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热血警探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终棘警探
Hot Fuzz
电影海报
基本资料
导演艾德格·莱特
监制
编剧
主演
配乐大卫·阿诺德
摄影杰西·霍尔英语Jess Hall
剪辑克里斯·狄金斯英语Chris Dickens
制片商
片长121分钟[1]
产地
语言英语
上映及发行
上映日期
  • 2007年2月16日 (2007-02-16)(英国)
  • 2007年4月20日 (2007-04-20)(美国)
  • 2007年7月18日 (2007-07-18)(法国)
发行商环球影业
预算$1,200万美元[3]
票房$8,070万美元[4]
前作与续作
前作活人甡吃
续作醉后末日
各地片名
中国大陆热血警探
香港爆辣刑警
台湾终棘警探

热血警探》(英语:Hot Fuzz,香港译《爆辣刑警》,台湾译《终棘警探》)是一部于2007年上映的英国-法国动作喜剧电影,由艾德格·莱特执导,并与赛门·佩吉一同编剧。该片是莱特与佩格的“血腥冰淇淋三部曲英语Three Flavours Cornetto trilogy”中的第二部作品,前一部是2004年的《活人甡吃》,而下一部则是2013年的《醉后末日》。该片由佩吉、尼克·佛洛斯特吉姆·布洛班特等人主演,剧情讲述两名警员试图侦破一座英国小镇的连环凶杀案。

在编剧时期,共使用了超过100多部动作片当做剧本的灵感来源。拍摄作业在2006年初进行,为期11个星期,取景地点包含莱特的家乡——索美塞特郡韦尔斯等地。最终,莱特一共剪掉了长约半个小时的镜头。片中有许多未挂名的电影工作者客串演出,如彼得·杰克森凯特·布兰琪等人。

《终棘警探》分别于2007年2月14日及4月20日在美国和英国发行。该片所获评价多为正面,影评人主要称赞佩格与佛洛斯特的表现。电影的全球票房约为8,000万美元,而其制片预算则是1,200万美元。该片于第13届英语13th Empire Awards帝国奖颁奖典礼上荣获最佳喜剧奖英语Empire Award for Best Comedy,并入围了最佳英国电影奖英语Empire Award for Best British Film。《终棘警探》的DVD版本分别于2007年6月11日及7月31日在英国与美国发行。

剧情

[编辑]

尼可拉斯·安吉(Nicholas Angel)是一位伦敦警察厅的警员,他完美的表现让同事们相形失色。因此尼可拉斯的长官将他调到一个位于偏远的桑福镇(Sandford),一座位于格洛斯特郡,平静、无犯罪的城镇。他奉命与当地警察局长法兰克·巴特曼(Frank Butterman)的儿子——警员丹尼·巴特曼(Danny Butterman)搭档。丹尼是死忠的动作片迷,心地善良纯真而又过于热心,认为来自大城市的新搭档尼可拉斯就是一个“好莱坞热血警探”,因此十分崇拜他。尼可拉斯在短时间内也查处几个很可能忽视的违法犯罪案件(例如商店偷盗、未成年饮酒和一农夫在其粮仓内私藏大量非法武器,包括一颗水雷),然而他不久发现,他接到最需要危急的案件是寻找一只从主人家逃离的天鹅。

在尼可拉斯抵达这个村庄不久,桑福镇就接连发生一系列震惊全镇的死亡事故,而这些谋杀案的凶手似乎是一个戴著斗篷穿著披风的人。然而,随著时间的流失,桑福镇的治安依然平静,尼可拉斯也开始和警局里的其他人发生冲突,尤其是警队里的两名警员更觉得尼可拉斯只不过是一名紧张不安的城市警察罢了,取笑他对镇上的异常动静过于敏感。尽管如此,尼可拉斯仍拒绝停止他的调查。起初,他怀疑桑福镇当地一家超市的阴险老板西蒙·斯金纳(Simon Skinner)涉嫌谋杀,原因是受害者参与一桩利润丰厚的土地买卖,而这损害了西蒙的利益。然而,尼可拉斯和西蒙的当面对质却只能说明西蒙·斯金纳表面是清白的,也让尼可拉斯的同事对他的信任度进一步降低。

事后,尼可拉斯在回到旅馆的房间时,中了披风谋杀犯的埋伏,这个壮硕的谋杀犯正是桑福超市中的一位弱智货物推车工,听从西蒙·斯金纳的指使做事。尼可拉斯将弱智员工撂倒后透过对讲机得知斯金纳的位置随后便前往,在那里安吉也知道事情的真相:原来法兰克·巴特曼和「社区巡视联盟」(Neighbourhood Watch Alliance and Associates)为了让桑福每年蝉联英国的“年度最佳城镇”,于是就下令对桑福镇名誉构成潜在威胁的人进行灭口。发现此秘密的尼可拉斯成为了终结目标,寡不敌众的他开始逃亡。尼可拉斯随后在逃跑途中发现那些被灭口者的尸体,但却不幸被联盟成员包围,而丹尼居然也是社区巡视联盟的成员。在团团包围之下,丹尼利用番茄酱包及刀子假装刺杀尼可拉斯,让社区巡视联盟认为他已经死去。

丹尼驾车到至郊外放尼可拉斯离开,并要求尼可拉斯不要把他的“手下留情”告诉外人。逃离桑福镇后,尼可拉斯决定阻止社区巡视联盟的行动,于是又回到小镇,从警局证物室内偷拿之前从私藏武器的农夫没收取得的枪械后就骑马向小镇赶去。到镇上后,尼可拉斯与丹尼会合,开始与社区巡视联盟驳火。起初,两人遇到桑福警察局的阻止。尼可拉斯和丹尼很快把事情的真相告诉他们的同事,桑福警察局的警员也加入了他们。随后,他们把战区移到西蒙·斯金纳的超市。双方交战后,西蒙和法兰克仓皇而逃,尼可拉斯和丹尼一路追赶,并成功阻止他们逃逸。

尼可拉斯的前上司从伦敦赶来请求他返回首都,因为在尼可拉斯离开的这段时间内,伦敦的犯罪案件显著增加,但安吉决定继续留在桑福镇。事后,警局继续运作,但尼可拉斯等人忽略了最后一位社区巡视联盟成员仍埋伏在警局中。他向尼可拉斯开枪,丹尼舍身挡下子弹,接下来的混战引爆了原本没收在证物室内的水雷,将整个警局炸毁。之后画面跳到一年后的场景,丹尼活了下来,安吉获得晋升,变成警局督察,而丹尼也成为了警长,两人继续在桑福惩奸除恶,维护治安。

角色

[编辑]
桑福警局[5]
社区巡视联盟[5]
桑福居民[5]
客串[5]

彼得·杰克森在片中饰演打扮成圣诞老人的窃贼(未挂名)[6][7]凯特·布兰琪诠释安吉的前女友珍奈(未挂名)[6]乔·柯尼许饰演珍奈的新男友鲍伯(Bob[6],而葛斯·詹宁斯(未挂名)也客串在片中[5][6]。另外,比尔·奈伊马丁·费里曼在片中分别客串饰演总督察及警长[5]。导演艾德格·莱特亦客串为戴夫(Dave)配音(未挂名)[5]

制作

[编辑]

编剧与拍摄

[编辑]

莱特表示,他之所以会想要编写并执导一部警匪片,是因为“英国从未拍过真正的警匪片……我们认为世界上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警匪片代表作,而英国却没有”[8]。莱特与佩吉花费18个月的时间撰写剧本[9]。初稿花了8个月的时间编写而成。接著,两人观赏138部与警察相关的电影,观摩其中的对白及剧情,并与警务人员进行50多次的访谈,9个月后,莱特与佩吉完成了另一份的剧本[9][10]。该片的片名源自于1980年代及1990年代的动作片片名[11]。在一次采访中,莱特称,他“想要的是一个没有什么真实意义的片名,就像《轰天炮》(1987年)、《惊爆点》(1991年)及《747绝地悍将》(1996年)那样”。同时,佩吉开玩笑说,许多动作片的片名似乎都“包含两个既是形容词又是名词的词,而你会说‘好,就取这片名’”[11]。在撰写剧本的同时,莱特与佩吉都打算聘请尼克·佛洛斯特来饰演佩吉的角色的搭档。佛洛斯特透露,除非他能为他的角色取名,他才会出演这部电影。他将该角色取名为“丹尼·巴特曼”[12]

赛门·佩吉索美塞特郡韦尔斯拍片

2005年底,Working Title Films物色了西南英格兰的几座城镇,试著寻找一个适当的取景地点。佩吉评论道,“我们(佩吉与莱特)都生长于西郡,所以让那些想法、那种风格和那些口头禅回到我们的出生地似乎是完美而合乎逻辑的事,于是你可能会看到这部动作片在弗罗姆拍摄”[13]斯托昂泽沃尔德曾是剧组考虑的取景地点之一[14]。随后,剧组入驻莱特的家乡——索美塞特郡韦尔斯[14],莱特曾表示说“我爱这地方,但我也想抛弃这地方”[15]。剧组以数位形式将韦尔斯座堂从自治市的每个镜头中删除,因为莱特希望圣卡斯伯特教堂英语Church of St Cuthbert, Wells能成为虚构城镇桑福的中央建筑[16];然而,主教宫英语Bishop's Palace, Wells在某些镜头中是能认出来的(主教宫本身亦用来当做部分场景的布景)[17]。在著制服拍片时,佩吉与佛洛斯特常常被误认为是真正的警察,甚至有路人上前问路[18]。剧组亦有在亨顿警校英语Hendon Police College取景[19]。拍摄作业于2006年3月19日开始,为期11个星期[20][21]。最终,莱特一共剪掉了长约半个小时的片段[22]

效果

[编辑]

为了呈现因瓦斯爆炸而被炸毁的豪宅的效果,剧组将瓦斯炮射往建筑物的前方,以呈现大规模的爆炸效果。然而,火舌吞没了摄影机。为了再次呈现这种效果,剧组再次使用了瓦斯炮;但这次剧组改将瓦斯炮射往一片往摄影机倾斜的黑色天花板[23]。当剧组以极快的速度拍摄该桥段时,火焰就像是从建筑物底部窜出一般。该片最后的场景之一——桑福警局在爆炸中化为灰烬——的爆炸效果的一部份是透过一个窗户向外爆裂、而建筑物完好无损的模型来呈现的。整栋建筑物炸毁的效果则透过炸毁警局的模型来呈现[16]

与《活人甡吃》相似,片中时常出现血腥及爆头的镜头。视觉效果总监理查·布里斯科(Richard Briscoe)透露了片中出现大量血腥镜头的原因:“在许多方面,你做的越夸张,便有越多人能明白这只是一种风格罢了,并享受著这种极其荒唐的幽默。这道理就像《巨蟒和圣杯英语Monty Python and the Holy Grail》(1975年)中的黑骑士英语Black Knight (Monty Python)那般”[23]。一名角色被教堂落下的碎块爆头的镜头是全片中制作时间最长的血腥镜头。剧组在绿幕上放了一名假人,当教堂的一角快要击中假人时,剧组便将假人的头部引爆。在整部电影中,有超过70场的枪战桥段经过数位方式来增强其效果[23]

音乐

[编辑]
终棘警探:电影原声带
大卫·阿诺德电影配乐
发行日期
  • 2007年4月17日 (2007-04-17)(美国)
类型流行摇滚
时长1:03:26
唱片公司新视镜唱片(美国)
专业评分
评论得分
来源评分
AllMusic4/5颗星[24]
帝国杂志4/5颗星[25]
参见:终棘警探:电影原声带英语Hot Fuzz (soundtrack)

该片的配乐由大卫·阿诺德谱写。电影中的配乐多为1960年代至1970年代的英国摇滚乐英语Rock music in the United Kingdom(包含奇想乐团、T. Rex、The Move英语The MoveThe Sweet英语The SweetThe Troggs英语The Troggs亚瑟·布朗英语Arthur Brown (musician)、Cloud 69、柯兹·鲍威尔英语Cozy Powell险峻海峡的作品)及新浪潮(包含亚当·安特英语Adam AntXTC英语XTC的作品)[24][26]。片中配乐《Hot Fuzz Suite》由阿诺德撷取其他歌曲的片段再做汇整[24]。此外,片中还出现了以警察为主题的歌曲,如Supergrass英语Supergrass的《Caught by the Fuzz英语Caught by the Fuzz[16][24]。《终棘警探》的原声带于2007年4月17日由新视镜唱片在美国发行[27]

曲目列表[27][28]
曲序曲目演出者时长
1.Goody Two Shoes英语Goody Two Shoes (song)亚当·安特英语Adam Ant3:38
2.Sgt. Rock (Is Going To Help Me)英语Black Sea (XTC album)XTC英语XTC3:34
3.The Village Green Preservation Society英语Village Green (song)奇想乐团2:57
4.Baby Fratelli英语Baby FratelliThe Fratellis英语The Fratellis4:16
5.Dance With The Devil柯兹·鲍威尔英语Cozy Powell3:17
6.Slippery Rock 70's史蒂夫利·麦克比斯(Stavely Makepeace2:43
7.I Can't Control MyselfThe Troggs英语The Troggs3:02
8.Fire亚瑟·布朗英语Arthur Brown (musician)2:47
9.Lethal Fuzz (Osymyoso Remix)约翰·艾瑞克·亚历山大(John Eric Alexander2:01
10.Souljacker Part 1 - Album VersionEels3:15
11.Caught by the Fuzz英语Caught by the FuzzSupergrass英语Supergrass2:17
12.Solid Gold Easy ActionThe Fratellis2:36
13.Here Come The Fuzz琼·史宾赛(Jon Spencer3:52
14.The Hot Fuzz Suite大卫·阿诺德23:11
总时长:63:26

发行

[编辑]

该片的两支前导预告于2006年10月16日发布。莱特、佩吉与佛洛斯特经营了数个影像部落格,在电影制作的不同阶段发布影片[29]。莱特与佛洛斯特在2006年圣地牙哥国际漫画展上推广《终棘警探》,两人公开了片中的一些镜头并接受采访[30]。莱特与佛洛斯特于2007年再度参与圣地牙哥国际漫画展,推销该片的DVD[31]。电影抢先于2007年2月14日在英国上映,并于2月16日举行全球首映礼。首映礼上有警员骑摩托车护送,且地毯是蓝色而非传统的红色[32]

致敬与彩蛋

[编辑]

莱特表示,他从他的最后一部业馀电影《死权英语Dead Right (film)》(1993年)中撷取了些许元素,加入《终棘警探》中。此外,莱特指出,该片仿效了“背景设定在索美塞特郡的《轰天炮》”及“在索美塞特郡取景的《紧急追捕令》(1971年)”[15]。在桑默费尔超市英语Somerfield的场景中可以看到《活人甡吃》的拷贝DVD。DVD盒上的片名是《Zombies' Party》——该片的西班牙文和葡萄牙文片名[6]。佛洛斯特饰演的角色(《终棘警探》的丹尼,《活人甡吃》的艾德)喜欢吃科尔内托冰淇淋英语Cornetto (ice cream)[33],片中出现了蓝色的原味冰淇淋,代表该片的警察元素[34]。莱特与佩吉表示,该片为“血腥冰淇淋三部曲英语Three Flavours Cornetto trilogy”中的第二部作品,前一部是2004年的《活人甡吃》,而下一部则是2013年的《醉后末日[35][36]

片中出现了《警察故事III超级警察》(1992年)的DVD及《惊爆点》和《绝地战警2》(2003年)的片段。莱特透露,他必须先获得每段场景中每个演员或特技演员的许可才能使用,且在片中加入DVD盒也需支付制片商酬劳[37]。佩吉认为,该片并不带有恶搞的意味[38]。片中亦有出现《异教徒》的题材,《异教徒》中主演爱德华·伍德沃德英语Edward Woodward饰演的角色便是一名刚正不阿的警察[39]

反响

[编辑]

评价

[编辑]
主演赛门·佩吉(左)及尼克·佛洛斯特(右)的表现广受影评人的好评

《终棘警探》收获了普遍影评人的赞誉。烂蕃茄上收集的203篇专业影评文章中,有185篇给予该片“新鲜”的正面评价,“新鲜度”为91%,平均得分7.65分(满分10分),该网站对电影的共识性评价写道“《活人甡吃》优秀的原班人马成功地拍了一部警察搭档片《终棘警探》。《终棘警探》是一部带有犀利的讽刺意味,且极具娱乐性的戏仿电影”[40],而基于另一影评汇总网站Metacritic上的37篇评论文章,其中36篇予以好评,无差评,1篇褒贬不一,平均分为81(满分100),综合结果为“普遍良好的评价”[41]

帝国杂志》的影评人奥利·理查兹(Olly Richards)给予该片4颗星(满分5颗)的好评,并称赞了赛门·佩吉尼克·佛洛斯特之间的火花[42]。编剧沙恩·布莱克给予《终棘警探》好评[22]。《观察家报》的菲利浦·芬奇(Phillip French)称赞了该片的喜剧团队,并称电影“有趣且别出心裁”[43]。影评人理查·罗珀英语Richard Roeper指出,该片比任何一部纯粹充斥著枪枝的电影都还要有笑料[44]。《终棘警探》为演员安娜·坎卓克最喜欢的前五部电影之一[45]

相反的,《每日镜报》指出,电影在试图嘲讽高预算大片时犯了严重的错误;且片中的笑话“失去了它的目的”[46]。《每日邮报》的克里斯·图奇(Chris Tookey)认为《终棘警探》“缺乏任何认真的意图”,且剧情无法令人信服[47]。《底特律新闻报英语The Detroit News》的影评人汤姆·朗(Tom Long)给出了“C+”的评分,表示“《终棘警探》的开头相当热血,中段冷场,结局高潮——这使该片变得淡而无味”[44]

票房

[编辑]

截至下档日,《终棘警探》在美国及加拿大地区共累积了2,360万美元的票房,加上来自其他地区的5,690万美元,全球票房共计8,050万美元,而其制片预算则是1,200万美元[4]。在英国,《终棘警探》于首映周末收获了710万英镑的票房[48]。在美国,电影于首映周末从825家剧院中进帐580万美元,名列当周票房排名的前十名[4],同时,该成绩还超越了佩吉与莱特的前一部作品《活人甡吃》(330万美元)的首周末票房成绩。隔周,电影的上映剧院数从825家增加到1,272家。该片在第二个周末收获490万美元,较上周下跌17%[49]

荣誉

[编辑]

该片于第13届英语13th Empire Awards帝国奖颁奖典礼上荣获最佳喜剧奖英语Empire Award for Best Comedy,并入围了最佳英国电影奖英语Empire Award for Best British Film,而佩吉与莱特则获最佳男主角奖最佳导演奖英语Empire Award for Best Director的提名,但不敌《赎罪》(2007年)的演员詹姆斯·麦艾维及《哈利波特:凤凰会的密令》(2007年)的导演大卫·叶茨[50]。此外,《终棘警探》还拿下了第1届国家电影大奖英语National Movie Awards的最佳喜剧奖[51],并入围了俄罗斯国家电影大奖(Russian National Movie Awards)的最佳夏季大片奖,但败给《300壮士:斯巴达的逆袭》(2007年)[52]。在2007年英国喜剧奖颁奖典礼上,电影夺下了最佳喜剧片的提名,但不敌《辛普森家庭大电影》(2007年)[53]。为《终棘警探》谱写配乐的大卫·阿诺德入围2007年国际电影配乐评论家奖(International Film Music Critics Award,IFMCA)的最佳喜剧片原创配乐奖,但最终败给《曼哈顿奇缘》(2007年)的作曲家亚伦·孟肯[54]

家庭媒体

[编辑]

《终棘警探》的DVD版本于2007年6月11日在英国发行。在发行的头4个星期,DVD在英国一共卖出了100万份[55]。导演莱特与昆汀·塔伦提诺在DVD收录的讲评中讨论了近200部电影[56]。美国的DVD及HD DVD于7月31日发布。美国版本的DVD在发行首周卖出853,000万份,收获1,400万美元,排名当周第二[57]。三碟珍藏版于11月27日发行,而蓝光版本则于2009年9月22日推出[58]

参考资料

[编辑]

除另行注明外,以下资料皆为英文。

  1. ^ HOT FUZZ (15). British Board of Film Classification. 2007-02-02 [2013-08-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8-03). 
  2. ^ 2.0 2.1 Hot Fuzz (2007). British Film Institute. [2014-06-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8-03). 
  3. ^ Coggan, Devan. Simon Pegg: The World's End is $4 million shy of double what Hot Fuzz cost. Radio Times. 2013-07-19 [2017-08-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8-03). 
  4. ^ 4.0 4.1 4.2 Hot Fuzz (2007). Box Office Mojo. [2009-03-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8-03). 
  5. ^ 5.0 5.1 5.2 5.3 5.4 5.5 5.6 Hot Fuzz (2007) Full Cast & Crew. IMDb. [2017-08-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1-21). 
  6. ^ 6.0 6.1 6.2 6.3 6.4 15 Things You Probably Didn’t Know About Hot Fuzz. IFC.com. 2014-11-15 [2017-08-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8-04). 
  7. ^ Toppel, Fred. Hot Fuzz cameos.. CanMag.com. 2007-04-17 [2017-08-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8-06). 
  8. ^ Christianson, Emily. "Hot Fuzz" Q&A: Flushing Birthday Cakes with Edgar Wright and Nick Frost. New York Post. [2009-09-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12-25). 
  9. ^ 9.0 9.1 Phipps, Keith. Nick Frost, Simon Pegg, and Edgar Wright of Hot Fuzz. The A.V. Club. 2007-04-18 [2017-08-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8-04). 
  10. ^ Murray, Gary. Edgar Wright, Simon Pegg, and Nick Frost talk Hot Fuzz. BigFanBoy.com. [2009-03-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8-03). 
  11. ^ 11.0 11.1 Topel, Fred. Interview with the Stars of Hot Fuzz - Simon Pegg and Nick Frost. About.com. [2009-03-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8-03). 
  12. ^ Hot Fuzz-Production Notes p.2. CinemaReview. [2009-03-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8-03). 
  13. ^ Week Four 2007. The Culture Show. 2007-02-10. BBC Two. 
  14. ^ 14.0 14.1 Thank God we did screen film event!. Cotswald Journal. 2006-08-11 [2009-03-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8-03). 
  15. ^ 15.0 15.1 Around the West Country and into Wales. The Comedy Map of Britain. 2007-02-03. BBC Two. 
  16. ^ 16.0 16.1 16.2 Hot Fuzz commentary (DVD). Universal Pictures. 2007-06-11. 
  17. ^ Film locations for Hot Fuzz. Worldwide guide to movie locations. [2009-03-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8-03). 
  18. ^ Best Buddy Cop Movies - A Celebration - Sky Movies HD. Movies.sky.com. [2012-08-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11-04). 
  19. ^ Hot Fuzz Filming Locations. Movie Locations Guide.com. [2009-03-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8-03). 
  20. ^ Filming Under Way on Hot Fuzz. Working Title Films. 2006-03-20 [2009-03-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03-21). 
  21. ^ Hot Fuzz. Channel 4 Film. [2009-03-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3-27). 
  22. ^ 22.0 22.1 Kolan, Patrick. Interview With Edgar Wright. IGN. 2007-03-13 [2009-03-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8-03). 
  23. ^ 23.0 23.1 23.2 Bielik, Alain. Hot Fuzz: A Cop Spoof CG Investigation. VFXWorld. 2007-04-20 [2009-03-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5-02). 
  24. ^ 24.0 24.1 24.2 24.3 Phares, Heather. Hot Fuzz [Cherry Tree] Review. AllMusic. [2009-03-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8-14). 
  25. ^ Brown, Kat. Review of Hot Fuzz. Empire. [2010-02-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6-10). 
  26. ^ Soundtrack details: Hot Fuzz. Soundtrack Collector. [2009-03-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8-14). 
  27. ^ 27.0 27.1 Hot Fuzz. Soundtrack.Net. [2017-11-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1-07). 
  28. ^ Original Soundtrack Hot Fuzz [Soundtrack]. AllMusic. [2017-11-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1-07). 
  29. ^ Frey, Jonathan. Hot Fuzz Con Blogs. JoBlo.com. 2006-08-07 [2009-03-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08-12). 
  30. ^ JoBlo. Con:Hot Fuzz. JoBlo.com. 2006-07-27 [2009-03-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09-07). 
  31. ^ Reilly, Maura. Hot Fuzz's Edgar Wright and Nick Frost at Comic-Con. MonstersandCritics.com. 2007-08-07 [2009-03-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10-12). 
  32. ^ "Hot Fuzz" World Premiere. Working Title Films. 2007-02-16 [2009-03-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8-01). 
  33. ^ Simon Pegg and Nick Frost. CraveOnline. 2007-04-09 [2009-09-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2-21). 
  34. ^ Hot Fuzz (Commentary) (DVD). Universal Pictures. 2007-06-11. 
  35. ^ Interview with Simon Pegg. BBC. 2008-10-01 [2009-03-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8-04). 
  36. ^ Brown, Mark. Spaced duo savour sweet taste of success. The Guardian. 2008-04-03 [2009-03-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6). 
  37. ^ Chupnick, Steven. Interview: Edgar Wright Tackles Hot Fuzz. Movie Web. 2007-04-17 [2009-03-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4-23). 
  38. ^ Collis, Clark. Brits and Giggles. Entertainment Weekly. 2007-04-13 [2009-03-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8-07). 
  39. ^ Stratton, David. Hot Fuzz. At the Movies. [2009-09-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5-11). 
  40. ^ Hot Fuzz (2006). Rotten Tomatoes. [2014-02-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8-30). 
  41. ^ Hot Fuzz. Metacritic. [2009-03-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8-30). 
  42. ^ Richards, Olly. Hot Fuzz (TBC). Empire. [2009-03-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2-07). 
  43. ^ French, Philip. Hot Fuzz. The Guardian. 2007-02-18 [2009-03-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2-19). 
  44. ^ 44.0 44.1 Hot Fuzz Reviews. Rotten Tomatoes. [2017-08-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2-05). 
  45. ^ Fujitani, Ryan. Anna Kendrick's Five Favorite Films. Rotten Tomatoes. 2017-12-19 [2017-12-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1-06). 
  46. ^ Hot Fuzz. Daily Mirror. 2007-02-16 [2009-03-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2-18). 
  47. ^ Tookey, Chris. It aims. It fires. And yet somehow it misses. Daily Mail. 2007-02-20 [2009-03-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1-24). 
  48. ^ Hot Fuzz heats up UK box office. BBC News. 2007-02-20 [2009-03-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1-05). 
  49. ^ Hot Fuzz-Weekend Box Office. Box Office Mojo. [2009-03-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1-24). 
  50. ^ 2008 Empire Awards, UK. IMDb. [2017-08-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1-20). 
  51. ^ Hot Fuzz (2007) Awards. IMDb. [2017-08-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2-02). 
  52. ^ 2008 Russian National Movie Awards. IMDb. [2017-08-27]. 
  53. ^ 2007 British Comedy Awards. IMDb. [2017-08-27]. 
  54. ^ 2007 International Film Music Critics Award (IFMCA). IMDb. [2017-08-27]. 
  55. ^ Kelly, Kevin. Comic-Con: Hot Fuzz on DVD Today, Play the Shootout Game Now!. Cinematical. 2007-07-31 [2009-03-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9-03). 
  56. ^ Every film mentioned by Edgar Wright and Quentin Tarantino in their Hot Fuzz commentary track. Tysto.com. 2008-01-14 [2009-03-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4-22). 
  57. ^ Movie Hot Fuzz - DVD Sales. The Numbers. [2012-08-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0-23). 
  58. ^ Ault, Susanne. Best Buy receives Blu-ray exclusives. Video Business. 2009-08-28 [2009-09-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2-04).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