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足癣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足癣
又称ringworm of the foot,[1] moccasin foot[2]
慢性趾间型足癣 Tinea pedis
类型体癣foot diseases[*]皮肤病疾病
分类和外部资源
医学专科传染病科
ICD-111F28.2
ICD-10B35.3
ICD-9-CM110.4
DiseasesDB13122
MedlinePlus000875
eMedicinederm/470
MeSHD014008
[编辑此条目的维基数据]

足癣拉丁语Tinea pedis)是由皮癣菌感染足部皮肤后导致的皮癣菌病[2]。足癣是用于诊断的医学术语,其ICD-10分类代码为B35.3[3]。在中国大陆常称之为脚气;在英国、香港、台湾、新加坡俗称香港脚[4][5](Athlete's foot)。引起足癣的皮癣菌有多种,常见的为:毛癣菌表皮癣菌小孢癣菌

全球约15%的人口感染足癣[2],其中男性感染人群较多,以青壮年比例较高[6],多发于摔跤运动员、高尔夫球手、大学生、军官。这些人因职业及环境因素,使足部长期处于温暖潮湿的地方,从而招致真菌感染,多数患者会反复发作[5]。多数患者除了脚趾间的表皮鳞屑外,并无主观不适症状,但部分患者可能有糜烂、红肿,伴随局部难忍刺痒的与难闻的气味[7]

足癣的治疗方法有多种,一般以各种非处方(OTC)抗真菌药膏进行治疗,症状严重则需使用处方强度的药膏,少数患者甚至需要口服抗真菌药[7]。尽管有多种抗真菌药可供选择,但社会上仍存在多种偏方、验方等替代治疗措施。足癣是高度传染性疾病,如果不及时治疗,不但会引起自身其它部位感染,如甲癣、手癣、股癣等,还会传播给其它人。[6]因此,足癣的治疗是一个系统工程。[8]

历史

[编辑]

足癣是近代社会文明带来的皮肤传染病,首次报道足癣的人是英国皮肤科医生亚瑟·惠特菲尔德Arthur Whitfield英语Arthur Whitfield),他于1908年在《柳叶刀》发表了关于足癣的论文[5]。此后又将足癣分为三个类型 [9]。他发明的惠氏脚气膏英语Whitfield's ointment惠氏脚气水都是公认的足癣治疗配方,临床应用经久不衰。但在1900年代之前,肆虐人类的皮癣菌病是儿童的头癣Favus英语Favus,俗称黄癣秃疮),主要的研究与治疗基地在法国,涌现了首批皮肤真菌学大师如大卫·格鲁比David Gruby英语David Gruby)、雷蒙德·萨布罗等,他们当时的主要治疗措施是X-线。足癣在萨布罗时代及之前还是个罕见疾病。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美在法国作战,很多英美军人都患上了股癣(Tinea cruris),又称腹股沟痒 (Groin itch)或 Dhobi itch,同时这些军人患足癣、手癣。1916年,两名美国军医 Oliver Ormsby 和 James Mitchell 在《美国医学会杂志》发表文章,阐述军人的手癣与足癣问题,认为与法国气候较潮湿及长期穿军靴又不能换袜有关。[5]

病名

[编辑]

“运动员脚”由美国医师查尔斯·帕布斯特(Charles Pabst)[10]于1928年提出,他指出当时全美应该有超过一千万人患足癣,而当中75% 没有意识到自己受到感染。当时美国人已经比较富裕,享用现代康体设施,帕布斯特指出在泳池、高尔夫球会和体育会的更衣室,十之有九都有足癣。因为足癣是在这些设施潮湿的地面中互相传染,所以就叫作“运动员脚”。到了1930年代,很多爱到体育馆锻炼的年轻人,特别是大学生都染上足癣,美国开始出现校园、社区范围的传播。1931年《美国医学会杂志》一篇研究指,纽约州大约有一半成人染病,在加州和墨西哥边境的情况更严重。1932年洛杉矶奥运会,医学家还特制消毒药水供运动员足浴,以防运动员染病[5]。因此,可以说,至1930年底,皮肤癣菌病完成了从头到脚的转移。

污名化标签争议

[编辑]

误会

[编辑]

关于“香港脚”这个名称的流传众说纷纭。根据英国医学史家Homei博士对足癣史的考证,香港脚一词出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当时英国军队在东南亚香港新加坡一带作战,由于这些地方天气十分潮湿闷热,穿著长靴的官兵染上了足癣,由于欧洲医生并没有见过这种病,就认为这是在这些地区发生的流行病。在香港染上的足癣叫“香港脚”(Hong Kong foot),在新加坡染上的叫“新加坡脚”(Singapore foot),在上海染上的叫“上海脚”(Shanghai foot)[5]。当时,当地的居民并不罹患足癣,其中一个原因是他们通常是赤脚或穿著透气性较好的拖鞋凉鞋,另一个原因是这些地方还没有出现当时在美国的健身设施,所以不会接触到潮湿并带菌的地面。事实的病脚并不“香”,严重反而会“臭”。[11]

政治

[编辑]

香港特区政府机构平等机会委员会反应不一。《苹果日报》是少数长期不将“武汉肺炎”改称2019冠状病毒病的香港传统媒体,直至2021年4月,《苹果日报》被平机会点名强烈谴责“武汉肺炎”是“污名化标签”。但是直至2024年中,港府平机会都没有就“香港脚”一词发声指“污名化标签”。有不少国家如英国香港台湾新加坡大马等,甚至中国大陆都在中文上使用“香港脚”称呼此病。中文用家经常误解甚至曲解此病[12],发展出同系列的其他名称有“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脚”、“中国香港脚”、“中国脚”等[13][14]政治利用还有陈德铭“香港模式”下原来马英九洗脚(CECA)是洗“一个中国香港脚”的社论[15]艺人黄秋生曾言,“想要人不要用武汉肺炎,除非香港脚不叫香港脚,叫大陆脚日本脑炎叫中国脑炎,西班牙流感叫强国流感,德国麻疹叫新中国麻疹。那武汉肺炎就叫‘全世界多得你不少肺炎’”。[16]

病因

[编辑]

当皮肤一直保持在潮湿的状况,表皮尤其是脚掌最容易孳生真菌,当真菌大量繁殖并入侵皮层,便诱发足癣。

脚掌潮湿的原因有很多,例如:脚掌容易出汗;洗澡游泳后没有把脚掌特别是趾缝擦干;穿著包得很紧的鞋子如高筒运动鞋;穿著吸汗力差或透气不佳的袜子;身处炎热或潮湿的环境。

许多不同的皮癣菌都会感染足癣[17],包括表皮癣菌毛癣菌属小孢癣菌[6]。足癣一般透过接触感染部位或是碰触环境中的癣菌传播[17],像游泳池及沐浴间都是常见有癣菌的区域[18]。足癣也可能透过其他动物传播[19]

临床表现

[编辑]

按照临床表现,在Whitfield分型的基础上 [9],将足癣分为四个类型:慢性趾间型足癣、慢性足底型足癣、急性溃疡性足癣和囊泡型足癣[17][20]

1. 慢性趾间型足癣是指皮损局限在脚趾之间的皮癣菌病,最常见的部位是在第四和第五趾之间[17]。非运动员的致病菌多为红色毛癣菌,患者除了趾间局部皮损外一般无瘙痒等主观症状。皮损主要是表皮鳞屑,可为多层鳞屑。如果足部长期处在潮湿环境或在水中浸泡,鳞屑会变软、发白。[21]

2. 急性溃疡型足癣也是皮损局限在脚趾之间的皮癣菌病,但通常发生在名副其实的运动员,多由下颔毛癣菌引起。患者有刺痛甚至烧灼感等症状。趾间皮肤红肿、软化、糜烂、皲裂或结痂,皮损境界清楚,周边有鳞屑。由于继发细菌感染患足会有难闻的气味。[21]

3. 慢性足底型足癣又称莫卡辛脚(Moccacin foot),皮损主要在足底及边缘,范围酷似莫卡辛鞋所覆盖的皮肤区域。因为致病菌多为红色毛癣菌,患者大多无主观症状。受损皮肤仅表现轻微红斑、表皮鳞屑,足底表面有粉状物覆盖,这些粉状物是破碎的过度角化的表皮。尤其在中年女性,最常见的受累部位是脚后跟,皮肤粗糙,感觉若砂纸,很难与牛皮癣、湿疹、老茧区别。[9][17]

4. 囊泡型足癣是由下颔毛癣菌引起的足部皮癣菌病,通常发生在脚底皮肤。其特征是在红肿皮损的基础上突然出现发痒的水泡和囊泡[8]。按照定义,囊泡小于5–10 mm,大泡大于5–10 mm。这种脚癣亚型通常并发化脓性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21]

诊断

[编辑]

足癣患者通常都有明显病征。[7]医生一般依据症状及体征进行诊断,也可以用微生物培养英语Microbial culture,或是用显微镜观察菌丝判断[6]

培养出的足癣霉菌,显微观

治疗

[编辑]

一般使用抗真菌药,如咪康唑(miconazole)、伊曲康唑(itraconazole)、特比萘芬(又称兰美抒,terbinafine)等治疗;另外局部外用角质溶解剂如水杨酸。外用药很多时候不能彻底治愈足癣,特别是很多病人把瘙痒减轻误以为治愈,自行停止用药。治疗期间,病人换下来的袜子、内衣和床上用品应用热水(60℃以上)烫洗,以减少传染可能。[22]

预防

[编辑]

足癣最容易在黑暗温暖潮湿的环境中感染。所以在公共浴池、淋浴间、桑拿等潮湿的环境,应该穿著拖鞋,避免赤脚。保持脚部干燥,洗澡后要完整擦干爽。预防方法就是避免长时间穿著不透气的鞋子,不让脚指甲过长,并每天更换袜子[6][19]。一旦感染后,双脚需保持干爽而且穿著凉鞋对疾病的治疗是有帮助的[17]

参考文献

[编辑]
  1. ^ Bolognia, Jean; Jorizzo, Joseph L; Rapini, Ronald P. Dermatology. St. Louis, Mo.: Mosby/Elsevier. 2008: 1135 [2020-12-18]. ISBN 978-1-4160-2999-1. OCLC 21239989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11) (英语). 
  2. ^ 2.0 2.1 2.2 Bell-Syer, Sally EM; Khan, Sameena M; Torgerson, David J. Cochrane Skin Group , 编. Oral treatments for fungal infections of the skin of the foot. Cochrane Database of Systematic Reviews. 2012-10-17. PMC 7144818可免费查阅. PMID 23076898. doi:10.1002/14651858.CD003584.pub2 (英语). 
  3. ^ ICD-10 Version:2015. International Statistic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 and Related Health Problems 10th Revision (ICD-10)-2015-WHO Version for 2015. [2021-02-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07). 
  4. ^ 卓健医疗. 香港腳. [2020-03-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3-27). 
  5. ^ 5.0 5.1 5.2 5.3 5.4 5.5 Homei, A.; Worboys, M. Fungal Disease in Britain and the United States 1850-2000: Mycoses and Modernity. Springer. 2013-11-11: 44 [2016-06-09]. ISBN 978-1-137-3770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1-30) (英语). 
  6. ^ 6.0 6.1 6.2 6.3 6.4 Kaushik, Neha; Pujalte, George G. A.; Reese, Stephanie T. Superficial Fungal Infections. Primary Care. 2015-12, 42 (4): 501–516 [2020-12-18]. ISSN 1558-299X. PMID 26612371. doi:10.1016/j.pop.2015.08.0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06). 
  7. ^ 7.0 7.1 7.2 Denise M. Aaron. Tinea Pedis (Athlete's Foot). [2021-02-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22). 
  8. ^ 8.0 8.1 Moriarty, Blaithin; Hay, Roderick; Morris-Jones, Rachael. The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tinea. BMJ (Clinical research ed.). 2012-07-10, 345: e4380 [2020-12-18]. ISSN 1756-1833. PMID 22782730. doi:10.1136/bmj.e438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04). 
  9. ^ 9.0 9.1 9.2 Whitfield, Arthur (1921). A handbook of skin diseases and their treatment (2nd ed.). London: Edward Arnold.. [2021-02-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2-28). 
  10. ^ 纽约时报. CHARLES F. PABST, HEALTH CRUSADER. April 16, 1971, Page40. [2021-02-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24). 
  11. ^ 點解叫做香港腳?. [2015年9月14号].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年9月16号). 
  12. ^ 足癣点解叫做“香港脚”?答案全因英国人的一场误会 香港01
  13. ^ 温泉鱼为何不会得香港脚?专家揭真相 三立新闻 2020-03-26
  14. ^ 陈冠希怒喊“闭嘴和停止歧视” Sin Chew Daily 2020-03-25
  15. ^ “洗脚”洗到“香港脚”! 自由时报 2009-03-08
  16. ^ 高级酸 黄秋生讽病毒不可能来自中国 三立新闻 2020-03-14
  17. ^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Hygiene-related Diseases. CDC. December 24, 2009 [24 January 20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1-30). 
  18. ^ Hawkins, Danielle M.; Smidt, Aimee C. Superficial fungal infections in children. Pediatric Clinics of North America. 2014-04, 61 (2): 443–455 [2020-12-18]. ISSN 1557-8240. PMID 24636655. doi:10.1016/j.pcl.2013.12.0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03). 
  19. ^ 19.0 19.1 People at Risk for Ringworm. CDC. December 6, 2015 [2016-06-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9-07). 
  20. ^ Symptoms of Ringworm. CDC. December 6, 2015 [24 January 20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1-20). 
  21. ^ 21.0 21.1 21.2 Tlougan, Brook E.; Mancini, Anthony J.; Mandell, Jenny A.; Cohen, David E.; Sanchez, Miguel R. Skin Conditions in Figure Skaters, Ice-Hockey Players and Speed Skaters: Part II – Cold-Induced, Infectious and Inflammatory Dermatoses. Sports Medicine. 2011-11, 41 (11). ISSN 0112-1642. PMID 21985216. S2CID 20771331. doi:10.2165/11592190-000000000-00000 (英语). 
  22. ^ Ghannoum, Mahmoud; Perfect, John R. Antifungal Therapy. CRC Press. 2016-04-19: 258 [2016-06-09]. ISBN 978-0-8493-8786-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1-30) (英语). 

来源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