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讨论:犯罪学

页面内容不支持其他语言。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基础条目 犯罪学属于维基百科社会和社会科学主题的基础条目扩展。请勇于更新页面以及改进条目。
          本条目页属于下列维基专题范畴:
传记专题 (获评未知重要度
这个条目属于传记专题的一部分,用于整理和撰写维基百科中的人物条目。欢迎任何感兴趣的参与者加入这个专题参与讨论
 未评级未评  根据专题质量评级标准,本条目页尚未接受评级。
 未知  根据专题重要度评级标准,本条目尚未接受评级。

犯罪学历史俩三事[编辑]

犯罪者有很多种的危险因子可以诱发其犯罪,在犯罪学上常常探讨这些因素层面来找出容易产生犯罪的族群,

在实验上有一群"6%"是造成整个社会中 50%以上的犯罪发生,这些在多次的世代研究中被探讨,1950美国 六千个样本,1980及1993 德国的各自近万个样本都发现整个社会的犯罪中,有一群6%上下的族群,贡献了整个国家一半以上的犯罪率,称之为高发族群。


低负责度

低同理心

低社经地位

反社会人格

家庭失和

攻击性基因(假说)


不是每一个因子都可以当作单独找出犯罪的根据,像是基因说就犯罪学中极度令人引起争议的话题,要不要根据你的基因很有攻击性就逮捕你、定罪你?

一般来说检查一个人的身家背景就是想要找出这些纪录,小时候有没有被虐待、家庭状况正常与否、就学有没有反社会行为(揍人、杀小动物),一般来说具备危险因子越多,越容易诱发这个人进行犯罪。

但这能不能用来当作减刑的依据,也就是在现代犯罪处置中,强调所谓犯罪者"非自愿",是因为周遭因子而导致其不得不犯罪,就是很有趣的。

有一个实验叫做老鼠乐园,可以自己wiki参考看看,大意上就是推翻原本的毒物实验,原本实验是放两个水,其中一个水参有毒品,实验结果认为老鼠一直去吸毒品的水,所以认为其受到毒品的诱惑,所以才去重复吸毒,但老鼠乐园是让老鼠自由地到处玩耍,让老鼠有其他的选择,结果老鼠去吸毒品的频率爆降,显示原本的纯粹毒品 = 诱发犯罪 这样的讲法是有问题的。

但最大问题要怎么定义犯罪者"非自愿"吸毒,要怎么样判定犯罪者是因为环境的脏乱、社经地位低。。。这些外在因素而去犯罪,他可能原本自己会去改进,这些理论形成的就是大家今天常听到的【教化学说】,理论核心概念是指借由去改善整个环境,才能根治整个犯罪的形成。

教化学说虽然现在常被套用在法官上,被用来讥讽台湾法官,不过以前是针对美国学生高犯罪时候,改造社区的核心理论,也算是为当时候 60年代的美国背书,让其州政府有依据可以拨下经费来改建当地社区,并建设大量的教养院,来收容问题少年。

最后回来现代,教化这类派系,随著十几年的时间后也被发现了问题,就是文章一开始提到的6%犯罪者,理论上原本应该大量教化,应该犯罪率要接近零才对?

但其实我们心里都知道犯罪率其实在每个国家都一样,从来没有零这个天方夜谭的数字,教化理论停滞在这个瓶颈,似乎有一群人是"铁杆",稳定地为国家贡献出犯罪率,忠诚而且从不间断,犯罪学后期也就是想要找出这类潜在的犯罪者,但最近的研究都很不顺遂,停滞了相当的久都没有新的学说再提出了,如攻击性基因这类学说,因为道德上的忧虑,仍然是实验阶段,你又不能指责别人的基因有问题然后逮捕别人。。。

新的犯罪研究仍然在进行著,但是相较以前蓬勃发展,现今只是无比缓慢,有时仍然是陈腔滥调,老酒装新瓶,但这些不掩盖这些研究对人类和平的贡献。

by phoinex--211.177.160.208留言2016年9月1日 (四) 10:09 (UTC)[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