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基百科:马格努斯·曼斯克日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马格努斯·曼斯克日(Magnus Manske Day)是1月25日,对维基百科来说是个重要的日子。这是为了纪念德国的海因里希·马格努斯·曼斯克(Heinrich Magnus Manske)于2002年维基百科改用第二阶段软件MediaWiki的那一天,以表彰他对维基百科的贡献。

缘起[编辑]

马格努斯·曼斯克在2012年

2002年1月25日,为了纪念德国的马格努斯·曼斯克于2002年维基百科改用第二阶段软体MediaWiki的那一天,维基百科的主要创建人之一吉米·威尔士(Jimmy Wales)宣布:

维基百科的主要创建人之一拉里·桑格(Larry Sanger)在其关于维基百科早期历史的回忆录中,著重强调了曼斯克对该项目的贡献,并将维基百科的最终成功归功于核心参与者,其中曼斯克发挥了重要作用。[2]

事件的主体[编辑]

马格努斯·曼斯克,1974年5月24日出生于西德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科隆。他曾在科隆大学学习生物化学,并于2006年获得博士学位;他的论文是名为GENtle英语GENtle分子生物学开源工具。现在曼斯克是这个领域的资深专家。[3]

作为一名年仅二十多岁的青年学生,早在2000年曼斯克就是维基百科的前身互联网百科全书Nupedia的第一批最活跃的撰稿人之一,后来写了维基百科运行的MediaWiki软体的第一个版本。并为Nupedia开发工具和扩展。后来,对现有软体的局限性不满意,曼斯克开发了后来成为MediaWiki的第一个版本。他的新版本软体已于2002年安装。[4][5][6]

最初用于维基百科的维基软体称为UseModWiki,并用Perl编写。规模的问题开始随著维基百科的发展而出现,在2001年夏天,曼斯克开始研究UseModWiki的替代品,该替代品将由资料库支援并包含“维基百科特定的功能”。[7] 在2002年1月25日,曼斯克发布了基于MySQL的PHP Wiki引擎的第一个版本,称为Phase II。[8]曼斯克在Phase II中实现的一项创新是使用名字空间来分隔不同类型的页面,例如“Talk”或“User”名字空间,这使其与没有不同名字空间的旧版Wiki软体区别开来。[7]第二阶段还引入了许多仍然存在的其他功能,包括档案上传,监视清单,自动签名和用户贡献列表。[9][10] 曼斯克的改写也使在维基百科文章中整合照片变得更加容易,并创建了一个新的用户组:管理员,有权删除页面并封禁破坏者。[5] [4][11]

维基技术语言和逻辑基石[编辑]

曼斯克是开放原始程式码(尤其是GPL许可证)的拥护者,他在MediaWiki的早期版本中的工作是在GPL许可证下发布的。[12]

随著维基百科的不断发展,曼斯克的Phase II软体遇到了负载问题,因此李·丹尼尔·克罗克(Lee Daniel Crocker)进行了另一次重写,从而创造了Phase III,该阶段从2002年6月开始使用,从2003年开始被称为“MediaWiki”。由此产生的MediaWiki软体现已成为维基百科和许多维基百科姊妹项目的核心平台,并被许多组织和机构所使用。[8]

曼斯克继续发展用于构建维基百科和它的姊妹项目的MediaWiki的工具和扩展程序,包括绘制分类归属、计算分类交集,并从Flickr导入图像连结到共享资源。曼斯克还开发了Cite扩展应用,该扩展为引用管理带来了XML类语法。维基技术语言与语法系统,奠定了维基百科技术模式和逻辑框架(结构)的基石。语言中可用的功能越多,其结构就越复杂,那么,应用所做到的事情的可能性就越大。[13][14][15] [16][17] [18] [19]

参考文献[编辑]

  1. ^ [Wikipedia-l] Celebration. 25 January 2002 [4 June 2013]. 
  2. ^ Larry Sanger. The Early History of Nupedia and Wikipedia: A Memoir. Chris DiBona; Danese Cooper; Mark Stone (编). Open Sources 2.0: The Continuing Evolution. O'Reilly Media. 2008: 317. ISBN 978-0-596-55389-0. 
  3. ^ Dr Magnus Manske. CGGH. 
  4. ^ 4.0 4.1 Kurt Jansson. Zehn Jahre Wikipedia – Der kurze Sommer der Anarchie. Der Spiegel. 14 January 2011. 
  5. ^ 5.0 5.1 Jennifer Joline Anderson. Wikipedia: The Company and Its Founders. ABDO. 2011: 44. ISBN 978-1-61714-812-5. 
  6. ^ Torsten Kleinz. Neues Werkzeug soll Anfänger zur Wikipedia locken. Die Zeit. 16 December 2012. 
  7. ^ 7.0 7.1 Sumana Harihareswara; Guillaume Paumier. MediaWiki. Amy Brown; Greg Wilson (编). The Architecture of Open Source Applications. Kristian Hermansen. 2012 [27 March 2016]. ISBN 978-1-105-57181-7. 
  8. ^ 8.0 8.1 Rajeev Kumar. Wiki Installation and Customization. [4 June 2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1 July 2015). 
  9. ^ Wikipedia:PHP script new features. Wikipedia. 27 January 2002 (英语). 
  10. ^ Magnus Manske. [Wikipedia-l] New features list. 27 January 2002 [4 June 2013]. 
  11. ^ Erik Möller. Das Wiki-Prinzip. Heise online. 9 May 2003. 
  12. ^ N. A. Polukarova. The concept of open editing from the copyright viewpoint. Automatic Documentation and Mathematical Linguistics. June 2007, 41 (3): 104–107. ISSN 1934-8371. doi:10.3103/S0005105507030053. In simpler words, while the developers of proprietary programs use their copyrights to deprive most of the users of most of their freedoms, GPL adherents, including above-mentioned Magnus Manske, use these privileges to guarantee these freedoms to users. 
  13. ^ Magnus' toys'n'tools. [4 June 2013]. 
  14. ^ Magnus' tools on wmflabs. [4 June 2013]. 
  15. ^ Tools Directory. Wikimedia Foundation. [31 January 2019]. 
  16. ^ Mathias Schindler; Denny Vrandečić. Introducing new features to Wikipedia (PDF). Hendler, Jim; Margetts, Helen (编). Proceedings of the Firs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Web Sciences WebSci09. Athens, Greece. March 2009 [4 June 2013]. 
  17. ^ https://github.com/magnusmanske/gentle-m
  18. ^ Magnus Manske. magnusmanske.de. 
  19. ^ Magnus Manske. GENtle, a free multi-purpose molecular biology tool (PhD论文). University of Cologne. 2006. 

参阅[编辑]

外部链接[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