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江南省委員會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中國共產黨江南省委員會
機構概況
上級機構 中國共產黨中央執行委員會
機構類型 省委員會
聯絡方式
總部

中國共產黨江南省委員會,簡稱中國共產黨江南省委中共江南省委,是指1930年10月至1931年1月期間成立的一個中國共產黨省委組織,其直屬中共中央領導,管轄江蘇(包括上海)、浙江安徽的中共黨組織,領導機關設在上海[1][2]

沿革[編輯]

1930年10月初,中國共產黨江蘇省總行動委員會撤銷,改建為中共江南省委[3],將蘇、浙、皖三省劃分為浙南、浙北、皖南、廣德、皖北、徐海、通海、淞浦、淮鹽、南京、無錫、常州、蘇州、鎮江等工作區域,李維漢仍任書記。10月5日,江南省委第一次常委會傳達了六屆三中全會的精神,李維漢、陳雲王克全顧作霖李求實等人出席,並作出了貫徹執行的工作部署[4]。10月中旬,江南省委召開擴大會議,通過了李維漢起草的《江南黨的任務和策略決議案——接受國際指示與三中全會擴大會議之決議和精神》等決議[5]。會議雖然檢討了此前的左傾思想,但仍着重強調反對右傾,並批判何孟雄等代表的觀點、撤銷何孟雄的職位;此外省委決議繼續發動群眾、進行武裝鬥爭[6]

然而在1930年11月,中共上海地方機關出現主張反對六屆三中全會者,其中以陳紹禹(王明)為主。他公開給中央政治局寫信,反對李立三,並主張召開中共六屆四中全會。而長期控制着上海工聯領導權的徐錫根王克全等人也積極響應,反對中共中央意見。11月2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討論,通過完全接受共產國際來信,並展開對「立三路線」的批判。12月4日,中共江南省委作出《接受國際來信與中央政治局決議之決議》[7]。同年12月中旬,共產國際東方部副部長、遠東局代表巴威爾·亞歷山大洛維奇·米夫抵達上海,明確支持陳紹禹等人[8]。12月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作出決定取消江蘇省總行委和中共江南省委對何孟雄的決定[9],並撤銷中共中央給陳紹禹、秦邦憲王稼祥何子述的處分[10]

共產國際為控制中共江南省委,米夫建議由陳紹禹取代李維漢、出任江南省委書記[11][12]。然而中共中央並未完全採納這一意見,只是決定改組江南省委,李維漢調離省委書記的崗位,任命當時尚在蘇聯的劉少奇接任,在劉少奇回國前由陳紹禹代理(劉少奇最終未擔任此職)[13]。12月23日,中央政治局在米夫等人的壓力下,發出《中央96號緊急通告》,否認中共六屆三中全會和以後的中央決議。同日中共江南省委將改選的常委名單以及推選王克全為省委代理書記一事報中央政治局,但這一名單事先未經中央同意、米夫也並不滿意,此改組案最終流產[14]。12月24日,中央代表在江南省委常委會議上宣布,指定陳紹禹為省委代理書記[15]

1931年1月1日,中共江南省委在陳紹禹主持下,開始改組,大批從蘇聯回國的人員進入到各區。1931年1月7日,中共六屆四中全會後,江南省委改組為中國共產黨江蘇省委員會[16]。同年4月,由於顧順章向忠發相繼被捕、進而叛變中共,陳紹禹無法在上海立足,轉移到地下工作,最後被迫離開中國重返蘇聯[17]

組織[編輯]

中國共產黨江南省委員會組織領導如下[6]

  • 書記:李維漢(1930年10月至12月)[18]
  • 代理書記:陳紹禹(1930年12月至1931年1月)
  • 常委:李維漢(1930年10月至12月)、陳雲[2]王克全夏曦[19]任作民沈先定、陳紹禹(1930年12月任)
  • 秘書長:阮錦雲(1930年10月至12月)、劉曉(1930年12月至1931年1月)
  • 組織部長:陳雲[2]
  • 宣傳部長:夏曦[19]
  • 軍委書記:李碩勛(1930年10月至12月)[20][21]
  • 職工運動委員會書記:沈先定
  • 上海工作委員會書記:夏曦
    • 委員:任作民、阮錦雲、沈先定、陳雲、王克全、金維映
  • 外縣工作委員會書記:陳雲(1930年10月)、劉瑞龍(1930年11月任)

參考[編輯]

  1. ^ 葉緒昌主編. 江苏革命史词典. 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1993-05: 34. ISBN 7-305-02105-9. 
  2. ^ 2.0 2.1 2.2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冷溶主審;朱佳木主編;遲愛萍,趙士剛副主編. 陈云年谱 修订本 上. 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 2015-06: 104. ISBN 978-7-5073-4312-0. 
  3. ^ 中共安徽省委黨史工作委員會編. 安徽现代革命史资料长编 第2卷. 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 1991-12: 261. ISBN 7-212-00601-7. 
  4. ^ 馬齊彬等主編. 中国共产党创业三十年 1919-1949. 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 1991-07: 223. ISBN 7-80023-277-8. 
  5. ^ 《中國共產黨編年史》編委會. 中国共产党编年史 1927-1936 2. 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 2002-10: 638. ISBN 7-203-03881-5. 
  6. ^ 6.0 6.1 中共上海市委組織部,中共上海市委黨史資料徵集委員會,中共上海市委黨史研究室,上海市檔案館編. 中国共产党上海市组织史资料 1920-8-1987-10.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1-10: 148–150. ISBN 7-208-01237-7. 
  7. ^ 中國人民解放軍歷史資料叢書編審委員會編.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各地武装起义 苏沪地区. 北京:解放軍出版社. 1997-08: 321–322. ISBN 7-5065-3364-2. 
  8. ^ 王健英著. 民主革命时期中共历届中央领导集体述评 上. 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 2007-02: 314–315. ISBN 7-80199-529-5. 
  9. ^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編. 中华著名烈士 第7卷. 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 2001-12: 270. ISBN 7-5073-1103-1. 
  10. ^ 潘望著. 从江浙沪走出来的国共两党领导人. 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 2015-07: 61. ISBN 978-7-5098-3127-4. 
  11. ^ 戴茂林著. 王明与莫斯科. 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 2013-05: 128. ISBN 978-7-205-07627-6. 
  12. ^ 王健英著. 民主革命时期中共历届中央领导集体述评 上. 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 2007-02: 351. ISBN 7-80199-529-5. 
  13. ^ 張樹軍主編. 图文中国共产党纪事 1 1919-1931. 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 2011-06: 443. ISBN 978-7-202-05929-6. 
  14. ^ 中共江蘇省委黨史工作辦公室主辦編. 党史资料与研究 2007年第2辑 总第41辑. 中共江蘇省黨委史工辦編纂出版處. 2007-06: 8–9. 
  15. ^ 白壽彝總主編;王檜林,郭大鈞,魯振祥主編. 中国通史 22 第12卷 近代后编 1919-1949 下.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5-06: 859. ISBN 978-7-208-13000-5. 
  16. ^ 葉緒昌主編. 江苏革命史词典. 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1993-05: 769. ISBN 7-305-02105-9. 
  17. ^ 徐焰編. 解放军为什么能赢 写给新一代人看的军史. 廣州:廣東經濟出版社. 2012-10: 88. ISBN 978-7-5454-1547-6. 
  18. ^ 肖甡著. 中共党史百人百事 第2版 上.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1-07: 501. ISBN 978-7-208-10090-9. 
  19. ^ 19.0 19.1 中共寧波市委黨史研究室編. 宁波中共党史人物 1925-1949. 寧波:寧波出版社. 2015-12: 77–78. ISBN 978-7-5526-2341-3. 
  20. ^ 閆峰編著. 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李硕勋. 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 2011-04: 107–108. ISBN 978-7-5472-0539-6. 
  21. ^ 寧夏回族自治區黨委組織部,寧夏回族自治區黨委黨史研究室,寧夏黨建研究會編著. 共产党人的楷模. 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 2016-05: 72. ISBN 978-7-227-063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