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董建华
董建华曾于登上维基百科首页的“新闻动态”栏位。 |
本条目必须遵守维基百科生者传记方针。缺乏来源或来源不可靠的负面内容必须立即移除,尤其是可能造成当事人名誉损害的内容。在移除这些资料时不受到回退不过三原则的规范。 如果您是本条目的主角,请参见关于您本人的条目及自传。如发现条目主角编辑条目时,请参见处理条目主角所作的编辑。 |
本条目与高风险主题在世人物传记相关,故适用高风险主题流程及相关规范。持续或严重抵触维基百科五大支柱或方针指引的编者可被管理员封锁或实施编辑限制。用户在编辑本页面前应先参阅高风险主题相关规范。 |
董建华属于维基百科人物主题政治家及领导人类的基础条目第五级。请勇于更新页面以及改进条目。 本条目依照页面评级标准评为丙级。 本条目属于下列维基专题范畴: |
|||||||||||||||||||||||||||||||||||||||||||||||||
---|---|---|---|---|---|---|---|---|---|---|---|---|---|---|---|---|---|---|---|---|---|---|---|---|---|---|---|---|---|---|---|---|---|---|---|---|---|---|---|---|---|---|---|---|---|---|---|---|---|
|
Untitled
[编辑]依我记忆,陈方安生是在董先生行高官问责制前,而非之后请辞的。所以我在“高官问责制”一行有关的错误删去。 tylau 18:30 2005年7月4日 (HKT)
刚新加的关于强职金和削减公务员的段落似乎太武断了? 会不会有人改写一下? --TactMayers 08:07 2004年12月31日 (UTC)
不明白为何无法分开为繁简二体 ----Kin188 02:43 2004年6月16日 (UTC)
增加了政治表现,公信力疑云 和 董建华金句回顾 的标题。 因为时间关系只能依记忆描写,不到之处请于补充,更改及指教。 --Kin188 05:04 2004年6月10日 (UTC)
请注意这句话“董建华为人刚愎自用,任人为亲。”,十分POV,已经删除了。----Samuel 04:53 2003年11月6日 (UTC)
- 这段话必须改进:
- “董建华为人刚愎自用,任人为亲。上任以后未能在商家和公务员之间的利益取得平衡,跟当时的香港政务司司长陈方安生女士不咬弦。在陈方安生女士离任以后,重新改组行政内阁为现时的三司十一局架构,但未能为他的管治带来帮助。加上他一直的偏听,以至发生七一大游行事件。在梁锦松和叶刘淑仪相继辞职以后,政局稍微爰和。”维基百科不是发表政治评论性文章的地方。--Samuel
- 这是事实,不是政治评论。换著他在内地的话,晨早就被双规了。要不是瞧著他是霍英东保荐的话。换著是你,你会怎样帮秦桧或陈希同写一个NPOV的条目?这么写好吗?“董建华任内政绩卓著,除了成功将香港的人工和楼价压低至九十年代初期水平以外,并积极鼓励香港与内地进一步融合,鼓励毕业生北上寻找出路,并大量引进内地资金达数亿元之普(试比较当年李嘉诚捐款十亿创立汕头大学),以济香港经济水深火热之燃眉之急?” -- 石添小草 14:59 2003年11月10日 (UTC)
- 事实于中立观点并不一样--Shizhao 15:02 2003年11月10日 (UTC)
- 想不到原来我上次没有看得真原来的英文版本,居然写得那样抵死。>__<! “将父亲的数百万家产败得一无所有,然后向北京求救,甘愿成为一个傀儡。”要不我的英文差,要不连英文版也不符合NPOV。(事实上,不是北京出手,是霍英东向大陆借钱资助董建华) Anyway, 我试试将英文版译好,在配合我家里的书整理一下吧。不要信香港政府的那一个版本,里头 cut 走了很多馅料。 -- 石添小草 15:17 2003年11月10日 (UTC)
但是非政府的消息,又是否真实呢--Shizhao 15:30 2003年11月10日 (UTC)
- 那么我告诉你: 我每天就算没有阅报,也一定收看有线电视的廿四小时新闻台。再者,我阅读的是地铁派发的免费《都市日报》,中文部份从《文汇报》买稿,英文部份从《南华早报》买稿。如果连《文汇报》和《南华早报》也不够中立的话,我以后一于订阅《人民日报》。 -- 石添小草 15:40 2003年11月10日 (UTC)
忽然有个想法:要是为免触动某些人的神经,从而将“维基百科”打入 bad list 行列的话,或者干脆采取这个办法: 1. 只将董建华的生平以 timeline 形式表示,不加上任何评论,留待公众自行决定。 2. 所有参考书目和报纸都一一列出,就像交功课一样。
- 媒体上的观点不能尽信,哪个国家的都一样,我们可以把各种观点都陈列出来,但是我们不能引导大家接受一个有争议的观点--Shizhao 15:55 2003年11月10日 (UTC)
- 我对其中的两个词有异议:“刚愎自用”和“偏听”,这两个明显是带有贬义色彩的词语,使得句子显得不中立。我们应该使用positive tone来描述事实。“评论”不是维基应该做的。适当的“分析”是可以的,维基不是试图说服某人相信某个观点,只是希望告诉读者事实是怎样的,至于孰是孰非,应该有读者自己评判,否则维基就变成edit war的地方了。至于秦桧和陈希同,为什么不能写的中立呢?只是因为秦桧是卖国贼吗?转写成中立性的语句:“通常中国人把秦桧当成是‘卖国贼’的代表。”就可以了。我觉得希特勒那篇文章还可以,不见得有很大的偏激,而上面提到的这句话就不同了。另外,英文版的文章也不见得每一篇都符合NPOV原则。--Samuel 16:53 2003年11月10日 (UTC)
- 唉! 给董建华害苦的香港人怎能客观呢? -User:wshun 01:50 2003年11月11日 (UTC)
- 同意Samuel的意见。“董建华为人刚愎自用,任人为亲。”可以写成“香港人通常认为董建华为人刚愎自用,任人为亲。”kt2 02:01 2003年11月11日 (UTC)
- 我们应多做调查研究再下结论,董建华为人刚愎自用,任人为亲,可有事实依据,有多少香港人这样认为?为什么?其他人怎么看?这才是NPOV的政策--Shizhao 02:08 2003年11月11日 (UTC)
我不同意User:Tomchiukc的意见。“刚愎自用,任人为亲”怎会是“事实”?这无论如何都只是一部份人的观点。请详阅中立观点。 --Lorenzarius 03:34 2003年11月11日 (UTC)
感谢各位的支持,若照这个讨论方向,大体上大家都意会到将来有关董建华的贴文会是如何。不过,希望向各位内地网友说明:不要对将来新版本的内容感到讶异。这将会是你们可以看到最活生生的董建华,而不是被中央美化了的版本。 -- 石添小草 08:26 2003年11月11日 (UTC)
又,其他站友(不一定来自香港)可以帮手写一写“三司十一局”吗? -- 石添小草 08:27 2003年11月11日 (UTC)
- 我不觉得会有什么事情能让我觉得吃惊的。我知道香港有很多人不满意他,因为我是可以看到很多资讯的(包括各个方面的)。--Samuel 08:44 2003年11月11日 (UTC)
- 我想大多数人都不会惊讶,因为这里只记录事件和观点及其对他们的分析,我们自己并没有观点--Shizhao 08:58 2003年11月11日 (UTC)
那是有什么特别的被攻击的政策可以写出来,只要不是抱怨式就好了。--Menchi 09:57 2003年11月11日 (UTC)
- 我想很多香港、台湾或者外国人都过度估计了中国政府在控制新闻报道方面的能力,特别是现在网络那么发达,其实大陆人有各种管道接触各种不同的信息。我们的观点大部分不是政府宣传的结果,而是从我们自己的立场所得出的观点。--Formulax 08:58 2003年11月12日 (UTC)
- 可以参看一下w:Media in China。--Samuel 16:27 2003年11月12日 (UTC)
- Sorry.:)--Formulax 05:26 2003年11月13日 (UTC)
增加
[编辑]增加了政治表现,公信力疑云 和 董建华金句回顾 的标题。 因为世间关系只能依记 忆描写,不到之处请于补充,更改及指教。
分开繁简二体
[编辑]请看你的user talk page --Djyang 03:13 2004年6月16日 (UTC)
董建华出生日期
[编辑]在香港政府的网页中,董的生日是五月廿九日,但网页没表明的是,此日期乃农历日期。查公历农历对照表及各传媒,董生辰确是公历七月七日,为免误会,恳请将两个日期列出对照,以正视听。我想此事不涉中立性,只不愿这简单资料常被抹去,或对后世造成混淆。
顺带一提,这也是纪年的问题,我看过在“某月某日”的条目里,有1404年,郑和下西洋之类ENTRY,真不知那是指农历还是新历。 (147.x.x.x)
击败 ?
[编辑]"董建华于1996年击败三名对手" 选举票数高于三名对手
1937年的中国
[编辑]1937年7月7日的中国就是中华民国,请不要把中华民国国旗换成五星红旗。
蔡氏的言论
[编辑]敝人一向对蔡氏的言论不以为然,建制派没有进入三司十一局,就代表没有甜头?可证蔡君所见之低。董某连杨光这样的人也颁授勋章,中国有所谓饱暖思淫欲,这些勋章,不是欲望的甜头,是何物?
而且董某当时是没有能力任用建制派,他根本控制不了一群没有受过地域行政管理训练的人物,想香港即时死,他可以委任,这连中共也不敢要求的事情,难道他这个唯唯诺诺的老人敢作?
反过来看,现在建制派都就位完毕,不正是当初董君密密铺排的吗?那时没有,不是他不让,而是他“未能”让。
蔡氏常以局外人的所谓理性批评对待问题,其实最是被迷惑,最是没有内涵,说一段说话,足见其对问题理解力的匮乏,维园阿伯的言论比他更有可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