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中國東北地區歷史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在公元前4000年左右,今中國東北地區興凱湖畔就產生了肅慎族系新開流文化。兩周時期,東北地區為箕子朝鮮肅慎亳吾的領土,這一時期東北和中原地區開始交流。前300年左右,燕將秦開東胡,設置遼東郡;前226年,秦將王翦攻克燕都(今北京),燕王喜太子丹逃亡遼東,秦將李信追太子丹至衍水。前2世紀,扶餘國在中國東北中部建立;前37年,高句麗國建立。公元698年,渤海國建立,渤海國模仿唐朝的治國模式和文化,被稱為「海東盛國」。而當時,東北地區還有靺鞨等各民族存在。907年,唐朝滅亡後,耶律阿保機建立契丹(後改稱遼),並滅渤海國,建立了東丹。此後,契丹高麗爆發了多次戰爭,最終失敗。此後女真開始在東北地區興起,1115年,完顏阿骨打建立,定都會寧(今黑龍江省哈爾濱市阿城區),不久滅掉了遼。金朝完顏亮時期,都城從上京(會寧)遷到了中都(今北京)。成吉思汗征討金朝時占領了東北地區,使東北地區納入了蒙古帝國的統治範圍。蒙古曾多次攻打朝鮮半島的高麗,1269年(至元6年),元政府設置遼陽等處行中書省遼陽[1]

1409年(明永樂7年),政府在漢地遼東設置遼東都司,在遼東都司以北設置奴兒干都指揮使司管轄奴兒干地區的所有軍事建制機構。都司的主要官員初為派駐數年而輪調的流官,後為當地部落領袖所世襲。15世紀初期,位於漢地遼東地區以北的女真族分成三部,其中以建州女真最為強大。明朝收建州女真為藩屬,冊封阿哈出為建州都指揮使,猛哥帖木兒為建州衛左都督。猛哥帖木兒在被野人女真所殺後,其弟凡察與子董山被迫南移,最後定居赫圖阿拉(今遼寧新賓),併入建州衛內。1442年明朝自建州左衛分立出右衛,以凡察領導右衛、董山領導左衛,形成建州三衛。1616年努爾哈赤在建立八旗制度後於赫圖阿拉(後稱興京)稱汗建立後金。1618年後金起兵侵明,至1621年遼東地區被滿族的後金所征服,1636年皇太極將當時的後金都城(今瀋陽)易名盛京,更改女真族名為滿洲,在盛京稱帝,改年號為崇德,國號為大清順治入關後,以駐防八旗留守盛京。康熙至乾隆年間,東北地區逐漸形成三個相當於行省的將軍轄區:盛京吉林黑龍江。將軍之下設專城副都統分駐各城,並管理各城的臨近地區。副都統下有總管統領各旗。在漢人聚居之處,置府、州、縣、廳,如同內地。居於黑龍江、嫩江中上游的巴爾虎達斡爾索倫(鄂溫克)、鄂倫春錫伯等族,編入八旗,由布特哈總管、呼倫貝爾總管管轄。黑龍江烏蘇里江下游及庫頁島赫哲費雅喀庫頁奇楞等漁獵部落則分設姓長、鄉長,由三姓副都統管轄。

1858年,清廷簽訂不平等條約璦琿條約》,中國被迫割讓黑龍江以北國土予沙皇俄國。1860年,黑龍江將軍特普欽上疏朝廷,失地原因在於俄殖民者眾,越過雅克薩邊境到黑龍江佔地為王,呼籲開禁放墾,鼓勵移民,獲得採納,闖關東移民潮開始。1894年甲午戰爭戰敗後,清國被迫割讓遼東半島給日本,後經俄法德三國干涉,日本交還遼東予清。1898年,俄國租借關東州(今遼寧大連)。1900年(光緒26年),沙俄武裝占領東北地區長達5年之久。1904年,日俄戰爭爆發,最終日本戰勝俄國,促成了日本在東北亞地區的軍事戰略優勢。1907年(光緒33年),盛京、吉林、黑龍江三個將軍轄區撤銷,奉天吉林黑龍江建省。1912年,清朝滅亡,中華民國取代清朝繼續在東北地區進行統治。

中華民國初期,東北地區軍閥林立,1918年(民國7年),張作霖統一東三省,此後東北一直處於以張作霖為首的奉系軍政府統治之下。1928年(民國17年),發生皇姑屯事件,張作霖被炸死。此後張學良宣布東北易幟,奉天省改稱遼寧省,奉天市改稱瀋陽市,東北歸於南京國民政府統治之下。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變爆發,此後日本迅速武裝占領東北地區。1932年3月1日,日本侵略者在東北建立起傀儡政權「滿洲國」。1945年蘇軍出兵,中國東北第三度被侵佔,日本隨後戰敗,滿州國政權崩潰。中華民國國民政府接收東北,並與早一步接收的共產黨武裝發生衝突。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東北成為中國的重要的工業基地。中蘇交惡後,東北成為中國抵禦蘇聯潛在入侵的前沿陣地,1969年中蘇爆發了珍寶島武裝衝突改革開放至今,東北地區依然是中國重要的商品糧基地。

史前文明

[編輯]

東北地區最早的族群肅慎在舜的時代已經存在,生活在黑水(黑龍江)和松花江流域一帶,向舜朝貢。

濊族居於松嫩平原,後來逐漸向東南遷移,其活動範圍的在高句驪、沃沮之南 ,辰韓之北,東濱大海,西至樂浪。在今天的清川江與漢江之間的東部。即日本海、東朝鮮灣的咸興至江陵一帶,亦即朝鮮中部偏東地區[2]。濊族從事農業和漁獵業,成為濊人的主要食糧。此時的濊族進入原始社會晚期,過着定居生活。濊族是有很多分支,其中高夷(後來的沸流國)在渾江流域,良夷在今大同江中下游(即古朝鮮人樂浪夷)。東濊是分布在今朝鮮江原道

漢族族群很早就在東北南部定居,與肅慎、穢貊、東胡並立為東北四大族系[3]

東胡人可能與夏家店上層文化相關。東胡族使用古代蒙古語,使用青銅武器,也用青銅器進行農耕。雖然他們文明程度較高,武器也很精良,但仍然受制於西部的匈奴

兩漢至隋唐

[編輯]

漢族主要生活在東北南部的遼東、遼西地區,在當時,遼東、遼西是整個東北發展程度最高的地區。對遼東郡和遼西郡的統治一直延至唐末。

高句麗

[編輯]

挹婁

[編輯]

兩漢時期他們是繼肅慎後生活在東北的民族,東漢以來他們是夫余臣民,扶餘對他們課以重稅,魏黃初三年叛。扶餘多次發兵鎮壓終不能服。魏明帝與魏元帝時代也有進貢,在北魏前也有向中原進貢,唐代屬黑水部,一直生活到渤海國時代被渤海人統治,在遼代屬五國部,金代屬胡里改路,他們是建州女真族源之一。

室韋

[編輯]

室韋,也稱失韋,是指中國隋唐史籍上的一個分布於今大興安嶺與小興安嶺之間的一群古代部落的泛稱。他們與居住在他們南方的契丹人有緊密的親緣關係。唐太宗貞觀五年(631年),在東突厥汗國被唐軍瓦解之後,向唐太宗「朝貢」。8世紀的盛唐時期,室韋分為九部,分布於嫩江與黑龍江交匯處以下的黑龍江河道(那河)沿岸的為達末婁部、達姤部,烏羅渾部和黃頭部;居大興安嶺以西者為:居俱輪泊(今達賚湖)南的烏素固部、移塞沒部塞曷支部和鮮部(黑車子室韋);居今額爾古納河沿岸的西室韋部、大室韋部和居今石勒喀河西岸的為蒙兀室韋部。

靺鞨

[編輯]

靺鞨在周代、秦朝到西漢時稱為肅慎(近來認為是通古斯人東遷前,楚科奇在黑龍江流域的祖先),東漢至魏晉時稱為挹婁(近來認為是遷徙前的吉利雅克或稱作尼夫赫),南北朝時稱勿吉(勿吉與肅慎,挹婁是同種異族,婚喪習俗不同,而不是同一民族不同時代不同稱呼。),各部分布在今長白山以北,松花江、黑龍江和烏蘇里江的廣大地區,東臨日本海。漢以來臣屬扶餘國(挹婁是在黃初中脫離扶餘),自北魏延興五年(475年)勿吉遣使到北魏朝貢後,與中原關係日益緊密,並逐漸興盛起來。包括扶餘、高句麗、百濟在內五十餘國遣史向北魏朝貢。478年,勿吉人曾朝貢北魏,要求准許其和百濟配合,南北夾攻高句麗。魏廷以三方都是自己的藩屬,令彼等「宜共和順,勿相侵擾」。勿吉聽從魏廷的諭令,停止對高句麗的進攻。

北魏太和十七年(493年),勿吉滅亡鄰近的夫余,領土擴展到伊通河流域松遼平原的中心,為東北一支強大勢力。到隋代,勿吉被稱為靺鞨,部落數十,主要有的白山、粟末、伯咄、安車骨、拂涅(來自沸流)、號室、黑水等七部,各部相距二三百里。

唐朝

[編輯]

唐朝滅高句麗後,在東北地區設置安東都護府,管轄東北地區的南部和中部。

黑水靺鞨

[編輯]

黑水靺鞨,靺鞨的一部,又稱黑水部,是女真族主體的前身。黑水靺鞨最初位於中國東北部最北的「黑水」(黑龍江)沿岸,而得名「黑水靺鞨」。金史中記載唐朝時期『黑水靺鞨居古肅慎地,有山曰白山,蓋長白山,金國之所起焉。』668年,唐朝和新羅的聯軍滅亡高句麗後,黑水靺鞨開始沿松花江、牡丹江南下、西進,並於691年末與唐朝(武周)發生軍事衝突,被武周靺鞨籍將領李多祚擊敗。

渤海國時期,黑水靺鞨與建立渤海國的粟末靺鞨同屬於靺鞨但時有衝突。黑水中的思慕是鄂溫克人。黑水靺鞨分為思慕部 、郡利部 - 黒龍江河口: 窟説部 - 樺太北部: 莫曳皆部 - 樺太東南部 :拂涅部 - 牡丹江下流以東(現在密山市周邊):虞婁部(挹婁)、越喜部、 鉄利部。 當遼打倒渤海後,一些被契丹統治成為熟女真。

渤海國

[編輯]

在唐與高句麗的戰爭最終使高句麗滅亡之後,唐朝控制了今嫩江—松花江一線以南的中國東北和朝鮮半島的大同江以北的土地,而新羅則控制了朝鮮半島的大同江以南的土地。高句麗遺民紛紛反唐,復興高句麗。696年5月12日,契丹夷離堇、松漠都督李盡忠(契丹人)反唐,占領營州(今遼寧朝陽),斬殺營州都督趙文翽,當時居住在營州的粟末靺鞨人首領、原高句麗將領乞乞仲象、乞四比羽參加了反叛。武則天派出左鷹揚衛將軍曹仁師、右金吾衛大將軍張玄遇等二十八將出塞征討,並以春官尚書、梁王武三思為榆關道安撫大使,統籌全局。8月28日,唐軍在在黃獐谷(今河北遷安東北西硤石谷內)遭遇了李盡忠的埋伏,全軍覆滅。9月,武則天派出第二支平叛大軍10萬人,右武威衛大將軍武攸宜,充清邊道行軍大總管,右拾遺陳子昂為幕。戰事僵持之下,李盡忠病逝,繼任者孫萬榮繼續率領各部反唐聯軍,派別將繞道迂迴唐軍身後,攻陷冀州、瀛州,令唐軍恐補給線被切斷而後撤潰敗。697年,武則天以夏官尚書王孝傑為清邊道行軍總管,羽林衛將軍蘇宏暉為副,率軍17萬討伐深入河北冀州的契丹。697年3月12日,王孝傑、蘇宏暉進入東硤石谷(今河北唐山附近)遭遇契丹軍,唐軍全軍覆沒,王孝傑跳崖而死。武則天第四次派出以右金吾衛大將軍、神兵道行軍大總管武懿宗,右豹韜衛將軍何迦密統帥二十萬大軍平叛,頓時塞外各部的反唐聯合陣線瓦解,突厥人和奚人向大唐投誠並反戈一擊攻打孫萬榮的契丹軍。孫萬榮大敗,走投無路之下,於697年6月被其奴僕殺死,契丹之亂平定。武則天為安定東北邊疆局勢,在對契丹實行武力圍剿的同時,對參加反唐的粟末靺鞨採用招撫政策,於698年封粟末靺鞨首領乞四比羽為許國公、乞乞仲象為震國公。但是乞四比羽拒絕受封,被唐軍追擊殺死;乞乞仲象率部向東逃亡中病故。乞乞仲象之子大祚榮代父率所部繼續逃亡至東牟山,降唐的契丹大將李楷固追擊粟末靺鞨人至天門嶺,被大祚榮擊敗,大祚榮藉此於在粟末靺鞨與高句麗故地的忽汗州敖東城建國稱王,以朝廷封其父為震國公之「震國」作國號,自稱震國王,都舊國(今吉林省敦化市敖東城),史稱「震國」或「靺鞨國」。大祚榮多次遣使向長安稱臣,唐玄宗於713年賜封大祚榮為「渤海郡王」,又以其所居之忽汗州,加封為「忽汗州都督」。大祚榮立刻將國名更改為渤海,以忽汗州(號上京龍泉府,今黑龍江省寧安市西南東京城)為上京,史稱「渤海國」。

渤海國第二任君主大武藝(在位時間719-737年)雖然對內採用自己的年號,但與唐朝交往時仍然奉唐朝為宗主國。由於渤海國受到唐朝,新羅和黑水靺鞨的包圍,大武藝採取遠交近攻的策略。積極主動與中原發展關係,按唐制建立政治、經濟,文化制度,使用漢字。雖然渤海國侵擾過大唐的邊疆和沿海,如732年大武藝派將軍張文休率領水軍跨渤海灣進攻唐朝登州(山東蓬萊),殺死登州刺史韋俊。但總的來說,渤海國與中原可視為「車書本一家」。唐朝著名詩人溫庭筠再送渤海國王子回國時曾贈詩:《送渤海王子歸國》:「疆里雖重海,車書本一家。盛勛歸舊國,佳句在中華。」渤海國有向唐朝進貢的義務,史載渤海向唐朝進貢凡140餘次。762年,唐代宗冊封大欽茂為渤海國王,唐朝正式將渤海國由羈縻州府(忽汗州都督府,渤海郡王)升為屬國。

遼朝

[編輯]

由於大契丹國的興起,對渤海發動進攻。遼太祖天顯元年(926年),遼國與渤海國的戰爭以遼國勝利結束,封皇太子耶律倍於其地,稱「人皇王」,因渤海在遼東方,故名為東丹國(東契丹之意)。建都於渤海故都忽汗城,改名為天福城(今中國黑龍江省寧安),年號甘露。東丹國按照渤海制度治理,君主有權任命百官,每年向遼國貢納細布五萬匹、粗布十萬匹、馬一千匹。有四個宰相,契丹與渤海人各有二個。不久,遼太祖死,耶律倍前往遼皇都宮(今內蒙古巴林左旗境內)奔喪。天顯三年(928年)十二月,耶律德光升東丹的東平郡為遼國南京(今遼寧遼陽北),強行自天福城徙東丹人民充實東平郡,天福城遂衰落。天顯五年(930年),耶律倍因受德光猜忌,逃奔後唐,東丹國名存實亡,後繼者為其長子耶律阮。東丹國滅亡以後,渤海人多次嘗試復興渤海國,但全部失敗,大部分渤海人被強制遷移到遼國境內其他州,也有不少部分跑到高麗去了。渤海滅亡後,許多渤海人民在渤海故地進行了復國運動,並建立起了後渤海定安國興遼國等國家。但這些國家最終都被契丹所滅。934年,渤海國末代王弟大某,聯合南海府烈氏追擊渤海國世子大光顯。大光顯率部民數萬逃亡高麗。936年東丹國被遼兼併,同年烈氏一族的烈萬華從南海府遷居鴨緑府。938年,烈萬華建立定安國。

天祿元年(947年)耶律阮成為契丹皇帝,以耶律安端主東丹國。應歷二年(952年)十二月,耶律安端死,其繼任者史無記載。作為東丹國行政機構的中台省一直存在到遼聖宗時期。也有部分學者認為東丹國大約至少在遼景宗時期(969年-982年)或直到982年才結束。

金朝

[編輯]

1113年,完顏烏古乃之孫完顏阿骨打繼立,1115年,完顏阿骨打統一女真各部,並驅逐契丹的統治,建立金朝,國號為「大金」。 起先,女真人保持着在現代中國的東北的狩獵的生活方式,兼有漁獵、農耕和畜牧。除此之外,在都市裡保持着軍隊的生活方式。最後被准許和其他種族通婚。原遼朝統治的東北區域與漠南地區,這是金朝龍興之地,包括女真各部落的住地,還有契丹、、渤海以及五國部、吉里迷、兀的改等各族。金朝建國之初,對此一概搬用生女真舊制。如1116年金太祖占有遼東京州縣以後,「詔除遼法,省稅賦,置猛安謀克一如本朝之制」。即不管是遼籍女真族、漢族、渤海族、契丹族或是奚族,全都以猛安謀克制度(即千夫百夫的制度)劃分管理。

1119年2月,前郭卡拉木地震,此次地震發生於孤店斷裂上,原載於《大金國志》。本次地震造成始興肇源縣)和利涉農安縣)數千人遇難。截至21世紀,這次地震仍然是松遼盆地乃至吉林省發生的規模最大一次地震,同時被認為是1975年海城地震之前發生在中國東北地區最大的淺源破壞性地震。

貞元元年三月二十六日(1153年4月21日),完顏亮正式遷都,改燕京為中都,定名為中都大興府,使金朝逐步漢化。

元朝

[編輯]

1189年之後,金朝面對於北方的蒙古人和南方的宋朝兩面作戰,在蒙古人的攻擊下,在1215年不得不把首都金中都(現北京)遷移到了開封。1234年,蒙古人摧毀了金朝。在元朝,彭大雅稱呼女真為水韃靼女真。元朝政府在松花江下游和黑龍江斡朵里火兒阿、桃溫、脫斡憐、孛苦江五萬戶府,管轄當地女真人和水達達。後來,元朝政府為了籌糧,強迫他們改漁為農,在當地實行屯田。此外,徵調一部分女真人和水達達到浦嶺路和肇州屯田。至治元年(1321年)三月,元朝政府明令「罷女直萬戶府及狗站。

元朝至元六年(1269年),置遼陽等處行中書省於東京(今遼寧省遼陽市),稱東京行省,後徙治北京。至元十五(1278年)年,又改為宣慰司。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再立東京行省,同年罷。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復置遼陽行省,治所在遼陽路,統有七路、一府。在黑龍江下游設置征東元帥府。遼陽行中書省為元朝中國本部的10個行中書省(不含征東行省)之一,轄境包括今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及黑龍江流域、直到北冰洋烏蘇里江以東到鯨海(今稱日本海)等地區,以及今朝鮮半島北部,包括東寧府,雙城總管府與耽羅軍民總管府

明朝

[編輯]

明朝在漢地遼東設置遼東都司

明太祖北伐後,黑龍江奴兒干地區先前依附元朝的部落首領多歸降明朝,並請求參照元朝征東元帥府(又稱征東招討司)舊制進行冊封。明初洪武北伐降伏納哈出,逐退李成桂,克復遼東,因其邊地,行衛所制,設都指揮使司,隸山東布政使,並置遼藩(靖難之役後遷湖廣荊州),移山西之民填之。明成祖永樂元年(1403年)派邢樞等傳諭奴兒干,正式招撫諸部。二年(1404年),置奴兒乾等衛所,其後在當地相繼建衛所多達130餘,不過,這些衛所與奴兒干都司不相轄屬。

永樂七年(1409年)明政府設置奴兒干都指揮使司管轄奴兒干地區的所有軍事建制機構。永樂九年(1411年)正式開始行政管轄權。都司的主要官員初為派駐數年而輪調的流官,後為當地部落領袖所世襲。永樂十一年(1413年)在奴兒干都司官衙所在地附近原有觀音堂的基礎上建永寧寺,並立有永寧寺碑。(清代烏蘇里江以東領土割讓給沙俄後,1885年曹廷杰曾冒險拓回碑文,1904年歸於海參崴的兩個博物館)

轄區內主要居民為蒙古女真吉里迷尼夫赫人)、苦夷阿伊努人)、達斡爾等族人民,分置衛所,以各族首領為各衛所都督都指揮指揮千戶百戶、鎮撫等職,給予印信。據《明史》記載,奴兒干都司有衛384,所24,站7,地面7,寨1。都司治所奴兒干城在黑龍江下游東岸,原元代征東元帥府治所舊址(今俄羅斯尼古拉耶夫斯克特林),下距黑龍江口約兩百公里,上距吉林船廠約兩千五百公里。明宣宗即位後,奴兒干都司於宣德九年(1434年)正式廢棄,共持續25年。

清朝

[編輯]

清前期

[編輯]

15世紀的朝鮮曾對女真展開進攻,吞併了圖們江以南的地區,設立四郡六鎮。16世紀中葉,建州女真部開始興起,逐漸統一女真各部並發展為後來的後金政權。1616年努爾哈赤在建立八旗制度後於赫圖阿拉(後稱興京)稱汗立國,即後金。兩年後他以「七大恨」為由起兵反明。努爾哈赤在1619年的薩爾滸之戰中,擊敗楊鎬指揮的明軍、朝鮮與葉赫聯軍;接連占領瀋陽遼陽撫順等遼東城市,隨後戰事集中於遼西地區。至崇禎季年已控制整個遼東。1644年清朝入主中原。順治年間入關後,以駐防八旗留守盛京瀋陽。康熙乾隆年間,逐漸形成三個相當於行省的將軍轄區:盛京吉林黑龍江。將軍之下設專城副都統分駐各城,並管理各城的臨近地區。副都統下有總管統領各旗。在漢民聚居之處,置府、州、縣、廳,如同內地。居於黑龍江、嫩江中上游的巴爾虎、達斡爾、索倫鄂溫克)、鄂倫春錫伯等族,編入八旗,由布特哈總管、呼倫貝爾總管管轄。黑龍江、烏蘇里江下游及庫頁島赫哲、費雅喀、庫頁、奇楞等漁獵部落則分設姓長、鄉長,由三姓副都統管轄。

從18世紀末至19世紀初開始,「滿洲」這個名稱被歐洲人用來稱呼滿洲民族的居住地,因此該詞開始同時是地域和民族的名稱。地理意義上的滿洲通常指今天的遼寧、吉林和黑龍江三省全境,再加上內蒙古東北部的地區(即東四盟)。根據1689年(康熙二十八年)中俄《尼布楚條約》、1727年(雍正五年)中俄《布連斯奇條約》、1712年(康熙五十一年)與朝鮮的勘界約定,歷史上滿洲的地域還包括外滿洲即今天的烏蘇里江以東、黑龍江以北,以及外興安嶺以南(包括庫頁島)的地區,總面積約為220多萬平方公里。清朝早期,滿洲被列為「龍興之地」而禁止漢人進入。由於清朝末年俄國的南下勢力抬頭,以及朝鮮移民越過圖們江開墾長白山地區的情況趨於嚴重。

近代

[編輯]

鴉片戰爭之後滿洲地區的邊疆危機日甚,清朝被迫開放邊禁,採取「移民實邊」的政策。1861年至1880年代陸續開放了吉林圍場阿勒楚喀圍場大凌河牧場等官地和旗地。1882年(光緒八年)首先在吉林招墾,設立琿春招墾總局,此後又開放了黑龍江地區的土地開墾。1885年設立吉林電報局,1883年,滿洲第一家近代機器工業製造廠吉林機器局投產。光緒末年的甲午戰爭八國聯軍之役日俄戰爭嚴重動搖清朝在東北地區的統治,迫使其廢除滿洲的旗民分治制度,設立行省

1896年,帝俄通過《中俄密約》得到了在滿洲境內修建鐵路的特權,並於1898年取得了旅順-大連租借地。這一時期日本也逐漸加強向滿洲的擴張。日本於1906年成立南滿洲鐵道株式會社,以公司的名義在滿洲實行殖民經略,並且鼓勵朝鮮人向滿洲大量移民。

光緒三十三年三月八日(1907年4月20日),廢除盛京、吉林、黑龍江三地將軍衙門,改設奉天省、吉林省、黑龍江省;盛京將軍改稱東三省總督,兼管三省將軍事務,為總理三省軍、政、旗務最高長官,建署於奉天。徐世昌首任東三省總督。各省設巡撫一員,為本省之長。唐紹儀首任奉天巡撫。隨後裁撤各城副都統、總管,所有旗民統歸行省管轄。實行省、道、府(直隸廳、州)、縣(散廳、屬州)四級制。更定東三省官制。設置行省公署,並奏准創行同署辦公新制,奉天以總督為長官,巡撫為次官,設左、右參贊,分領承宣、諮議兩廳,另設交涉、旗務、民政、提學、度支、勸業、蒙務7司,及提法使、督練處等官,分掌全省民政、財賦、司法監督等各項政務。自此,行省公署成為統一的地方行政中樞。1909年6月12日東三省總督錫良奏准裁撤奉天左、右參贊及承宣、諮議兩廳,裁減各司道局處冗員,每年可節省銀40餘萬兩。

宣統二年(1910年),東北爆發鼠疫,波及69個縣(大連北京天津保定旅順芝罘濟南等地先後都曾出現鼠疫患者),共死亡6萬餘人[4][5],除了造成大量人口死亡之外,還嚴重影響經濟。在奉天出現了擠兌風潮。在鐵嶺錦州營口安東等地,因交通阻斷,市面缺貨,大量商鋪倒閉,商品價格瘋漲。在哈爾濱,因貨物減少,關稅的徵收受到影響。學校和工礦也紛紛停課和停產[6]

宣統三年(1911年),奉天省領八府、八廳、六州、三十三縣;吉林省領十一府、一州、五廳、十八縣;黑龍江省領七府、六廳、一州、七縣。東北人口在1850年還只有291萬人,1880年452萬,1910年已經暴增到了1842萬。

中華民國時期

[編輯]

奉系軍閥

[編輯]

1915年袁世凱稱帝後,日本陸軍參謀本部曾策劃滿蒙獨立運動,由於局勢變化而未能實現。日本隨後扶植奉系軍閥張作霖成為滿洲地區的實際控制者。張作霖自稱大元帥,不完全聽從日本人的控制,1928年兵敗於國民黨蔣介石北伐軍隊,自燕京退回奉天時,被日本關東軍的鐵路炸彈所刺殺。1929年其子張學良繼位,宣布東北易幟,改五色旗為青天白日紅旗,名義上歸順國民政府

滿洲國

[編輯]

1931年爆發九一八事變,日本關東軍進攻東三省,張學良奉命退出,滿洲地區被日本控制,1932年至1945年,日軍扶植清朝宣統帝,在滿登基稱帝,是為滿洲國時期。1932年9月15日,關東軍司令官兼駐滿洲國特命全權大使武藤信義與滿洲國國務總理鄭孝胥在勤民殿簽署《日滿議定書》。《日滿議定書》規定日本正式承認滿洲國,並在滿洲國駐軍擔負滿洲國的國防。在附件中規定由日本管理滿洲國的鐵路、港灣、航路、航空線等。此外,還約定日本軍隊所需各種物資、設備由滿洲國負責,日本有權開發礦山,日本人有權充任滿洲國官吏,日本有權向滿洲國移民等等。1934年3月1日,溥儀在新京南郊杏花村舉行登基典禮,改「滿洲國」為「滿洲帝國」,溥儀稱帝,改年號「康德」。

抗戰後

[編輯]

蘇聯進軍中國東北

[編輯]

1945年美國為了盡快結束太平洋地區對日戰爭,降低美國損失並獨佔日本,因此在1945年雅爾達,美國總統羅斯福英國首相邱吉爾蘇聯人民委員會主席史達林三國領袖達成《雅爾達協議》,要求蘇聯進軍中國東北,蘇聯於1945年8月8日日本投降前夕宣戰日本,進軍東北,佔領城市後動手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在哈爾濱長春瀋陽等城市的要衝,興建「蘇聯紅軍烈士紀念碑」。

蘇聯紅軍對戰敗的日本人進行搶掠施暴,蘇聯屠殺日軍戰俘日本僑民,許多來不及撤回日本的僑民被蘇軍屠殺。[7]典型的例子有牡丹江事件麻山事件葛根廟屠殺。此外還有來不及撤退或被俘虜的日軍,一同送往西伯利亞的數個戰俘營強迫奴役或非人道虐待(毆打、強姦、酷刑處死)。據說這些日本俘虜在各個戰俘營裡,每年死亡人數大約5萬左右,紅軍高層軍官默許虐待俘虜,蘇聯因戰後男女人口嚴重失調,蘇聯女兵和蘇聯男兵將目光注視到俘虜,進行強姦或輪姦的行為,據說蘇聯俘虜日軍總數是60萬,從西伯利亞送回日本的俘虜在20萬左右,外加幾船的骨灰。

同時,蘇聯也騷擾中國東北的平民。當時,蘇聯佔領軍統帥部是設在長春市的日本關東軍司令部內,馬林諾夫斯基元帥爲首長,而瀋陽市的防衛,則由俄國城防司令卡爾可夫少將負責的。然而蘇軍軍紀敗壞,光天化日下洗劫來往行人,在市內,一入黃昏便人人自危。因為俄軍會隨意用卡車搬走老百姓的物資,再怎麼喊叫、呼救都沒有用,反而會被一腳踢倒在地,撞得頭破血流。年輕婦女們,早把頭剃得光光的,胸部也緊束起來,穿上男裝以求自保。蘇軍甚至使用機槍射殺,虐待兒童。[8]龍應台對此評論道,在落成紀念碑、要求長春各界人士致敬蘇軍的同時,蘇軍正在城內燒殺擄掠。在街上公然強暴婦女,[9];連中共東北民主聯軍松江軍區司令員盧冬生也因制止蘇軍搶劫而遭槍殺[10][11]。而蘇軍任意進入住宅,以刀槍威嚇強奪物品與姦殺婦女[12][13]蘇聯當地進行的搶劫和強姦婦女的行為引起了當地人的恐慌,造成了惡劣的影響,當時東北人均抱怨:「走了個小鼻子,來了個大鼻子。」當地人對蘇聯紅軍的厭惡遠超過日本殖民者。在此期間蘇軍行為甚至影響了後來中華人民共和國與蘇聯的關係,如之後的珍寶島衝突[14]

中華人民共和國

[編輯]

東北地區的重工業在三十年代開始建成完整的工業體系,成為東北亞最先進的工業基地之一,著名的瀋陽鐵西區就在東北區內。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由於原有的工業基礎和緊鄰蘇聯的關係,許多重工業建設項目也都被安排在東北。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主要以兩個經濟帶為主進行深入發展,分別是北起哈爾濱,中至長春、南瀋陽、大連;另外一條則是輔助經濟帶,位於東北東部靠近俄羅斯,朝鮮以及日本海的一些城市:北起牡丹江向南延伸,途徑延吉、丹東、錦州、葫蘆島南至大連。其中第一個經濟帶城市主要以重型工業為基礎發展經濟,第二個輔助經濟帶主要以邊貿以及旅遊業發展為主,以牡丹江做為中心城市發展對俄貿易,以丹東和延吉做為中心城市發展對朝鮮半島的貿易,另外大連亦可作為一個工業城市亦可作為一個重型的港口邊貿城市發展雙邊貿易。

在共和國後的工業化時代,東北民眾的住屋由單位分配的,民眾冬季取暖用煤,是作為報酬的一部分由單位承擔。當時所謂居民區,其實只是公家單位的員工宿舍。而東北當時的國有企業產業結構幾乎都集中機械加工工業[15]

東北的經濟作物為春麥、大豆、馬鈴薯、玉米、甜菜、高梁,其農作物分布有些微的區域差異,北部盛產大豆、甜菜、大米等;中部則盛產高梁、小米、棉、花生等,南部則盛產溫帶水果、玉米、棉花等,有雲「寒暖農分異,乾濕林牧全,麥菽遍北地,花果布南山」,即說明了當地的農作物分布現象。大連地區盛產蘋果、梨、桃等水果,沿海地區盛產海參、鮑魚、牡蠣、對蝦及各種魚類。黑龍江省的三江平原是中國最大的稻米生產基地。東北也擁有世界三大黃金玉米帶之吉林黃金玉米帶,其中長春平原(東北中部平原)被譽為「黑土地之鄉」,東北農業占據中國半壁江山,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參見

[編輯]

參考文獻

[編輯]
  1. ^ 中国东北地区历史大事件年表. 民族史. [2017-02-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04). 
  2. ^ 「夫租薉君」考[永久失效連結]
  3. ^ 古代民族源流与建置. [2018-02-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7-08). 
  4. ^ 開卷深讀 |110年前肆虐東北的鼠疫,是如何被消滅的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上觀新聞.
  5. ^ 额尔瑾:清末一场鼠疫,让东北人民付出沉重代价. 觀察者網. [2020-05-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6-16). 
  6. ^ 1910—1911年的東北大鼠疫及朝野應對措施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近代史研究).
  7. ^ 重整河山二十天. 看天下. [2016-07-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13). 
  8. ^ 蘇軍暴虐瀋陽紀實. [2020-05-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10-16). 
  9. ^ 譬如說,1945年8月,在接受日本人統治十四年以後,當蘇聯紅軍以「解放者」姿態進城,並在長春和瀋陽中心建起那些高大的戰機、坦克紀念碑時,長春和瀋陽的人是帶著什麼樣的心情在那紀念碑上落款,說「長春各界人士」共同紀念?事實上,在紀念碑落成、「長春各界人士」在向紅軍致敬的同時,紅軍正在城裡頭燒殺擄掠。 大江大海1949,龍應台大江大海1949,龍應台 節錄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10. ^ 人民军队的坚强指挥员——卢冬生,人民网,于2011-11-13查阅. [2020-05-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5-16). 
  11. ^ 劉達,我在哈爾濱工作的前前後後,哈爾濱文史資料(第八輯)(紀念哈爾濱解放四十周年專輯),載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1986年
  12. ^ 蘇軍暴行調查表,中華民國外交部西亞司
  13. ^ 蘇軍駐金縣狀況,傅萬傑整理。蘇聯紅軍在旅大,王珮平,孫寶運,大連市史志辦公室。p.209
  14. ^ 苏联出兵东北始末 人民出版社 汪宇燕 何明. [2016-07-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2-06). 
  15. ^ 绝望的东北——我那被偷走的故乡. -牆外樓. 2018-01-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