渐台二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天琴座β AB
观测资料
历元 J2000.0
星座 天琴座
星官 渐台牛宿
赤经 18h 50m 04.8s
赤纬 +33° 21′ 46″
视星等(V) 3.52(3.4–4.3)
特性
光谱分类B7IIe/B0.5Vp
U−B 色指数−0.56
B−V 色指数0.00
变星类型天琴座β
天体测定
径向速度 (Rv)−19.2 km/s
自行 (μ) 赤经:1.10 mas/yr
赤纬:−4.46 mas/yr
视差 (π)3.70 ± 0.52 mas
距离approx. 900 ly
(approx. 270 pc)
绝对星等 (MV)−3.91
详细资料
质量2.9/13.2 M
半径15.3/6.2 R
亮度6,600/26,200 L
温度13,200/30,000 K
金属量?
自转?
年龄?
轨道
伴星天琴座βB
半长轴 (a)45.7"
倾斜角 (i)149°
轨道
伴星天琴座βC
半长轴 (a)46.6"
倾斜角 (i)248°
轨道
伴星天琴座βD
半长轴 (a)64.3"
倾斜角 (i)68°
轨道
伴星天琴座βE
半长轴 (a)66.9"
倾斜角 (i)318°
轨道
伴星天琴座βF
半长轴 (a)19"
倾斜角 (i)85.8°
其他命名
Sheliak, 10 Lyrae, HR 7106, BD+33°3223, HD 174638, SAO 67451, AAVSO 1846+33, FK5 705, HIP 92420

渐台二β Lyr / 天琴座β)是在天琴座的一个双星系统,距离地球大约882光年。根据依巴谷任务(Hipparcos)期间获得的视差测量结果,它距太阳约960光年(290秒差距)。虽然它在肉眼看来只是一个光点,但实际上它由六个视星等为 14.3 或更亮的分量组成。 最亮的部分被称为天琴座贝塔 A,它本身就是一个三合星系统,由一对食双星 (Aa) 和一颗单星 (Ab) 组成。 该双星对的两个组成部分被指定为天琴座贝塔 Aa1 和 Aa2。 另外的五个组成部分,称为天琴座贝塔 B、C、D、E 和 F,目前被认为是单星。

命名法[编辑]

天琴座β(拉丁语名称为Beta Lyrae)是该系统的拜耳名称,由约翰·拜耳在1603年的《测天图》(德语:Uranometria)测量中确定,表示它是天琴座中第二亮的恒星。 WDS J18501+3322 是华盛顿双星目录(WDS)中的一个名称。 成分名称为 Beta Lyrae A、B 和 C,或者 WDS J18501+3322A、B 和 C,另外还有 WDS J18501+3322D、E 和 F,以及 A 成分的名称 - Beta Lyrae Aa、Aa1、Aa2 和 Ab - 源自华盛顿多重星表 (WMC) 用于多恒星系统的惯例,并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 (IAU) 采用[1]

天琴座贝塔的传统名称为 Sheliak(有时为 Shelyak 或 Shiliak),源自阿拉伯الشلياق Sheliak或 Al Shilyāk,意思是"乌龟"或"竖琴"[2]。2016年,国际天文学联合会组织了恒星名称工作组(WGSN)[3],对恒星的专有名称进行编目和标准化。WGSN 决定为单个恒星而不是整个多个系统赋予专有名称[4]。它于 2016 年 8 月 21 日批准了天琴座β Aa1 组件的名称 Sheliak,现已包含在 IAU 批准的恒星名称列表中[5]

特性[编辑]

动画显示联星在轨道上运行时,光度曲线是如何变化的。

天琴座β中,A、B星是由蓝白色(B7II)主星和深埋在气体中的蓝色(B0.5V)伴星组成的一对半分离双星系统。天琴座β是这一类食变星的原型,系统内的成员很接近,因而相互间的万有引力足以将对方光球层的物质拉出来,因此恒星已经变形成为椭球的形状,并发生质量转移。A星初始质量很大,因此很快膨胀到了巨星阶段,它的物质源源不断流向B星,使得原本较轻的B星变成双星中较重的一颗,并且减慢了B星的演化,使得B尚在主序星阶段。现今A星已经损失了初始质量的75%以上,目前质量略小于太阳的3倍,B星深埋在A抛出的大量气体尘埃之中,显得非常昏暗。但是B目前的质量已经达到了太阳的13-15倍之大。天琴座β的视星等以12.9075天的周期在+3.4等至+4.6等之间变化,A、B星因为太接近而无法光学望远镜解析出来,它们是光谱联星

这个系统的视线方向还有好几颗恒星。其中一对光学双星(在同一视线方向,但实际距离很远,没有物理上的关系)距离A/B星系统45.7",光谱为B7V,视星等+7.2,可以轻松的用双筒望远镜看见;它们的亮度约为太阳的80倍,也是光谱双星,周期4.34天。另外还有一颗较远的恒星——天琴座βF,角距离86",视星等+9.9,光度是太阳的7倍。

组成[编辑]

名称 赤经 赤纬 视星等 (V) 光谱类型 参考资料库
天琴座βB (HD 174664) 18h 50m 06.7053s +33° 21' 06.678 7.13 B5V Simbad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天琴座βC (HD 174639) 18h 50m 01.2s +33° 21' 26 B2 Simbad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天琴座βD (BD+33 3223D) 18h 50m 09.4s +33° 22' 09 15.15 Simbad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天琴座βE (BD+33 3222) 18h 50m 01.1654s +33° 22' 34.957 10.5 G5 Simbad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天琴座βF (BD+33 3225) 18h 50m 06.6524s +33° 23' 07.211 10.6 G5 Simbad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相关条目[编辑]

参考资料[编辑]

  1. ^ Hessman, F. V.; Dhillon, V. S.; Winget, D. E.; Schreiber, M. R.; Horne, K.; Marsh, T. R.; Guenther, E.; Schwope, A.; Heber, U. On the naming convention used for multiple star systems and extrasolar planets. 2010. arXiv:1012.0707可免费查阅 [astro-ph.SR]. 
  2. ^ Allen, Richard Hinckley, Star-names and their meanings, New York, 1899: 287, Bibcode:1899sntm.book.....A. 
  3. ^ IAU Working Group on Star Names (WGSN), International Astronomical Union, [22 May 20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7-15). 
  4. ^ WG Triennial Report (2015-2018) - Star Names (PDF): 5. [2018-07-14].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2-10-09). 
  5. ^ Naming Stars. IAU.org. [18 June 20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4-11). 

外部链接[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