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维基百科讨论:维基化

页面内容不支持其他语言。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完全看不懂参考内容,没有维基条目,外部链接是产品介绍和博客首页。WxAMD (留言) 2009年6月27日 (六) 18:56 (UTC)[回复]

(:)回应:只是有人破坏页面而已,现已修正。—Tlrmq (留言) 2009年6月27日 (六) 19:33 (UTC)[回复]

条目名称加粗[编辑]

关于明星小档案[编辑]

关于在非英语条目添加英语名[编辑]

Bigtete自认没有阅读格式手册,仍坚持在自然历史失控温室效应等非英语条目首段加入英文,并认为“有内部链接的情况下,也还是可以加英文,这对阅读有帮助。”。

  1. Bigtete君认为“维基百科最重要的守则就是没有守则”。按维基百科:何谓忽略所有规则#使用常识,忽略规则是基于常识之上,“要根据已有的共识社群基本原则、百科全书的利益作为立论之基础,而不是你的个人常识”,不知其行为可以用那个方针或指引解释?
  2. 记得Bigtete还说过原因还有“中文dyk水平太差,应紧盯英文维基”、“大多数情况下应该更重视英文文献”?(讨论:史蒂芬·霍金#新条目推荐讨论讨论:铁酸镍)此处请Bigtete回答,不知这是否可以理由之二?
  3. 维基百科:命名常规维基百科:维基化均指出应使用的是原文而不是英文,维基百科:翻译守则(草案)已指出“中文维基百科不是英文维基百科”,疑似为此举所违。
  4. 最重要的,加入英语如何能“对阅读有帮助”?无论是内文加英文还是首段加英文,相关条目的叙述还比不上一两个英语词(甚至是“Runaway Greenhouse Effect”这样的生僻词)有帮助?一两个英语词到底能有什么帮助?

被人反对也不是我这一两次了,鉴于自上次与其交流以来一个月仍此君仍未改变看法,故特此征求社群关于“给非英语条目添加英语名”的共识,顺问此举究竟算是可接受还是需要阻止。--浅蓝雪 2015年3月19日 (四) 21:35 (UTC)[回复]

  • (!)意见嗯...有时加入英语词真的还蛮有帮助的。尤其是在解释自然科学条目中的专有名词。在此举例:
  1. 导航波理论 与 pilot wave theory,后者个人认为较为常见
  2. 各向同性 与 isotropy,后者一目了然
  3. 反德西特/共形场论对偶AdS/CFT对偶,本人从未亲自听说前者,但常听到后者
  4. 哈密顿-亚可比方程式 与 Hamilton-Jacobi equation,前者若用在行文中而不加注英文会增加阅读难度

或许这是每个人所受教育的不同,导致看中文或英文名词较易/难阅读的情形。像我们台湾大学上课时用的自然科学教科书都是英文原文版,于是看到有人把那些名词翻成中文时就会看不太顺。或许是因为你们那边的大学都用中文教科书才较难理解为何“一两个英语词到底能有什么帮助?”吧。阁下也说到维基百科:命名常规维基百科:维基化均指出应使用的是原文而不是英文,但是那些名词的首先提出通常都是英文,于是原文的认定就有歧异了。- 和平、奋斗、救地球!(留言)欢迎参与灭绝专题2015年3月20日 (五) 01:52 (UTC)[回复]

我认为像是自然科学这类没有预设语言领域,但又并非日常人人都熟悉的专业术语条目,在不得已的状况下使用英文当注释还算是个合理的特例,为了严守语言中立原则结果反而造成条目难阅读不容易理解,似乎有点矫枉过正。毕竟英语是国际学术交流场合最常使用的语言平台,像是学术期刊、研讨会也都是使用英语沟通,以这样的精神来看注释英文有其理据基础。但要使用这种特例的作法还是要有基本前提:此词汇必须是真的找不到适当的所属文化圈;如果找得到其归属,当然还是要以其原文为注释优先。--泅水大象讦谯☎ 2015年3月20日 (五) 03:56 (UTC)[回复]
对于“给非英语条目添加英语名”,我在疑惑,迈特里帕拉·西里塞纳条目列出他的僧伽罗文名和泰米尔文名,而没有英文名,试问我们的读者有多少人懂僧伽罗文或泰米尔文?如果读者想找关于他的资料,是用英文名还是僧伽罗文名、泰米尔文名去搜寻呢?--Mewaqua留言2015年3月20日 (五) 04:07 (UTC)[回复]
正确的作法应该是添加这些文字的拉丁转写/罗马化吧(几乎所有的语言都有其标准的拉丁转写)--泅水大象讦谯☎ 2015年3月20日 (五) 04:11 (UTC)[回复]
如果该名称的对应译名通用性较低,例如科学领域的新兴术语,或者是编者按照惯例自行拟出的译名,例如某些人名,这类情况应考虑加注原文,否则没有必要。—Chiefwei - - 2015年3月20日 (五) 05:09 (UTC)[回复]
页面左边的跨语言链接又不是摆设,想知道各语言对应名称的话点一下不就好了。--Kuailong 2015年3月20日 (五) 06:09 (UTC)[回复]
(-)反对批量加英文,是不是考虑将物理条目中的所有的力都加注force,数学条目所有的矩阵加注matrix?讲到个人喜好,至少我们学校我们专业中英文教材都用,无论看中文还是英文都不会觉得奇怪。况且想看英文的用户可以点击跨语言链接。Antigng留言2015年3月20日 (五) 08:16 (UTC)[回复]
(:)回应:当然不是说要批量加英文,只是说现在对于哪些要加哪些不加有意见分歧而已。- 和平、奋斗、救地球!(留言)欢迎参与灭绝专题2015年3月20日 (五) 08:52 (UTC)[回复]
各向同性(isotropy)波兰语和其他非拉丁语系语言也没有英文,连常注英文的日语版都没有。说起来这些英语词都是有拉丁或希腊语来源的,那么统一加拉丁语或希腊语?似乎有更有歧义。但是如果只注英语的话,下面可能就需要加入英语的语源学资料,这也行?退一步说如果可以的话,例如所有拉丁语系词自然历史都是来自拉丁语historia naturalis,只加英语显然说不通,最多就是个常见例子,可在语源学段落加入,首段似乎并无必要。--浅蓝雪 2015年3月20日 (五) 09:00 (UTC)[回复]
自然历史的话,个人认为就可加拉丁语historia naturalis各向同性要加英文的原因则与这不同,并非基于语源学原因,而是为了容易阅读。点击跨语言链接的缺点是全篇都英文,有些读者难以找到与中文版相对应的语句。- 和平、奋斗、救地球!(留言)欢迎参与灭绝专题2015年3月20日 (五) 09:27 (UTC)[回复]
拉丁语的例子: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Philosophiæ Naturalis Principia Mathematica)。- 和平、奋斗、救地球!(留言)欢迎参与灭绝专题2015年3月20日 (五) 09:30 (UTC)[回复]
可是那个各向同性某读者既然英语都读不懂(找不到对应语句应该是这个意思?),加一个英语词也没用吧,再说英语版首段标题词都是加粗的,而且也不比点进去,鼠标悬浮一下就好了嘛。--浅蓝雪 2015年3月20日 (五) 09:42 (UTC)[回复]
我认为,只有在两种情形下有必要加外文。其一,追根溯源。例如一本外文书,它的原名就应当在译名之后标示。上海江苏路原名忆定盘路,如果不标示英文,不懂上海闲话的人就无法从“忆定盘”想到爱丁堡。其二,中文译名不常见。有的主题中文文献几乎没有,为避免原创研究,应标注外文。其他情形则不必要。Antigng留言2015年3月20日 (五) 09:39 (UTC)[回复]
举个例子来说明原文注释的重要性,昨天巡逻到单轨铁路条目时看到有IP用户添加的一句叙述“印度:金那市建衣品单轨铁路,2016年开工,2020年通车。”因为没有注释原文更没有相关连结,我想破头想不出文中的‘金那市’到底是哪个城市的哪个版本译名,更不用说找到该单轨铁路系统的原名,导致连这句话到底是确有其事或是有人捣蛋乱写都分辨不了,只好加上fact模版看看是否有人能帮忙。诸如此类的例子在维基百科上层出不穷,所以我认为关键的问题不该是讨论能不能添加,而是应该界定哪些场合适合添加原文/英文注释。--泅水大象讦谯☎ 2015年3月20日 (五) 10:06 (UTC)[回复]
对并非平易用语或专有名词加上原文是有益的,特别是对检验翻译时。—RalfXἀναγνώρισις2015年3月20日 (五) 10:31 (UTC)[回复]
加原文或没有内文链接时加英语我也没意见,跑题了。咱得先把什么时候用英语定下来,那么现在支持者意见是这样的:生僻科学类条目(数理化类?)找不到原文的情况下标英文;这个我可以支持,但是如上所述,左侧外语连接也有同样作用,且多数时候可以找到英语的语源,这时是否仍有必要首段标英语,还是在语源学信息附近提及英语,就像自然历史一样,并且以拉丁语系为基准--浅蓝雪 2015年3月20日 (五) 11:10 (UTC)[回复]
唉,老生常谈的议案了。。。浅蓝居然帮别人提议案,真是好心啊。。我觉得一切从旧。这个提案有两个内容,一是条目是否有语言特性(什么是英语条目,什么是中文条目?),如何界定条目的语言特性。第二是语言特性与标哪种语言是否有关联。--Gqqnb留言2015年3月21日 (六) 05:40 (UTC)[回复]

我是觉得读者如果把条目打印出来,未必理解其在说什么。--HYH.124留言2015年3月22日 (日) 15:28 (UTC)[回复]

@浅蓝雪:我不愿意回复这个主题,是因为你这里有针对个人的嫌疑,所以首先要提醒你一下,讨论应当遵循“对事不对人”这样一个起码的常识。现在你到我的讨论页说:“先别说反对加英文者,在我总结支持的意见“生僻科学类条目找不到原文的情况下标英文”之后一周已经没人对此进行反对了,后面唯一有的投票是7君的反对票,因此已经可以当做共识。”就现在的状况,我不认为这样的共识。要达成共识,你首先要说明这个讨论是针对哪一个已有的共识或者原则,你的修改和补充意见是什么,结论将记录于何处等等。Bigtete留言2015年3月29日 (日) 16:46 (UTC)[回复]

我不反对Bigtete的提议。--Alfredo ougaowen留言2015年4月25日 (六) 02:25 (UTC)[回复]

具体修改细节[编辑]

“如果有内部链接,则不必再添加外文名”已是WP:WIKIFY的明文了,这点不讨论。如无进一步意见将在此讨论通过后于维基百科:命名常规“一般性惯例#使用中文”(注意这里说的是条目首行不是内文,请勿跑题)段的“除非原文比中文翻译在中文中更加常用,否则请使用中文来对条目进行命名,并将外文原文附在条目的首行。”之后加入

  1. “仅在无原文可循且无其他语言版本时,为非汉语圈事物条目标注英文”

不知有无异议--浅蓝雪 2015年3月31日 (二) 23:57 (UTC)[回复]

Weak oppose,觉得不应让条目依赖“其他语言版本”。--Jimmy Xu 2015年4月1日 (三) 00:41 (UTC)[回复]
@Jimmy Xu:那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也不标英语?完全不标肯定反对声音不小,但绝大多数也不支持全标,我觉得这个是最折中的方案了--浅蓝雪 2015年4月1日 (三) 00:48 (UTC)[回复]
(?)疑问:请问“无原文可循”的详细定义?- 和平、奋斗、救地球!(留言)欢迎参与灭绝专题2015年4月1日 (三) 14:40 (UTC)[回复]
就是说这个词的具体是来自哪国、描述的是哪国事物不清楚。这个看起来不清楚,放到命名常规那一段就很清楚了,因为在这之前的原文是“除非原文比中文翻译在中文中更加常用,否则请使用中文来对条目进行命名,并将外文原文附在条目的首行。”--浅蓝雪 2015年4月1日 (三) 16:35 (UTC)[回复]
这里的“非中文条目”是什么,“非中文标题命名的条目”?是否欲表达“非中文事物的条目”。—RalfXἀναγνώρισις2015年4月1日 (三) 15:52 (UTC)[回复]
“非中文事物”感觉有语病哎,改作“汉语圈事物”如何?--浅蓝雪 2015年4月1日 (三) 16:35 (UTC)[回复]
呃,咖啡算不算?--Jimmy Xu 2015年4月1日 (三) 16:59 (UTC)[回复]
@苏州宇文宙武:何不加拉丁文?--Alfredo ougaowen留言2015年4月25日 (六) 02:25 (UTC)[回复]
咖啡有其他语言版本吧,“在无原文可循且无其他语言版本时”用的可是“且”字,要同时满足才行。稍微修改了下措辞,显得清楚一些。--浅蓝雪 2015年4月1日 (三) 17:00 (UTC)[回复]
细看了一下,命名常规管不到首段去的吧,条目内容应该是MOS的范围了。我认为除了某段的描述对象(不管在不在首段,只要是能加粗的部分,比如某个章节着重描述的东西)标外文之外其他东西都不应该标。--Jimmy Xu 2015年4月9日 (四) 22:02 (UTC)[回复]
这是命名常规正文第一条,上面不写著“并将外文原文附在条目的首行”了吗(MOS的条目标题那一节也是有指向命名常规的),不过两者均加入这一条也可以。章内标外文的事有WP:WIKIFY管著,而且段首以外要加粗的情况很少见的吧。--浅蓝雪 2015年4月10日 (五) 12:49 (UTC)[回复]
所以这条要改的话也应该想办法从命名常规里拿出来揉进MOS里嘛。所以我只支持这种少见的情况考虑标外文。--Jimmy Xu 2015年4月15日 (三) 22:00 (UTC)[回复]
阁下的意思是正文只要不加粗就不能标外文?可是现在优特的共识是红链后面可以且需要标外文,除非用{{link-en}}。所以要讨论内文那就复杂了。如果我理解不差,阁下应该不反对现在这个首段的提案?只是要求在MOS补充说明一下内文粗体标识情况?
那么,按维基百科:格式手册/文字格式,现在只有“表格的标题(标题行)”、“定义列表”、“一些书目格式中期刊文章的卷册编号”可以加粗,而这三个我都看不出有加外文的必要,如有必要亦无不妥,不会和现在的提案有抵触。--浅蓝雪 2015年4月17日 (五) 16:36 (UTC)[回复]
如果优特有共识的话那就当我没说吧,首段大概这样就好。--Jimmy Xu 2015年4月19日 (日) 01:25 (UTC)[回复]

规则是人定的,若理解规则,规则不过是一种常识而已,若不理解,则人常常被规则搞得团团转。“除非原文比中文翻译在中文中更加常用,否则请使用中文来对条目进行命名,并将外文原文附在条目的首行。”这句话本不是设计严密的规则,不必修正,只需对“原文”二字做一点常识性理解即可。比如斯里兰卡总统迈特里帕拉·西里塞纳标出斯国两种官方语言是理所当然之事,但也不妨标出英文,类似地,泰国的一个城市罗勇市标出泰语时,也不妨标出英文;科技类词汇,比如失控温室效应,几乎所有情况下都应该标出英文,其它学术类词汇,比如霸权男性气概,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也都应该标英语;自然历史当然也应该标英语,同时标出拉丁语也可,但如果只标一种,当然选英语,这个词字面含义与实际含义有所不同,故正文中应该讨论一下词源;哲学几何学之类常见词汇,虽然也是外来语,但基本已经是中文的有机部分,可以不标外语,要标一种当然选英语而不是希腊语,当然这类词汇也都要在正文中有语源学解释;佛教词汇可以标梵文或者巴利文,一般不需要标英文,倒是英文佛教条目可能要标中文。Bigtete留言2015年4月2日 (四) 02:13 (UTC)[回复]

胡扯一气连理由都不给,上边要你回答加讨论方针又不参与,从头到尾就是宣传一定要标英文,就是因为有你这种人才要增补方针。建议阁下按上头自己的承诺回避好了,实在憋不住请到上面讨论区,别在这扰乱排版。在阁下回答开始给出的质疑之前,在下不会回答你的任何问题。--浅蓝雪 2015年4月2日 (四) 10:10 (UTC)[回复]
“不妨”,阁下的认识而已?“几乎所有情况”,来源请求?“当然选英语”,哪里有这种de facto了?“常见词汇[…]要标一种”,这又不是完成任务?--Jimmy Xu 2015年4月9日 (四) 22:05 (UTC)[回复]
拉丁文拼音是常用于国际的,加入英文或拉丁文拼音并不会影响条目可读性。我反对强制性的阻止在条目中加入(英文或外文),除非是明显无必要的。这部份应该让编辑有较大的空间。--Alfredo ougaowen留言2015年4月25日 (六) 02:21 (UTC)[回复]
反对无效,这里是中文维基不是英文维基,为什么不加入法文音标、德文音标等等?——苏州宇文宙武的主页 ♨留言 ☎交友 ★贡献 2015年4月26日 (日) 14:25 (UTC)[回复]
阁下要不要解释一下,为什么在中文维基里面,阁下要坚持用拉丁文来当条目名,这是中文维基,又不是拉丁文维基。--Alfredo ougaowen留言2015年4月26日 (日) 16:20 (UTC)[回复]
重新声明我的立场,原则上,我不反对这个方案,无必要的英文留在条目中会造成排版不好看,对阅读理解条目也没有帮助。但在跟苏州君发生一系列编辑上的歧见后,我开始认为这个方案将会使某些编辑利用来强化本身的立场,造成编辑自由的限缩。例如苏州君以此来删除各条目中,拉丁字母的拼写(如俄文及波斯文的拉丁转写方案),删除音标(以英语的国际音标来拼出其他语言的发音)。在外交条目中,虽然是中文条目,但因为使用于外交场合,理解它在国际场合中怎么被使用也是有益的(这常常是指英文);在化学元素例子中,英文是化学领域的优势语言,文献很多都直接使用英文,但苏州君强制使用拉丁文。我认为这个方案可能被用来特别针对英文的使用,将会被用来刻意排除英文的使用,基于这些经验,让我无法支持这个方案。--Alfredo ougaowen留言2015年4月27日 (一) 02:18 (UTC)[回复]
:A君对苏州君理解有误,下方“延伸讨论”中已澄清。--浅蓝雪 2015年5月1日 (五) 13:36 (UTC)[回复]
:@浅蓝雪:并未澄清,由条目探讨中,@苏州宇文宙武:对化学元素条目的一系列讨论,可知这位阁下的立场,是单纯反英文,而且会利用这个方案来阻碍其他编辑编修条目。--Alfredo ougaowen留言2015年5月17日 (日) 03:28 (UTC)[回复]

澄清wp:维基化的地位[编辑]

第一,wp:维基化wp:帮助中的一个名词解释而已,不具备维基规则的效力。 第二,当时的编辑在写这个名词解释的时候写过了头,使得有些内容看起来有点象维基规则。这里相关的是这两句:

如果是译名,标明原文是必要的,如“列宁(俄语:Ле́нин)”。但如果有内部链接,则不必再添加外文名,比如“1920年,他见到了列宁(俄语:Лéнин)”是不对的。

这后面一句话让有些人误解,以为有了内部链接就一定要删去外文。然而,从上面的讨论来看,社区中对这个问题各种意见都有,根本没有共识。Bigtete留言2015年4月2日 (四) 02:31 (UTC)[回复]

你就@一下上面所谓反对这条的人好了,我真没看出来有谁。--浅蓝雪 2015年4月2日 (四) 10:18 (UTC)[回复]
这只是说明wikify的用法,根本不矛盾啊--百無一用是書生 () 2015年4月3日 (五) 02:21 (UTC)[回复]
与什么不矛盾?Bigtete留言2015年4月3日 (五) 12:20 (UTC)[回复]

延伸讨论-拉丁字母拼写及音标[编辑]

引用编辑苏州宇文宙武的话:“中文维基即将通过有关在非英语条目中加如英语名称的决议,我觉得同样适用于英文音标。”他同时主张,在各语言中不能使用拉丁字母转写,不能使用音标。这也在这次讨论之中吗?在语言类条目中被禁止使用音标及拉丁字母转写方案,会造成编辑上的困难。--Alfredo ougaowen留言2015年4月26日 (日) 16:37 (UTC)[回复]

阁下没有看讨论,明显不在此次讨论中,有新议案请另开专栏,勿在此处进行无关讨论--浅蓝雪 2015年4月27日 (一) 19:43 (UTC)[回复]
@浅蓝雪:感谢阁下的回应,我只是想确定@苏州宇文宙武:阁下对这个方案的解释跟大家是不是一致而已。也就是说,你可以确认苏州阁下对这个方案的解释是错误的吗?能不能跟他解释一下?--Alfredo ougaowen留言2015年4月28日 (二) 01:37 (UTC)[回复]
我不觉得我理解有误,都不能在非英文条目中加英文了,还要英文音标干嘛?这不是很自然的推理么?希望AO不要偷换概念,我说的是不能加英文音标,也就是这词在英文中的发音,并不反对加入这词在本身语言中的发音。至于拉丁化问题是令一码事,可以另开讨论,而不是这里。而且我不明白不加英文音标和拉丁化会造成什么“编辑上的困难”,按常理来说,少些一点,对编辑只有帮助。——苏州宇文宙武的主页 ♨留言 ☎交友 ★贡献 2015年4月28日 (二) 03:30 (UTC)[回复]
@苏州宇文宙武:感谢阁下的解释。@浅蓝雪:苏州阁下认为这有关,所以可以在这边讨论吗?--Alfredo ougaowen留言2015年4月28日 (二) 03:35 (UTC)[回复]
@Alfredo ougaowen:这里仅讨论加英文的问题,标注其他语言请在别处开新讨论。--浅蓝雪 2015年5月1日 (五) 13:32 (UTC)[回复]
希望@浅蓝雪:可以向@苏州宇文宙武:解释一下这个方案中不包括不能加英文音标。--Alfredo ougaowen留言2015年5月3日 (日) 14:46 (UTC)[回复]
@Alfredo ougaowen:人家说的很清楚了:“不能加英文音标,也就是这词在英文中的发音,并不反对加入这词在本身语言中的发音”--浅蓝雪 2015年5月3日 (日) 14:48 (UTC)[回复]
@浅蓝雪:以国际音标标注语言,这算是用英文音标吗?--Alfredo ougaowen留言2015年5月4日 (一) 16:53 (UTC)[回复]
@Alfredo ougaowen:标注什么语言?没太看懂阁下这句想问什么,请举例?--浅蓝雪 2015年5月6日 (三) 17:27 (UTC)[回复]
@浅蓝雪:如伊博语为例,以国际音标中的英文音标子集可被标注为/ˈɪɡboʊ/,以国际音标中的完整扩充子集可标注为/iɡ͡bo/。用了国际音标中的英文子集来标注某个语言,是否也被归为英语?--Alfredo ougaowen留言2015年5月11日 (一) 02:15 (UTC)[回复]
@浅蓝雪:我认为他在胡搅蛮缠,不用再回复他了。什么“国际音标中的英文音标子集”和“完整扩充子”都是他自己造出来的,再说有“完整”的还要英文的干吗。用一本英文词典上的音标来证明这个词在该语言中的发音与在英文中的发音完全一致,也亏他做得出来。——苏州宇文宙武的主页 ♨留言 ☎交友 ★贡献 2015年5月11日 (一) 09:21 (UTC)[回复]
@苏州宇文宙武:请参阅国际音标国际音标扩展英语国际音标等相关条目。每个国际音标字母,都只会代表一个发音,不会因为语言不同而有变化。--Alfredo ougaowen留言2015年5月16日 (六) 04:44 (UTC)[回复]
太好了!所以你自己证明了/ˈɪɡboʊ/与/iɡ͡bo/根本不同,不要再辩解了。——苏州宇文宙武的主页 ♨留言 ☎交友 ★贡献 2015年5月16日 (六) 05:27 (UTC)[回复]

关于一些专有用语标注英文[编辑]

一些不完全肯定其中文翻译(或搜寻结果不多)的用语,不知应该加注英文,尤其是现时中文维基百科还没有的条目的用语。我想到的好处减少误导,并方便以英文进修相关内容的读者,如果相关中文资料比较小则公众在互联网多以英文作搜寻的情况下有利于在搜寻结果出现维基百科条目。不知维基百科在这些情况是否有惯例?

例如:

  • 用语:叙事曲(ballade), 重复诗歌(virelai), 莱歌(lai), 轮旋曲(rondeau)
  • 人名:汤玛斯·莫雷(Thomas Morley), 约翰·威尔比(John Wilbye),托马斯·威尔克斯(Thomas Weelkes)
  • 网上有多个翻译:鞭笞教徒/鞭笞派/苦修者/苦修团/苦鞭修行者(flagellants)
  • 网上非常少翻译:精细艺术(ars subtilior)

——愚蠢的人类 2017年2月27日 (一) 21:34 (UTC)[回复]

wp:维基化删除不必要的外文名。红链的情况下用原文或用绿链,用英文大多数时候也没人说你什么,不过优特可能出问题。只是一定要定规则来单独照顾英语读者还是免了吧--浅蓝雪 2017年2月28日 (二) 02:43 (UTC)[回复]
在不少技术领域,英文都是通用语言,所以在自行翻译名词、人名时有必要(用绿链)连到英文条目或标注英文原文。但一些主题的主要语言不是英文,比如Ballade、Virelai、Lai、Rondeau都是法文,Ars Subtitior是拉丁文,其他音乐词汇多有意大利文等等。在标注原文时,建议包裹在{{lang-en}}、{{lang-fr}}、{{lang-la}}、{{lang-it}}等模板中。钢琴小子 留言 贡献 2017年3月2日 (四) 10:28 (UTC)[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