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一清
杨一清 | |
---|---|
大明少师兼太子太师吏部尚书华盖殿大学士 | |
籍贯 | 云南安宁人 湖广巴陵籍 |
族裔 | 汉族 |
字号 | 字应宁,号邃庵,学者称石淙先生 |
谥号 | 文襄 |
出生 | 景泰十二年十二月六日 (1454年12月24日) 广东化州 |
逝世 | 嘉靖九年八月十四日 (1530年9月5日)[1] 直隶丹徒县(今江苏镇江) |
亲属 | 杨景(父) |
出身 | |
| |
著作 | |
|
杨一清(1454年12月24日—1530年9月5日),字应宁,号邃庵,学者称石淙先生,云南安宁人,湖广巴陵籍[2]。明朝政治家、文学家。进士出身,此后历任山西、陕西官员,担任首任陕甘总督,并平定安化王朱寘𫔍谋反,与张永除掉宦官刘瑾干政,官吏部尚书。嘉靖初年,其在大礼议中支持明世宗立生父为皇考,担任内阁首辅,晚年因与张璁、桂萼不合而致仕。卒谥文襄。
生平
[编辑]成化弘治年间
[编辑]杨一清籍贯云南安宁,州内有石淙渡。凡撰述题识皆以石淙系之,故时人称之为石淙先生。父杨景,为永乐癸卯举人。初任直隶霸州判官,后改湖广澧州判官,不久,迁广东化州同知。
景泰五年十二月六日(1454年12月24日),杨一清生于化州。天顺四年(1460年),父杨景致仕,携杨一清家居巴陵[3]。少年时代,杨一清有神童之誉。荐翰林秀才,宪宗命内阁择师教之。成化四年(1468年),杨一清中式戊子科乡试,年方十四。成化八年(1472年)登壬辰科进士。因父丧,徙葬丹徒观音楼巷圆通庵北,并在此定居。服除后,授中书舍人[4]。
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杨一清升任山西按察使司佥事,改陕西提学副使,在陕西任职八年,闲时考察边疆战事。弘治十一年(1498年)入朝,任太常寺少卿,进南京太常寺卿[5]。
弘治十五年(1502年),经刘大夏举荐,升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巡抚陕西,督理陕西马政。任内平定边疆进犯、弹劾贪庸总兵武安侯郑英[6]并推荐都指挥佥事曹雄代任,及裁减镇守中官费用,军纪为之肃然。
正德年间
[编辑]武宗即位后,蒙古数万入寇固原,总兵官曹雄拒绝援助。杨一清则帅轻骑自平凉昼夜行,抵御入侵并发动奇袭,击退进犯。此后,杨一清以延绥、宁夏、甘肃三地有警不相援,请求率领大臣兼任。刘大夏于是请求杨一清总制三镇军务(陕甘总督),正德元年(1506年),加都察院右都御史[7]。杨一清在任期间因修建边疆防御,武宗赞同并发帑金数十万使其完成防御工事。太监刘瑾因杨一清不依附自己,而弹劾杨一清,他被迫借病辞职。之后刘瑾诬陷其冒领浪费边疆费用,而被逮捕入诏狱。大学士李东阳、王鏊论救方才救出。仍命致仕,先后罚米六百石[8]。
正德五年(1510年),封于陕西的安化王朱寘𫔍谋反,武宗命复起杨一清,总制军务,与总兵官神英平叛,并命中官张永担任督军。大军尚未抵达,杨一清旧部仇钺已经平叛并逮捕朱寘𫔍。杨一清驰马抵达镇县,并宣布德意。张永随后赶到,两人相谈甚欢。杨一清知道张永与刘瑾有矛盾,趁机与张永谋划除掉刘瑾之策。张永依计回京,面见武宗,不久刘瑾伏诛。
同年,杨一清奉召入朝,拜为户部尚书。论功加太子少保,赐金币。次年,改吏部尚书[9]。
杨一清为政通练、性情宽大。其在吏部尚书任上,恢复此前为刘瑾所陷害的官员,并派遣官员去中原平定盗乱等,此后加少保、太子太保,荫锦衣百户。此后因选用尚书靳贵,而进杨一清为少傅、太子太傅。乾清宫灾,诏求直言时,杨一清上书称皇上视朝太迟,享祀太慢,在西内大造寺庙,在禁中留宿边兵,并阐述在京畿内设立皇店的弊病,以及江南织造等扰民事情。之后因病乞归,武宗仍然挽留。大学士杨廷和丁忧时,武宗命其兼武英殿大学士,进入内阁参赞机务。钱宁乱政时,受到杨一清的指责,于是其与江彬等人勾结,派人在武宗面前诋毁杨一清,此后杨一清请求致仕归乡,与焦山寺僧妙福禅师为友[10]。武宗南巡时,曾经抵达杨一清府,与其乐饮两昼夜。杨一清借机劝阻,武宗于是取消江浙等地的巡游[11]。
嘉靖年间
[编辑]明世宗尚为世子时,与献王就曾经对其称,楚地有三杰,分别是刘大夏、李东阳及杨一清,世宗铭记于心。他即位后,廷臣纷纷交相举荐杨一清,于是世宗派遣官员赐金币存问,杨一清谢绝后,世宗特予一子官中书舍人。嘉靖三年十二月(1525年),世宗诏加杨一清少傅兼太子太傅,改任兵部尚书、左都御史,总制陕西三边军务。至此,以尚书身份担任边疆大臣的惯例,自杨一清始。世宗在诏书中褒奖赞美,以其与郭子仪相称。杨一清至此第三次为总制,其部下均踊跃兴奋。不久,平定亦不剌进犯,并接受土鲁番的求贡。
嘉靖五年(1526年),入朝任吏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加少师、仍兼太子太傅。不久《献皇帝实录》书成后,加太子太师、谨身殿大学士。杨一清以未曾参预纂修而请辞,没有得到世宗批准。王宪奏战功时,推功于杨一清,于是加为左柱国、华盖殿大学士。此时,前内阁首辅费宏已去职,于是杨一清接任,世宗赐银章二个,分别是“耆德忠正”、“绳愆纠违”,命其可以密封言事。杨一清与张璁论及张永前功,起为提督团营。给事中陆粲请增筑边墙,也得到杨一清批准。《明伦大典》书成后,加正一品俸[12]。
大礼议期间,杨一清居家赋闲,看到张璁的上疏后,对门人乔宇称:“张生此议,圣人复起,不能易也。”又劝席书及早赴召,以定大议。张璁等人显赫,对杨一清颇为推重。世宗以其为老臣,恩礼加渥。张璁与桂萼既已攻击赶走费宏,想到杨一清必然会援助自己,而杨一清却坚持召谢迁,于是张等人心有怨恨。谢迁未至,张璁已入内阁,于是原来商议事情多有边个。当时锦衣聂能迁攻击张璁,张璁欲置之死地,被杨一清抑阻。张璁大怒,上疏诋毁杨一清,杨一清于是上疏乞归,世宗从中调解。杨一清又因灾变,请求戒饬百官和衷,再次请求宽恕大礼议诸臣罪。待桂萼入内阁,矛盾愈发激化。给事中王准、陆粲检举揭发张璁、桂萼招权纳贿之事,世宗随即罢免两人,公布其罪。其党羽霍韬称:两人离去势必牵连到我。于是上疏攻击杨一清,称其接受张永、萧敬贿赂。杨一清再次上疏辩解并请求罢免。世宗虽然挽留,但张璁再次召还,霍韬再次攻击,并称言法司都是秉承杨一清的意思,而无限桂萼的罪过。世宗至此大怒,令法司会同廷臣商议,贬刑部尚书周伦任南京刑部尚书,以侍郎许赞代任。许赞于是以霍韬的话,请求削籍杨一清。张璁又三上密疏,称杨一清假意乞求辞退,而实质是以坚定世宗的想法。于是世宗果然允许杨一清致仕,驰驿归,仍赐金币。次年,张璁等诬陷朱继宗等入狱,并连坐杨一清接受张永之弟张容的钱财,为张永写墓志铭等。杨一清大恨道:“老矣,乃为孺子所卖!”背部疽发而死,留遗疏,死不瞑目。世宗于是下令不再追问此前赃事,数年后追复官职。久之,赠太保,谥文襄[13]。
著作
[编辑]著有《杨文襄公集》、《关中奏议》、《石淙诗钞》等。
墓葬
[编辑]杨一清墓在今江苏镇江南山的九华山,现存墓室、墓道,墓道长近一里,两侧有翁仲(石人)、石狮、石马及龟蚨相峙对立,并有三门四柱冲天式牌坊和石拱桥。今牌坊和石桥已毁,余均存。杨一清墓作为镇江地区保留比较完整的私人墓道,1987年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评价
[编辑]《明史》中,称赞杨一清为“其才一时无两”、“比之姚崇”。其博学善权变,尤其晓畅边事。其生而隐宫,貌寺人,无子[14]。
注释
[编辑]- ^ 明·焦竑,《国朝献征录》(卷15):公赋性燥热又多饮醇酒故每病热毒至六月终疽发加泄泻越数日卒无一言及后事前半月尝叹曰吾疾不起矣使是疾早发则吾得早归林泉使是疾后发则吾得白心迹今适当蒙昧之际而是疾乃发嗟乎人将以为口实也卒之期为嘉靖九年八月十四日。
- ^ 沈登苗:明代双籍进士的分布、流向与明代移民史. [2020-02-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18).
- ^ 明·焦竑,《国朝献征录》(卷15):杨公一清,字应宁,号邃菴。先世云南安宁州,州有石淙渡,公凡撰述题识皆以石淙系之,故时人称为石淙先生。父讳景,中永乐癸卯乡试。初判霸州,改澧州迁广东化州同知。景泰甲戌十二月六日生公于化州。天顺庚辰父致仕携公便道访前母刘氏,家于巴陵。
- ^ 清·张廷玉等,《明史》(卷198):杨一清,字应宁,其先云南安宁人。父景,以化州同知致仕,携之居巴陵。少能文,以奇童荐为翰林秀才。宪宗命内阁择师教之。年十四举乡试,登成化八年进士。父丧葬丹徒,遂家焉。服除,授中书舍人。
- ^ 清·张廷玉等,《明史》(卷198):久之,迁山西按察佥事,以副使督学陕西。一清貌寝而性警敏,好谈经济大略。在陕八年,以其暇究边事甚悉。入为太常寺少卿,进南京太常寺卿。
- ^ 《明史》作郑宏,疑误。武安侯郑宏早已去世,当时已由其子郑英袭爵,郑英曾任陕西总兵。
- ^ 清·张廷玉等,《明史》(卷198):弘治十五年用刘大夏荐,擢都察院左副都御史,督理陕西马政。西番故饶马,而仰给中国茶饮以去疾。太祖著令,以蜀茶易番马资军中用。久而寖弛,奸人多挟私茶阑出为利,番马不时至。一清严为禁,尽笼茶利于官,以服致诸番,番马大集。会寇大入花马池,帝命一清巡抚陕西,仍督马政。甫受事,寇已退。乃选卒练兵,创平虏、红古二城以援固原,筑垣濒河以捍靖虏,劾罢贪庸总兵武安侯郑宏,裁镇守中官费,军纪肃然。武宗初立,寇数万骑抵固原,总兵曹雄军隔绝不相闻。一清帅轻骑自平凉昼夜行,抵雄军为之节度,多张疑兵胁寇,寇移犯隆德。一清夜发火炮,响应山谷间。寇疑大兵至,遁出塞。一清以延绥、宁夏、甘肃有警不相援,患无所统摄,请遣大臣兼领之。大夏请即命一清总制三镇军务。寻进右都御史。
- ^ 清·张廷玉等,《明史》(卷198):大发帑金数十万,使一清筑墙。而刘瑾憾一清不附己,一清遂引疾归。其成者,在要害间仅四十里。瑾诬一清冒破边费,逮下锦衣狱。大学士李东阳、王鏊力救得解。仍致仕归,先后罚米六百石。
- ^ 清·张廷玉等,《明史》(卷198):安化王寘𫔍反。诏起一清总制军务,与总兵官神英西讨,中官张永监其军。未至,一清故部将仇钺已捕执之。一清驰至镇,宣布德意。张永旋亦至,一清与结纳,相得甚欢。知永与瑾有隙,乘间扼腕言曰:“赖公力定反侧。然此易除也,如国家内患何。”永曰:“何谓也?”一清遂促席画掌作“瑾”字。永难之曰:“是家晨夕上前,枝附根据,耳目广矣。”一清慷慨曰:“公亦上信臣,讨贼不付他人而付公,意可知。今功成奏捷,请间论军事,因发瑾奸,极陈海内愁怨,惧变起心腹。上英武,必听公诛瑾。瑾诛,公益柄用,悉矫前弊,收天下心。吕强、张承业暨公,千载三人耳。”永曰:“脱不济,奈何?”一清曰:“言出于公必济。万一不信,公顿首据地泣,请死上前,剖心以明不妄,上必为公动。苟得请,即行事,毋须臾缓。”于是永勃然起曰:“嗟乎,老奴何惜馀年不以报主哉!”竟如一清策诛瑾。永以是德一清,左右之,得召还,拜户部尚书。论功,加太子少保,赐金币。寻改吏部。
- ^ 《焦山志》
- ^ 清·张廷玉等,《明史》(卷198):“一清于时政最通练,而性阔大。爱乐贤士大夫,与共功名。凡为瑾所构陷者,率见甄录。朝有所知,夕即登荐,门生遍天下。尝再帅关中,起偏裨至大将封侯者,累累然不绝。馈谢有所入,缘手即散之。大盗躏中原,一清疏请命将调兵。前后凡数上,皆报可。盗平,加少保、太子太保,荫锦衣百户。再推内阁,不用。用尚书靳贵,而进一清少傅、太子太傅。给事中王昂论选法弊,指一清植私党,帝为谪昂。一清更申救,优旨报闻。乾清宫灾,诏求直言。一清上书言视朝太迟,享祀太慢,西内创梵宇,禁中宿边兵,畿内皇店之害,江南织造之扰。因引疾乞归,帝慰留之。大学士杨廷和忧去,命一清兼武英殿大学士入参机务。张永寻得罪罢,而义子钱宁用事。宁故善一清,有构之者因蓄怨。会灾异,一清自劾,极陈时政,中有“狂言惑圣听,匹夫摇国是,禁廷杂介胄之夫,京师无藩篱之托”语,讥切近幸,帝弗省。宁与江彬辈闻之,大怒。使优人于帝前为蜚语,刺讥一清。时有考察罢官者,嗾武学生朱大周讦一清阴事,而以宁为内主。给事御史周金、陈轼等交章劾大周妄言,请究主使,帝不听。一清乃力请骸骨归,赐敕褒谕,给夫廪如制。帝南征,幸一清第,乐饮两昼夜,赋诗赓和以十数。一清从容讽止,帝遂不为江、浙行。”
- ^ 清·张廷玉等,《明史》(卷198):世宗为世子时,献王尝言楚有三杰,刘大夏、李东阳及一清也,心识之。及即位,廷臣交荐一清,乃遣官赐金币存问,谕以宣召期,趣使有言。一清陈谢,特予一子官中书舍人。嘉靖三年十二月戊午诏一清以少傅、太子太傅改兵部尚书、左都御史,总制陕西三边军务。故相行边,自一清始。温诏褒美,比之郭子仪。一清至是三为总制,部曲皆踊跃喜。亦不剌窜西海,为西宁洮河害,金献民言抚便,独一清请剿。土鲁番求贡,陈九畴欲绝之,一清则请抚。时帅诸将肄习行阵,尝曰:“无事时当如有事堤防,有事时当如无事镇静。”会张璁等力排费宏,御史吉棠因请还一清内阁。给事中章侨、御史侯秩等争之。帝谪秩官,召一清为吏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既入见,加少师,仍兼太子太傅,非故事也。亡何,献皇帝实录成,加太子太师、谨身殿大学士。一清以不预纂修辞,不许。王宪奏捷,推功一清,加特进左柱国、华盖殿大学士。费宏已去,一清遂为首辅。帝赐银章二,曰“耆德忠正”,曰“绳愆纠违”,令密封言事。与张璁论张永前功,起为提督团营。给事中陆粲请增筑边墙,推明一清曩时议,一清因力从臾之。帝为发帑金,命侍郎王廷相往,然久之亦竟止。明伦大典成,加正一品俸。
- ^ 清·张廷玉等,《明史》(卷198):初,“大礼”议起,一清方家居,见张璁疏,寓书门人乔宇曰:“张生此议,圣人复起,不能易也。”又劝席书早赴召,以定大议。璁等既骤显,颇引一清。帝亦以一清老臣,恩礼加渥。免常朝日讲侍班,朔望朝参,令晨初始入阁视事。御书、和章及金币、牢醴之赐甚渥。所言边事、国计,大小无不倾听。璁与桂萼既攻去费宏,意一清必援己,一清顾请召谢迁,心怨之。迁未至,璁已入内阁,多所更建。一清引故事稍裁抑,其党积不平。锦衣聂能迁讦璁,璁欲置之死,一清不可。璁怒,上疏阴诋一清,又嗾黄绾排之甚力。一清疏辨,言璁以能迁故排己,且傍及璁他语。因乞骸骨。帝为两解之。一清又因灾变请戒饬百官和衷,复乞宥议礼诸臣罪,璁益憾。桂萼入内阁,亦不相能。一清屡求去,且言:“今持论者尚纷更,臣独主安静;尚刻核,臣独主宽平。用是多龃龉,愿避贤者路。”帝复温旨褒之。而给事中王准、陆粲发璁、萼招权纳贿状,帝立罢璁、萼,且暴其罪。其党霍韬攘臂曰:“张、桂行,势且及我。”遂上疏力攻一清,言其受张永、萧敬贿。一清再疏辨,乞罢。帝虽慰留之,而璁复召还,韬攻益急,且言法司承一清风指,构成萼罪。帝果怒,令法司会廷臣杂议。出刑部尚书周伦于南京,以侍郎许赞代。赞乃实韬言,请削一清籍,帝令一清自陈。璁乃三上密疏,引一清赞礼功,乞赐宽假,实以坚帝意俾之去。帝果允致仕,驰驿归,仍赐金币。明年,璁等构朱继宗狱,坐一清受张永弟容金钱,为永志墓,又与容世锦衣指挥,遂落职闲住。一清大恨曰:“老矣,乃为孺子所卖!”疽发背死。遗疏言身被蔑,死且不瞑,帝令释赃罪不问。后数年复故官。久之,赠太保,谥文襄。
- ^ 清·张廷玉等,《明史》(卷198):一清生而隐宫,貌寺人,无子。博学善权变,尤晓畅边事。羽书旁午,一夕占十疏,悉中机宜。人或訾己,反荐扬之。惟晚与璁、萼异,为所轧,不获以恩礼终。然其才一时无两,或比之姚崇云。
延展阅读
[编辑][在维基数据编辑]
- 在维基文库阅读此作者作品( 在维基共享资源阅览影像)
- 《国朝献征录·卷之十五》,出自焦竑《国朝献征录》
- 《明史卷一百九十八》,出自《明史》
- 《少师太保华盖殿大学士吏部尚书文襄杨公墓表》
- 《杨一清集》(上下),中华书局,第1版,ISBN 7101022340
官衔 | ||
---|---|---|
前任: 刘玑 |
明朝户部尚书 1510年-1511年 |
继任: 孙交 |
前任: 刘机 |
明朝吏部尚书 1511年-1515年 |
继任: 陆完 |
前任: 费宏 |
明朝内阁首辅 1526年 |
继任: 费宏 |
前任: 费宏 |
明朝内阁首辅 1527年-1529年 |
继任: 张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