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中國百科全書史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中國百科全書史,係指20世紀初由西方引進西式百科全書書體到中國之歷史。

民國初年學者李煜瀛是最早研究西方百科全書者,介紹此一書體到中國並產生廣泛影響。關於命名百科全書,他在《世界學典書例答問》中說:四十年前煜首譯「encyclopedia」為「百科類典」,後中國因受《四庫全書》命名的影響,改譯為「百科全書」。近二世紀專科的encyclopedia出版頗多,在中文有《中國文學百科全書》等。文學本百科中之一科,固然其中亦可析為多科,然於一科之名下,復係以「百科」二字,終覺不甚妥當。且「全書」二字,在中文易與「四庫全書」之叢書式的全書相混,不足表示其為另一書體,故煜後又改譯為「學典」。「學典」,即拉丁文「encyclopaedia」(英法文略同),有「所講的學術環繞在內」之意。後凡包括一切學術在內一呈顯知識世界且多系按辭典次序排列的書,每用此詞以構成其書名,於是此詞成為書體之一種。

歷史

[編輯]

中國漢朝初年的《爾雅》,是中國百科全書性質著作的淵源。

中國古代的類書是一種百科全書式的資料匯編。第一部類書《皇覽》是西元220年魏文帝主編,已散失。歷代的類書還有杜公瞻編珠》、歐陽詢藝文類聚》(100卷)、虞世南北堂書鈔》、徐堅初學記》、李昉宋太宗之命而主編之《太平御覽》、1267年南宋王應麟編《玉海》,共240卷。明朝初期的《永樂大典》共有22937卷[1],另說22877卷,被認為是最早的接近現代意義上的百科全書,但大部分已散失。清朝康熙開始,由陳夢雷編《古今圖書集成》,到了雍正初年,又由蔣廷錫繼續。到嘉慶年間,監考官姚元之發現考生經常夾帶一些《類典》、《文海題備》、《四書人物類典串珠》等應考的類書進場作弊,於是在1815年向嘉慶帝奏請查禁此類類書。嘉慶皇帝認為抄錄類書不是真才實學,諭令查禁類書。自此,類書的發展走入了末路[2]:54-55

1911年,中國詞典公司出版了14冊《普通百科新大詞典》,此後陸爾奎出版了《辭源》,1930年楊家駱編輯了《中國學術百科全書》。1936年中華書局出版了《辭海》。

1981年,中華民國出版了《中華百科全書》,總計十冊,分三十八種類別,約一萬五千餘條條目。[3]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78年至1993年耗時15年編寫了《中國大百科全書》,全套共分74冊,涵蓋66個學門領域,8萬多個條目。[4]其總編輯姜椿芳也被認為是中國現代百科全書的奠基人[2]:3-4

中華大典》,又被稱作「中國古代典籍的百科全書」、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最大的文化出版工程,是一部中國古代典籍叢書,從1980年代倡議編纂到2010年代陸續完成整整歷時30年。[5]

參考文獻

[編輯]
  1. ^ 大英百科Q&A. [2011-05-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6-12). 
  2. ^ 2.0 2.1 金常政. 百科全书的故事. 北京: 北京圖書館出版社. 2005-03. ISBN 7501326231. 
  3. ^ 中華百科全書特色. 中國文化大學.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5-19). 
  4. ^ 中國大百科全書智慧藏 線上資料庫介紹. 臺北市立景美女子高級中學圖書館.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5. ^ 中华大典 | 2012年出版的书籍. [2021-09-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