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讨论:百万人民倒扁运动

页面内容不支持其他语言。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本条目页依照页面评级标准评为丙级
本条目页属于下列维基专题范畴:
台湾专题 (获评丙级低重要度
本条目页属于台湾专题范畴,该专题旨在改善中文维基百科台湾类内容。如果您有意参与,请浏览专题主页、参与讨论,并完成相应的开放性任务。
 丙级  根据专题质量评级标准,本条目页已评为丙级
   根据专题重要度评级标准,本条目已评为低重要度
政治专题 (获评丙级低重要度
本条目页属于政治专题范畴,该专题旨在改善中文维基百科政治类内容。如果您有意参与,请浏览专题主页、参与讨论,并完成相应的开放性任务。
 丙级  根据专题质量评级标准,本条目页已评为丙级
   根据专题重要度评级标准,本条目已评为低重要度
编辑 · 历史 · 监视 · 存档 · 刷新百万人民倒扁运动任务列表:
苍穹之丘加入 | Talk!
  • 扩写静坐过程、游行过程
  • 增加参考资料来源
  • 清理陈水扁的回应一段
  • 增加照片及图片
  • 撰写此事件对台湾社会的影响 (例如:高中生站出来倒扁等等)
  • 随时更新发展

笨笨的小B加入 | 20巷:

  • 修正中立性
  • 翻译部分内容到英文维基
  • 自由版权图片上传到Commons

虎儿加入 | talk:

  • 争议请进行整理及分类,而不是把它当成一个资料库

Koika加入 | talk:

  • 运动骤然中止的原因及背景

User:ChungTingLo加入| talk,基于下列原则,中幅度修裁内容:

  • 精简。若干细节的描述易牵涉立场问题,造成资讯放大,故予删修
  • 事实。当事实难认定时,以数个不同立场之资料来源取得支持)
  • 非关键者之个人评论,由于事涉立场问题,一律删除

User:pupss2200加入| talk

  • 清理一些不中立内容
  • 修正部分争议内容

野人献曝一下

[编辑]

2006年国共经贸论坛这个条目架构算是我建立的。不敢说写的多好,可是可以看到此一条目里的各方评论,全都是引用不同立场人士的说法,完全没有维基人自己的评价,加以分段分类后,谁说了什么都很清楚。反之百万人民倒扁运动却是以貌似中立的偏颇口气,以第一人称来做评论,明显非中立作法。所以在政治性条目上,“述而不作”应该是最重要的。至于联合报和中时的资料库虽然要钱,可是在台湾各地图书馆电脑上都可以免费取得,这实在不够格当只引用自由时报言论的借口。—猎户座 留言给我 2007年7月14日 (六) 06:03 (UTC)[回复]

  • 注意,哪有 只 引用“自由”言论?还有“东森”呢!怎么故意把她略而不提呢?她也是跟“联合”与“中时”同样属泛蓝背景的。—Yyk 2007年8月5日 (日) 10:44 (UTC)[回复]
引用自由跟东森的次数根本不成比例。自由占绝大多数。事实叙述中还参杂自由时报的新闻评论,事实与评论应该分开在不同节,而且正面与负面评价应该符合比例。目前完全是一面倒。—User:Orion-留言 2007年12月30日 (日) 09:53 (UTC)[回复]

关于名称的选择

[编辑]

由于“百万人民倒扁运动”是活动总部正式使用的名称,而“百万人民反贪腐运动”则是发言人范可钦表示为了防止挺扁人士把“百万人民倒扁运动”简化为“逢扁必反”而使用的名称。参见百万人民倒扁运动网页。--胖虎 23:05 2006年9月1日 (UTC)

关于“倒扁”一词重定向到条目百万人民倒扁运动有一定争议,倒扁一词由来以久,在国民党的造势宣传中经常被引用,而“百万人民倒扁运动”只是一次最近爆发的运动,并不完全代表“倒扁”--P2p 06:38 2006年9月2日 (UTC)

国际媒体的报导

[编辑]

“国际媒体报导”的报导中,所引用的来源是“二手资料”,也就是由东森新闻间接取得的资料。然而,实际查询后发现东森新闻的资料并不正确。

例如文中所指“英国BBC主播:‘数十万抗议群众占据台北街头,要求陈水扁总统下台,台湾总统被严重的贪污指控给困住。’”在BBC原文[1]却写道“组织者指出,参加运动的群众达到二十万人,警方就表示,大约10万人参加了抗议示威。”明显在数字、语气上有很大的落差。

由此可知“二手资料”应尽可能少用,很有可能有数据或立场上的争议(毕竟,台湾媒体多少有些政治立场,并会反映在其报导上),建议应早解决,并请求协助查证其他资料来源(目前我先行补上(Template:Not verified),感谢。--Koika 22:26 2006年9月10日 (UTC)

引用二手资料确实不好,但直指“东森新闻的资料并不正确”却也未免主观。同意以列表方式呈现关于“人数”上的估计,并以官方公布数据为主文内容。--ChungTingLo 14:00 2007年01月14日

“陈水扁总统的回应”段落是不是太长了?

[编辑]

这一段落比前面描述运动本身的正文还长哎-_-|||,其中的大多数根本不是正面回应这个运动的呀。而且从头到尾都反复用“陈水扁总统”,后面只要说名字就可以了吧,难道等两年后他下台了还要都改成“陈水扁前总统”?涉及到人物的条目一般是不加称谓的,一来每个人都有多种称谓的可能,比如马英九既是党主席也是台北市长,说哪一个好呢?二来不管哪种称谓都有不中立之嫌,所以一般通用的做法是上来第一句话说,xx总统xxx,后面就只用xxx而不加称谓。试想一下如果涉及到胡锦涛的条目里言必称“胡锦涛主席”,读者不恶心的直吐才怪。--3dball 15:15 2006年9月13日 (UTC)

你删了很多陈水扁的回应耶,而且改了很多地方,看你用简体字,你是大陆人吧?其实陈水扁的回应很多都意有所指地针对倒扁活动,很多都有在暗讽,对照日期,其实都看得出来的,结果你都把他删掉了,会不会不太好呢?谢谢。。--[[User:59.114.196.205] 14:29 2006年9月14日

麻烦不要因为他写简体字就先有成见,请就事论事讨论如何完善此条目,感谢!--Ellery 14:46 2006年9月15日 (UTC)
阿扁说的话,是在“讽刺”倒扁活动,并非不相关的回应。本活动有多方立场,并非“既定事件”,包含活动总部、总统府、泛蓝、泛绿、中立民众、台湾媒体、国际媒体,我个人认为,应予以分别记述。这并不是“成见”,而是说3dball不是台湾人,对此事不了解,误以为那些是不相关的回应。希望台湾人多多参与编辑本条目,内容要丰富,但不是转贴,而要转化为维基百科的编辑模式,并严守中立立场,谢谢。中华民国维基人() 11:05 2006年9月17日 (UTC)

倒扁围城人数统计

[编辑]

中天:五十万

东森:七十五万

年代:一百万

中正一分局:十二万

  台北市警方最后修正为三十五万以上.

这种众说纷纭的资料,很难判断那个是正确的,其实可以修成表格全部列入,这样的写法也可显示台湾媒体的乱象。就如以下表格。--真实事求是() 05:27 2006年9月16日 (UTC)
各种“倒扁围城”参与者人数统计
统计来源 统计人数
年代 一百万
东森 七十五万
中天 五十万
中正一分局 十二万
台北市警方最后修正为三十五万以上.

建议以官方数据(市警局统计)为准。 -- てんくうのおか(talk) 06:42 2006年9月16日 (UTC)

中天:“总部估计人数突破百万,警方估计三十六万人”http://www.ctitv.com.tw/new/news/news02.html?sno=290064

   “五十万红衫军昨日晚间挤爆台北城”http://www.ctitv.com.tw/new/news/news02.html?sno=290084

自由:“倒扁总部估计人数突破百万人,台北市警察局今日凌晨零时召开记者会,公布昨晚十点截止游行总人数共三十六万人”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6/new/sep/16/today-t1.htm

   “数十万身著红衣、手持红色发光物体的群众走上街头”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6/new/sep/16/today-fo7.htm

东森:“根据台北市警局估计,游行人数最新数据达36万人,在台湾史上排名第三,但这个数字与倒扁总部估计的超过1百万人次相距甚远”http://www.ettoday.com/2006/09/16/138-1991738.htm

其他资讯一时查不到可兹引用的网站资讯,请诸位帮忙补充。官方资料应以36万为最可信;台北市警局网站新闻,并未有该资讯公布。--ChungTingLo 15:22 2007/01/14

要不要加入游锡堃在美国对倒扁活动的看法

[编辑]

毕竟是民进党主席讲的经典之话,其中也被很多人批叛

留言后请签名,若您认为可加入,欢迎自行在条目内加入。--Ellery 05:14 2006年9月16日 (UTC)


能不能加入多些画面?

[编辑]

我不会加画面,是不是有人能帮个忙呢? http://news.sina.com.tw/articles/14/16/53/14165349.html?/politics/20060919.html http://news.webs-tv.net/index.php?type=content&id=480575 http://www.ettoday.com/2006/09/17/301-1992057.htm http://www.ettoday.com/newspic/1048/i1048465.jpg http://www.ettoday.com/newspic/1048/i1048475.jpg http://news.hakkatv.com.tw/2006/09/17/11382-1992237.htm

讨论留言后请打“--~~~~”签名。新闻画面截图在维基百科中属于合理使用(fair use)图片,条目内不宜放入太多。--Ellery 17:58 2006年10月6日 (UTC)

“陈水扁总统的回应”一直被恶意窜改

[编辑]

“陈水扁总统的回应”里面大部分都是我编辑的,可是很多句子一直被恶意窜改,尤其是里面这一句:“2006年8月19日,陈水扁上午出席台北市台南县同乡会会员大会时说:‘再大的困难,我绝对会忍耐,再大的攻击与抹黑,我一定会勇敢坚持下去,阿扁绝对不会倒下去。’”里面有一句一直被改成“我一定会坚持贪污下去”,已经被改了三四次了,我真的很火大,这样恶搞很好玩吗?而且很多陈总统回应的句子都被恶意删掉,甚至连许多条目都被删掉,让我很灰心,不想继续编辑陈总统的回应了。也请大家注意,很多人都会乱改陈水扁的回应,这种胡闹行为真的要好好注意一下。218.175.175.212 01:23 2006年9月20日 (UTC)

  • 会帮忙注意这方面的编辑(过去几天我也帮忙回退了几次这样的胡闹),还请您不要灰心,继续帮忙编辑。另外,鼓励您可以在维基百科建立帐号编辑,会更容易帮助大家与你对话并且互相帮忙编辑上的处理,感谢。--眼镜虎 (讨论|贡献) 17:02 2006年9月20日 (UTC)

台南、高雄新闻侵权

[编辑]

这两篇新闻是原封不动复制,而且电视台的内容也不见得正确。(例如两方人马都是合法集会,但报导未写明),请求关注。

另外,这两场活动不是倒扁总部发起,属地方政治人物发起,放在这里是否恰当?--Koika 15:46 2006年9月20日 (UTC)

施明德今天在电视上说这些地方政治人物发起的活动他无法控制,也与倒扁总部无关,个人认为应该可以列成此活动的影响而非活动本身。--眼镜虎 (讨论|贡献) 17:04 2006年9月20日 (UTC)
是否能赐教出处呢?--Koika 13:22 2006年9月21日 (UTC)

倒扁 VS 反倒扁

[编辑]

新闻上所谓的“挺扁”,其实本质为“反制倒扁”或“反对倒扁”。“反倒扁”不可全然的等于“挺扁”。因为社会上还有一种是“认为扁‘应’下台,但不认同倒扁行动”的人。 --无尽藏 02:52 2006年9月22日 (UTC)

你说“不认同倒扁行动”,就是“反对倒扁行动”,那不就是“反倒扁”?我认为“挺扁”与“不认同倒扁行动”,都是“反倒扁”--中华民国维基人() 23:24 2006年9月24日 (UTC)
这样等于乱扣帽子,比喻不恰当。还有,这已经离题了。--Koika 21:56 2006年10月6日 (UTC)

“争议”段落似乎有点失控了

[编辑]

“争议”段落似乎有点失控,已经变成媒体报导的摘录集,有许多过多记者或社论作家个人的意见被引用。应该要进行清理,列举出几项重要的争议就够了吧。--Mike 19:28 2006年10月10日 (UTC)

  • “争议”失控?不对吧!“争议”只不过随著这项运动持续日期的增长而呈“正比例”成长而已,你该关注的是这项运动的“过程”怎么嘎然而止,怎么没人再继续补充其内容,以致造成头重脚轻的现象,总不能“过程”停滞,“争议”也要跟著“当机”,这就有点“揠苗助长”的味道了,你该致力于让“过程”随运动持续而继续增长才对,而不是回过头阻止“争议”的成长。至于这些评论事实上也正指出一些所谓的“争议现象”呢!--Yyk 04:07 2006年10月11日 (UTC)
  • 我指的是争议段落已经过于繁乱,充满了各种媒体文章引用,而没有一个整理过的内容。这里不是维基语录。应该要经过整理、归纳出几项争议的重点。引用评论不是不好,只是目前的引用实在“过度”,看起来也很累的。--Mike 07:59 2006年10月11日 (UTC)
我赞成将争议整理好,包括分类及更改描述方式,维基百科作为百科全书应该用叙述式的语句来描述事实,而非丢一堆未经整理过的资料,让读者自行消化,看了半天也不知道争议的来龙去脉,只看到一堆“剪报”。--Theodoranian|虎儿 =^-^= 08:03 2006年10月11日 (UTC)
  • 各位的意见很好,今天也有人针对此项建议开始作去芜存菁的整理工作。但该事件仍在进行中,各种我们无法预测的争议也跟著随时衍生出来,所以在目前这个仍属动态的时期,好像不宜马上下固定结论,故只好暂以“纪事”方式随时纪录各种争议,或等事件尘埃落定后,再做归纳或总结,似乎比较可行,这是我的看法。--Yyk 14:11 2006年10月11日 (UTC)
      • 如果真要说要等尘埃落定的时候再开始归纳总结,那是来不及的。就例如每年的二二八事件都会有新的评论出来,难道二二八事件这个这个条目就要一直塞新闻吗?这件事情毕竟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即使是您回应的10/11,也已经可以整理所有的围城资料、评论及回应了。)评论的部份挑主要论述,也就是将各方面的评论做内容上的分类,事实上尔后的炒冷饭也经常就是那几种内容在讲,一向都是了无新意的,没有新增条文的空间。也因此同理,冲突的部份不应该把每一件冲突都写下来,各政治人物讲的话也应该有所取舍。至于谁被打、谁又怎样了,基本上只要不是政坛天王大概都可以不用刻意特别指出。同时,我很讶异我在上一对话编辑了半年之后,依然没有人整理这篇文章感到惊讶。Candy79729 2007年6月19日 (二) 16:15 (UTC)[回复]
  • 那“评价”呢?好不容易有人已化繁为简,现在却又有人反其道而行了!--Yyk 14:36 2006年10月12日 (UTC)
    • 请有心者先将从部落格网页抓来的内容移除,因为不符合可供查证。--winertai 07:12 2006年10月18日 (UTC)
  • 现在的词条里的参考资料,有些格式不够好,像1,44~64...等,比较好的如122,建议进行清理。--海海人生 01:59 2006年12月14日 (UTC)


“陈水扁总统的回应”被删光光了

[编辑]

有人把“陈水扁总统的回应”全部删光光了。我认为编辑此条目,陈水扁的回应也是很重要的参考依据之一,毕竟“百万人民倒‘扁’运动”,诉求明显是针对“陈水扁”这个人而来,既然如此,若全部都是倒扁运动的陈述,而没有“陈水扁”这个最主要角色的回应,是不是很奇怪呢?就像在法庭上,至少也要让被告有陈述自己意见的机会吧?这样我们也才能明了这个运动里主角“陈水扁”的心中到底在想什么?做什么回应?有什么作法?后续动作如何?我想这些纪录都是“百万人民倒‘扁’运动”这项条目很重要的参考资料之一,不应全部删除光光,抹煞了主角的回应。-Gendonix 17:50 2006年10月21日 (UTC)

  • 我所做的是将陈总统的回应加以精简融入相对应的事件中,并没有删除,我认为这样的写法可能好些,比较容易知道为何陈总统会做那样的回应,而且原来的写法使得条目变成剪报及陈总统谈话汇集,可能不太合适,不过您仍然可以继续修改与增加内容,我只是做初步的整理而已。--Sangye 00:47 2006年10月22日 (UTC)
  • 哈!“争议与日志”内原本诸多内容被删(其都引自媒体,有网址可查),我想这只不过为了成就“‘美化’倒扁运动”罢了吧!--Yyk 04:23 2006年10月23日 (UTC)
    • 在精简“争议与日志”时,我尽量将原有的资料保留并选择重点句子,移动到各个事件中综合叙述,也尽量让每个事件均有倒扁、反倒扁及阿扁等三方的观点。有些我认为没必要的会加以完全删除,删除前我也考虑蛮久的,以尽可能保留您及其他编者的贡献,不过这全是我个人的初步捡选,您仍然可以继续修改与增加您认为应该存在的内容,整理这一堆剪报及陈总统谈话汇集对我这个老人家而言也蛮累的,我喝了不少乌龙茶提神才整理好(^o^),不满意的地方还请见谅。整理后我还将国庆闹场那段内容扩充,有意无意的批判了几句,例如贻笑国际、严重损伤台湾的形象、感到“相当”不可思议、此活动并未经合法申请等,我尽量不美化和丑化倒扁运动,而是柔和化与美化版面,故也增加倒扁及挺扁文化一栏,写写轻松点的内容,也烦请多多补充。--Sangye 09:35 2006年10月23日 (UTC)
  • 很多争议是跟此“运动”持续有关,并随机出现,现在改编成以每个“活动”为主的叙述方式,根本无法呈现全貌。另“美化”施明德部分最为显著(就是将有关他的负面报导大部分都删除),这还敢在此侈言“公正”?!?--Yyk 00:43 2006年10月25日 (UTC)


好一篇作文比赛

[编辑]

我国的政治领域条目充满了这种东西。连“貌似”的中立性都没有。一点点貌似是“东森”的消息来源,大概三成吧,主要都是东西南北社和自由时报的口吻、观点。对“爱台湾”、“建立台湾国家”这一正确历史方向倒是贡献卓著。几位维基人应该在建国后获得最高荣誉“一级新高山勋章”。

这种条目,根本修不了、改不了。算是言论自由吧。Sub105 17:48 2007年2月28日 (UTC)

全篇通是“东森”话,“自由”论?!?怪就只能怪“联合”、“中时”或“苹果”的新闻网页,其连接等过一段时间都会“无疾而终”。既然他们想利用其资料库来赚钱,所以在维基的影响力也就只能尝尝“ㄧ落千丈”的滋味了!—Yyk 15:47 2007年4月17日 (UTC)

请避免将线上可即的资源作为唯一的参考来源,旧有的报纸新闻可以至图书馆查阅,在维基百科附上日期与页数即可。—Jasonzhuocn 2007年4月24日 (二) 04:35 (UTC)[回复]
    • 想必阁下有读过国中历史课本吧?我想您不论是哪一个年代的人,应该都知道纪传体史书。为什么纪传体可以成为正史?因为它相较于其他两大体裁:编年体、记事本末体来说,它很明显是可以去芜存菁的,因为有明确的方式来界定“什么事情跟这个人有关”。同理在这个条目当中,先天上的限制使他无法单用“陈水扁”“施明德”来界定,因为这运动已经是一个事件了。那我们只能用较为具体的各式倒扁活动,来加以界定:也就是这件事情“只”是因为各式倒扁活动产生的,是对“整件”倒扁活动有深远的影响的。(注意引号中的字;也就是说如果今天换成某名政治人物某甲倒扁,改在元旦大典天下围攻等等之类的,应该还是会出现的东西)相对的,很多在这时间同时发生的争议,例如说是北高两市市长的选举问题,有很多是与其不相关的,例如“橘营‘因为宋楚瑜在北市的选举问题’所以放掉党产条例”(请注意双引号),所以也就没有写上来的必要。另外拉出来题(也回应你之前的发言),施明德的负面报导经常是施明德个人的事务,与其他例如贺德芬之类的人完全没有关系,如果今天是许信良倒扁就完全不会发生,就算要写也不是写在《倒扁》条目里面,顶多是写到《施明德》条目,开一个“施明德在倒扁之后所遭到的负面攻击”而已。当然如果今天是有关于红衫军的事情,那我不会反对写出来,只要他不只是施明德或者是总部自己的事务就好。告诉楼上,写维基“百科”绝对不是大杂烩就叫做所谓的“公正”(这样就只是比声音大),重点是要去芜存菁,“有关系、有影响,同时也有内容”的才写,不要扯一大堆完全没有关系的事情。别忘了这是维基“百科全书”,但这条目不叫“《施明德倒扁》”。Candy79729 2007年6月19日 (二) 16:15 (UTC)[回复]

外部链接已修改

[编辑]

各位维基人:

我刚刚修改了百万人民倒扁运动中的1个外部链接,请大家仔细检查我的编辑。如果您有疑问,或者需要让机器人忽略某个链接甚至整个页面,请访问这个简单的FAQ获取更多信息。我进行了以下修改:

有关机器人修正错误的详情请参阅FAQ。

祝编安。—InternetArchiveBot (报告软件缺陷) 2018年6月10日 (日) 14:51 (UTC)[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