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捷舊居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伯捷舊居
廣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所在荔灣區鶴洞路8號之二
分類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
時代清末民初
編號9-10
登錄2021年4月

伯捷舊居,是廣東省廣州市的一座名人故居,位於荔灣芳村白鶴洞山頂(今芳村鶴洞路6號廣州市造船廠安老院內)[1],是廣州民初時期的著名建築設計師美國建築師土木工程伯捷為自己設計建造的別墅,荔灣區登記文物保護單位,在2021年4月升格成為廣州市文物保護單位[2]

伯捷一家曾在此接待孫文蔣中正,此別墅作為他們的會議室而被稱為廣州白宮。文保人士在2008年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中重新發現了這座建築。

歷史[編輯]

美國建築師土木工程伯捷1902年來到中國,為美國合興公司勘測粵漢鐵路主幹線。1904年,他與澳大利亞建築師帕內合夥開設治平洋行,經營建築設計。伯捷20世紀初活躍於廣州建築界,他曾參與設計建造了位於沙面粵海關紅樓、瑞記洋行新樓、花旗銀行新樓等多座建築,獨立設計了「沙面第一樓」法國東方匯理銀行沙面俄羅斯領事館,有「沙面建築之父」之稱。他還參與了中山大學馬丁堂的設計改建工作。[3][4]

伯捷與夫人在家中

1906年,伯捷在廣州成家。1910年前後,伯捷在芳村白鶴洞買下九畝墓地,親自設計建造了一座房屋,用作自己的私宅。芳村白鶴洞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逐漸成為西方人聚居區,教會在此辦學,教徒來此集聚。此地鄰近珠江,風景不錯,很多人像伯捷一樣選擇在這裡建造宅邸。1910年代中期,這座建築正式完工,這裡成為伯捷一家的居所。1933年7月,伯捷病逝後,夫人與孩子仍在此居住,直至太平洋戰爭爆發後被日本人俘虜才離開這裡。[5][4][6]

伯捷與廣東軍政府關係密切。廣州市政廳1921年成立後,伯捷被聘為廣州市政廳設計委員,設計了廣州市消防總局廣州市公安局等建築。根據伯捷夫人1945年所作回憶錄,他們曾在這座舊居接待孫文蔣中正。這座建築曾是他們的會議室,被稱為「廣州白宮」。[5][3]

據報道,伯捷舊居地下室的柱子上曾寫有「抗拒從嚴、坦白從寬」、「懲前毖後、治病救人」的標語。有人據此推斷,舊居的地下室後來被人當作地牢使用。[6]

建築[編輯]

伯捷別墅占地9畝,地上二層,一樓、二樓均有外廊。別墅分主樓、副樓,帶有地下室。為適應嶺南氣候,舊居一樓、二樓用連續廊柱形成外廊空間。廊、柱兼有殖民地建築英語Colonial architecture風格和歐洲古典建築風格,柱頭、廊下裝飾簡潔。柱廊在入口或端部突出,增加了建築的層次感。樓內設會客廳、彈球房、沙龍餐廳。別墅近一半的牆面使用落地窗,大廳的落地窗圖案典雅,臥室的落地窗一部分為弧形,其下配有一圈弧形木凳。舊居的陽台很大,絕大部分為開放式,僅一角落用玻璃圍起。每個房間都設有壁爐。壁爐顏色鮮艷,有土耳其藍、酒紅等顏色,與別墅內部主色調白色、深木色形成鮮明對比。建築採用了當時最先進的衛浴設備。根據伯捷的照片,當時舊居既有西式的壁爐、樓梯,也有中式的屏風和家具。地下室建有架空層,可防水、防白蟻,利於通風,可用於儲存雜物,還曾被後來人用作地牢。樓頂則設有煙囪和蓄水池。[6][7][4]

發掘與修繕[編輯]

2008年,文物工作者在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中發現了伯捷舊居,這時這座建築已經殘破不堪,多處漏水。發現時,這座建築已閒置一段時間,此前為街道辦事處使用。[6]伯捷舊居後來被列入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廣東省百大新發現。[5]荔灣區文管所收集整理了與伯捷舊居相關的地契、圖紙、影像、伯捷夫人回憶錄等資料。[8]2009年5月,荔灣區人民政府將伯捷舊居等三處歷史遺存公布為荔灣區第一批登記保護文物單位。[9]

2009年12月,伯捷舊居開始重修。[10]通過勘察、論證、修繕,舊居基本恢復了原貌。[5]2014年,伯捷舊居修繕完工。然而,修繕之後,伯捷舊居再次荒廢丟空。根據《羊城晚報》2016年5月的報道,修繕之後不知何時舊居大門敞開,舊居無人照料,屋內堆了垃圾、積了灰塵,木漆、外牆皮開始脫落。志願者自發來此打掃衛生,並在豆瓣網成立了伯捷小組,希望更多人參與維護。荔灣區文管所當時回應稱,房屋由荔灣區房管局管理,因此不清楚情況。房管局稱舊居修繕後已外租給一家企業用作辦公場所,但不知何故建築處於荒廢狀態,房管局表示將督促該企業加強維護。[3]

參考資料[編輯]

  1. ^ 「廣州白宮」就在白鶴洞山頂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新浪網,廣州南方電視台
  2. ^ 廣州市人民政府關於公布第九批廣州市文物保護單位名單的通知[失效連結] 中國廣州政府門戶網站
  3. ^ 3.0 3.1 3.2 伯捷旧居 大修之后 再次荒废 街坊不忍 自发清扫. 羊城晚報. 2016-05-12 [2018-02-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9-04). 
  4. ^ 4.0 4.1 4.2 广州有座百年白宫(组图). 新快報. 2009-05-26 [2018-02-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9-04). 
  5. ^ 5.0 5.1 5.2 5.3 "广州白宫"成粤百大新发现之一 孙中山曾作客. 廣州日報網絡版. 2011-03-01 [2018-02-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3-02). 
  6. ^ 6.0 6.1 6.2 6.3 “广州白宫”命运多舛 主人被称为沙面建筑之父. 南方日報. 2011-08-17 [2018-02-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9-04). 
  7. ^ “广州白宫”重现华美. 廣州日報. 2014-02-10 [2018-02-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9-04). 
  8. ^ “广州白宫”验明正身(图). 南方都市報. 2009-05-26 [2018-02-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2-22). 
  9. ^ 关于公布西禅寺遗址等108处不可移动文物单位为我区第二批登记保护文物单位的通告. 廣州市荔灣區人民政府. 2011-12-27 [2018-02-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2-18). 
  10. ^ 民国“广州白宫”引无数镜头“折腰”. 南方網. 2009-11-16 [2018-02-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2-22). 

外部連結[編輯]