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川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李金川
出生1912年
日治台湾新竹厅通霄街
逝世1960年6月11日(1960岁—06—11)(47—48岁)
 中华民国台湾省台中县大甲镇(今台中市大甲区
国籍 大日本帝国(1912年-1945年)
 中华民国(1945年-1960年)
职业木雕家
配偶林梅
儿女李文辉(长子)
李武男(次子)

李金川(1912年—1960年6月11日),台湾苗栗县通霄镇客家人,木雕家,通霄雕刻始祖,朱铭的雕刻老师之一。

生平[编辑]

1912年,李金川出生于通霄南和,客家人[1],自小善于绘画,亦曾通过地方政府主办的美术绘画考试。他曾与朋友三义吴罗松向三叉公学校(今三义建中国小)的日本籍美术老师学习雕刻,两人日后皆成为著名的木雕师,同学还有李玉藏、李金水等人。[2]

李金川公学校毕业后,在大甲镇西歧碾米厂任职会计,并与该厂负责人女儿林梅结婚,生有长子李文辉、次子李武男。二次大战期间,李金川被征召,因领有大卡车证照,担任运输职务,常往来雾峰大肚清水。退役后,暂居在大甲镇,任职大卡车司机,常往来中彰地区,这些公路经验,日后对他在从事雕刻品行销有所帮助。在任职大卡车司机时间,他与侄儿李玉藏拜绰号“巧朝相”的福州陈姓雕刻师为师。[2]

1951年,李金川回通霄,暂落脚在南和故居,堂兄李金沐与李金泰后来邀他参与通霄慈惠宫的扩建。他雕有前殿横梁上面人物,如“人生四畅”(撚鼻、掏耳、 搔背、伸腰)。其他建庙参与者还有李松林、黄连吉徐茂发等木雕师,陈万成、张木成黄龟理等石雕师,李再家、梁纪英、朱朝凤、徐辉伟等泥塑、剪黏匠师。[2]

李金川的刀法让人惊叹,当时有近百名青年争相找他拜师学艺,开启了通霄镇的木雕风气[3]。在地方人士的绍介下,他在通霄镇内的和平路做为开业授徒之地,店号取为“宏光轩雕刻社”[2]

少年时的朱铭曾拜李金川为师,与众多弟子一起学雕佛像和龙柱,他表示师傅都倾囊相授[4]。李金川并不加以“纠正”朱铭过于粗犷的粗胚,还十分欣赏朱铭自己暗暗摸索雕刻、“不守规矩”的行为[5]。李金川曾说过朱铭身上有两种能力,“一种是从我身上学到的传统木雕的能力;一种是创作的能力。”[1]

除以木雕贡献地方外,李金川也协助通霄海水浴场的开发[1]

李金川得知对于美援相关消息后,相当极积为通霄争取,望能于家乡建立一所雕刻学校,提供镇民有就业机会,因此以双挂号的方式寄写信至蒋经国,但却无下文。八七水灾,他的许多手画稿与资料付诸流水,身心受创,一病不起,逝世在大甲家中。[2]

身后[编辑]

1964年,尖丰公路三义路段(今台13线)开通,加速三义乡木雕发展,赚取大量外汇。通霄与三义两地的木雕业合作,形成上下游的关系,造成两地木雕业曾兴盛一时。[2]

1964年,罗素良、洪文垣、郑元凯等李金川的徒弟们为完成老师的理想,于同年共同发起组成“通霄雕刻生产合作社”,地址座落在通霄镇中山路上[2]。次年,朱铭在该社聘担任讲师[1]

朱铭美术馆二楼陈放许多朱铭老师李金川的手稿与杨英风的雕塑品[5]。2007年,朱铭美术馆二楼举办“典型在夙昔 李金川、杨英风纪念展”,分为“大师‧无隅杨英风”及“巧工‧技艺 李金川”两子题[6]

参考[编辑]

  1. ^ 1.0 1.1 1.2 1.3 林振茎. 〈故鄉情--朱銘與通霄〉. 《台湾美术》 (台湾: 国立台湾美术馆). 2013-04, (第92期) (中文(台湾)). 
  2. ^ 2.0 2.1 2.2 2.3 2.4 2.5 2.6 洪雅芳. 《通霄雕刻產業之研究》. 台湾: 私立东海大学历史研究所. 2011 (中文(台湾)). 
  3. ^ 张勋腾. 〈北部〉木雕師專雕神佛 盼尋回通霄風華. 《自由时报》. 2009-03-30 [2016-02-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16) (中文(台湾)). 
  4. ^ 朱铭. 〈從討生活到藝術創作〉. 《叫太陽起床的人》. 台湾: 正中书局. 2003-07. ISBN 9570915803 (中文(台湾)). 
  5. ^ 5.0 5.1 蔡文婷. 〈鄉野牧童到國際大師 ──朱銘〉. 《台湾光华杂志》 (台湾: 台湾光华画报杂志社). 1992-03, 第24卷 (2000年第9期) (中文(台湾)). 
  6. ^ 卞金峰. 朱銘美術館推拼貼展及李金川楊英風紀念展. 中央社. 2007-02-08 [2016-02-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04) (中文(台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