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兵團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兵團
軍旗
存在時期1940 - 1950
國家或地區 中華民國
 中華人民共和國
部門 中國人民解放軍
種類陸軍輕步兵
功能機動作戰
規模120,000人
直屬第二野戰軍
駐軍/總部雲南省昆明市 (1950年)
冠名自晉冀魯豫邊區
專用顏色灰色制服
進行曲解放軍進行曲
參與戰役抗日戰爭

第二次國共內戰

指揮官
著名指揮官陳賡大將
謝富治
標識
臂章解放軍軍徽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兵團,是中國人民解放軍曾經的一個兵團,於1949年2月淮海戰役後被拆分。其前身為中原野戰軍第四縱隊。中野四縱自成立起就是中共中原野戰軍的頭等主力縱隊,也是中國人民解放軍在國共內戰中殲敵最多的一個縱隊。

歷史

[編輯]

前身

[編輯]

二野第四兵團下屬部隊的前身各有不同,其中四兵團的根基部隊來源於參加過長征的紅四方面軍第七十三師,後整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十八集團軍三八六旅。另有一部來自於山西青年抗敵決死隊

太岳縱隊

[編輯]

1940年夏,陳賡率領八路軍第三八六旅山西青年抗敵決死隊第一縱隊進入太岳區,於1940年6月7日成立太岳軍區。自此,決死第一縱隊與八路軍第三八六旅並肩作戰。決死第一縱隊參加過「百團大戰」和反「掃蕩」鬥爭。在百團大戰中,決死第一縱隊第二十五團在「大洛坡」戰鬥中同日軍登木小隊白刃格鬥,殲敵過半,並刺死登木,第二十五團第八連被八路軍總部授予「白刃格鬥英雄連」稱號。在反「掃蕩」鬥爭中,決死第一縱隊和兄弟部隊共同抗擊三萬多日偽軍的五次掃蕩,重創敵人[2]

1942年,太岳軍區將第三八六旅和決死第一縱隊整編為太岳縱隊,下轄第三八六旅、決死第一旅和第二一二旅。其中決死第一旅旅長李聚奎,政治委員周仲英,政治部主任劉有光。1942年冬,日偽軍糾集三萬多人在山西省沁源縣進行「山嶽剿共實驗」,決死第一旅奉命成立「沁源圍困委員會」,使日偽軍困守沁源縣城兩年半,未能成立一個「維持會」,最後被迫撤離沁源縣城。1944年1月延安《解放日報》發表《向沁源人民致敬》社論,稱「模範的沁源,堅強不屈的沁源,是太岳民主根據地一面旗幟,是敵後抗戰中的模範典型之一」。1945年9月,太岳縱隊參加了上黨戰役[2][1]

晉冀魯豫野戰軍第四縱隊

[編輯]

1945年10月,太岳縱隊整編為晉冀魯豫軍區第四縱隊,第三八六旅、決死第一旅和第二一二旅分別改為第十、第十一、第十二旅,司令員陳賡,政治委員謝富治。各旅旅長分別是周希漢李成芳劉金軒。隨後第四縱隊參加了聞夏戰役臨浮戰役延安保衛戰呂梁戰役汾孝戰役等戰役。1947年2月,太岳軍區部隊組成第八縱隊第二十二旅,旅長查玉升。同年8月,第四縱隊和第22旅等部在陳賡、謝富治的領導下挺進豫西,開闢了豫陝鄂解放區。此後,第二十二旅改歸第四縱隊建制。第四縱隊先後參加隴海路戰役、破襲平漢路洛陽戰役宛東戰役淮海戰役等戰役,在淮海戰役中阻擊並圍殲了黃維兵團[2][1]

陳謝集團

[編輯]

其間,中共中央軍委將第4縱隊同第9縱隊、西北民主聯軍第38軍及太岳軍區第22旅組成1個作戰集團,由陳賡、謝富治指揮(亦稱陳謝集團陳謝兵團、太岳兵團)。8月22日陳謝集團由晉南強渡黃河,挺進豫西,轉入外線,在潼(關)洛(陽)間往返作戰,10月轉戰伏牛山麓。在此前後,以第12旅組建豫西第4軍分區;第10、第13旅各抽調部分人員與友鄰一起組建豫西第6、第7軍分區;太岳軍區第22旅列入第4縱隊建制。

後改歸晉冀魯豫野戰軍指揮。

淮海戰役結束前,中野四縱編制如下:

第二野戰軍第四兵團

[編輯]

1949年2月21日,根據中共中央軍委關於統一全軍編制及部隊番號的命令:第十、十三旅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十三軍第三十七、三十八師,第十一、二十二旅改編成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十四軍第四十、四十一師,第十二旅改編成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十九軍第五十五師。原中野四縱改制為第二野戰軍第四兵團,下轄第十三軍第十四軍第十五軍。整個兵團共計120,000餘人。隨後參與了渡江戰役西南戰役

1950年2月22日,西南軍區成立,賀龍任司令員,鄧小平任政治委員,下轄西康、川西、川北、川東、川南、雲南、貴州、西藏8個軍區。同年5月,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野戰軍併入西南軍區,撤消兵團和野戰軍機構。

參考資料

[編輯]
  1. ^ 1.0 1.1 1.2 馬合坤,中國人民解放軍第14軍簡史,軍事歷史1987(2):20-21
  2. ^ 2.0 2.1 2.2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集团军简史. 網易. 2007-03-27 [2009-10-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