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有槽石棒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有槽石棒,是一种带有刻槽的棒状石器,有时称为树皮布打棒或者石制印陶纹器连照美认为这类功能明确的称呼并没有相关考古资料证实,因此仍以有槽石棒的描述性称呼[1]:109

有槽石棒包含用部(即拍打部分)及柄部(即持拿部分),用部多见有刻槽,有些是平行条状的凹槽,有些则是交错状的刻划纹路,属于通体磨制、不带锋刃的石器。台湾发现的数量不多,主要以东部及北部为主,例如台北圆山遗址[2]大龙峒遗址[3]芝山岩遗址[4];台中中冷遗址[5]河南路遗址[6];台南国母山遗址南科遗址群[1]:120;屏东垦丁遗址;台东的卑南遗址都兰遗址鲤鱼山遗址及东河遗址;宜兰苏澳新城遗址等,全台湾可见分布,然个别遗址出土数量少。大多数以采集为主,由发掘出土的数量较少,因此与考古学文化之关联或其堆积脉络常不清楚,最大宗的发掘出土遗址为卑南遗址,约有26件[1]:126。其选用制作的材质包含砂岩、粉砂岩、板岩、泥岩、页岩等,这些材质常理不耐连续锤击[1]:113

根据考古出土有槽石棒的观察,残件多仅剩用部,断裂于柄部与用部衔接处,显示受力面应为用部,可大致推测其使用方式为拍打[3]。台湾原住民族有树皮部制作纪录的为阿美族,然其纪录以木制打棒为主[1]:113。而连照美依据卑南遗址出土纺轮及有槽石棒比例推论,卑南遗址的穿衣文化以捻线纺织为主,而非使用树皮布[1]:130-131

参考资料[编辑]

  1. ^ 1.0 1.1 1.2 1.3 1.4 1.5 连, 照美. 再論「有槽石棒」. 东亚考古学的再思——张光直先生逝世十周年纪念散文集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 2013. 
  2. ^ 张, 光直. 圓山發掘對臺灣史前史研究之貢獻. 大陆杂志. 1954, 9 (2): 36-41. 
  3. ^ 3.0 3.1 朱, 正宜; 邱, 水金等人. 大龍峒遺址搶救發掘及施工監看計畫成果報告. 财团法人树谷文化基金会. 2012 (中文(台湾)). 
  4. ^ 夏, 丽芳 (编). 盧錫波先生收藏考古標本圖錄. 台东: 国立台湾史前文化博物馆. 2004-04. ISBN 9570171472 (中文(台湾)). 
  5. ^ 刘, 益昌. 存在的未知:台中地區的考古遺址與史前文化. 台湾: 台中县立文化中心. 2003-12-01. ISBN 9789570242348 (中文(台湾)). 
  6. ^ 屈, 慧丽. 城市考古:隨筆與論述. 台湾: 国立自然科学博物馆. 2009-12-01. ISBN 9789860213010 (中文(台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