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2005年台北国际菁英自由车竞赛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2005年台北国际菁英自由车竞赛
2005 Taipei International Elimination Road Race
2005年台北国际菁英自由车竞赛官方宣传海报
2005年台北国际菁英自由车竞赛官方宣传海报
举办日期2005年3月6日
指导单位国际自由车总会
亚洲自由车总会
中华民国经济部
中华民国行政院体育委员会
中华民国交通部观光局
主办单位台北市政府
中华民国对外贸易发展协会
中华民国自由车协会
协办单位台北市政府体育处
台北市政府警察局
台北市政府卫生局
台北市政府教育局
媒体协办ESPN STAR Sports
活动路线
台北市信义区松寿路(起终点)→市府路→松高路→松智路→松寿路(每圈1.6公里)

台北国际菁英自由车竞赛(英语:Taipei International Elimination Road Race)在当初是为了推展“自行车展览”与“自行车运动”所进行的国际级自行车绕圈淘汰赛,并非属于国际自由车环台邀请赛的一环,只在2005年3月6日举办,比赛地点就选在现在台北世界贸易中心展览三馆与台北101的周边道路。

正因为此项比赛的成功办理,而让这项绕圈比赛于2006年起,正式纳入国际自由车环台邀请赛的最后一站,同时也顺理成章地,成为台北国际自行车展览会的重点活动之一。

比赛缘起[编辑]

一向是台湾两大年度自行车盛事的“台北国际自行车展览会”与“国际自由车环台赛”,在往年都是分开不同时间进行,前者为每年三月,后者为每年九月,两项活动都吸引了各国相关领域的好手前来台湾参观展览或是参加比赛。

为了打破“自行车展只是单纯的展览”形象,并间接促成“国际自由车环台赛”与“台北国际自行车展览会”在2006年时联合办理,因此,主办单位之一的中华民国对外贸易发展协会,就决议与中华民国自由车协会联手举办“2005年台北国际菁英自由车竞赛”,藉以吸引自行车展的买主参观国际级的自行车竞赛,此外,也邀请知名艺人张洛君担任此项活动的代言人。

比赛内容[编辑]

因为这个比赛的顺利举办,国际自由车环台赛才能和台北国际自行车展览会结合,成为台湾大型自行车盛事。

制度[编辑]

赛制采用“落后淘汰制”的方式进行,依照参赛者的总数决定比赛圈数(比赛圈数=参赛人数),最后一个未被淘汰的选手,即成为该项比赛的冠军。

所有的规则与裁判挑选,都是根据国际自行车联盟的规定进行。

参赛者分布[编辑]

配合活动[编辑]

为了要打响此项比赛的知名度,主办台北国际自行车展览会外贸协会,也将展览售票时间提前,每一位购票的参观者另外可以获得“赛铁马、猜冠军”的冠军预测票根,参观者只要正确预测冠军选手,就有机会获得专属彩绘展览标志的自行车。

另外,大会也邀请台北市长马英九行政院长谢长廷经济部何美玥行政院体育委员会主任委员陈全寿中华民国对外贸易发展协会董事长许志仁、中华民国自由车协会理事长罗志明希望基金会董事长纪政等人在正式开赛前,带领各参赛选手与SAAB前导车进行象征性的开幕暖身试骑圈。

赛况概要[编辑]

原本大会是设定要进行40圈的比赛,但有五位选手因个人因素退赛的关系,比赛只剩35人参与,因此改成以35圈比赛来决胜负。

由于这项比赛采国际标准的规则进行,加上台湾选手与国际选手的实力差距甚大,因此,前12圈就已经有10位台湾选手出局,另外,在刚开赛时,许多选手也有发生摔车的意外,就连加拿大的巴克里(Timothy Barkley)也难逃此噩运。

第九圈后,德国的柯杜拉(Jürgen Kotulla)、美国的帕普(Joseph Papp)、日本的大内薰、伊朗的葛尔德(Ghader Mizbani-Iranagh)等车手就已经形成领先集团,甚至在倒数五圈的时候,还将夺冠呼声很高的韩国自行车手朴晟伯给淘汰出局。

最终,熟悉国际比赛规则的柯杜拉,在倒数的四圈后一路拉开其他三位选手,并顺利成为冠军。

赛会花絮[编辑]

  • 由于众多参赛者使用的自行车多为台湾制,因此,台湾厂商的自行车整车产品在台北国际自行车展览会中,特别受到关注,尤其是美利达与捷安特两大公司的询问率最高。
  • 财团法人纺织产业综合研究所除了提供自行研发的“甲壳素抗菌防臭袜”以外,另外准备了印有本土画家作品的记事盒给参与本比赛的选手做为纪念。
  • 由于本次比赛有另行对台湾选手进行评分,因此,总排名第六名的巫帛宏也顺理成章地,成为国内组的冠军。

比赛成绩表[编辑]

总名次 选手姓名 国籍 所属车队
1 Jürgen Kotulla  德国 美利达自行车队
2 Joseph Papp  美国 匹斯堡大学医学中心
3 大内薰  日本 岛野自行车队
4 Ghader Mizbani-Iranagh  伊朗 捷安特亚洲车队
5 朴晟伯  韩国 捷安特亚洲车队
6 巫帛宏  中华民国 高雄市CKT[1]车队
7 廖国龙  中华民国 高雄市CKT[1]车队
8 Sergey Kudenstov  俄罗斯 Ominibike Dynamo Moscow
9 洪许桦建  中华民国 高雄市CKT[1]车队
10 彭贵祥  中华民国 中洲技术学院/台湾骑拿车队[2]
11 Kay Kermer  德国 Nozumi-Team Dessau
12 Bartlomiej Ksobiak  波兰 Mesetacaffé MBK Scout
13 David McCann  英国 捷安特亚洲车队
14 Ahad Kazemi-Sarai  伊朗 捷安特亚洲车队
15 朱梵心  中华民国 新竹e-MA车队
16 陈耿贤  中华民国 高雄市CKT[1]车队
17 金东勋  韩国 捷安特亚洲车队
18 李信贤  中华民国 高雄市CKT[1]车队
19 陈村贵  中华民国 新竹e-MA车队
20 Konstantin Ponomarev  俄罗斯 Ominibike Dynamo Moscow
21 Robin Koot  荷兰 BRC Kennemerland
22 三浦恭资  日本 台湾骑拿车队[2]
23 Paul Griffin  爱尔兰 捷安特亚洲车队
24 黄信华  中华民国 高雄市CKT[1]车队
25 Timothy Barkley  加拿大 台北县新店市Ritchey Continental车队
26 Mohammad Akmal Bin Amrun  马来西亚 马来西亚国家代表队(Malaysia Tigers)
27 黄启胜  中华民国 台中县代表队
28 Youthaporn Hinthao  泰国 泰国国家代表队
29 王麒扬  中华民国 高雄市CKT[1]车队
30 温志刚  中华民国 捷安特亚洲车队
31 彭思儒  中华民国 捷安特亚洲车队
32 洪家伟  中华民国 高雄市CKT[1]车队
33 李高安  中华民国 台中县代表队
34 郑勇华  中华民国 高雄市CKT[1]车队
35 李伟诚  中华民国 台湾骑拿车队[2]

注释[编辑]

  1. ^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这里所谓的CKT,其名称是源自高雄市自行车名人蒋光灿的英文简称,而此人自营的自行车公司就是“蒋光灿企业有限公司”(Sunny Crown Enterprises Co., Ltd.),旗下车队就取名为“CKT Taiwan”,详见CKT官方网站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2. ^ 2.0 2.1 2.2 台灣騎拿車隊官方網站. [2020-05-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6-06). 

资料来源[编辑]

  1. (中文)林立凯(外贸协会市场拓展处高级专员). 自行車展 結合競技展現活力. 行销台湾 (经济日报). 2005年1月9日: C4. 
  2. (中文)许瑞瑜. 15國40高手 繞圈過招 台北國際菁英自由車賽 6日鳴槍. 体育新闻 (民生报). 2005年3月1日: B4. 
  3. (中文)自由車競賽 提供選手台灣研發抗菌防臭襪. 中国广播公司. 2005年3月2日. 
  4. (中文)李安东. 台北國際自行車展 將展現台灣高級車魅力. 财经消息 (中央通讯社). 2005年3月2日 [2007年3月7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年9月29日). 
  5. (中文)谢育贞. 台北掀起鐵馬熱 自由車賽登場 猜冠軍得大獎. 火线校园 (星报). 2005年3月5日: C3. 
  6. (中文)黎建忠. 台北國際菁英自由車賽 德國柯杜拉奪冠. 体育新闻 (中央通讯社). 2005年3月6日 [2007年3月7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年9月29日). 
  7. (中文)许瑞瑜. 台北菁英自由車賽 柯杜拉 捧走冠軍獎金. 体育新闻 (民生报). 2005年3月7日: B2. 
  8. (中文)李安东. 台北國際菁英自由車賽 六日隆重登場. 体育新闻 (中央通讯社). 2005年3月2日 [2007年3月7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年9月29日). 
  9. (中文)中华民国自由车协会. 2005台北國際菁英自由車賽成績表. 2005年3月6日 [2007年3月7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年2月3日). 

相关条目[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