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东尼·瑞德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安东尼·瑞德
性别
出生Anthony John Stanhope Reid
(1939-06-19) 1939年6月19日84岁)
教育程度
  • 纽西兰威灵顿维多利亚大学经济与历史学士(1960)
  • 纽西兰威灵顿维多利亚大学历史学硕士(1961)
  • 剑桥大学历史学博士(1965)
  • 纽西兰威灵顿维多利亚大学历史学荣誉博士(2010)
职业
信仰天主教
配偶海伦·瑞德(Helen Reid)
奖项2002年福冈亚洲文化奖(学术研究)
美国亚洲研究学会 亚洲研究杰出贡献奖(2010)
经历

安东尼·约翰·斯坦诺普·瑞德(英语:Anthony John Stanhope Reid,1939年6月19日[1]:3[2],澳大利亚历史学者,澳洲人文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历史学会英语The Royal Historical Society会士、英国国家学术院通讯院士,现为澳洲国立大学荣誉教授。东南亚史大家。《东南亚的贸易时代:1450-1680》(Southeast Asia in the Age of Commerce, 1450-1680)是其成名作。

生平[编辑]

早年经历[编辑]

安东尼·瑞德生于1939年夏,纽西兰外交官之子。曾经跟随父亲英语John S. Reid赴任印尼、日本,经历各国。随后取得纽西兰威灵顿维多利亚大学经济与历史学士、历史学硕士。因父荫结识马来亚殖民政府高官巴素英语Victor Purcell(Victor Purcell),蒙推荐前往剑桥修学。巴素是东南亚华人史权威,但瑞德偏向亚齐史,惟剑桥最接近其课题的就是巴素,于是以巴素为师。1965年以亚齐史研究取得剑桥历史学博士。毕业前在法国近荷兰边境跑动,此时在法国结识其在欧洲教授英文的妻子,毕业后自己驾驶汽车,自欧洲出发,经南斯拉夫、希腊、土耳其、耶路撒冷、叙利亚、伊拉克、伊朗、印度。在印度时,接获马来亚大学的聘书,因此在印度将车子开上轮船前往马来亚。这段经历让他得到了难得的经验外,还得了终身的肝炎[1]:3-7

学术生涯[编辑]

他在马来亚大学历史系执教东南亚史期间,马新政治动荡,到任时正值马新分家前夕,几个月后新加坡就独立,1969年马来亚爆发五一三事件,再隔年马来亚开始排外,要求大学以马来语教学,于是马来亚大学内的教授开始出走。瑞德也因此前往王赓武所在澳洲去。1970-1999年期间,瑞德在澳洲国立大学执教,在其教学生涯中,1980-1981年曾经在印尼苏拉威西岛哈桑丁大学英语Hasanuddin University(U. Hasanuddin)做学术访问。1980年代期间曾经主持召集剑桥东南亚经济史,东南亚经济史复杂难解,协助完成此事是促成1988年出版其成名作《东南亚贸易时代》上卷的基础之一。1987年成为澳洲人文科学院院士。1993年出版前书下卷。1997年成为英国皇家历史学会会士,1999年前往UCLA协助创办亚洲研究中心,2002年得福冈亚洲文化奖的学术研究部分的大奖,又蒙王赓武召去新加坡协助成立亚洲研究中心。任新加坡国立大学教授至2007年,之后在澳洲堪培拉退休。2008年成为英国国家学术院通讯院士。2010年得到美国亚洲研究学会的亚洲研究杰出贡献奖。现任澳洲国立大学荣誉教授。[1]:7-14

1950年代,他从父游历印尼、日本的经验及其大学时期接触科伦坡计划英语Colombo Plan下来自东南亚留学生的刺激,让他一直想要找出东南亚普遍贫穷和落后的原因,[1]:5这动机促使他日后创作了成名作《东南亚的贸易时代》。[1]:9瑞德既不谙中文,[3]:4早期也不想涉及华人研究,[1]:6然而他日后仍然不断有涉及华人的研究,并产生想要将东南亚的华人和欧洲的犹太人做比较的念头,惟其华人同事对此多不抱肯定的态度。1994年,他在美国召来世界各地学者讨论这个课题,结论是两者在本质上几乎完全没有共同点,但工商型少数民族(entrepreneurial minority)仍在部分特定历史情境下同样面临了极端的威胁,他认为这些案例或许正好都是因为工商型少数民族填补了统治者和被统治者间的中间地带而造成的。[1]:11

主要著作[编辑]

  • The Contest for North Sumatra: Atjeh, the Netherlands and Britain, 1858 1898. Kuala Lumpur, OUP/UMP, 1969. 333 pp.
  • The Indonesian National Revolution, 1945 1950. Hawthorn, Vic. Longmans Australia, 1974. 193 pp.
  • The Blood of the People: Revolution and the End of Traditional Rule in Northern Sumatra. Kuala Lumpur, OUP, 1979. 288 pp.
  • Southeast Asia in the Age of Commerce, 1450-1680. Vol.I: The Lands below the Winds.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88. 275pp.
中译本:东南亚的贸易时代:1450-1680年 第1卷 季风吹拂下的土地,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年。
  • Southeast Asia in the Age of Commerce, 1450 1680. Vol.II: Expansion and Crisis.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93. 390pp.
中译本:东南亚的贸易时代:1450-1680年 第2卷 扩张与危机,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年。
  • Charting the Shape of Early Modern Southeast Asia. Chiang Mai: Silkworm Books, 1999, 298pp.
  • An Indonesian Frontier: Acehnese and other histories of Sumatra. Singapore: Singapore University Press, 2004; 439pp.
  • A History of Southeast Asia: Critical Crossroads. Wiley-Blackwell, 2015; 476pp.
中译本:东南亚史:多元而独特,关键的十字路口,新北市:八旗文化,2022年。

参考文献[编辑]

  1. ^ 1.0 1.1 1.2 1.3 1.4 1.5 1.6 Geoff Wade; 李塔娜. Anthony Reid and the Study of the Southeast Asian Past. 新加坡: 新加坡东南亚研究所. 2012年 [2015-12-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9-17) (英语). 
  2. ^ Anthony REID [Academic Prize 2002]. Fukuoka Prize. [2018年3月2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年9月15日) (英语). 
  3. ^ 安东尼·瑞德. 吴小安、孙来臣 , 编. 東南亞的貿易時代:1450-1680年 第1卷 季風吹拂下的土地.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10年 (中文(中国大陆)). 

外部链接[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