四月中旬,大风如雷鸣电激咫尺皆迷,五月至七月阴雨接连,八月中旬即下大雪,九月初河水尽冻。雪才到地即成坚冰,一望千里皆茫茫白雪。”方拱乾曾说:“人说黄泉路,若到了宁古塔,便有十个黄泉也不怕了!”[5]

宁古塔有新旧二城,新城在今黑龙江省宁安市(即宁安县城),旧城在今海林市西南、海浪河南岸的旧街乡古城村。《盛京通志》第三十一卷载:“宁古塔旧城,在海兰河(今海浪河)南岸有石城(内城),高丈余,周一里,东西各一门。”宁古塔旧城东门外三里,有树林,名为觉罗,被视为努尔哈赤太祖龙兴之地;此去至城东、北、西近城皆平原,遍植玫瑰,每至每年五月初盛开,一片花海,景致极为美丽怡人。吴桭臣称“宁古山川土地,俱极肥饶,故物产之美,鲜食之外,虽山蔬野蓛,无不佳者。皆无所属,任人自取。”[6]方拱乾称宁古风俗风俗醇厚“臻无为之治”,“道不拾遗物,物遗则拾之置于公,俟失者往认焉”[7]。吴桭臣《宁古塔纪略》亦称:“大率信义为重,路不拾遗,颇有古风”。杨宾在《宁古塔杂诗》上说:“石矶围平野,河流抱浅沙。土城惟半壁,茅屋有千家。泣月天边雁,悲风塞上笳。老亲忠信在,不减住中华。”[8]当地满族人采集花瓣,制作“玫瑰糖”及香水成为特产。

顺治三年(1646年),设奉天昂邦章京管辖东北地区。顺治九年(1652年)七月,“命梅勒章京沙尔虎达甲喇章京海塔尼噶礼统官兵驻防宁古塔。”到了康熙元年(1662年)改为宁古塔将军,康熙五年(1666年)迁建新城(今宁安市)。康熙十五年(1676年),宁古塔将军移治吉林乌拉,以原吉林副都统移驻宁古塔,即宁古塔副都统,战略地位逐渐消失。

清朝初期宁古塔是吉林的一部分,属吉林将军所管辖,顺治十二年陈嘉猷被发往宁古塔开始,这里便成为清初流放重犯之地。通常在作出流放宁古塔这一判罚之后,往往还会加一句“永世不得入关”。[9]例如郑成功之父郑芝龙,就被流放到此地,一说并被处死于此。顺治十四年(1657年)爆发丁酉科场案,吴兆骞被发配到宁古塔。康熙二十年(1681年)经明珠徐乾学徐元文等朝廷重臣相救,纳资赎归,前后历经23年。张缙彦称,“流徙来者,多吴、越、闽、广、齐、楚、梁、秦、燕、赵之人。”[10]

1860年签订的《中俄北京条约》中规定清政府须将此地大部份割予沙俄,今归俄罗斯滨海边疆区所管。俄罗斯远东的重要太平洋港口海参崴漤沟崴均处古代宁古塔。

注释

[编辑]
  1. ^ 满语写法参见在线满汉词典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2. ^ 《宁古塔纪略》中记载:宁古在大漠之东,乃金阿骨打起兵之处,虽以塔名实无塔。相传昔有兄弟六个各占一方,满洲称“六”为“宁古”“个”为“塔”其言“宁古塔”犹华言“六个”也。
  3. ^ 萨英额撰,《吉林外记》卷2,页12,见《丛书集成新编·史地类》,第95册,页532
  4. ^ 王家祯,《研堂见闻杂录》,见《清代笔记小说》,第48册,页351。
  5. ^ 顺治十八年(1661)吴兆骞<上父母书>
  6. ^ 《宁古塔纪略》,见《续修四库全书》本,页613;《丛书集成续编》本,页98。
  7. ^ 《绝域纪略》〈风俗〉,同注38,页1178。
  8. ^ 张玉兴选注,《清代东北流人诗选注》,页531。
  9. ^ “流放寧古塔”有多可怕?被流放的女犯人,在屈辱中過完一生. [2020-07-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23). 
  10. ^ 张缙彦,《域外集》〈六博围棋说〉,页72。

外部链接

[编辑]

[在维基数据]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文本: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乌喇宁古塔部》,出自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