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英祠

坐标22°25′09″N 120°34′31″E / 22.419088°N 120.575284°E / 22.419088; 120.575284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忠英祠
基本信息
位置 中华民国台湾屏东县佳冬乡玉光村
建立时间 清朝光绪五年(1879年)[a]
地图
地图

忠英祠,是位于台湾屏东县佳冬乡玉光村的忠烈祠义民庙,祭祀振字、福靖两营清朝官兵、步月楼之役的士兵与义勇

历史[编辑]

清治时期[编辑]

牡丹社事件后,沈葆桢推行开山抚番政策下,台湾镇总兵张其光指派李光于同治十三年(1874年)统领振字、福靖两营清官兵驻扎石头营(枋寮),设番学校,石头营圣迹亭(敬字亭)。光绪五年(1879年)盛秋,振字、福靖两营官兵开山修辟三条仑古道时遭逢台风,许多官兵死于山洪暴发。事后李光将其与战死、病死者一同葬于今佳冬乡玉光村,取名“忠英祠”加以祭祀,还立碑书写:“皇清振字福靖开山阵亡病故员兵弁勇丁神位”。当他秋祭后调回原乡广西苍梧,托付其幕僚萧清华及其后代在中元节继办祭祀。[3]

之后百年来,萧家后代子孙在每年中元节,均备妥三牲四礼予以祭祀,始终未中辍,重修整建数次[4][5]。此祠历任管理人萧秀春、萧信栋、萧恩乡、萧秀利、萧秀淮、萧义雄等人[3]

日治时期[编辑]

忠英祠墓冢

步月楼之役,战死的六堆义勇与和日本兵,由萧光明及地方士绅收埋,并该祠合祀[3][4][6]。日本政府将此祠依《史迹名胜天然纪念物保存法》列为台湾各州厅指定史迹及天然物保存名单,加以保护[7]

后来日本人在佳冬修筑军用机场,不动此祠,还派人参加祭典[6],与日本军方的忠魂碑[b]合并举行祭祀[9]

战后时期[编辑]

1984年,萧义雄任内将土石砖造建物,改为钢筋混凝土造建筑。2003年,萧姓家族成立名为“国定三级古迹萧家祖屋管理委员会”的组织,决议接管忠英祠事务。[3]

此祠占地达800多平方公尺,处于四周养鸡场林立的原野中。在2004年报导时,前广场沦为养鸡户曝晒鸡粪,环境卫生脏臭不堪。 萧义雄表示会申请鉴界丈量、筹措经费建造围墙,避免类似养鸡户曝晒鸡粪情事发生,并将争取成立社区公园、加强四周绿美化,以作为休憩场所、六堆客家教学场所。[4]

振字、福靖营官兵的牌位,以及陈文开为曾祖陈扁所立的牌位。

2012年8月31日,中元节,一名祖厝在阿缑厅港东上里五魁寮庄的潮州镇七旬翁陈文开来此祭拜,表达多年后才知道担任清朝汛兵、步月楼之役阵亡的曾祖父陈扁并没安葬在祖坟,经一年探访、找寻史料后,方知晓被收埋在此祠[1][2]。同天祭拜时,佳冬乡道士汤文坚说有一位自称十九岁时于步月楼之役战死的日本兵托梦,想找在日本九州的亲人,因此六堆观光协会理事长叶正洋、西日本新闻社台北支局长佐伯浩之皆帮忙协寻[10][11]

注释[编辑]

  1. ^ 依《自由时报》记者叶永骞所拍照片,此祠石香炉上刻光绪己卯年(1879年)[1],主委萧义雄亦表示此祠在光绪五年(1879年)就已建立[2]
  2. ^ 十几名在步月楼之役阵亡的日本官兵遗骸合葬于六根庄南栅门外,其上立忠魂碑。战后该碑改光复纪念碑,成为佳冬六根村交通地标。1984年佳冬国小迁校,建商于其上兴建大楼因此原碑湮灭。佳冬国小百周年校庆,地方士绅依原图仿照兴建矗立校园内。[8]

参考[编辑]

  1. ^ 1.0 1.1 叶永骞. 〈南部〉《祭祖墳 阿祖都不回答》老翁尋祖埋骨處 拜得允杯. 《自由时报》. 2012-09-01 [2016-05-23] (中文(台湾)). 
  2. ^ 2.0 2.1 潘成旺. 佳冬蕭氏家族 祭抗日英靈行之有年. 客家电视台. 2012-08-31 [2016-05-23] (中文(台湾)). 
  3. ^ 3.0 3.1 3.2 3.3 廖铭瑞. 2012年忠英祠中元祭祀. 壹凸新闻. 2012-08-31 [2016-05-23] (中文(台湾)). 
  4. ^ 4.0 4.1 4.2 张丞仁. 佳冬忠英祠 淪為雞糞曝曬場. 东森新闻. 2004-09-05 [2016-05-23] (中文(台湾)). 
  5. ^ 张丞仁. 佳冬忠英祠狹窄簡陋 蕭家後代籲政府重視. 东森新闻. 2004-09-03 [2016-05-23] (中文(台湾)). 
  6. ^ 6.0 6.1 郑浩. 〈六堆尋根之旅〉. 《六堆风云》 (台湾: 六堆风云杂志社). 1992-04, (第34期) (中文(台湾)). 
  7. ^ 吴永华. 〈各州廳指定之史蹟名勝天然紀念物〉. 《台灣歷史紀念物:日治時期台灣史蹟名勝與天然紀念物的故事》. 台湾: 晨星出版社. 2000-05-30. ISBN 9575838602 (中文(台湾)). 
  8. ^ 忠魂碑的由來. 屏东县佳冬国小. 2009-02-03 [2016-05-22] (中文(台湾)). 
  9. ^ 陈丽华. 〈新興階層的自覺意識〉. 《族群與國家:六堆客家認同的形成(1683-1973)》. 台湾: 国立台湾大学出版中心. 2015-11. ISBN 9789863501060 (中文(台湾)). 
  10. ^ 张进安. 佳冬陣亡日軍地方盼移靈回鄉. 《联合报》. 2012-11-17 (中文(台湾)). 
  11. ^ 张进安. 日媒南下佳冬 替戰死日軍尋親. 《联合报》. 2012-12-05 (中文(台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