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梵语文学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古典梵语诗歌 (Sanskrit literature),一段可以分作“大诗”(Mahakavya)和“小诗”(khandakavya)两大类。 “大诗”指的是叙事诗,“小诗”指的是抒情诗。古典梵语叙事诗导源于两大史诗,特别是《罗摩衍那》;现存最早的古典梵语叙事诗是一二世纪佛教诗人马鸣的《佛所行赞》和《美难陀传》(Saundarananda)。

古典梵语诗的题材大多取于两大史诗摩诃婆罗多罗摩衍那外,并融入古代神话历史传说等;内容上一般部少不了关于爱情战斗风景的描绘,形式上重视文彩,讲究修辞。迦梨陀娑的《罗怙世系》与《鸠摩罗出世英语Kumārasambhava》、婆罗维英语Bharavi的《野人和阿周那英语Kirātārjunīya》、摩伽的《童护伏诛记英语Shishupala Vadha》和室利诃奢英语Shriharsha的《尼奢陀王传英语Naishadha Charita》被视为五部主要的“大诗”。

古典梵语抒情诗的按内容分有四种:颂扬神祇的赞颂诗、描写自然风光的风景诗、描写爱情生活的爱情待、表达人生哲理的格言诗。其是爱情诗情浓烈,比喻优美,占据优势地位。古典梵语抒情诗的主要代表作有迦梨陀娑的《云使》、伐致呵利《三百咏》、阿麾罗《百咏》、胜天英语Jayadeva牧童歌英语Gita Govinda》等。

古典梵语戏剧现存最早的作品是马鸣的梵语剧本残卷。梵剧的艺术特征是:

  • 戏文韵散杂探。一般地说,诗歌大约占据全部戏文的一半,而且戏文的魅力,也主要表现在诗歌上。
  • 梵语和俗语杂糠。剧中社会地位高的:人物使用梵语,社会地位低的人物使用各种俗语。剧中的丑角虽然是婆罗门,也使用俗语。妇女不管、出身高低,一般使用俗语。
  • 剧中各幕的地点和时间可以自由变换。
  • 剧中有丑角。这个丑角一般是国王的弄臣或富人的清客,出身婆罗门,相貌丑陋,在剧中起插科打诨的作用。
  • 剧本有开坊献诗,然后是序幕,由舞台监督介绍剧本作者和主要剧情,引出剧中人物。两之间时常有插曲,向观众介绍幕后正在成已经发生的事件,剧末还有终场献诗。*剧情通话以“大团圆”收场,因此古典兹语戏剧绝大多数是喜剧或悲喜剧,缺少悲剧。

古典小说采用散文体,地位不高,是在两大史诗、古典梵语叙事诗和民间故事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现存最早的这类作品产生于六、七世纪,即苏般度的《仙赐传》、波那的《迎丹波利》和擅丁的《十王子传》。从这些古典梵语小说可以看出,它们在题材上继承民间故事的世俗性,在叙事方式上继承两大史诗和民间故事集的框架式结构,在语言和修辞方式上继承古典梵语叙事诗的风格。

12世纪后梵语文学衰落,但印度和西方接触后也出现了一些现代梵语作品。维纳耶克的《英国月光》和快名作者的《历史乌金》是比较早的历史著作;坦焦尔的拉默斯瓦米·拉贾论述英国的《英王大花园》(1894)也包括有印度著名人物的生平事迹。迪鲁默勒·布格伯德南·希利尼瓦萨加尔耶在他的《英德大战记》中描写了第一次世界大战。A.高巴勒·艾衍加尔写了一首诗歌《叶度钟情》(1937)描述英王爱德华八世不爱江山爱美人的故事。

参考资料

[编辑]

金克木,梵语文学史,北京,1980.

参见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