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麻色頭髮的少女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亞麻色頭髮的少女》(法語:La fille aux cheveux de lin法語發音:[la fij o ʃəvø də lɛ̃])是法國作曲家克洛德·德彪西的一首鋼琴獨奏曲。這是德彪西《前奏曲》第一集法語Préludes de Debussy中的第八首曲子,創作於1909年底至1910年初。這首樂曲長39小節,演奏時長約兩分半鐘,是一首降G大調樂曲。

這首曲子以勒貢特·德·列爾的詩命名,以其簡潔的音樂性著稱,這與德彪西當時的風格大相徑庭。它於1910年1月完成,三個月後發表,並於同年6月首演。無論是其原始版本還是後來的各種改編版本,這首前奏曲都是德彪西被錄製最多的作品之一。

背景及影響[編輯]

一個長着鬍鬚身着深色外套和領結的男人正在看向右側。
一個男人的彩色肖像,長着白色的頭髮,中間禿頂,身穿夾克,面朝前方。
克洛德·德彪西(左)以勒貢特·德·列爾(右)的同名詩命名了這首前奏曲

標題「亞麻色頭髮的少女」的靈感來自勒貢特·德·列爾的同名詩,這是他1852年的《古代詩集》(Poèmes antiques)中的一首《蘇格蘭之歌》(Chansons écossaises[1][2]。一個有着亞麻色頭髮的女孩的形象在美術中被用作純真和天真的象徵[1]。音樂作曲家們認為,德彪西對這些情感的成功描繪與前奏曲的音樂簡潔性密切相關——特別是其技巧與和聲元素[1][3]。這首曲子的簡潔性對德彪西來說是非常不尋常的,因為這偏離了他當時的風格,並帶回了他在早期音樂作品中使用的更傳統的簡單和聲[1][4]

德彪西之前曾將這個標題用於他在1882年至1884年間創作的一首法國旋律法語Mélodie française[5]。然而,它與1910年的前奏曲沒有任何相似之處[2],根據音樂雜誌《19世紀音樂》(19th-Century Music)的詹姆斯·R. 布里斯科(James R. Briscoe)的說法,它最多與前奏曲有「遠親關係」[5]。這首歌是他早期的作品之一,是獻給瑪麗-布蘭奇·瓦斯尼耶(Marie-Blanche Vasnier)的[6]。當時她與德彪西有染,德彪西將他在1880年至1884年間創作的大部分作品都獻給了她[7]

同名詩[編輯]

勒貢特·德·列爾的原詩是用法語寫成的。其中文大意為:

在紫色苜蓿盛開的土地上
是誰在清晨低吟淺唱?
是位亞麻色頭髮的少女
嘴唇紅如櫻桃將歌聲輕放
愛就像夏日燦爛的驕陽
百靈鳥在枝頭引吭
你的唇色是天上的光
我心所愛,將倩影珍藏!
你可願與我同行在芳草地?
那捲曲的長髮如野花含香
愛就像夏日燦爛的驕陽
百靈鳥在枝頭引吭
多令人痛苦,你別這樣講!
別說「願意」!我會痴狂
深沉望入眼中的秋水
你粉色的嘴唇令人眼盲
愛就像夏日燦爛的驕陽
百靈鳥在枝頭引吭
告別了小鹿,再見了野兔
還有紅鷓鴣!我多想
親吻你的亞麻色頭髮
用手指輕按你的紅唇!
愛就像夏日燦爛的驕陽
百靈鳥在枝頭引吭[8][9]

歷史[編輯]

該前奏曲於1910年1月15日至16日完成[2],並於同年4月與第一冊中的其他前奏曲一起首次出版。兩個月後的6月2日,它的首演由弗朗茲·李比希(Franz Liebich)在倫敦貝希斯坦音樂廳進行[10]。隨後於1910年7月26日在馬薩諸塞州斯托克布里奇英語Stockbridge, Massachusetts的斯托克布里奇賭場舉行了美國首演,由沃爾特·莫爾斯·魯梅爾英語Walter Morse Rummel表演[11]。隨後,次年1月14日在巴黎的法國國家音樂協會英語Société nationale de musique舉行了法國首演,由里卡多·維涅斯西班牙語Ricardo Viñes演奏了這部作品[10]

前奏曲的小提琴和鋼琴改編由德彪西的密友[12]——阿瑟·哈特曼英語Arthur Hartmann創作,並於1910年5月發行[13]

《少女》一直以來都是德彪西被錄製最多的音樂作品之一[14]。儘管它被反覆演出,但前奏曲在觀眾中仍然很受歡迎[4],部分原因是它「令人難忘的曲調」伴隨着「柔和的伴奏」[15]。它因其豐富的情感而受到讚譽[3],《里士滿時訊報英語Richmond Times-Dispatch》的克拉克·巴斯塔德(Clarke Bustard)形容這首曲子可能是他所有24首前奏曲中「最細膩的」[16]

音樂分析[編輯]

《亞麻色頭髮的少女》開場主題 播放

前奏曲第一集中的編排[編輯]

德彪西以其對前奏曲的精心編排而聞名[17]。鋼琴家和音樂作家保羅·羅伯茨聲稱,這首前奏曲以及緊接其前的兩首曲子構成了第一集結構的「中拱門」[2] ,因為這三首曲目在第一集的所有序曲中提供了最賦「戲劇性的對比」 [2]。第六首前奏曲《雪上足跡法語Des pas sur la neige》(Des pas sur la neige)喚起了悲傷和孤獨的感覺[17],而第七首《西風所見法語Ce qu'a vu le vent d'ouest》(Ce qu'a vu le vent d'ouest)散發着暴力和混亂的天性[18]。與這兩者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少女》帶來了一種溫和的「抒情」和「溫暖」感,這與德彪西的此類音樂截然不同[18]。通過按特定順序排列這三首前奏曲,德彪西確保了或許是該系列中最具技術挑戰性的前奏曲的其中一首——《西風所見》——位於二十四首曲目中最容易演奏的兩首之間[18]

編曲[編輯]

這首前奏曲的中心思想取自其標題——蘇格蘭田園牧歌風光中的金髮少女[3]。因此,它是德彪西印象派音樂的眾多例子之一,讓人聯想到異國他鄉的景象。他在整首曲子中使用五聲音階實現了這一點,並通過將其與和諧的全音階和弦和調式韻律融合在一起,創造出一種民謠般的曲調[4]。與德彪西創作的任何其他作品相比,這首前奏曲使用了更多的變格導音,並且前奏曲的旋律自始至終在連貫和不連貫的樂章之間交替[19]

這首曲子以其著名的開場主題開始,該主題由三個音符樂句組成[18],組合在一起為一個八分音符和兩個十六分音符。它以在第2小節和第3小節之間形成變格節奏的和弦結束[19],這是他之前的前奏曲中沒有的元素。旋律的第二部分從第3–4小節開始,讓人聯想到一首蘇格蘭民謠或類似於愛德華·格里格風格的曲調[18]。開頭的旋律在第8小節返回,左手旋律增加了和聲。在第19小節,旋律開始上升到樂曲的高潮,通過使用漸強逐漸推進,在第21小節結束時達到頂峰。在第22小節接近尾聲時,旋律逐漸減弱到隨後的小節,高潮的主題重複了一個八度。在第24至27小節出現一個類似極弱音的低音部分,它以平行運動的方式移動——在某些地方具有連續五度音。在下一小節中,前奏曲的尾聲最後一次再現了開場主題——儘管高了一個八度——隨後是單調低沉的母題[15]。最後,旋律以平行移動上升,並利用最終的變格前導節奏以回歸到根位主調和弦。這種節奏既不「旋律上預示着即將到來的音高」[19] ,也不包括左手旋律的主音。因此,它被形容為「變格主音的理想和諧」[19]。旋律以兩個琶音八度和弦(左手D調緊接着右手G調)終止,結束了整首前奏曲[15]

參考[編輯]

腳註

  1. ^ 1.0 1.1 1.2 1.3 Bruhn, Siglind. Images and Ideas in Modern French Piano Music: The Extra-musical Subtext in Piano Works by Ravel, Debussy, and Messiaen需要免費註冊. Pendragon Press. 1997-01-01: 166–172. ISBN 9780945193951. girl with the flaxen hair. 
  2. ^ 2.0 2.1 2.2 2.3 2.4 Roberts, Paul. Images: The Piano Music of Claude Debussy. 哈爾·倫納德公司. 2001: 242, 252, 256–257. ISBN 9781574670684. 
  3. ^ 3.0 3.1 3.2 Kolb, Danielle. Recital Program (PDF). UF School of Music. University of Florida. [2012-08-29].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0-06-27). 
  4. ^ 4.0 4.1 4.2 Weiss, Christopher. Debussy Préludes Books I & II (PDF). Ivory Classics. Ivory Classics Foundation. 2003 [2012-08-29].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20-06-01). 
  5. ^ 5.0 5.1 Briscoe, James R. Debussy "d'après" Debussy: The Further Resonance of Two Early "Mélodies". 19th-Century Music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Autumn 1981, 5 (2): 110–116. JSTOR 746401. doi:10.2307/746401.  需註冊
  6. ^ La Fille aux cheveux de lin. Debussy.fr. Centre de documentation Claude Debussy. 2007 [2012-08-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6-01). 
  7. ^ Lederer 2007,第16頁.
  8. ^ de Lisle, Leconte. Poems in Translation – Charles-Marie René Leconte de Lisle. Poems Without Frontiers. David Paley. [2016-10-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13). 
  9. ^ 聞香沙侖. 亚麻色头发的少女. 
  10. ^ 10.0 10.1 Préludes (Premier livre). Debussy.fr. Centre de documentation Claude Debussy. 2007 [2012-08-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6-01). 
  11. ^ Timbrell, Charles. Claude Debussy and Walter Rummel: Chronicle of a Friendship, with New Correspondence. Music & Letter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August 1992, 73 (3): 399–406. JSTOR 735295. doi:10.1093/ml/73.3.399.  需註冊
  12. ^ Hartmann, Arthur. "Claude Debussy as I Knew Him" and Other Writings of Arthur Hartmann. University of Rochester Press. 2003 [2013-08-28]. ISBN 9781580461047. 
  13. ^ Claude Debussy – Biography: 1910–1914 — From Préludes to Jeux. Debussy.fr. Centre de documentation Claude Debussy. 2007 [2012-08-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6-28). 
  14. ^ Debussy: 20 facts about the great composer. Classic FM. Global Group. 2007 [2012-08-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6-07). 
  15. ^ 15.0 15.1 15.2 Lederer 2007,第99頁.
  16. ^ Bustard, Clarke. Debussy Influence Felt Far And Wide In Musical Journey. Richmond Times-Dispatch. 1997-01-27: E3 [2013-08-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1-07). 需付費查閱
  17. ^ 17.0 17.1 Lederer 2007,第97頁.
  18. ^ 18.0 18.1 18.2 18.3 18.4 Lederer 2007,第98頁.
  19. ^ 19.0 19.1 19.2 19.3 Day-O'Connell, Jeremy. Debussy, Pentatonicism, and the Tonal Tradition. Music Theory Spectrum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on behalf of the Society for Music Theory). Fall 2009, 31 (2): 248–255. JSTOR 10.1525/mts.2009.31.2.225. doi:10.1525/mts.2009.31.2.225可免費查閱.  需註冊

參考書目

外部連結[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